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網絡時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現狀研
時間:2022-04-29 10:40:00
導語:剖析網絡時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現狀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以南京地區高校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了當代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現狀。在調查中發現,絕大部分大學生對政治知識的掌握程度很高,與主流政治價值觀也比較接近,其政治參與意識也很強烈。同時,也有部分學生在某些價值觀方面表現出與主流政治文化背道而馳的觀念,參與意識也相對薄弱。研究表明,大學生們上網的頻率與其政治社會化現狀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必須引起相當程度的重視,從而使大學生群體的政治社會化進程在新的環境下能夠良性發展。
關鍵詞:政治社會化;網絡;政治認知;政治參與
前言
隨著網絡不斷發展和普及,社會政治生活與這一新興的“第四媒體”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了。因而,跟網絡接觸日益密切的大學生群體的政治社會化問題,便毋庸置疑地成了學術界不斷關注的熱門話題。從相關文獻和研究成果可以發現,學術界對目前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現狀持兩種不同觀點。部分學者持樂觀、積極態度,認為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保持著積極、健康、穩定的態勢;還有部分學者則持悲觀、消極態度,他們認為目前大學生群體的政治社會化呈現出了政治冷漠、消極政治參與的跡象,其中還有學者歸因于網絡這一“第四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
針對理論界的這一爭執,本研究立足實證調研,以期獲取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現狀的一手資料,從而更合理更科學地把握當前大學生群體政治社會化之真實情況。該研究將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在網絡時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對合理規范和引導當代青年大學生以健康、積極、穩定的態勢樹立正確的政治價值觀和政治參與意識等都有深刻的研究意義,同時可以為相關部門和決策層提供科學的決策信息和依據。
一、文獻回顧
政治社會化的概念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進入現代政治學的研究視野的。盡管對其內涵的界定還存在多方面的分歧,但無論是戴維.伊斯頓、格林斯泰因、蘭頓都傾向于把政治社會化定義為,社會成員在政治實踐活動中逐步獲取政治知識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識和政治立場的過程[1]。從這個定義出發,所謂政治社會化其實包含著政治系統主客體之間兩個運動過程的辯證統一。一方面,政治社會化是社會成員通過教育和其他途徑,獲得政治態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識和政治情感,從而形成政治人格,成為政治人的過程;另一方面,政治社會化又是政治系統塑造其成員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識的過程。[2]政治系統通過各種途徑,將系統的主導政治意識在全體社會成員中擴散和傳播,以使其成員接受某種特定的政治信息、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并按照共同的模式進行政治活動。
在我國,政治社會化研究起步則相對較晚,但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也取得了不少成績。上世紀90年代,國內學者們開始自主研究政治社會化,其中也不乏對青年思想狀況的分析,并由此展開了對青年尤其是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研究中規范、軟化、政治社會化障礙、變化特征和導向方法的全面探析。[3]國內學者們也多數認為,政治社會化包括學習政治知識、確立政治信仰和政治態度、掌握政治技能、充當政治角色四個方面[4][5][6][7]。另外,在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功能和方法等方面,學者們也作了部分研究。[8]也有學者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作了闡釋,認為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是指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學會從價值標準、行為規范、政治態度、理想信念等方面采用已確立的政治標準來衡量自己、約束自己,使自己達到內化并和社會保持統一,形成一定的政治態度、政治情感并外化為自己的政治行為方式[9]。另外,近年研究表明,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的興起與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間的聯系正逐步被學者們所重視。[10][11][12]學者們對目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有表示積極樂觀的,也有消極的。
