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情感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3 09:28:00

導語:音樂情感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情感分析論文

一、音樂欣賞中情景(場面)變化要滲透音樂要素的變化

當人們打開音像資料第一遍欣賞音樂是,首先聽到的是音樂的旋律,其次是音樂的力度是強還是弱、速度是慢還是快、然后才是考慮是有什么樂器演奏的。在以往的音樂教學中,很多老師講課時,會問學生這段音樂表現了怎樣的場面?學生會爭先恐后的回答表現了……然后教師非常高興得說回答的太好了、你真棒。而不再去揭示出表現這個場面的音樂要素是什么?只是來個走馬觀花的欣賞。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冊《愛勞動》一課中老師注重了音樂表現的情景、場面是由許多音樂要素的變化發展來的(運用的第一段音樂是表現小和尚,第二段是表現胖和尚的)。在一上課老師問學生第一段音樂表現的是什么樣的和尚?第二段音樂表現的是什么樣的和尚?學生回答第一段音樂表現的是小和尚。第二段音樂表現的是胖和尚。老師進一步問是怎么聽出來的?學生回答第一段的音樂細、輕巧。第二段的音樂渾厚、笨重、低沉。雖然學生由于學的知識少不能說出是通過音色變化聽出來的,但學生明白音色的不同能表現出不同得音樂畫面。

在對力度、速度這一要素的欣賞教學中,我聽到、看到過得音樂優質課、公開課教學大都是與以上的做法相同,只是注重了音樂所表現的場面,而不去挖掘音樂的要素。在欣賞教學中只是注重表面的現象,不注重深層次地實際教學。在本課的教學中經過討論、實踐、驗證大膽的運用了通過學生說出以音樂要素來表現人物、場景、情景。再例如:在欣賞《三個和尚》那段優美的旋律與救火的那段音樂進行比較時學生說出了慢的音樂是說:和尚們睡覺、喝水等悠閑自在的場面。另一段音樂學生則說:和尚們在救火、打架等場面。老師這個時候接著問你怎么聽出來的?學生回答:第一段音樂慢而且很輕、第二點音樂重而且快、很緊張。通過學生對樂曲慢與快得比較,輕與重的比較體會出音樂的強與弱、快于慢的音樂要素的變化。充分體現了音樂欣賞的根本是音樂場面、情境的變化是音樂要素變化的真理。

二、音樂欣賞的情緒、情感變化中要滲透音樂要素變化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情緒與情感是密切相關又相互區別的二種心理形式。但從關聯范圍來說,情緒比情感要更廣泛。雖然當我們體驗到某中情感時,總會感到具有一定的情緒色彩,但這種情緒色彩遠不如情感那樣穩定和持久。情感有強度和深度之分,有高、低層次之分。情緒與情感是審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對音樂教學來說,不僅尤為突出,而且,還有特殊的表現內容。從音樂美的本質來說,音樂進行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情感的展示與變化過程。同時也是音樂要素發展變化的過程,音樂作為情感的載體,雖無語義,但卻是最生動的心靈語言,常言說;“語言的盡頭是音樂的開始。”就藝術形式來說,音樂的表現力遠遠勝過其他藝術門類,其特質就是情感抒發、情感的撞擊、情感渲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審美。

