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一訂二化人才培養新興形式特征

時間:2022-01-21 02:55:00

導語:剖析一訂二化人才培養新興形式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一訂二化人才培養新興形式特征

【摘要】“一訂二化”是校企政三方合作在采礦工程類專業的職業教育改革實踐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是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的一種表現形式,是符合我國職業教育的宗旨。通過實施實現了學生、學校和企業“三贏”的效果。本文通過對采礦工程類學生實施“一訂二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施,意在促進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

【關鍵詞】一訂二化人才培養模式三贏探索與實施

一、引言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期和深入期。發展的關鍵期是指高等職業教育正面臨著徹底擺脫學科型辦學思想束縛,高舉“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之旗,大興“能力本位”之業的重要時期;深入期是指加強內函建設和推廣應用已經取得的成果。“一訂二化”人才培養模式中的“一訂”是校企合作進行訂單式人才培養,“二化”是將學生職業能力模塊化與職業資格鑒定崗位化。“一訂二化”人才培養模式是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通過實施達到了學生、學校和企業“三贏”的效果,有效解決學校人才培養、企業人才需求與學生就業的關系。

二、“一訂二化”的探索與實施

“一訂二化”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在如何鑒到“訂單”,重點在怎樣將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模塊化和職業資格鑒定崗位化,核心在師資隊伍培養和實習實訓條件建設。

2.1簽定“訂單”協議

“訂單”是“訂單式”人才培養的關鍵。學院領導依據川渝煤炭企業發展的對高職人才需求,憑借學院良好的社會影響和聲譽,依托國家示范院校建設的契機,本著“雙方互利互贏”的原則,主動與重慶煤炭集團、四川煤炭集團等合作。校企雙方高層領導經過多次的深入探討,明確了各方在人才培養中的職責、權利和義務。秉持以企業為主,學院協助,學生自愿,公開選拔訂單學生,企業、學校、學生三方簽定“訂單”協議書,按區域或公司組建訂單班,并按企業管理模式管理管理班級。

2.2職業能力模塊化

2.2.1確定“訂單式”人才培養目標

簽定“訂單”協議書后,通過校企雙方精誠合作,基于專業畢業生崗位的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并考慮畢業生職業生涯發展,確定訂單式人才培養具體目標,分析崗位人才的知識目標10項,能力目標7項,素質目標6項。

2.2.2構建課程體系與職業能力模塊

學院邀請行業、企業專家,依據畢業生的工作崗位,基于生產現場工作過程和典型的工作任務,從基礎學習領域和專業學習領域兩個方面解構和重構課程體系,以能力能力為主線,構建職業能力模塊,即礦山機電、礦山測量、煤礦開拓與開采、巷道施工、礦井通風、煤礦安全等六個模塊。

2.3職業資格鑒定崗位化

依據六個職業能力模塊,校企合作共同制定《重慶市采礦工程類大學生職業資格鑒定標準》,并通過重慶市勞動與社會保障局、重慶市教育委員會組織的專家組鑒定,并聯合出臺了相關實施鑒定的通知。為實施職業資格鑒定,開展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2.3.1加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國家、重慶市政府、企業、學院加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經費投入,新建和完善專業實習實訓基地。遵循通用性、真實性、仿真性、開放性的原則,在校內新建模擬礦井、綜采實訓基地、煤與瓦斯突出防治實訓室等23個實訓基地(或實訓室),并按企業生產管理模式管理,使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完成實訓任務。校外實習基地主要建設在南桐礦業公司等鑒定“訂單”企業,能滿足職業資格鑒定和頂崗實習的要求。

2.3.2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建設

學院定期選派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指導現場生產技術,并學習現場生產與管理經驗,豐富教學資源。企業挑選高水平的技術能手到學術承擔教學實訓任務,指導學生各模塊的技能訓練,校企雙方在真實的崗位上對學生實施職業資格鑒定工作,實現技能培養、職業資格鑒定與教學“三位一體化”。

2.3.3建立完善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為了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校企雙方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完善教學管理,規范教學過程,加強教學過程質量監控與考核。主要制定了學生頂崗實習、兼職教師、教學過程質量考核等10項管理制度,并收到明顯效果。

三、取得的成效

3.1畢業生的職業能力明顯提高

通過幾年的實踐,已有319名學生在畢業時取得采礦工程類大學生綜合職業資格證書。從畢業生跟蹤調研和企業反饋信息表明:取得綜合職業資格證書的畢業生,與原模式培養的畢業生比較,在實踐能力、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開拓與創新精神、團隊合作精神等綜合職業素質明顯提高,特別在現場施工與組織、開采與掘進技術應用等方面優勢明顯,職業能力得到企業的廣泛認同,重慶能投集團下屬五大礦業公司已把學生是否取得采礦類綜合職業資格證書作為選擇畢業生的首要條件之一。

3.2豐富了教學資源

通過“一訂二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推動了煤礦開采技術專業及專業群的改革與建設,校企合作建成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市級精品課程2門,院級精品課程3門,煤礦開采技術專業教學團隊獲重慶市教學團隊;專業教學團隊發表教學改革論文21篇;配套開發教材11本,大批教師獲得到職業教育先進國家培訓和到企業生產一線頂崗鍛煉的機會,更新了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師工程實踐能力。