縱觀中國近現代史可以看出,長期以來青年學生在政治歷史舞臺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直接影響了國家的政治制度和體制變革。而當代大學生又是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成長起來的,他們身上交織著傳統與現代,體現和影響著時代的脈搏。為此,本文重點是通過對南京幾所高校大學生的實證調查,掌握現階段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現狀并對其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采用問卷形式調查取證,問卷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前部分屬于背景資料的調查,包括個人的性別、年齡、學校以及使用網絡的情況;后一部分則是對政治社會化現狀的測量。
本研究主要參考其他學者的觀點,[13]把“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定義為,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學會從價值標準、政治態度、行為規范等方面采用已確立的政治標準來衡量自己、約束自己,使自己達到內化并和社會保持統一,形成一定的政治態度、政治情感并外化為自己的政治行為方式。在測量中將政治社會化現狀分為政治知識、政治價值取向、政治參與傾向三部分。
政治知識方面,主要測量受試者對中外政治體制和時事的了解程度。共10道題,以選擇題的形式出題,每道題只有一個選項是正確的,每題答對得1分,答錯得0分。具體題目設置為我國政治體制(見附錄中B1-B4)、我國時事(B5-B8)、國際時事(B9-B10)。
政治價值取向方面,主要考察受試者對當局及其倡導的主流價值觀的認同程度,包括國家認同(C1-C4)、政治體制認同(C5-C8)、政策認同(C9-C11)、政治理性(C12-C15)。該部分共15個題,測試時分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無所謂”、“同意”、“非常同意”5個維度,按1~5的順序記分(其中第8、12、13、14題則按相反方向記分),得分越高政治價值觀就越傾向于政府倡導的主流價值觀。
政治參與傾向方面,主要考察受試者對政治參與的態度(D1-D5)、對參與途徑的了解程度和選擇(D6-D7)。
(二)資料收集
本文是以南京地區四所高校的120余名學生的問卷調查為基礎完成的。這四所高校分別為南京農業大學、南京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南京財經大學。其中南京農業大學和南京大學為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其余兩所為地方所屬重點院校。為確保問卷資料的準確性,筆者在樣本抽取上充分考慮了生源層次、專業性質以及性別比例等因素。總共發放130份問卷,對回收的問卷作了嚴格審核,剔除了不符合要求的問卷,最后獲得有效問卷124份,有效回收率為95.4%。
(三)數據分析方法
本文數據分析主要采用了描述性統計和相關性分析等方法,均通過SPSS13.0統計軟件完成,部分表格結合Excel繪制而成。
三、研究與分析
(一)政治社會化現狀分析
1.政治常識
經測量,受試者在政治知識方面平均得分為7.2分,即平均答對了近3/4的題。其中對國內外時事問題的回答正確率比較高,高達78%;對政治體制問題的回答正確率為67%。大致可認為達到了中等偏上的水平,當然,這與大學生良好的教育水平不無關系。同時也確實反應了大學生群體對政治的關心了解程度還是比較高的,對政治常識的理解和掌握是很全面和及時的。了解政治常識,是形成自身政治價值以及政治參與態度和行為方式的首要前提。對政治常識高水平的掌握,反應了我國大學生的政治熱情并不冷漠,參與政治的積極性并未減退。
2.政治價值
在政治認知取向方面,平均得分為59分(總分75分),轉換為百分制為78.7分,可見大部分學生的政治思想與政府倡導的主流思想相去不遠。
當然在政治認知取向的各小項中,得分還是有差別的(見表1)。按百分制來算,國家認同程度為83.9分,政治體制認同的得分最高,達到了94分。可見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在大學生群體中占據著不容置疑的地位,大學生對國家的認同、對我國當前的政治體制的認同程度都很高,國家民族榮譽感很強,正如教育部前部長陳至立在一份報告中所指出:“當代大學生從國內外以及改革前后的鮮明對比中,特別是從身邊發生的巨大變化中,深刻感受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繁榮富強、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唯一正確選擇。他們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高度認同,對保持我國政治局勢的穩定和經濟的持續發展充滿信心。”[14]結合調查表明,我國大學生對國家、民族有著深深的自豪感和強烈的愛國理念。84.3%的受試者同意或非常同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即便國家存在讓自己感覺不滿,甚至是失望的現象,依然愛國的”占了72.5%,在臺灣問題上,92.0%的受試者表示,如果和平統一的可能喪失,國家可以并必要采取非和平手段包括武力方式實現祖國統一。
表1政治價值取向認同分布
國家認同體制認同政策認同政治理性
樣本有效總量124124124124
平均值16.782318.306511.008112.9435
標準差.209141.78951.17906.15118
方差5.4243.0923.9762.834
極差9.0012.008.007.00
最小值11.0010.007.0010.00
最大值20.0022.0015.0017.00
與此相反,政治理性的得分只有64.7分。其中在討論到我國政府對日本的外交態度和政策時,結果顯示,選擇很不滿意的有13.5%,選擇不滿意的高達34.1%,只有22.8%的人選擇了滿意和很滿意。在抵制日貨問題上,也有23.4%的人選擇了同意和非常同意。從這一點首先可以看出,不管是否出于愛國主義理念,大學生群體對某些政治現象的評判顯得有失政治理性,或者說有很多學生把外交尤其是對日外交簡單化,感情用事嚴重。筆者認為,這恰恰是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過程中言多于行、思考多于實踐的結果。
- 上一篇:家電導購員講演稿
- 下一篇:爭做五好小公民演說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