我國人力資源管理變化論文

時間:2022-08-31 08:09:00

導語:我國人力資源管理變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人力資源管理變化論文

我國相關的研究者指出,人力資源管理從80年代確立至今,已經歷了近20年的發展。這期間,全球的社會經濟環境已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以計算機技術和現代通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科技正改變著我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不需要到某一固定辦公室來統一辦公的"遠程職工(在英文中稱為Telestaff)",相互不見面而只靠電腦和互聯網聯系的虛擬組織(VirtualOrganization)。我們的社會正在結束所謂的后工業社會而邁入知識經濟社會。組織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和組織的競爭方式也正進行著悄無聲息但卻深入持久地變革,組織的各種管理職能必須應潮流,不斷改變自身以應對正在改變著的世界。在這種形勢下,人力資源管理將怎樣發展呢?"后人力資源管理"將是什么樣的一種面目呢?

一、人力資源管理面臨的現實挑戰

1.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沖擊。隨著區域性合作組織如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等產生,國與國之間的界限開始變得越來越模糊,地區經濟甚至全球經濟牽一發而動全身,正日益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作為經濟一體化自然結果的跨國公司,既面對著不同的政治體制、法律規范和風俗習慣,同時又推動著各文化的相互了解與不斷融合。管理者們經常會遇到類似國籍、文化背景、語言都不相同的員工如何共同完成工作,以及管理制度與工作價值觀迥然不異的組織如何溝通等問題。

2.新的管理概念與管理方法的出現與應用。面對著激烈競爭的市場,組織必然要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產品質量,改善服務。于是,新的管理概念和管理方法不斷應運而生。例如,質量小組(QC)、全面質量管理(TQM)、經營過程重構(BPR)等。其中,經營過程重構是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的一部分,它意味著對經營過程、組織結構等的重新審視和反思,就好象它們是過去匆忙之中建立起來的一樣,需要對它們進行重構和再造。與本世紀初科學管理和30年代行為科學的誕生相似,90年代新的管理概念與方法的出現,必然會給組織管理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

二、人力資源管理發展的可能趨勢

作為上述變化的回應,人力資源管理呈現出許多新的可能發展趨勢。

可能的趨勢之一: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職能的弱化及向直線管理部門的第二回歸。冷戰結束后,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得到進一步加強,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幾乎所有的企業都面臨來自國內、國外的劇烈競爭。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企業的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規模經濟在知識經濟社會里已不再占有昔日的優勢,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規模小、技術含量卻很高的小型企業,為顧客提供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在中小型企業里,管理部門,尤其是職能管理部門的濃縮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方式。在這些企業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行政管理部門,有時甚至還有財務會計部門都可能合并為一個部門,統一為企業提供綜合職能支持。另一方面,巨型跨國公司在新的市場環境中發現其巨大規模不再是優勢,出于激烈競爭的壓力,也在集團內部實行所謂的的"內部企業家"式的管理方式,把全球幾十萬人的大公司整編成數百個相對獨立的、自負盈虧的成本--利潤中心。這些成本--利潤中心享有巨大的自主權,在財務、人事、生產、銷售等企業管理方面享有獨立的管理權。這樣的成本--利潤中心與上面提到的單個的中小公司十分相似,其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職能弱化同樣不可避免。

可能的趨勢之二:人力資源職能的分化:人力資源管理的全部職能可以簡單概括為人力資源配置(包括人力資源規劃、招聘、選拔、錄用、調配、晉升、降職、輪換等),培訓與開發(技能培訓、潛能開發、職業生涯管理、組織學習等),工資與福利(報酬、激勵等),制度建設(組織設計、工作分析、員工關系、員工參與、人事行政等)四大類。如果說這四大類職能是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與完善的話,那么,隨著企業外部經營環境的變化,以及社會專項咨詢服務業的發展,這些職能將再次分化,一部分向社會化的企業管理服務網絡轉移。企業的管理職能是企業實現其經營目標的手段,企業可能根據其業務需要對這些手段進行重新分化組合,以達到其在特定環境下的最佳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的四大類職能活動是相互聯系也是相互獨立的,對其進行不同方式的分化組合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在企業管理實踐中也經常可以看到。

可能的趨勢之三:人力資源管理的強化。人力資源管理的強化趨勢,看起來似乎與上述兩方面的內容相互矛盾,實則是同一個問題的不同側面。上述兩方面提到的人力資源管理職能的弱化和分化,涉及到的都只不過是人力資源管理的一部分職能,而非全部職能。實際上,在某些職能不斷弱化與分化的同時,人力資源管理的另一些職能卻在逐步加強。根據組織宏觀管理理論,具有凝聚力和長期高成長能力的組織,都具有一個被組織大多數員工認可的共同理想與使命。從某種意義上說,組織的一切管理活動都是為了實現組織的理想與使命。因而,人力資源管理也更趨于強調戰略問題,強調如何使人力資源為實現組織目標作更大的貢獻。

人力資源管理的強化主要關注:組織對風險共擔者的需求是否敏感,開發人力資源迎接未來挑戰,確保員工精力集中到增加組織投入的附加價值上等。

可能的趨勢之四:政府部門與私營機構的人力資源管理方式漸趨一致。一般來說,政府部門的管理方法與私營機構大相徑庭,因為政府屬于社會公共事務管理部門,其主要目標是公正、公平;而私營機構則多是贏利單位,效率、效益是它的典型特征。然而,自80年代以來,很多國家特別是歐美一些國家,由于國內經濟狀況差強人意,再加上長期以來實施的福利國家制度,公共開支居高不下,社會各界對政府部門的工作成效頗和微詞。在這種情況下,歐美國家開始率先推行所謂的"新公共管理",政府服務也應以市場觀念為主導,強調管理方式向私營機構靠攏,并引入競爭、效率和效益等概念。于是,更為講求靈活性和適應性的人力資源管理便受到了各國政府的廣泛重視。在這些變革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改變公務員的終身雇用制度和長俸制度,開始逐步實行有彈性的入職和離職制度,建立以工作表現為基礎的激勵機制。同時,通過適當的培訓開發制度,不僅提高公務員的知識技能水平,而且加強公務員為公眾服務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種種改革,一方面使政府部門形成了類似私營機構的具有競爭性的人力資源管理新體制,另一方面創造出以公正、效益為本的政府管理新文化,反過來又進一步影響著私營機構的經營理念與管理哲學。盡管政府與私營機構的最終目的仍然差異巨大,但兩者在管理方式上的逐步接近趨勢卻越來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