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視野下的環境倫理學探究
時間:2022-04-28 10:52:00
導語:剖析視野下的環境倫理學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環境倫理人類中心主義非人類中心主義環境整體主義
論文摘要:20世紀是人類科學取得巨大成就的時期,也是地球環境急劇惡化、環境危機全球化和日益嚴重的時期。本文通過環境整體主義道德哲學的核心意識結構闡釋人類追求的最高價值即是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它既涵蓋了整體主義的和諧發展論,又包括完整的環境正義觀。
1引言
人類生活的環境是一個多向度、立體、完整的環境,人類的道德生活也同樣是立體式的、多向度的。因此,基于這種現實基礎的環境倫理學必然是能夠接納和包容、超越和整合以人本主義立場和非人本主義立場構建的環境倫理學。把是否有利于維持和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和諧、穩定、平衡和持續存在作為衡量和評判人類社會發展和生存方式的根本尺度和驗證標準。這種倫理學具有明顯的后現代性和深刻的實踐意義。
2人類中心主義立場
與傳統倫理學的研究對象相比較,環境倫理確有其特殊性,它在一定意義上也的確可以被看做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倫理關系。但是,如果像人類中心主義那樣,認為環境倫理學對環境倫理的探究和建構意味著倫理道德所適用的范圍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擴展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即認為環境倫理所調整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完全超越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范圍之外,夸大了環境倫理的特殊性,并從根本上誤解了環境倫理的性質。環境倫理學的產生和發展不過是倫理學對于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的理論回應,其對環境倫理的探究和建構,是為了救治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克服和解決已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的環境問題。而生態環境成為問題,從表面上看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出了問題,但從實質上看則是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出了問題;環境問題就是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上的問題,特別是人們之間的利益矛盾和沖突在人與自然關系上的表現。與此相應,環境倫理所調整的對象,從表面上看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而從實質上看則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人與人的關系,是被自然所中介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環境倫理學并沒有完全超出傳統倫理學的界域,其對環境倫理即人與自然之間的倫理關系的探究和建構也談不上是對傳統倫理學研究對象即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的擴展。
其實,環境倫理自身的性質完全可以解答環境倫理的依據問題。環境倫理的實質仍然屬于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只不過是一種以人與自然關系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或以自然為中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環境倫理所確認的應是人們之間的道德義務和責任,只不過是在人們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時才表現出對他人和后代人的道德義務和責任。環境倫理這種與傳統倫理學研究對象本質上同一而表現形式相異的性質,本身就足以構成環境倫理得以可能的重要依據。
3非人類中心主義立場
非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學的意識核心:確立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倫理關系,需由否定自然事物做工具價值評價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念,到認同自然事物的“內在價值”。然而,用“內在價值”說來闡釋環境倫理得以可能的依據或把環境倫理得以可能的依據安放在自然事物的“內在價值”上是根本靠不住的。由非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學強調自然事物具有與人的利益和需要無關的所謂的“內在價值”是對價值概念的誤用或濫用,到其對于承認自然事物的“內在價值”的特殊性的具體論證看,只要對非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主流論述稍做分析,我們就很難認同其結論。