在音樂教學中,牢牢把握情感這條主線,通過音樂情緒與情感的這種特質,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搞學生的情感強度,使人們的情緒、情感同音樂情緒、情感和諧的溝通與交流,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音樂情緒與情感體驗不能僅僅停留在外表的層面上,更需要內心深處的體驗,尋求那種動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藝術效果與境界。多讓音樂本身面對學生,用音樂的情感來呼喚學生的情感。當然在體驗情感的同時要更深層次的挖掘音樂要素的變化,小小的音樂要素變化了,音樂的情緒、情感就會發生變化。情緒甚至會相反。在《愛勞動》一課中老師通過情緒的變化,就挖掘的音樂要素的變化。如,在欣賞《三個和尚》那段優美的旋律與救火的那段音樂進行比較時學生說出了第一段音樂是:和尚們睡覺、喝水等悠閑自在的情緒。另一段音樂學生則說:和尚們在救火、打架等焦急的情緒。老師這個時候接著問你怎么聽出來的?學生回答:第一段音樂慢而且優美,第二段音樂很緊張。通過學生對樂曲舒展與緊張而終情緒的比較,體會出音樂快于慢的音樂要素的比較。充分體現了音樂欣賞中音樂要素變化是音樂情緒、情感變化的根本要素。

三、音樂欣賞的體裁形式中要滲透音樂要素的變化

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提出一、二年級對音樂體裁的了解是聆聽兒歌、童謠、進行曲和舞曲,能夠區別獨唱、獨奏、齊唱、齊奏。《愛勞動》是進行曲體裁的歌曲,老師在進行歌曲教學中,首先通過歌曲中的襯詞:嗨喲里格嗨喲嗨嗨…..與勞動的步伐相結合來了解體驗“進行曲”這一體裁,音樂與行進的步伐是統一的。在學習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冊《汪汪與咪咪》一課通過聆聽《跳圓舞曲的小貓》體會三拍子咚、嚓、嚓,咚、嚓、嚓的舞蹈場面,把音樂場面融合與滲透了音樂情緒、情感,音樂的力度、速度等表現要素體驗樂曲的各種節奏形式與音樂體裁的關系。突出了節奏在音樂要素中重要地位。

通過以上觀看,老師教育學生的是學習的方法,受人一魚,不如授人一漁,在音樂教學中,深入淺出,潛移默化的滲透音樂知識、音樂要素的欣賞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欣賞音樂、審美音樂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音樂欣賞水平,為學生終生喜愛音樂、審美音樂、享受音樂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音樂情感在音樂欣賞中的具體表現

感受與鑒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與鑒賞能力的形成,對于豐富情感,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在教學中應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逐步積累鑒賞音樂的經驗。應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要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幫助學生建立起音樂與人生的密切聯系,為終身學習和享受音樂奠定基礎。我的觀點是在音樂教學中,不能單純的走馬觀花的欣賞,而是要充分揭示音樂的要素(節拍、節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讓學生親身感受到音樂中最激動人心和極具表現力的部分,而不是進行枯燥的、單純的技巧和灌輸死記硬背的知識;應以整體的方式來體驗音樂,將音樂要素貫穿在音樂教學的整個過程,而不是將音樂的各種構成元素支離破碎的講授。要注重藝術的完整性,這正是音樂教育區別其他學科的一項重要原則。與音樂隔離開來的單純的記憶音樂概念,講解音樂知識是毫無意義的。所以音樂欣賞要把音樂要素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

音樂是一種善于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可以說,音樂欣賞的過程就是感情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的感情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自己的感情和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發生共鳴的過程。無論是對于普通的音樂聽眾,還是對于音樂的專門家來說,感情體驗都是在進行音樂欣賞時不可缺少的一種心理要素。對于音樂的專門家來說,假如在欣賞音樂時只注意技巧、技術手法、結構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卻無動于衷,那么他對音樂的欣賞也只“見其文而未見其心,見其表而未見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與領會音樂的美。一位有經驗的英國音樂教育家曾告誡說:"不要允許你的批評性的敏捷聰明窒息你的情緒反應。那些專家們經常把他們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1】他還說:"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動過貝多芬寫這一作品(指Waldstein)鋼琴奏鳴曲--引者注)的同樣感覺,或是認為你也有這種情感,你才有權利說你欣賞他。"②音樂是一種善于抒情的藝術,音樂中有著豐富而深刻的感情內涵,只有當音樂欣賞者的感情活動與音樂作品蘊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時候,才能稱之為正確的音樂欣賞。因此,準確、深刻和細致地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感情內涵,是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對音樂作品感情內涵的體驗,首先表現為感性上的直接體驗。比如,我們在聽到一首樂曲的時候,對這首樂曲所表達的感情(它或是快樂的,或是悲哀的,或是慷慨激昂的……),憑借自己的感性經驗,自然地產生出一種體驗。這種伴隨著音樂感知而自然產生的感情體驗,就是我們所說的感性上的直接體驗。

