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勤儉美德及對公民道德完善的價值研究

時間:2022-04-28 10:20:00

導語:小議勤儉美德及對公民道德完善的價值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勤儉美德及對公民道德完善的價值研究

論文摘要:勤儉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古往今來,華夏兒女素以其為立身之根基。勤和儉是人們最基本的立身處世和待人接物的美德。勤和儉共同鑄就了人的獨立人格和優良品性。在當前踐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完善公民個體道德的過程中,勤是公民個體道德之基,儉是公民個體道德之本,公民個體道德的完善離不開勤儉的輔佐。

論文關鍵詞:勤儉;公民個體道德;獨立人格;品性素養

中共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首次把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概括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個字。這其中,勤儉被列為十個基本道德規范之一。一方面表明當今我國社會呼喚勤儉道德的急切性和緊迫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勤儉規范在我國公民個體道德完善和提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積極的促進作用。

勤儉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本身包容著不可分割的兩層意思。勤就是勤勞、勤奮、勤勉;儉就是儉樸、儉約、節制,勤和儉相互為用、相輔相成。從詞源上分析,早在《尚書》中已論及勤儉的思想?!洞笥碇儭菲校骸翱饲谟诎睿藘€于家?!薄毒悺菲校骸拔┤兆巫?,無敢逸豫?!薄吨芄佟菲校骸肮Τ缥┲荆瑯I廣惟勤?!痹S慎《說文》釋勤日:“勤,勞也。從力,堇聲。”《現代漢語大詞典》解釋勤:“勤,做事盡力,不偷懶?!边@說明,勤與勞動、出力、努力和認真等有著密切關系。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勞動創造了人類社會,勞動也創造了人自身。沒有勞動,人就不可能從動物界分離出來。勞動是人的最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先秦典籍《左傳》對此似乎早有所論及,《宣公十二年》講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是勤可以免饑寒也?!币馑颊f,勤勞是人類生存的重要保證。只有勤勞,才能使人免受饑寒。后來《漢書·王莽傳上》進一步對人們提出要求:“晨夜屑屑,寒暑勤勤。”可見,勤不僅是對個人勞動態度的描述,還是個人安身立命、盡心于職事所依賴的最基本的素質,更是個人同他人相處、同社會相處、同家人相處、同自己相處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條件。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韓愈曾有一句很著名的話:“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人言亦常道:“天才出自勤奮”。人要能夠建功立業,必須如《茍子·修身》所云:“勞苦之事爭先,饒樂之事能讓。”《孟子·告子下》所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币晃稇卸枋遣豢赡塬@得事業成功的。

儉,一般多指在生活、用度上的儉樸和節約。許慎《說文》釋儉:“儉,約也。從人,僉聲?!薄冬F代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是:“儉,節省、不浪費?!眱€的本意就是與奢侈、浪費相對立的。中國古人深諳此道,《易·小過》云:“君子喪過乎哀,用過乎儉。”《墨子·辭過》講:“儉節則昌,淫佚則亡?!薄墩撜Z·學而》則主張:“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薄栋速菲终f:“禮,與其奢也,寧儉?!币馑颊f,就一般禮儀而言,與其奢侈豪華,寧可節儉樸素。

針對道德個體來分析,節儉在個體道德修養中常常是居于基礎地位的。《左傳·莊公二四年》有一句著名的議論:“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司馬文正公傳家集·訓儉示康》對此議論做過精辟的解釋:“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故日‘儉,德之共也?!迍t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喪身敗家,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故日‘侈,惡之大也’?!惫使潈€是所有德行中共同的,奢侈是所有邪惡中最大的。放眼現實生活,有些人在生活困難時、經濟條件比較差的情況下,往往容易做到儉樸;而在生活富裕的情況下,就容易追求奢侈和豪華,在生活上鋪張浪費,陷入享樂主義的泥潭,從而失去了人生的理想和信念、庸庸碌碌,以致最終走向毀滅。這充分說明,道德主體要真正做到節儉,必須端正自己對待生活欲望的態度,自覺自愿地表現出對自己、對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自覺自愿地表現出對物用的精打細算,以及對自然界的尊重和對自己的嚴格要求。

