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密集型服務行業知識管理論文

時間:2022-12-11 08:41:00

導語:勞動密集型服務行業知識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勞動密集型服務行業知識管理論文

、引言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已經逐漸成為企業成長、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關鍵性資源。知識管理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對于知識管理的研究也在不斷加深。但是目前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一般性的個人、組織和團隊,或者重點研究資本技術密集型企業,對傳統勞動密集型服務企業的知識管理缺乏有針對性的分析。基于此本文以勞動密集型的傳統服務業為研究對象,分析這類企業中的知識管理。

二、傳統服務業知識的特點

1.以經驗知識為主,專業知識為輔。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涉及的特殊專業技術知識較少。員工的知識主要為知道如何正確去處理某類事件,幾乎不需進行任何創新,知識的來源離不開長期的實踐積累。

2.知識更新速度慢。企業提供的服務內容單一變化不大,與此相適應企業經營所需的知識更新速度較慢,知識管理的重點應該為知識的傳遞與共享。

3.知識主要為個體隱性知識。隱性知識是建立在個人經驗基礎之上,并涉及各種無形因素的知識,多為主觀洞察力、直覺和預感性知識。難以編碼和度量,是計算機不容易直接處理。企業的知識主要存在于員工個人頭腦中,知識外在表現為能正確處理各種日常事務。

4.從業人員流動性較高,素質偏低。由于行業對人員的學歷、專業技能要求不高,企業員工文化素質不高。由于一些崗位對從業人員的年齡,身體等有限制,加之從業人員也會因為各種自身原因離開某一企業,使行業內的人員流動性較強。隨著人員流動,存在于員工個人頭腦中知識也就有可能流失。

三、傳統服務業知識管理現狀及存在問題

知識管理包括知識的識別、獲取、傳遞、吸收、綜合、創新等環節。目前這類企業知識管理主要是以人員為重點的知識傳遞與吸收。做法首先是培訓,包括新員工上崗前的培訓和工作過程中的不定期專項培訓。其次由于隱性知識本身難以編碼顯性化,多采用師傅帶徒弟模式,讓員工在實踐中觀察、摸索,在干中學。這兩種方式對于員工掌握崗位所需的知識,有較好的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讓知識在員工內部傳遞與交流。但這種傳遞本身,仍存在以下的缺點:

1.由于知識以隱性知識的形態存在于員工個體中,而員工是“經濟人”,在與他人共享自己知識時,會對知識共享的成本和收益進行權衡,在沒有足夠激勵的情況下,師傅不愿意帶徒弟,或不會將知識全部傳遞給徒弟而給自己留有余地。

2.員工的知識和經驗僅存在自己的腦子里,呈現知識孤島狀態,由于缺乏主動系統的知識管理,沒有將這些知識顯性化,并加以綜合,制定成為規范化的規章制度。隨著員工知識的遺忘,人員流動,一些知識就會在組織記憶中消失。這樣組織知識難以積累,企業不能形成經驗曲線,生產效率和競爭力也難以提高。同時使企業過度依賴核心員工,一些關鍵崗位核心員工的離職,將會使企業出現不可收拾的局面,加大了企業經營風險。

3.傳統培訓方式成本過高、時間過長。由于沒有有意識地總結崗位所需知識,培訓內容不系統。師傅帶徒弟的過程,可能無意識地將一些不正確的知識傳遞給了員工,使不正確的知識在組織中蔓延。在實踐中觀察、摸索,需要較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產生的理解上錯誤,組織和個人造成一定的損失。

4.由于信息不對稱,管理人員很難準確評價員工掌握知識的程度、不知道員工是否具備了崗位所要求的知識,應在哪些方面進一步培訓。這就不利于企業的監控管理也無法做到有針對性的培訓。四、傳統服務業知識管理的改進對策

1.制定嚴格規范的制度,對知識進行科學的制度化管理。首先,做好員工隱性知識的顯性化,通過工作日志,職工訪談,開會討論等方式將老員工頭腦中的知識記錄下來,將隱性知識進行明晰化的表達。此環節一定要詳細,每一句話怎么說,先說什么,再說什么,每個動作應該怎么做都要規范。其次,由管理人員對這些顯性化的知識進行歸類、整理、系統化為崗位的詳細操作規程,使信息透明、可視、準確,便于員工掌握也便于企業的日常監控管理。再次,應將顯性化了的操作規程貫徹落實到員工的日常工作中去。對于新員工應該以此作為培訓大綱,通過培訓讓員工盡快掌握崗位所需知識。

2.對突發例外事件要詳細記錄,建立規范的事件反饋機制。由于服務對象的需求有多樣化、動態化的特點,而人是有限理性的。制度很難涵蓋企業在服務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情況,因此應該在規范管理的基礎上對所遇到的情況進行記錄,形成企業獨有的案例庫。整理出一些if-then的邏輯過程,這樣對于一些突發事件,例外事件及時進行總結。

3.建立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文化是組織的強大的精神動力,是知識管理的基礎。科學、規范化的制度管理常常會讓人感覺缺乏人性化的因素,而要想將員工個人頭腦中的隱性知識顯性化就要求在企業內形成崇尚創新、學習先進、敬業助人的文化氛圍。

4.建立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合理的人員流動對企業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使企業的經營陷入被動。為了使關鍵崗位的人員、知識不流失同時調動員工知識學習的積極性應建立有形的、無形的多種激勵機制。首先是物質激勵包括合理的工資收入及福利待遇,科學有效的獎懲體系;其次是精神激勵,鼓勵員工參與決策、對員工工作及時肯定,委以更高的職位。結合員工興趣、特長和企業的需要,制訂有針對性的培訓發展計劃,幫助員工有步驟、有計劃、分階段地成長。使員工產生與企業同命運、共發展的內在發展動力與創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