例如,我們聽到這樣一個音樂主題:

例3快速地

鄭路、馬洪業:《北京喜訊到邊寨》

①布克(P.C.Buck):《音樂家心理學》,中譯本,第107頁。

②同上書,第104頁。

我們自然會從這個由弦樂器和木管樂器奏出的快速而又活躍的音樂主題中,獲得一種歡樂和喜悅的感情體驗。

而當我們聽到下面這個緩慢的、如泣如訴的音樂主題時,一種悲苦、凄涼的感情會不由自主地在我們的心頭涌起:

例4

慢速地《江河水》

當在鋼琴上響起了下面這個在左手持續不斷地上下滾動的音型襯托下,由右手奏出的號角般鏗鏘有力的音樂動機時:

例5

肖邦:《c小調練習曲》

音樂中所表達的那種激昂悲憤的感情波濤,會把我們深深地打動。

欣賞者從音樂中獲得的這種感情體驗,并不是由于標題或文字說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種感性上的直接體驗。當然,欣賞者能夠在自己的意識中,把從聽覺感受到的音樂音響轉化為感情的體驗,是要以正確的音樂感知為前提的,而當欣賞者對某種音樂音響及其藝術風格不熟悉,不能正確地進行音樂感知的時候,那他就不可能獲得正確的感情體驗。老師在給我們上課的過程中做的課堂實驗表明,學生們對于他們熟悉的音樂風格,盡管預先并不清楚聽的是什么樂曲,但還是能夠大體上正確地體驗到樂曲的感情性質。例如,在對樂曲不作任何說明的情況下,老師放了一段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協奏曲》中第一樂章副部主題在展開部的變奏段落的錄音,然后讓學生們寫出自己的感情體驗,五個學生的回答分別是:

(1)回憶的、欲以掙脫某種糾纏。

(2)悲哀的、帶有哭泣的主題音調。

(3)充滿深沉的情緒。

(4)悲哀、哀怨。

(5)遠方的傾訴。

五個學生的答案用語雖然不同,但他們的感情體驗在性質上卻比較接近,而且與原作的感情內涵基本上是吻合的。德沃扎克在這首樂曲中所抒發的對祖國的深切思念與身在異鄉所感到的孤寂與愁苦的感情,我們的感性的直覺也是能夠有所體驗的。

然而,身為學生的我們對具有所不熟悉的音樂音響與藝術風格的樂曲,在感情體驗上卻表現出明顯的差異。

我們上面所講的欣賞者對音樂的感性的或者說是直感式的感情體驗,是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基本方式。然而,它畢竟是對音樂作品感情內涵的一種初步體驗。如果欣賞者僅憑直感去進行體驗,雖然有可能體驗到樂曲的基本感情,但卻往往會局限于喜怒哀樂的感情類型的體驗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體驗樂曲感情的內在含義。因此,對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進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認識的參與,即欣賞者要從各個方面去研究和了解樂曲感情的內在含義。只有在對樂曲感情賴以產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礎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準確地領會音樂作品的感情內涵。這正如同志在他的哲學著作中所說“我們的實踐證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2】

當然,我們這里是指對那些的確表現了深刻的感情內涵的音樂作品的欣賞而言。而我們之所以對音樂欣賞中的感情體驗提出這種進一步的要求,是因為音樂中所表現的感情既不是一種與人的思想沒有什么聯系的神秘莫測的東西,也不是沒有生活基礎的主觀自生的東西。相反,音樂中的感情內涵是由一定的社會生活所引起,并且是和一定的思想相聯系的。正如我國古典音樂論著《樂記》所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3】。但是由于