勤和儉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勤和儉又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勤的本質在于盡己之力,勤勤懇懇;儉的本質在于對勞動者的尊重,對資源和勞動成果的珍惜。勤的反面是懶,儉的反面是奢。勤而奢侈不能算是美德;儉而懶惰更不能算是美德。勤是儉的基礎,儉是對勤的回應。勤因儉而貴,儉因勤而誠。假若只勤不儉,就像漏器盛水,即使創造再多的財富,也難免終將一空;反之只儉不勤,就像流水斷源,沒有活水源頭,最終也免不了干涸。勤和儉作為做人的美德,它在人們個體道德完善中的輝煌成就不僅不會被無情的歲月掩埋,恰恰相反,在今天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場景中,其越發綻放出了光彩奪目的耀眼光環,更加呈現出了對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完善公民個體道德的當代價值。

(一)“勤則不匱”、“勤能補拙”,勤是形成公民個體獨立人格特質的奠基石。中國古代思想家茍子在《勸學》篇講:“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庇终f:“跬步而不休,跛鱉千里;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鼻趯嶋H上就是人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勤的精神常體現為一種積極上進、不斷進取、自強不息的生活態度和生存狀態。勤的精神狀態不是消極落后的惡的懶惰散漫的精神狀態,而是一種積極上進的善的精神狀態。勤屬于人的精神的外顯,從勤的言行可以推測出行為主體的精神境界。

具體而言,勤作為人的一種精神力量,首先來自崇高的理想,因為理想的實現要靠勤奮學習和勤奮工作;勤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其次來自對生活的熱愛和信心,因為美好的生活要靠我們每一個人的勤奮勞動去爭取、去創造;勤作為一種精神力量,還來自對他人、對自己的愛,因為高尚純潔的愛需要勤去呵護和維系。正因為勤是一種精神力量,所以人在艱苦的工作中,才不感到苦,才不感到累。革命志士和勞動模范,之所以一個人能干幾個人的活,一年能干幾年的活,吃糠咽菜也不叫苦,拋頭顱、灑熱血也在所不惜,就是因為有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撐著,有個遠大的理想牽引著。如果只是為物質利益驅動,也可能很賣命地干活,但是一旦物質利益得到了,勤奮也就隨之消逝。為了生存,為了賺錢,人可能顯出一時的吃苦耐勞,一時的艱苦奮斗,但那與勤是有本質區別的。勤是一種自覺自愿的有目的理性活動,是出于對責任的尊重和敬畏,是為強烈的責任意識所支配的。正因為勤是一種理性的活動,所以勤是一種生命的基調,不是一時一事的沖動。

作為德性的勤,自始而終貫穿于人生的每一時期的每項重大活動。由此古人才說:“勤則不匱”、“勤能補拙”。所謂“勤則不匱”,是說勤勞就不會匱乏;“勤能補拙”,意謂勤奮不懈可以彌補天生的笨拙。一個人能否成就自己的事業,最重要的就是看他能否竭盡能力、持之以恒地不斷努力?!抖Y記·中庸》有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币馑际钦f,一個人只要能持之以恒、勤奮努力,就必然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就。一個本是“柔弱”的人,只要能勤,就能夠成為一個堅強的人;一個本是“愚笨”的人,只要能勤,就能夠成為一個聰明的人。勤的基調是讓人不斷追求、進取。人的生命的自然過程是有限的,如何充分利用和挖掘這有限時間的潛能,就靠勤了。勤能增加單位時間的工作效率,勤能使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得到充分實現。勤和美好、正義、進步、善良、崇高總是聯系在一起的,勤是對美好、正義、進步、善良、崇高孜孜不倦的追求,勤是實現美好、正義、進步、善良、崇高的艱苦卓絕的實踐通道。通過勤的鋪路,人的最基本的人格特質便能逐步得以形成,勤的過程就是完善自我的實踐過程。

