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大學生村宮在農村治理的作用

時間:2022-05-10 08:34:00

導語:小議大學生村宮在農村治理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大學生村宮在農村治理的作用

【論文摘要】2008年以來開展的大學生“村官”計劃,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不僅凸顯出“顯功能”,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潛功能,即加強日益松散的農村社會治理力度,提高黨和政府對廣大農村社會的領導與治理能力。學術界對“顯功能進行了非常充分的研究,但卻忽視了對潛功能的探討。因此,大有必要從“潛功能的視角對大學生“村官”計劃的推進在農村社會治理中的功能進行剖析,從而為順利有效推進大學生村官計劃奠定理論基礎。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村官”計劃;社會主義新農村;社會治理;潛功能

一、實施大學生“村官”計劃的戰略意義

大學生“村官”計劃,可以說是大學擴招、經濟危機形勢下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同時又促進農村發展,提高農村社會控制力度的“三全之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社會精英大量外流,出現了基層管理人才的缺位和斷層。大批農民流入城市打工,農村出現了所謂“三八六一九九部隊”的現象,即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進入城市,婦女、兒童、老人成為農村常留的主要人群。農村社會人才大量外流,導致農村基層組織人才匱乏,素質有待提高,普遍存在著村干部學歷淺、年齡老化等問題,廣大農村在諸如基層黨建、教育、醫療衛生及農業技術等很多方面都存在著相當嚴重的問題。

一方面,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逐漸順暢,農民與鄉村的聯系變得日益松散;另一方面,農村基層干部年齡老化、素質不高,對農村社會的領導力、影響力逐漸減小,筆者認為,近年來我國對農村社會的領導和控制。實際上處于建國以來最為松散的時期,這是一種值得警惕的趨勢。近年來,黨和政府提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并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社會發展,實際上也是對這種趨勢的一種應對。而自2008年以來實施的大學生“村官”計劃,在緩解就業壓力、促進農村發展的同時,也潛在地加強著黨和政府對廣大農村的控制和影響。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廣大農村正在經歷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的轉變。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迫切需要有現代知識、現代思想、現代眼界的新農村建設者。首先,大學生“村官”,填充了新農村建設的“人才庫”??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建設一個經濟、文化、政治共同發展的新農村,不僅需要國家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還需要大量思想先進、知識豐富的高素質高科技人才,從根本上改變農村落后面貌,實現農業結構、經營模式、文化品位等全面提升。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有效地彌補了農村人才的缺乏,促進了農村軟實力提升,更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必要手段:其次,大學生“村官”,豐盈了后備干部的“蓄水池”。培養了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和奉獻精神,對人民群眾有深厚感情的黨政干部后備人才,形成來自基層和生產一線的黨政干部培養鏈;第三,大學生“村官”,拓寬了大學生就業的“瓶頸”。對于引導高校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面向基層就業創業,到經濟社會發展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華,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組織保證。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二、實施大學生“村官”計劃的“顯功能”

2008年4月,中央組織部、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下發了《關于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的意見(試行)》的文件,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的工作,計劃從2008年開始,每年選聘2萬名,連續5年,選聘數量為10萬名。2009年4月,中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財政部、共青團中央聯合下發《關于統籌實施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服務項目工作的通知》。2009年5月,中央組織部下發《關于建立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長效機制的意見》。這~系列文件,為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實施,鋪平了道路。

《關于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的意見(試行)》及相關政策文件,對大學生“村官”的任用、待遇等做了一定的界定:選聘的高校畢業生是中共正式黨員的,一般安排扭任村黨組織書記助理職務;是中共預備黨員或非中共黨員的,一般安排擔任村委會主任助理職務;是共青團員的,可安排兼任村團組織書記、副書記職務。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際工作、被大多數黨員和群眾認可的,可通過推薦參加選舉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副書記等職務。

對于這一計劃,人們多從應對金融危機、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提高農村干部素質、促進新農村建設等角度加以評價,認為這一計劃的實施,一方面有利于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鍛煉高校畢業生自身能力,實現人才的合理利用,同時對完善基層組織形式,儲備年輕干部,帶領農民致富,推動新農村建設起到積極作用。這些都是大學生“村官”計劃的“顯功能”,該計劃還有一個重要的“潛功能”,即加強農村社會治理力度,提高黨和政府對廣大農村社會的領導與治理。

三、推進大學生“村官”計劃的“潛功能”