①:《實踐論》,《選集》四卷本,第263頁。

②見《樂記》中的《樂本篇》。

音樂表現手段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表現感情的同時,卻不能把感情所賴以產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礎同樣明確地表現出來,這就要求欣賞者在對音樂中的感情內涵憑借感性進行體驗的同時,也能夠有意識地運用理解因素,深入體驗樂曲感情表現的內涵。

由于音樂中的感情內涵常常可以在音樂以外的因素中找到理解的根據,例如在聲樂作品中可以在標題和文字說明中找到根;在標題音樂中可以在標題和文字說明中找到根據,因此,在對聲樂作品與標題器樂作品的感情體驗中,對這些非音樂因素予以充分注意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對這些非音樂因素不予注意,而僅憑感性體驗是很難深刻領會樂曲的感情內涵,特別是它的社會意義的。音樂是一種表現生活的藝術,為了避免音響材料的局限性,更好地進行藝術表現,它往往需要和其他藝術相結合,這種做法早在音樂發展的原始時代的歌、舞、詩三位一體的形式中就已經開始了。由于這些非音樂因素已經和音樂緊密地融合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欣賞者在對音樂進行感情體驗時,就需要運用理解認識這一心理要素去對這個藝術整體加以研究,從而加深對音樂的感情內涵的體驗。

有些無標題音樂作品,并沒有綜合運用非音樂因素,但是卻并不意味著這些音樂中的感情表現就沒有它們的生活和思想基礎。為了更深入地體驗這類樂曲的感情內涵,欣賞者一方面要通過對音樂本身的反復傾聽,憑借直感更準確、更細致地去體驗樂曲的感情表現,另一方面也要從更廣闊的方面,特別是從樂曲產生的社會環境、作曲家的生活經歷、創作意圖、藝術風格等各個方面去進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對樂曲感情內涵的正確把握。例如我們前面提到的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協奏曲》,如果通過理解認識的作用,了解到這部協奏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扎克晚年旅居美國時寫的作品,作者通過這部作品傾訴了他對遠隔重洋的祖國和親人的深切懷念,那么,學生們在欣賞過程中就會對這部作品的感情內涵獲得更深刻的體驗。又如,對貝多芬的《愛格蒙特》所寫的十段配樂中的序曲,不了解這部戲劇的主人公愛格蒙特是十六世紀荷蘭人民所崇敬的英雄,對他所領導的荷蘭人民反抗西班牙統治和爭取獨立的斗爭也毫無所知,那么也就很難體驗到這部序曲中戲劇性的感情變化:痛苦的呻吟、激烈的反抗、悲壯的頌歌和勝利的狂歡。如果欣賞者能夠充分發揮理解認時的作用,對這部戲劇的內容和人物形象有比較深刻的理解,那也必然會對樂曲的感情內涵有更深刻的體驗,而這是單憑感性體驗所不可能做到的。

但是,對感情體驗的這種進一步的要求,卻并不是每一個音樂欣賞者都能夠作到的。對音樂家和音樂作品創作情況的了解也不是每一個音樂欣賞者都有條件進行的。而且,有許多無標題的器樂作品,作者在創作他們時往往沒有留下什么有關記述,作品本身也并沒有表現什么深刻的社會內容,而只是某種情緒的表現。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很難對樂曲做出進一步的解釋,而只能憑借音響感知和對作者總的創作個性和風格的把握來體驗樂曲的感情。因此,我們必須正視這樣一個現實,那就是對于絕大多數音樂欣賞者來說。音樂欣賞中的感情體驗更多地還是以感受性的直觀形式進行的。像通常所說,欣賞者是處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心理狀態之中,更何況音樂中所表達的感情,在很多情況下的確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呢!這樣判斷一個欣賞者是否能夠借助于某種概念把體驗到的感情表達出來,而是要看欣賞者是否對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真正從內心里有所體驗,欣賞者的感情是否能夠在欣賞的過程中隨著音樂的進行而起伏、變化,如果做到了這一點,那就可以說是對音樂中所表現的感受情有所體驗了。當然,我們這樣說也并不是否認理解認識對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重要作用,而是要說明,這種理解認識只有融注于感受性的體驗之中,才能真正有助于音樂欣賞。

