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現代社會憂患意識發展途徑

時間:2022-09-28 05:27:00

導語:略論現代社會憂患意識發展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略論現代社會憂患意識發展途徑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巨大成功,人類智性的進步,工具理性的張揚,現代化運動帶給人類社會的并非是單一的進步。20世紀以來的大規模戰亂、生態危機、社會道德普遍下降等全球性問題,嚴重影響著人類社會的健全、有序發展。作為一種價值理性,社會憂患意識的重要性在現代社會凸顯出來。可是,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人們的社會憂患意識趨于淡化,這影響著現代人對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承負。為此,高等教育就應該自覺承擔起培養現代人的社會憂患意識的責任,使人們高揚強烈而深沉的憂患意識,由憂患而最終超越憂患,以實現人類美好社會的價值追求。

一、現代社會對社會憂患意識的訴求

社會憂患意識是指社會主體(群體或者個人)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反思歷史和關照現實所形成的以建立未來理想社會為己任的責任承擔自律意識和人格素質。它可以分為社會群體的社會憂患意識與個人的社會憂患意識。而社會群體的社會憂患意識最終只有轉化為個人的社會憂患意識才能現實地發揮其作用。個人的社會憂患意識是個人對來自社會要求的自我意識,體現的是個人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它也是一種自律意識,是個人自覺地將社會憂患看作自己行為的內在動機,內化為自己行為的意志,進而對自己所提出的要求與對自身行為的約束。這意味著個人的社會憂患意識是其人格素質的內容,反映個人的社會化和人格完善化的程度。我們由此可以發現作為一個衡量個人人格完善化的尺度,社會憂患意識從完成某種社會要求或道德要求的角度說明人格。社會憂患意識是以社會整體利益和人類的未來命運為價值旨歸,個體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關系是其核心問題,它在以往社會里是被人們一定程度地予以強調的,而在現代社會其地位更為重要、其作用更顯突出。

(一)社會憂患意識是現代市場經濟社會的價值訴求。從經濟來看,現代社會是市場經濟社會,市場經濟社會是崇尚效率、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為了追逐最大化的物質利益,道德成了人們的理性選擇。如果人們認定以一種非道德的方式可以實現利益的最大化,那么理性的人就不會選擇道德。特別是在社會變革時期,當個人無法以充分的理由和知識形成對未來社會狀況的大致判斷時,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很容易變成利益現實化的渴望。有些群體或個人就會不惜采取踐踏道德、藐視法律等不正當競爭手段從事經濟活動,導致經濟社會的無序。為此,人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就必須具有高度的社會憂患意識,在為自己謀利的同時考慮他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在追求眼前利益的同時考慮人類的長遠利益。只有這樣,市場經濟才能給人類帶來更多的優性價值,才能促進經濟社會有序發展。

(二)社會憂患意識是現代民主政治社會的價值訴求。從政治來看,現代社會是一個由個體性原則支配的民主社會。在此原則之下,各種不同的利益個體,都可以通過合法的途徑來表達自己的意愿,都有權享有自己應享的權利、實現自己的特殊利益。而這些意志和利益往往是相互區別有時甚至是相互沖突的。在此情形下,作為反映社會發展必然趨勢和國家意志的社會整體利益又如何獲得它的合法性呢?在利益個體有著充分的獨立意識和強烈的權利要求的現代社會,社會整體利益的合法性取決于利益個體對它的自覺認同和服從,而人們對它的認同和服從的程度取決于它協調各個體利益、滿足社會普遍利益需要的程度,這取決于社會整體利益的價值追求、內在的道德性。即民主政治社會在實現社會整體利益的同時也應承擔起實現、補償個體利益的責任,以平衡個人與社會、個體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關系。作為國家意志的社會整體利益才能獲得滿足,這也是統治者得民心的最好體現。如此,利益個體才會自覺地為統治者分擔憂患,社會政治生活才會穩定有序。否則,就會出現利益個體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違背社會規范體系的行為,增加社會的政治憂患。

(三)社會憂患意識是人類文明社會的價值訴求。從社會文明來看,現代社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問題。就其中的科學技術來看,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物質文明在不斷增長,而精神文明卻相對萎縮。