(二)“儉可助廉”、“儉以養德”,儉是成就公民個體優良品性素養的催化劑。成書于先秦時期的典籍《易傳》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弊詮姴幌⒎从沉司忧趭^不已的勞動態度,厚德載物則外化了君子儉樸惜物的精神本質。儉者,節省也;樸者,實厚也。生活中的儉樸之人,往往能珍惜自己、他人和社會的勞動果實。而勞動果實是人的智慧和汗水的結晶,勞動果實是人的情感和心智的物化,所以對物的珍惜,實際上是對人的珍惜,對人的勞動的珍惜,對友好互助的人際關系的珍惜。可見,儉的顯現和實施并非一種無靈魂的活動,而是一種崇高精神的體現。儉的行為既是一種實踐精神,也是一種崇高的德行。儉樸之人,必然表現為心存謙虛,不事張揚,與人為善;儉樸之人,必然表現為兢兢業業做事,誠誠懇懇待人。

同時,儉在實踐中還表現為行為主體的一種自覺自愿的理性活動。儉是人修身養性、嚴格要求自己、保持清正廉潔品行所必須的基本素質。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無論是物質上的欲望,還是精神上的欲望,無節制地任其發展,則是惡的滋生與蔓延。常言道欲望難平,膨脹了的欲望會把人性淹沒,會把人的善行和良知無情地吞噬。理智的儉,自覺的儉,才是理性對欲望的最有效的限制。

以此為據,古人提出“儉可助廉”、“儉以養德”。所謂“儉可助廉”,是說節儉可以更加促進廉潔;“儉以養德”,意謂節儉容易培養和形成淡薄享受的品德。一個人在生活上厲行儉樸和注重節約,就不會被各種物質欲望所引誘,也不易被一些腐朽思想所腐蝕。唐朝宰相盧懷慎可謂典型,他以身示范,厲行節約,從不置家產,不穿華美的衣服,也不用金、玉器物。身處相位,妻子兒女卻如同生活在貧寒之家。

在洛陽主持選考官員,隨身帶的用具,只有一只布口袋。招待客人時,桌上只有蒸豆兩碗,蔬菜幾碟。他死時,家中競沒有一點積蓄,身邊只有一個老仆人賣身為他辦了喪事。宋代著名政治家范純仁,也是一位封建社會的清官,他說:“惟儉事可以助廉?!彼囊簧瑢λ丝偸强犊疅o私、解囊相助,而自己的生活,則一直十分儉樸。正是因為儉樸的作風和廉潔奉公的精神,才最終成就了他們的一世英名。

當然,“儉樸”不同于“吝嗇”,“吝則不儉,儉則不吝”,《孟子·離婁上》說:“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薄额伿霞矣枴ぶ渭摇芬仓v:“可儉而不可吝己。儉者,省約為禮之謂也;吝者,窮急不恤之謂。今有施者奢,儉者吝。如能施而不奢,儉而不吝,可矣。”王夫之在《張子正蒙注·太和》中更加強調:“儉者,節其耳目口體之欲,節己不節人?!哒?,貪得無已,何儉之有?!边@就告訴我們,對遭受貧窮之難的人不肯用濟,就不是節儉,而是吝莆了。節儉是“省約之禮”、“節己不節人”、“不奪人”。這是一種美德,是出于對勞動者的同情和對勞動成果的珍惜,特別是對限制人們過多追求物欲有很大的精神制約作用,是人們修身的法寶。節儉者主要是自身節儉,但并不傷害他人利益,在特定的時候,甚至可以無償地貢獻出自己的財物以幫助他人。一個具有儉樸美德的人,在應當花費的地方,必然會恰當而大方地用錢;一個具有儉樸美德的人,不但不會以“儉樸”為“寒酸”、為“吝嗇”、為“低人一等”,相反,他常常能夠把儉樸視為一種高尚的情操和境界,并從中培養和陶冶自己“以奢侈為辱、以儉樸為榮”的品德。

