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生態倫理學的理論進路
時間:2022-04-28 10:57:00
導語:透析生態倫理學的理論進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生態倫理學生物中心主義生態整體主義個體主義路向整體主義路向
[論文摘要]在對生態倫理學進行界定的基礎上,結合生態倫理學所涉及的主要流派對其內部自然觀念的發展變化進行梳理,指出生態倫理學發展的基本理論趨向;進而厘清生態倫理學的基本發展路向,即個體主義路向和整體主義路向。
關于生態倫理學的界定問題,國內一些學者認為生態倫理學是環境倫理學內部以生態學為依托對傳統倫理學進行改造的環境倫理學。…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生態這一概念的基本內涵是指自然界有機體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生態系統,所以生態倫理學強調人只是生態共同體中的一員,而非其中心。正由于生態倫理學以生命實體乃至整個自然為研究范圍,關注生態系統中所有自然存在物,強調生態的整體利益,所以理論相對較為激進,因此在環境倫理學中具有獨特的理論地位。
就生態倫理學的特點和關注的問題而言,可以把動物權利論/解放論、生物中心主義和生態整體主義涵蓋在其研究范圍之內。其中,生物中心主義立足傳統倫理學理論,以生命個體的權益作為自己關注和研究的重點,而生態整體主義立足于生態學,以生態整體作為自己研究的重點,試圖把倫理關懷的范圍由生命個體拓展到整個自然系統。
在生態倫理學內部,針對自然的倫理觀念從生物中心主義到生態整體主義經過了一個從關愛生命實體到關愛整個生態系統的過程,其目的都是要擴展人類道德關懷對象的范圍。而這種自然倫理觀念的轉變恰恰體現出它的兩條基本致思理路,即個體主義路向和整體主義路向。
一、生物中心主義視角:從個體生命角度出發的生態倫理學
生物中心主義包括施韋澤‘傲畏生命的倫理學”、泰勒“生物平等主義倫理學”以及辛格“動物解放的倫理學”、雷根“動物權利論的倫理學”,它們的基本觀念是把人以及人之外的其他生命個體納人道德關懷對象的范圍之內。
1923年,施韋澤提出一種以生命為中心的敬畏生命的倫理學,沖破了傳統倫理學只限于關注人與人之間行為和關系的觀念束縛,力圖把善賦予其他的生命。在他的哲學視域里,一個人能否成為真正有道德的人,不在于他是否是一個理性的存在物,不在于他是否具有內在的善,而在于他是否把一株植物、一個動物的生命看得與自己的同胞的生命同等重要,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沒有所謂的高低貴賤之分。敬畏生命的基本原則就是:‘菩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價值。惡則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制生命的發展。這是必然的、普遍的、絕對的生命原理?!边@一倫理觀念的顯著特點就是要求我們對生命采取一種敬畏的態度,其目的是通過直覺、體驗等培養、提高我們的德性。本質上,這種倫理觀對以往的傳統倫理觀提出了革命性的挑戰,使人們發現倫理在本質上不是有限的,而是無限的。
泰勒尊重自然的倫理思想是對施韋澤敬畏生命倫理思想的延續和發展。生命在施韋澤的觀念中不僅僅指的是人類的生命,還包括自然界的其他物種,像動物、植物等。泰勒繼承和發展了施韋澤的生態倫理學思想,以善為基礎概念提出,任何生物均是由自己的本性決定了它們都擁有自己的善,善是對其生命事實的描述,所以,人類與其他的生命形式一樣都擁有絕對平等的天賦價值和道德價值。
從理論形態上看,這類生態倫理學關心的對象僅限于生命個體,只重視生命個體的權利和價值,而對生物共同體所具有的實體屬性卻視而不見,而且也沒有看到人對生物種群及生態系統的道德責任。但是,無論是動物權利論還是動物解放論,乃至生物平等主義都是從關愛個體生命出發,試圖重建人類對自然的倫理觀念。
二、生態整體主義視角:從生態整體角度出發的生態倫理學
生態整體主義以生態學思想為理論范式,利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把自然界的有機體、有機體及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生態過程和生態系統整體都預設為道德主體。其目的是通過道德主體范圍的拓寬,對生態環境問題做出倫理解答。生態整體主義主要有三個流派: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學、奈斯的深層生態學和羅爾斯頓的自然價值論倫理學。
三個流派通過對問題的解答,力圖轉變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建立一種生態的、整體的觀念。例如,利奧波德大地倫理學的基本思想是要擴展道德共同體的邊界,他說“土地倫理只是擴大了這個共同體的界限,它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動物,或者把它們概括起來:土地”0141193生物共同體的完整、穩定和美麗被大地倫理學視為最高的善。利奧波德同時認為現代生態學已經證明人類只是生物共同體中的一員,他曾這樣表述道:“……土地倫理是要把人類在共同體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現的角色,變成這個共同體中的平等的一員和公民。它暗含著對每個成員的尊重,也包括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重?!薄蔽覀內祟愐獙W會像山一樣思考,大地倫理學的建構不能缺少人類對自然的情感體驗,共同體的拓展過程不光要依托生態學所提供的知識,而且也需要我們的情感。