由于近代科學在技術上的巨大成功,我們在某種意義上把近代標示為“理性的時代”或“科學的時代”。然而,科學技術和人類“理性”并沒有使人類社會得到健全的、有秩序的發展。工具理性的張揚,價值理性的式微帶來的是大規模的戰亂、能源危機、生態危機、社會道德普遍下降等全球性問題,使人們開始關注自己所生活的星球的命運,并表現出深深的憂患意識。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力量空前強大。就生產力而言,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使人們的知識水平和技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就生產關系而言,現代科學技術空前地擴大了人類協作的規模和效率。可是人類只知道運用自己的強大力量在經濟領域的合作,創造物質財富。這集中表現在人類只是在運用自己的強大力量瘋狂地盤剝和榨取自然,而沒有用它去認真地保護自然。因此,恰恰是人類的空前強大導致了人類的生存危機。當然,今天人類所面臨的生存危機已不是經濟學意義上的生存危機,而是生態學意義上的生存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全球化的經濟貿易只意味著全球幾十億人協作起來共同盤剝和榨取自然,從而會使人類在生態危機中愈陷愈深。人類不能不對自身的生存境況和未來命運心存憂患:人類的破壞性會不會毀滅自身?當然,這并不是人類的宿命,也不是可以僅僅通過限制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來避免的,而應是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提升人們的精神文明。

對于人類的精神生活來說,越是內在的、人格化的東西,就越是個性化的、不可交換的。因此它的外在效果是有限度的。這使得受市場經濟、工具理性影響的現代人不再像傳統社會的人們有一種崇高的道德追求,將修身養性和成就個體的德性看作是一個人獲取較高社會地位的必要條件?,F代社會,人們追求的是外在的利益,一個人的德性只是獲得最大化的外在利益的工具。所以,道德在現代人這里不再像傳統社會那樣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道德被世俗化了。這種世俗化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可是,它所包含的功利化、媚俗化則使人們褻瀆理想、躲避崇高,使人類的精神家園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這就要求我們以高度的社會憂患意識來對待道德的世俗化,對待精神世界的改變。

二、現代人的社會憂患意識淡化的原因

如前所述,現代社會要求人們要有強烈的社會憂患意識,以肩負社會發展的歷史重任。然而,現實是人們的社會憂患意識卻明顯淡化。表現為對個人利益的患得患失,對社會利益的漠然旁觀;順境時的盲目樂觀、無所事事,逆境時的彷徨迷惘、悲觀厭世等等。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現代社會的認同危機?,F代社會已經由傳統的封閉的同質的單一社會變成了開放的異質的多元社會。傳統社會結構的封閉性和高度意識形態化形成的統一價值觀念所導致的人們行為的趨同局面已不復存在?,F代社會結構的開放性對多元價值的包容,使國家主導的價值觀念即統治階級的價值觀念喪失了獨尊的地位,不再是人們行為必須的價值取向,其結果必然弱化人們對社會整體利益的認同,人們因此也越來越難以對自身生活于其中的社會產生認同?!叭狈φJ同或許反映出一個原子論的觀點,人民完全以工具化的方式看待社會?!?P216)人們從社會過多的是索取而不是奉獻,是權利的爭奪而不是責任的擔當,客觀上淡化了人們的社會憂患意識。

(二)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市場經濟由于是一種凸顯個體利益之間相互區別的經濟,從而使人們容易產生個體本位觀念,認為個體利益優先于社會整體利益,將個體利益作為行為的出發點和唯一的價值標準。這種個體本位觀念認為“社會是一種虛構的團體,由被認作其成員的個人所組成。那么社會利益……就是組成社會之所有單個成員的利益之總和”(P212)?!吧鐣怯筛髯杂衅渥陨砝娴膫€人組成的,然而這些人不得不走到一起,共同制定公共生活準則……在他們的闡述中都是個人第一、社會第二?!?P315)這種個體本位觀點正是人們社會憂患意識淡薄的理論依據。

(三)現代人認識的片面性。這是人們淡化乃至缺乏社會憂患意識的內在原因。具體表現在:一是對社會的片面認識。許多人的價值觀還不成熟,情感也不穩定,認識問題容易主觀片面。他們往往是從對社會現象的感性認識出發來理解生活于其中的社會。因而,他們的認識往往被自己所關注的社會現象所局限與牽制,極易忽略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互相依存、互相依賴、互相承擔責任的關系,把握不住社會生活的本質和發展的趨勢,無法認識深藏于社會現象之后的危機。二是對自身的片面認識。市場經濟強化了人們的功利意識和權利意識,這意味著人們已將關注的目光聚焦于自己身上。認為自我是完全由自己主宰的孤立存在,自我價值的實現體現在求得現實的世俗幸福,從而缺乏形而上的追求,因而也就不具有強烈而深沉的社會憂患意識。三是對社會憂患意識的片面認識。由于對自身和社會的片面認識,使得人們無法辯證地看待個人與社會、個體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為此,在社會憂患面前的消極躲避,沉溺于自己的狹隘天地,對個人利益的患得患失,對社會整體利益的漠然旁觀,缺乏憂患意識,缺乏憂國憂民的民族關懷和使命意識,進而導致恪守信仰和承諾的意志薄弱,在一定程度上滑入了信仰危機和言行危機。

