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本本質以及企業(yè)剩余分配
時間:2022-11-09 04:03:00
導語:人力資本本質以及企業(yè)剩余分配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資本與人力資本
為了說明資本的概念,有必要首先對企業(yè)剩余和剩余價值進行區(qū)分。剩余是指企業(yè)超過合約收入(工資、成本、利息等)以外的收入(張維迎,1996)。剩余價值是指勞動力創(chuàng)造的超過自身價值以上的價值。按照馬克思的理論,企業(yè)獲得的超過預付資本的所有收入都是勞動力創(chuàng)造的,因此,剩余價值包含企業(yè)的剩余。為方便起見,在本文中我們用剩余一詞表示企業(yè)獲得的超過預付資本的所有收入。
資本通常是由某種資產轉化而來的。人力資產是指人的勞動能力,它是指人體中存在的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綜合(馬克思,1975a,中文版)。它包括體力資產和知識資產(李鳴和劉小臘,1997b)。人力資產自身的價值就是勞動力的價值。它是某一社會在一定時期內維持勞動力再生產的費用。
按照馬克思的資本理論,資本是一種能夠帶來超過自身價值的價值。企業(yè)中人力資產之所以能夠成為資本是因為它能夠創(chuàng)造超過自身價值以上的價值。在這一點上,經(jīng)濟理論基本不存在分歧。但分歧在于剩余的歸屬,據(jù)此資本的概念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馬克思提出的狹義的資本或嚴格意義上的資本。在馬克思看來,資本是有歸屬的。只有當資本帶來的剩余歸屬某一所有者時,它對于剩余獲得者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資本。這里的關鍵是剩余的分配。即使剩余并不是其獲得者所創(chuàng)造,但只要他獲得了剩余,他原先的投入就變成了資本。而對于沒有獲得剩余的要素,即使對剩余的產生有所投入和貢獻,他的投入也不會變?yōu)?/p>
自己的資本,而是別人意義上的資本。因此,人力資產在勞動者手中只是他的資產或商品,而不是他的資本,只有在資本家手中才能成為資本(馬克思,1975b,中文版)。人力資產是資本家的人力資本,因為他通過勞動者把手中的消極貨幣變成了資本,并獲得了人力資本帶來的剩余。
第二類是以舒爾茨(schultz,1961)和貝克爾(BECker,1993)等人為代表的人力資本經(jīng)濟學家所倡導的廣義人力資本概念。他們認為,一項資產只要能夠創(chuàng)造和帶來超出自身價值以外的價值和收益,就是資本。而無論其創(chuàng)造的剩余歸誰所有。人力資本理論研究表明,經(jīng)濟增長中總產出的增長比要素投入的增長更快的原因是人力資本的投入增長,人力資本投入的增長是經(jīng)濟增長的重要源泉。因此,人力資產是一種資本。舒爾茨等人一直把人力資本作為資本的組成部分(舒爾茨,1990,中文版),但他們更重視人力資本對經(jīng)濟增長的作用和強調對人力資本的投資,而不是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在企業(yè)契約關系中的相對地位以及人力資本的產權。
無論人力資本經(jīng)濟學家是否對人力資本的產權感興趣,既然承認人力資本是經(jīng)濟增長的源泉,那就意味著人力資本有權參與剩余的分配。在這一點上,其理論與馬克思的邏輯是暗合的。
二、企業(yè)中人力資產的資本屬性
在商品經(jīng)濟中,人力資產的使用有三種選擇。第一種是自我消費。第二種是作為商品出售,一次性完成交易,只獲得工資,不享有剩余。第三種是與非人力資本直接結合,如進入企業(yè)與他人的非人力資本結合(如技術人股或得到股份期權),或與自有的非人力資本結合,創(chuàng)造剩余,把人力資產轉化為人力資本。
一些學者認為資產作為資本的功能與剩余的分配是不可分離的,把資本看作是投資者獲取利潤收入以及為確保獲得利潤收入而擁有的權利,即獲取利潤或剩余是資本所有者的一種產權。實際上,一些資產只具有創(chuàng)造剩余的功能和獲取剩余的愿望,而無權擁有剩余。
然而,不擁有剩余索取權并不妨礙人力資產轉化為資本。資產能否轉化為資本是資產的用途和功能問題,而剩余的歸屬則是產權安排的問題。一方面,作為資本創(chuàng)造剩余的功能和參與剩余分配的權利并非不可分離。無論在資本主義經(jīng)濟還是社會主義經(jīng)濟中,人力資產作為資本使用的功能在許多情況下都是與剩余分配的權利相分離的。另一方面,既有的產權安排并非是一成不變的。作為人力資本創(chuàng)造剩余的功能和參與分配的權利在一定條件下又可以統(tǒng)一起來。現(xiàn)實中許多企業(yè)的勞動者都在參與剩余分配。產權安排實際上是一種依從狀態(tài),只要它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張維迎,1995)。但無論產權安排如何變化,人力資產在企業(yè)中被用來謀取剩余的性質都沒有改變。謀取剩余是資本的基本屬性。任何商品生產都是以謀取剩余為目的的。人力資產被投入企業(yè)不僅僅是為了獲取人力資產自身的價值,更重要的是為了謀取超過其自身價值以外的剩余,而無論剩余歸屬于勞動者還是資本家。因此,人力資產一旦被投入企業(yè),無論其剩余歸屬如何,都轉化成了一種資本。
實際上,馬克思的理論并沒有否定人力資產的資本性質,不過是根據(jù)剩余的分配在資本的歸屬上作了區(qū)分而已。按照馬克思的資本理論,資本家的可變資本并不能帶來剩余,真正創(chuàng)造剩余的是工人的勞動。勞動者的人力資產實際承擔著資本的職能,它是真正意義上的資本。按照這一邏輯,在勞動者不能獲得剩余的企業(yè)中,人力資產是非人力資本所有者意義上的人力資本;在勞動者參與剩余分配的企業(yè)中,人力資產是勞動者和非人力資本所有者共同意義上的人力資本;在勞動者占有全部剩余的企業(yè)中,人力資產是勞動者意義上的人力資本。無論剩余歸屬如何,人力資本都是剩余產生和經(jīng)濟增長的源泉,都是一種資本。也正是因為如此,現(xiàn)代企業(yè)才花費大量金錢投資于人力資本。
在這里,判斷人力資產是否資本的標準關鍵是看其是否用來謀取剩余,而不是剩余的歸屬。是否用來謀取剩余決定著資產能否轉化為資本,而剩余的歸屬則屬于產權安排的范疇。這種安排受到一定時期社會和技術發(fā)展等因素的制約。在一種制度安排下,同樣的人力資本可以獲取剩余,在另一種制度安排下則不能。在商品經(jīng)濟史上,企業(yè)中人力資產被用來謀取剩余的性質從來沒有因為分配制度而發(fā)生變化,因此剩余的歸屬并不妨礙人力資產轉化為資本。
三、企業(yè)中人力資本產權的性質
人力資本產權和非人力資本產權是同樣的一組權利,即包括所有權、處置權、交換權和受益權等。但企業(yè)中的人力資本產權比非人力資本產權更具復雜性。人力資產從市場到企業(yè)會發(fā)生兩個轉化,第一是從資產到資本的轉化,第二是其產權歸屬由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轉化。
- 上一篇:服務隊隊長工作總結
- 下一篇:副縣長在教育總結會上發(f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