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三下鄉”社會實踐分析

時間:2022-03-31 03:27:26

導語:三全育人“三下鄉”社會實踐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全育人“三下鄉”社會實踐分析

摘要: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措施,能夠幫助大學生受教育、長才干,三全育人工作體系恰恰是以學校育人為主,家庭和社會緊密配合,形成在時間上相互銜接、空間上相互覆蓋的育人格局。本文從三全育人的視角出發,分析大學生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作用意義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提升實踐效果的建議。

關鍵詞:三全育人;暑期“三下鄉”;提升實踐效果建議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高校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融入教育教學各環節,社會實踐教育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大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載體,學生通過暑期在基層社區、鄉村街道、團場連隊開展送文化、科技、衛生的志愿服務活動。通過開展精準扶貧、助老扶幼、禁毒防艾、科技幫扶、政策宣講、文明引領等內容,深入基層,宣傳調研,開展力所能及的社會實踐,傳播先進科學文化知識,在實踐中幫助基層群眾解決問題。本文通過以三全育人的視角,探究建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實踐過程中學校、教師、學生、黨政機關、社會、家庭“六位一體”的三全育人體系。

一、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作用及意義

(一)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切實發揮實踐育人功能。2017年教育部頒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等十個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其中對于推動實踐育人都作了明確要求。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依托鄉村街道、愛國主義教育場地,開展項目化的社會實踐活動,幫助青年學生在接受鍛煉的過程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牢愛國主義思想,起到實踐育人的目的。(二)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有效充實第二課堂內容。目前,大學生在校期間主要以課程學習為主,但是實踐動手能力較弱,認識國情、社情、民情都存在不足。對所學的專業知識認知和社會需求不能很好匹配,很多大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積極性不高,有些活動對于大學生的三觀起不到很好的引導作用。利用暑期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走出學校、走入社會,結合所學知識,全面了解和認識社會,重新審視自己在專業知識等方面的不足,從而進一步強化在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三)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有效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有三個好處:一是提高學生動手寫作能力。要完成一次好的社會實踐,學生要對所開展的社會實踐項目撰寫策劃書、調研報告、實踐心得等,為后期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基礎。二是提升溝通能力。社會實踐主要以學生為主導的實踐活動,開展活動全程都需要跟實踐地、團隊成員、指導老師進行溝通。三是提高團隊協作能力。開展實踐活動的全過程不是某一個人能夠完成的,團隊成員在團隊中的相互磨合、密切配合能夠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二、T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

(一)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全員。育人認識不到位,參與度不夠,各類資源沒有有效整合從參加實踐形式上可分為團隊式社會實踐、自主式社會實踐、留校參與科研訓練社會實踐三種方式。從學校來看,整體部署暑期社會實踐,要求全員參與,但對是否參加社會實踐沒有硬性要求。從參加實踐學生人數來看,目前參加團隊式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人數在全校學生人數的比例不高。自主式社會實踐的學生比例占比較大,但這類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只是為了“完成任務”,應付了事。有些學生利用假期打工等社會實踐,從事的實踐與專業聯系不緊密。有的學生參加團隊式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由于認識不足,沒有將實踐活動做深做實,還停留在拍照、發傳單等表面。從指導教師來看,存在由于自己的科研項目需要進行調研或者采樣,才帶隊參與社會實踐,沒有相關的任務則選擇做場外指導或者不參與暑期社會實踐指導。還有的老師由于擔心帶隊指導社會實踐活動,害怕學生出問題擔責任,干脆不參與、不指導的問題。從家長來看,存在孩子半年沒回家,希望放假見見孩子,讓其回家好好休息的思想??偟膩碇v,沒有形成學校、教師、學生、黨政機關、社會、家長六位一體的實踐育人體系,對參與活動認識還不到位,參與度不高。(二)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全程。育人頂層設計不完善,指導、考核、總結、宣傳機制還不完善目前各大高校開展暑期“三下鄉”一般由校團委統一組織,學校也逐漸加大了對社會實踐的支持力度。但在社會實踐全程育人頂層設計上還不完善。社會實踐活動的總體設計針對性還不強,社會實踐活動專業化、項目化程度不高,對于不同類別的團隊分類指導和分類考核還不夠,針對指導教師激勵機制還沒有,還不能打通學校各部門,來將學生社會實踐納入人才培養學分體系。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跟蹤指導和過程考核不夠,評比總結還停留在答辯評比上,具體考核指標還不細,不能真正反映實踐成果。在總結評比后,對于先進典型的個人和事跡宣傳力度不夠,對于社會實踐前的準備和實踐后的總結分享重視程度還不高。部分團隊實踐時間短暫,大致為3至7天,還存在走馬觀花的現象。(三)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全方。位育人支持保障不夠,實踐效果還需提升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雖然大部分是在校外開展實踐活動,但終歸是高校的實踐育人載體,全方位實踐育人,離不開各級力量的支持與保障。從經費保障來看,校團委每年有相應的經費用于支持社會實踐。但與橫向和科研經費、實習經費相比,經費還是不足。T大學目前在經費支持方面(學校和學院配套),院級團隊在500至1000元,校級重點團隊2000-3000元,省級重點團隊在3000-5000元,國家級重點團隊在5000-10000元。在但目前車票、住宿、宣傳打印等費用不斷上漲,社會籌款又存在沒資源、難落實的問題,學生在開展社會實踐過程中由于經費不足存在調查研究不深等問題。從黨政機關和社會支持上來看,基層脫貧攻堅任務重,黨政機關和社會對于跟基層需求相符的涉農業類涉支教類和涉文藝類的團隊熱情較高,但沒有相關經費支持,對其他類型的團隊熱情不高,有時還存在怕麻煩、怕存在安全隱患擔責的思想。