以上分析表明,勤和儉都是人們最基本的立身處世和待人接物的美德。勤和儉共同鑄就了人的獨立人格和優良品性,人們各種各樣的美德都能從勤和儉中找到其根基。勤和儉是個人具有高度責任感的表現,勤和儉是個人責任意識和責任心的外顯,也是個人實現責任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

中華民族向來勤勞有素、節儉成習。沒有勤勞,就不會創造出燦爛的華夏文明;沒有節儉,即使“家有萬貫”,也會坐吃山空??梢哉f,勤儉美德之所以能夠從古至今傳揚不衰,就在于各個歷史時期的廣大勞動人民群眾,乃至封建統治階級的有識之士,都不乏有勤儉美德的踐行者。盤古開天辟地,女媧煉石補天,精衛銜木填海,神農遍嘗百草,虞舜勤勞躬耕,大禹忘我治水,晏嬰“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司馬光“人地乘涼,典地葬妻”,諸葛亮“蓄財無余,妾無副服”……,無一不反映出中華民族不畏艱險、艱苦奮斗、精打細算、生活樸素和珍惜勞動成果的人文精神。

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勤儉作為一種上承先賢、下啟子孫的風尚同樣展示著巨大魅力。勤儉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有了這種精神和作風,在物質匱乏、環境艱苦的條件下,能使人保持不畏艱難、銳意進取的意志,去戰勝一切困難,實現理想的目標。即便在物質豐富、條件優越的情況下,也能使人不沉醉于物質享受,不懶惰奢侈,而是保持勤勞儉樸之風,繼續奮發向上、開拓進取,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勤儉是一個人修身養性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人便能夠積善成德,日臻完美。否則,人就可能既不會靠自己的誠實勞動來創造價值,又不會自覺珍惜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而是為了一夜暴富,不擇手段:投機取巧,偷稅漏稅,坑蒙拐騙,假冒偽劣,貪污受賄,搶劫盜竊,走私販毒,乃至殺人越貨;或者為了追求一時享樂,放縱欲望:不顧國情國力,居則華屋廣夏,食則美酒佳肴,衣則披金戴玉,行則寶馬香車,導致對資源的過度鋪張和浪費。

不可否認,人們對物質的追求有其合理和積極的一面,這不但是人們生存、發展和享受的需要,而且是現代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需要。然而,當我們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全方位的位移,尋求社會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時,制約經濟發展的最大因素則是知識、信息以及資源的短缺。所以,今天的勤,應該更多地表現為勤動手、勤動腦,勤學習、勤思考,勤交往和勤聯系。今天的儉,也該打破傳統節衣縮食的狹窄意義,倡導量人為出,節支省用,把有限的資源用于正當的、急需的地方,提倡節約時間、節約資源、可持續發展,提倡講究營養、科學膳食,提倡正常的、積極的、合理的消費;反對公款大吃大喝、公款鋪張浪費,反對養成花錢大手大腳的不良習性。特別需要看到,近些年我國經濟建設雖然取得了巨大進步,人民生活水平已提高了不少,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還未實現,還有數千萬人口尚未徹底脫貧,我們不能小成即止、小富即安。如同志指出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不提倡艱苦奮斗、勤儉建國,人們只想在前人創造的物質文明成果上坐享其成,貪圖享樂,不圖進取,那么,這樣的國家和民族,是毫無希望的,沒有不走向衰落的?!边^分的懶惰,無度的浪費,必然會使我們變得奢靡、頹廢,甚至喪失自己的德性。

總之,勤和儉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一個人修身養性的重要支撐點。在當前踐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完善公民個體道德的過程中,勤是公民個體道德之基,儉是公民個體道德之本,公民個體道德的完善離不開勤儉的輔佐。淺析勤儉美德及其對公民個體道德完善的當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