從理論形態上看,同前類生態倫理學相比,生態整體主義認為不僅生命個體具有道德主體的地位,而且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也是一個道德主體,所以人類應把自己倫理關懷的范圍從個體生命延伸到整體生態系統,應對整個生態系統負有道德義務和責任。為此,生態整體主義的哲學家們都從整體生視角出發,依托生態學的相關知識,力圖對生態系統所具有的道德主體地位的合法性進行確證。他們認為,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是其他有機個體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在其中無論是有機物,還是無機物都處于相互依存、內在關聯之中,生態系統本身固有的整體性、過程性、相關性使其具有不依人為判據的內在價值,所以自然本身就是一個價值主體、倫理主體。
正是基于上述兩個理論視角,生態倫理學內部形成個體主義和整體主義兩條基本進路。這一方面是源于生態倫理學內部自然倫理觀念的變化;另一方面是生態倫理學作為一門應用倫理學,擔負著一個責任,即為解決環境危機所表征的一系列問題提供指導人類行為的道德準則,但在理論實踐上,它卻無現成的倫理原則可以直接運用。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就在于,從起源上說,應用倫理學不是單獨發展了傳統倫理學中‘原理’之后的‘應用’這一部分,而是起源于現實生活中無法‘應用’傳統倫理學的原則來加以理解和解決的問題領域,換言之,是起源于現有的原則在同一問題上的相互沖突、以至相悖而使現實實際上無原則的問題領域”。所以,生態倫理學采用了多元化的方法來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個體主義和整體主義是它的兩條基本路向。
三、生態倫理學的基本進路:個體主義路向和整體主義路向
如何把道德身份拓展到人之外的其他自然存在物,既是個體主義路向,也是整體主義路向必須回答的首要問題。一般意義上,傳統倫理學只承認人的道德身份,認為人對自然并無直接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所以,道德身份范圍的拓展是否具有合法性以及如何拓展的問題,是生態倫理學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針對這一問題,作為個體主義路向主要流派的動物解放論、動物權利論和生物中心論是以人之外的生命個體作為道德的主體,從個體生命的權益、價值出發論述它們應具有何種道德地位、道德權力和責任等問題。在本質上,這些理論是建基于傳統倫理學的情感范疇框架之內,用人的情感來感知動物,所以具有西方傳統情感主義的理論特質。就具體而言,個體主義路向的生態倫理學是對邊沁、密爾的功利主義思想和康德的道義論思想的借鑒和運用,其實質是對傳統倫理學理論及概念的延伸和移植。例如,辛格對平等的基本準則進行重新詮釋和擴充,試圖使平等原則運用于其它物種,論證了所有動物擁有平等權益的正當性。他提出,各種動物之間感知能力、智力水平的差異并不能成為他們能否享有平等原則的依據。這一思想直接源于邊沁功利主義倫理學,邊沁認為感受痛苦和享受快樂的能力是獲得權益所不可或缺的條件。
整體主義路向在對個體主義路向進行批駁時,首先肯定了個體主義路向以生命本身作為判據對道德身份的拓展,是倫理思考的重要轉折點。這一思想把道德關懷的對象由人推及到自然界的大多數生命存在物,從而賦予倫理學新的理論意義。但是這一思想過于強調生命個體的權益,而沒有考慮非生命自然存在物和生態共同體的實在性以及整體性,使其理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顯得過于片面。而‘一個完整的倫理學必須給非生命的自然物體(比如河流和山川)和生態系統予以道德關注……生態倫理學應當體現‘整體性’,比如物種和生態系統以及存在于自然客體間的關系等生態‘總體’應當受到倫理上的關注”。整體主義路的這種觀念的確立,完全得益于生態學思想蘊涵的整體性。現代生態學的深入發展,使人們逐漸認識到自然界中的物種是普遍聯系的和相互依存的。受到現代生態學對生態系統的生物物種之間相互依存關系以及生物與非生物環境間緊密關系和相互作用的啟發,整體主義路向的學者通過強調系統的整體『生使道德身份拓展到人類以外的其他非生命存在物。他們基于生態學的相關知識提出,這些非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系統整體的觀點來看,它們本身就具有價值,這種價值是道德身份的判據。
在理論形態上,整體主義路向以包括人和其它物種、生態過程乃至整個生態系統作為理論思考的對象,強調生態系統的整體價值,同時兼顧對個體生命的責任和義務,但是又激進地提出自然界的整體價值要高于其他任何個體的價值。
總之,通過對兩條理論路向的簡單梳理,一方面有助于我們從整體的角度理解生態倫理學;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們深入挖掘生態倫理學緣何呈現出如此發展趨向的深層根源,以便進一步促進生態倫理學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