三、提升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效果的建議

(一)基于全員育人視角,調動各方參與積極性。第一,學校層面應充分認識實踐育人的重要性,細化人才培養方案,將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納入學生第二課堂成績單,給予一定的學分學時。細化指導老師工作職責和要求,制定指導老師激勵機制,加大在社會實踐中獲得優秀的指導教師在職稱評定中的賦分,制定指導教師指導社會實踐工作量核算和認定辦法。從制度層面上調動學生和老師的參與積極性。第二,充分調動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團學干部、班團干部等力量,配備指導教師,提供選題方向指南,讓這部分同學帶動班級其他更多的同學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鼓勵跨專業、跨學院、跨高校組隊開展社會實踐。第三,充分利用校友等社會資源,積極溝通聯系家長。積極聯系校友等社會資源,在尋訪優秀校友中,讓學生在汲取榜樣力量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社會資源和幫助。加強家校聯系,學校和學生給家長講清實踐意義,取得家長支持,保障學校和家庭在實踐育人空間和時間上相互覆蓋。(二)基于全程育人視角,加強頂層設計,完善體制機制。1.加強活動設計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學校層面要積極對接社會實踐地,做好需求調研,精準組隊。對于符合當地實際,且是黨政和基層急需的團隊,要形成鮮明導向,給與適當政策傾斜,要動員鼓勵專業老師帶隊指導,加大支持力度,以項目化形式持續開展。2.加強社會實踐活動的全程指導?;顒忧捌谝鶕嵺`地需求精準設計選題,通過宣傳動員、主題培訓,交流座談等形式,吸引更多同學了解和參加暑期社會實踐。關口前置,明確實踐過程,細化實踐方案。實踐中,指導跟進,指導老師帶隊指導,注重實踐育人過程。實踐后學校和學院層面要大力開展各種形式實踐評比、經驗分享、樹立典型等,大力宣傳社會實踐。3.完善暑期社會實踐總結考評機制。采取實踐成員自我評定、學校實踐指導機構答辯打分考評和普通學生線上投票評價相結合的評定方法,細化評價指標,設定專項考評。如設立優秀調研報告、最具影響力新聞報道、最佳短視頻等專項獎,鼓勵實踐團隊持續開展定點社會實踐。(三)基于全方位育人視角,有效整合資源,注重育人實效。1.要爭取學校黨委的大力支持。學校黨委要進一步加大對社會實踐經費支持的力度,二級學院要進行相應的經費配套。同時要多途徑、多渠道獲得社會和企業的支持;要爭取學??萍继?、教務處等部門的支持。充分將社會實踐活動和科技特派員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等項目相結合,爭取更多的資源;要爭取校外單位和組織的支持。目前一些單位、社會團體、企業都有一些宣傳和調研的任務,可以進行項目聯合,獲得社會力量的支持,起到雙贏的效果。2.建立長效實踐基地,有效整合資源。依托政府單位、企業等建立長效合作的實踐基地,在實踐前組織學生對已經確定的實踐地做需求調研,制定長期實踐計劃,簽訂實踐合作協議,以項目化的形式每年定點進行社會實踐,做好實踐信息反饋,及時調整任務。通過平時的調研,利用企業招聘會等機會,與有關企業洽談實踐可行性和需求,將相同一類的實踐項目、實踐團隊、指導老師進行資源整合,派最優秀的團隊前往實踐地開展社會實踐,注重培育重點實踐團隊。

四、結語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扎實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推動實踐育人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做好此項系統工程,就必須有全員、全程、全方位實踐育人的思維,加強頂層設計,完善體制機制,有效整合資源,強化項目管理,精準對接需求,拓展實踐平臺,強化總結考評,精心組織,服務到位,真正打造成學生喜歡參加、老師樂于指導、實踐成果益于社會的育人平臺。

【參考文獻】

[1]劉麗麗.淺談新形勢下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現狀及實現路徑[J].教育教學論壇,2019(52):57-58.

[2]張雪紅,何宜麗.淺析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功能、存在問題及提升對策[J].高教學刊,2019(24):60-62.

[3]張鐵成,包慧君.“三全育人”理念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指導與啟示[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5):81-84.

[4]陸垚.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大學生社會實踐育人模式的分析[J].智庫時代,2018(32):196-197.

[5]常海亮.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育人功能發揮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4.

作者:劉陽 畢永福 單位:塔里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