首先,從大學生“村官”的任用及職責來看,大學生進入農村基層工作,充實了基層工作隊伍,提升了基層人員素質,為長期以來陷入僵局的農村基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切實加強了黨和政府對農村工作的領導。

關于大學生“村官”的工作職責,《關于建立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長效機制的意見》做了如下界定:擔任村黨支部(黨總支、黨委)書記助理和村委會主任助理的大學生“村官”,主要協助做好以下工作: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上級黨組織有關安排部署;組織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關任務,協助做好本村產業發展規劃,領辦、創辦專業合作組織、經濟實體和科技示范園;配合完成社會治安、計劃生育、矛盾調解、社會保障、調查統計、辦事、科技推廣等工作:負責整理資料、管理檔案、起草文字材料和遠程教育終端接收站點的教學組織管理、設備網絡維護;參與討論村務重大事項;參與村團組織的建設和工作。大學生“村官”擔任村“兩委”成員職務的,按照所擔任具體職務確定工作職責。鄉鎮黨委和村“兩委”要結合本地實際和大學生“村官”專業特長,明確大學生“村官”的具體職責和工作分工??筛鶕ぷ餍枰才糯髮W生“村官”擔任村團組織負責人。從文件規定中我們不難看出,大學生“村官”的實際工作機構,就是農村“兩委”,而且相關文件強調“選聘到村任職的高校畢業生,聘用期間必須在村里工作,鄉鎮以上機關及其他單位均不得借調使用。”這對于改變“兩委”人員結構、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具有積極作用。在當前農村精英缺位、基層工作陷于停滯的情況下,迫切需要有知識、有文化、有心識的人才進入農村,填補長期以來形成的農村人才‘洼地。大學生相比農村精英而言,具有知識豐富、眼界開闊、思想活躍、熱情活力、敢于冒險、積極進取的特點,對于完善基層組織形式,加強黨和政府的領導,具有更大的積極作用。

其次,有助于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由于受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向往城市成為農民的一種普遍社會心理。我省農村中大多數的有一定文化層次的勞動力大量地向城市流動和轉移,而農村大量的大中專畢業生又不愿回去。由此出現了人才從農村到城市的單向流動,農村出現人才“洼地”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實施“大學生村官”計劃搭建農村人才“高地”、促進城鄉人才雙向流動已成為必要之舉。大學生有知識有文化,能給農村帶來先進的農業科技;通過引進新的農業產品,調整農村的產業結構;運用互聯網等手段,尋找到最新最快的農業行情,指導農民的種植;另外大學生們身處市場經濟發達的城市,長期受到市場氛圍的熏陶,加上在學校中學到的經營知識,能指導農民對農產品的營銷,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當前,已經有不少大學生“村官”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等,帶動所在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當地居民的信任和擁戴,也改變了農民對基層工作機構的認識,提升了認同感。

再次,大學生“村官”宣傳科學,有利于提高農民知識水平和素質,提升農村教育意識。農民是一個弱勢群體,這不僅僅是體現在經濟方面,而且還體現在教育方面。基于多種原因很多地方的農村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城市。經濟大大影響著教育,農村教育問題是教育界的軟肋,雖然國家每年都撥大筆經費發展農村教育,爭取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同時在農村開展掃盲活動,利用農閑時間辦各種學習班,來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但這些措施終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大學生進入農村當村官可以作為一個實實在在的榜樣來宣傳科學,用他們的專業知識來解決農村和農民的問題,給農民帶來經濟利益,讓他們真實的看到知識就是力量,讓他們也自愿去學習、創造。知識促進經濟,只有農民的知識水平提高了,才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另外,大學生“村官”聘任到期后,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流失等情況,但也有些進入公務員隊伍,尤其是今年國家和各地方公務員招錄中專門為大學生“村官”群體及其他為基層服務的大學畢業生留出了一部分崗位,大學生“村官”在公務員隊伍中會逐漸占據一定比例,特別是縣鄉兩級基層政權。這些在農村基層工作過的公務員熟悉農村情況,深知農村需求和困難,這對于基層政府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為民服務,改變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在農村的公信力和領導力,具有很強的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三農”問題是黨和國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廣大農民是質樸的,誰能給他們帶來經濟利益、誰能提高他們的收入,改善他們的生活,他們就支持誰,擁戴誰。大學生“村官”計劃,為農村基層工作輸入了新鮮血液,加強了黨和政府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領導與治理。對大學生“村官”計劃的推進的“顯功能”和“潛功能”作全面系統的分析,才能為探索順利有效推進大學生“村官”計劃的新途徑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