綜上所述在相關文獻中,國內相關實驗論文的數量和國外相比差距較大,國內的實證研究僅僅是集中在個別音樂治療和音樂心理學的實驗研究報告方面。顯然,國外在實證方面的歷史和經驗比國內要雄厚,但是,國外實驗研究的被試都是白人或黑人,他們的數據結果是否能夠代表中國被試的情況,是需要考慮和解決的。

隨著近幾年我國心理學的快速發展,對于音樂情感的研究也更加趨于實證化、科學化。在2005年11月25日召開的第二屆全國音樂心理學學術研討會上,會議收到的論文以及會上宣讀的論文都顯示了這一趨勢。重視應用性研究,采用實證性研究方法的學者明顯增多。此外,2005年10月召開的第一屆情感計算與智能交互國際會議(ACII2005)共錄用論文118篇,然而,音樂情感研究的文章僅有兩篇,但這方面的研究在國外已經形成一個熱潮。不過,我們可以看出,計算機科學、腦神經科學、生理學與心理學的結合對音樂情感的研究在我國正在逐漸萌發,并顯現了強大的生命力。從與浙江大學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一個集中研究音樂情感的隊伍的聯系交流中得知,目前我國對于音樂情感的研究是相當重視的,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財力,與國際接軌,在一群卓越的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音樂情感的認知模型的計算機程序已經初具規模,這將使情感的識別、表達和轉化實現數字化、程序化,更好地促進音樂情感的深入研究。

通過對音樂情感的研究的回顧和梳理,對于該領域的研究是需要計算機科學、腦神經科學、生理學、物理學、美學、心理學、音樂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背景作支撐的,并且,在實證研究的根基上結合思辨性的分析思考,將因果模式與闡釋模式融會貫通起來。

另外我認為欣賞者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首先對音樂表現為感性上的直接體驗,其次欣賞者要從各個方面去研究和了解樂曲感情的內在含義。換句話說,欣賞者要準確、深刻和細致地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感情內涵,這是欣賞者在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當然,我又認為問題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那就是音樂欣賞者的欣賞能力各不相同,而且每個欣賞者都只能根據自己的不同生活經驗來體驗樂曲所表達的感情,因此,我們可以再從另外的角度去論證音樂欣賞活動是一種欣賞者的主體活動,欣賞者意識中的樂曲,必然滲透著他自己的主觀色彩,而不可能和作者創作這首樂曲時的感情體驗完全一樣。也就是說,音樂欣賞活動中主體與客體(欣賞者與被欣賞的樂曲)的關系是既一致又不完全一致的辨證統一的關系。

參考文獻:

[1]布克(P.C.Buck).《音樂家心理學》[M].104-107.

[2].《選集》--《實踐論》[C].263

[3]《樂記》[M]

論文關鍵詞:音樂情感心理學認知體現

論文摘要:音樂是以聲音來表達內心情感的藝術,是人類表現性藝術最早的形式之一。隨著心理學的誕生,尤其是實驗心理學的發展,人們對音樂情感的研究逐漸趨向一種科學化、實證化的描述和解釋。結合計算機科學技術、腦神經科學、生理學等眾多學者的聯盟,音樂情感的研究呈現了諸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局面,這在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文章對音樂情感在我國的研究狀況進行概括性的梳理,并提出準確、深刻和細致地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感情內涵,是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的相關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