3.3開發了《重慶市采礦類專業大學生職業資格鑒定標準》

針對西南地區煤層賦存條件復雜、礦井災害嚴重的特點,制定了符合行業職業標準、區域特色明顯的《重慶市采礦類專業大學生職業資格鑒定標準》。該標準通過重慶市煤炭行業認定、重慶市勞動與社會保障局批準,在全市高等院校采礦工程類專業廣泛推行;學生取得的綜合職業資格證書得到行業的充分認可,減少了學生盲目考取多個單項工種證書的負擔,降低學生參加職業技能鑒定、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成本,真正意義上實現了“雙證書”制度,確保畢業生“零距離”上崗,提高了畢業生就業質量。

3.4創新了“三位一體化”的人才教學模式

創新了煤礦開采技術專業技能培養、職業資格鑒定與教學“三位一體化”的人才教學模式。通過重構采礦類專業工作過程和職業崗位能力的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將《重慶市采礦類專業大學生職業資格鑒定標準》融入教學內容,建設與之配套的全國高職院校惟一校內模擬礦井,聘請企業生產一線技術人員擔任職業資格鑒定考評員,在校內外真實崗位上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及鑒定,開發了“做”的標準,制定了“做”的程序,設計了“做”的活動,評價了“做”的效果,充分實踐了高等職業教育“做中學、做中教”的教學理念。

3.5師資隊伍素質提高快

“一訂二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給教師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因教學內容既有操作技能又含專業知識、工作情感,教師的身份具有“三重性”,即傳授知識的教師、操作技能指導者的師傅、工作態度與情感引導者的領導。教師原有的學科課程知識的結構是要求知識的深度,而現有“一訂二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所需知識是特別強調知識的廣度與工作任務的貼近性與有用性,一個項目所需知識應是原幾門學科相關知識的有機重組。項目操作技能不同于學科的專業實踐,它強調與實際工作的緊密性,一個項目的操作要能真正出符合行業標準、規范的有用“成果”,這恰恰是高職教師的弱項。教學質量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水平的高低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此,學校每年有計劃地創造條件選派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參與企業生產過程、技術改造等工作,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技術應用水平。與此同時,企業選派工程技術人員參與教學,改善師資隊伍結構,實現學校教學與企業技術要求之間的“無縫對接”。

3.6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成效顯著

學生操作技能培養的物質前提是實踐教學基地,學校的教學擁有對口性、先進性、開放性、完備性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有力保障培養適應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使畢業生實現“零距離”上崗,降低企業的人力資源培養成本,也是高職院校順利獲得企業人才“訂單”的前提。實踐基地的建設充分體現教學的職業場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在環境中陶冶人的職業情操。

四、不足與改進

“一訂二化”人才培養模式就其本身而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但在實施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不足。為此,我們應針對問題,積極探索有效措施,使其不斷完善。

4.1“訂單式”人才培養的量小

國家、學校與企業都應轉變辦學思維,并努力實現“三個轉變”。政府要實現由“倡導”到“推行”職能的轉變,充分利用財政、稅收等經濟杠桿進行有效的調節,出臺一些針對性較強的行政法規來有序推進;學校要實現由學科教育向職業教育的轉變,認清高職學生的社會角色,著力拓展其就業頂崗的能力,努力實現從知識本位轉變到能力本位,使學生既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很強的動手能力,也擁有一定的文化理論基礎,在教學改革方面盡力實現教育教學與社會需求、學生能力和崗位需要的兩個零距離;企業要實現由事后選人向事前預訂的轉變,在知識經濟的今天,人力資源開發已上升為時代的主旋律,人才是企業的命脈和發展的根本之道,通過校企合作實施訂單教育,可使企業吸收和培養崗位對口的優秀人才,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后勁,提高企業的第一競爭力,推動企業技術進步,企業要轉變用人觀念,積極配合或主動與學校共商所需人才培養方案大計,積極參與學校的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努力為“訂單”學生提供實習條件、職業環境與兼職教師,充分利用學校有效的教學資源為企業培養所需人才。wWw.gWyoO

4.2正確理解職業能力

能力是人才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沒有能力本位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在“一訂二化”人才培養模式中突出了職業能力培養,將行業標準、用人標準、職業崗位標準與人才培養過程密切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高職教育的辦學特色。在突出“能力的職業性”的時候,還要注重“能力的綜合性”。“職業性”立足于眼前,“綜合性”則立足于未來,“職業能力”就是指職業人的“綜合能力”,包括操作能力、認知能力、表達能力、社交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顯然,如果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只局限于目前上崗需要的職業技能,將會影響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在高職人才培養過程中,既要有人的發展目標,也要有企業的目標;既要注重針對性,也要兼顧全面性。

參考文獻:

[1]宋六鎖,楊紅梅.高職人才的培養標準與模式,《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年01月.

[2]李開學等人.《重慶市采礦采礦工程類大學生職業資格鑒定標準》,2005年。

[3]周大農?戚亞光.論高職人才培養主導模式:“雙證融通,產學合作”,《教育與職業》2006年2月。

[4]唐林偉,周明星.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研究綜述,[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4月.

[5]中國高教學會產學研合作教育分會.高等職業教育產學研結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