事實上,隨著由環境因素引發的社會不公正問題逐漸凸顯,非人類中心主義因缺乏對現實的細致關注而無力回應,環境正義論開始取而代之。環境正義論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和自然中心主義的抽象論爭,認為生態破壞的根本原因并非哲學和世界觀方面的問題,而是源于存在著特權等級制度和支配制度的社會結構模式。例如,美國學者哈丁的“救生艇”理論就是無視公平的利己主義方案,“嚴重地侵害了分配正義的原則,完全忽視了發展中國家人民的人權”。正是社會關系的不平等性和不正義性,才導致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才塑成了一種試圖主宰自然的價值觀念。所以,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就在于通過重建社會正義秩序來實現環境權利與環境責任在人類之間的公正分配。環境正義諸理論看到了人類社會內部不同主體在環境問題上的差異性,表達了不同主體維護自身環境權利的要求。但是,環境正義論關注的焦點僅僅是人類的社會倫理,卻忽視了自然對人類社會環境正義問題所具有的先在性和決定性意義。實際上,環境正義不僅僅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的公正,同時更應是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公正。
4環境整體主義觀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社會與自然”的存在構成了世界,世界的本體既不是純客觀的自然,也不是脫離自然的人,而是一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社會與自然”三位一體的具有生命的有機整體和生態系統。環境整體主義承認人類具有生存權,也不逾越生態承受能力,更不違背整個生態系統的發展規律。主張把人類的物質欲望、社會經濟增長、對自然的改造利用限制在能為生態系統所承受的范圍內J。環境整體主義反對長期存在的傳統的主宰自然的“理性人”,強調具有生態倫理知識的“理性生態人”。人類發展經歷與現實給予證明:以堅持人類利益至上為前提時,生態危機就勢必不能避免;以堅持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為前提時,生態平衡才得以實現,進而才能實現全^類的利益。
在世界的生態系統和生態過程中,蘊含了自然、社會乃至精神性的存在,并得以具體表現。非人本主義預設了一個理想的自然,并一味地要求人去消極地適應,這不僅僅忽視了人與自然相互沖突的一面,并把人降低為生物,一筆勾銷了人的社會性本質。這種人與自然機械論世界觀強調絕對的主、客體,人與自然、思維和物質的分離和對立,而且認為只有自然是主體,自然以外的世界是客體,作為主體自然具有其自身價值。在這種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指導下,“對‘反增長哲學’的欣賞表明他們根本無視處于現代化進程的發展中國家的現實,以至使環境倫理可能陷入‘倫理的不倫理性’的困境”。反之,片面的認為只有認識主體,在人類取得的大多數成就都以損害自然環境為代價,或者說以生命和自然的不可持續發展為代價,從而導致世界的不可持續發展,使人類陷入困境之中。
整體主義的環境倫理學,是在方法論上超越以上幾種思維方式,確立整體主義的生態方式,科學的把握個體和整體的辯證關系最為關鍵。個體不僅包括當代人,同時也包括人類社會、自然的概念。而整體則對應包括后代人、自然、人類社會的概念。顯然,在這種辯證關系中,傳統的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就不適用了。近代工業文明的發展價值觀,把經濟增長看成是發展的終極目的和根本的價值取向,完全否認了自然界的“自然價值”,從而理直氣壯地掠奪和揮霍自然資源、迅速加劇生態危機和環境危機。環境倫理學的研究要科學的把握個體和整體的辯證關系,就必須考察生態價值既地球上的任何物種和生物個體,在生存競爭當中都既實現著自身的生存利益,同時也創造著其他物種和生命個體的生存條件,在這個意義上說,物種和生命個體對其他物種和生命個體具有價值,對生態系統整體功能的完善也具有價值J。
環境整體主義的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已有的主體性,把已有主體看作是自然系統中的“普通一員”,并通過其相互間的辯證關系構成了系統的概念。從理論上說,它對于克服傳統哲學價值觀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片面理解,否定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具有積極的意義,立足于全面關系的可持續發展的和諧價值觀的形成。從實踐上說,它對于我們克服當今人類面I臨的困境和危機、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也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主張放棄首要次要之分,以相互作用的觀點主張放棄以什么為中心,世界沒有中心,是多元的,是多元相互作用的世界。
5結語
社會發展是多維的、復雜的,包括一系列交復的進程,并且個個進程都影響制約,所以對待環境倫理問題,不能一葉障目,就事論事談環境。筆者認為:人類應站在一個新的角度看待環境問題,環境倫理其實質是人類社會倫理關系的宿主,兩者相容共生一起構成了整體的系統,我們只有拋棄傳統的“對抗模式”、“絕對不相容”以及“割裂系統”的思維方式,在思想上把地球看作整體的系統,把公正、尊嚴、自由考量進去,通過對環境倫理學的后現代主義構建,不斷否定現代社會發展所長期存在的意識形態,走出長期以來人類“非輸即贏”的視角研究環境倫理,實現在探索構建和諧的道路上真正前進。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將生態文明建設寫人報告,表明中國的環境倫理將為建設生態文明服務,將在促進人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轉變的同時,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生態化轉變。中國人民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用生態文明點燃人類新文明之光,以生態文明引領世界的未來。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使命,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新貢獻”。
- 上一篇:服裝廠打工實踐匯報材料
- 下一篇:快遞公司實踐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