三、高等教育對現代人的社會憂患意識的強化

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價值,但它首先是用來實現某一社會目的的一個社會手段,社會需要借助這一手段保證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教育的這種社會功能“是使個人具備在以后的社會生活中起到應起的作用的資格,也就是說,把他的個人個性塑造得極為接近社會個性,使他的欲望符合他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的需要”(P203)。為此,高等教育理應承擔起對現代人的社會憂患意識教育的職責。

(一)高等教育要強化人的社會憂患意識,就應該使人們形成社會憂患意識的理性認知。要明確認識到社會憂患意識既是一種形而上的追求,也是形而下的思考。它不僅僅是一個理性認識問題,還是一個道德價值觀問題、德性修養問題。作為一種理性認識,憂患意識是“人的理性思維為追求客體的內在必然性,對現實存在進行否定性思維的外部情感表現”(P74)。社會憂患意識除了有對社會歷史和現實局限性的否定意向外,本身還蘊涵著超越局限、積極進取的建設性。它使一個人不因環境變遷而改變自己的志向,不因個人得失而轉移自己的感情,從而使人樹立一種始終心懷天下的堅定信念,并提升為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境界。它表現為向上的生命之流的沖動,具有較高的抽象性、深沉性、持久性、超越性。它既有著自省心,不盲目樂觀;又有著自信心,不妄自菲薄。作為一種辯證理性精神的社會憂患意識提醒我們: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應保持頭腦的清醒,居安思危,不驕不躁,使正義的事業立于不敗之地。

作為一種道德價值,憂患意識對于個人、群體和社會的發展都具有著肯定性的意義。因而,在道德上,憂患意識的價值指向善的價值。歷史也反復證明,若干有成就的人,都是從憂患和痛苦中磨練出來的。“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边@些事例說明,對于人來說,如果沒有社會“憂患”的磨練,沒有失敗教訓的反思,要培養出剛強意志、奮發精神,那是不可能的。孟子將這一道理上升到人生哲學的高度加以總結:“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保ā睹献印じ孀酉隆罚n患足以使人生存發展,安樂足以使人沉淪死亡??梢哉f,憂患意識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和人的生存共在的生命秩序,或者說它就是人自身的構成要素,是人的本質的規定。因而,憂患意識是出于對人類自身命運的關切,對于人類自身價值存在的肯定,理應成為人們的自我價值追求。正如康德所說,人總是有一種追求不朽的欲望。也正是在社會憂患的長期歷練中,在人們自我價值的不斷實現中,培育了人們一種基于高尚理想精神,并使人逐漸達到了“成人成圣”的高度,進而有利于社會價值的實現。

(二)高等教育要強化現代人的社會憂患意識,就應該使現代人懂得社會憂患意識是其實現自我價值的推動力。增強社會憂患意識的自覺。社會憂患意識作為一種辯證理性精神,作為一種道德價值,必然會辯證地看待個體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關系。有些人之所以淡化甚至缺乏社會憂患意識,就是因為他們把自我價值的實現與社會整體利益的實現對立起來,認為如果追求社會整體利益,其個人價值的實現就必定會受到影響。其實,個人價值的實現是離不開社會整體利益的發展的。沒有社會整體利益的發展,即沒有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沒有生產關系的完善,沒有精神文明的進步,就不可能有個人價值的實現。個人價值唯有在社會整體利益的發展中才能得到實現。為此,每個人都應主動地承擔起社會責任。因為“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P82)。如果懂得了這一道理就會自覺地形成高度的社會憂患意識。

(三)高等教育要強化現代人的社會憂患意識,就應該堅持正確的道德價值導向。在個體本位主義價值觀和市場經濟等價交換法則的影響下,部分人形成了利己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價值觀,人們的精神家園面臨著被摧毀的危險。為此,我們要堅持以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和規范的價值導向,以便引導人們的價值取向,使他們能夠處理好個人與社會、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權利與義務、奉獻與索取之間的關系。尤其是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各種社會矛盾凸顯,腐敗問題、“三農”問題、資源能源和環境問題、個人收入差距拉大問題、就業和再就業問題等都嚴重地影響著社會的和諧發展?,F代人更應該心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關注民生疾苦,關注現實中國,積極投身到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過程中。

(四)高等教育要強化現代人的社會憂患意識,就應該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育隊伍??鬃由敶呵锬┢谥T侯亂政的所謂“禮崩樂壞”時期,睹生民之涂炭,憂心如焚,棲棲惶惶,席不暇暖,奔走于諸侯,歷經磨難,而終不能伸其得君行道之志,但他卻做不到置生民于不顧,仍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一率先垂范的行為對現代教育工作者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是社會的人,是文化傳遞的關鍵環節。而且,創造一種社會的、道德的存在,也是他的使命。通過教師,社會創造出想象中的人?!?P467)只有具有高度社會憂患意識的教育者,才可能培養出具有高度社會憂患意識的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