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羅塔耶夫手風琴作品創作特點

時間:2022-03-17 09:55:00

導語:佐羅塔耶夫手風琴作品創作特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佐羅塔耶夫手風琴作品創作特點

一、巧妙運用手風琴樂器本身的特點來進行創作

佐羅耶夫在創作手風琴作品時,善于結合手風琴這件樂器自身的獨特之處,充分挖掘和發揮手風琴自身的特點,運用手風琴豐富的表現力來塑造音樂形象、描繪場景和氛圍。

(一)、運用手風琴音色可變換的特點來進行創作

手風琴帶有可變換音色的變音器。傳統四排簧手風琴有11個變音器9個音色可以變換,而最大規格的巴揚自由低音手風琴有15個變音器15個音色。在這些變音器中有小提琴、長笛、單簧管、管風琴、大管、鋼琴等多種音色。幾乎每一部手風琴作品中都會多次用到變音器來變換音色,體現作品的特點。佐羅塔耶夫在他的手風琴作品中巧妙而貼切的運用了音色的變換,來描繪出不同場景的轉換,展現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為樂曲增添了鮮亮的活力和幽默的情趣。例如,在《奏鳴曲第二號》中第28-31小節中樂句的重復由于使用了不同的音色而使音樂妙趣橫生。前一句使用了單簧管的音色,讓聽眾仿佛看到一位充滿柔情曖昧的女性形象躍然于眼前,她向自己的愛人柔聲問話,但不見愛人回答,于是便換了種語氣(這時換了一個音色)再次向愛人問話,這次愛人干脆而爽快地對提問作出了滿意的回答(第32-37小節)。音色的變換。使這一問一答及對話人的表情、語氣形象的展現于聽眾面前,使聽眾像看戲劇一樣對作品充滿了濃厚的興趣。

(二)、結合手風琴所特有的演奏技巧來進行創作

風箱技巧的運用在手風琴作品中已不是新鮮而希奇的了。無論是為了渲染氣氛而作的抖風箱還是為求得特殊音響效果而敲、拍打風箱,都給手風琴作品的表現添花添彩。佐羅塔耶夫在《奏鳴曲第二號》中抖風箱的運用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在作品第45-51小節,佐羅塔耶夫不僅使用他所首創的四抖風箱描繪了奮發、激動的情緒而且通過速度的加快、力度的增強,刻畫出心理情緒的變化。

在《奏鳴曲第三號》第二樂章第一段的三十八個小節中,作曲家運用了整段的固定音塊加連續雙抖風箱的技巧,此段抖風箱持續長度達到三十七小節,雖然在此之前的手風琴作品中也有抖風箱的技法,但篇幅如此長大的抖風箱的用法開創了手風琴演奏技法的先河,充分體現了佐羅塔耶夫獨特的思維及超人的想象力。并且固定音塊呈示在手風琴的超低音區,力度運用PPP,產生出極其特殊的音響效果:而左手部分是一些旋律的片段,隨著風箱的抖動,時隱時現。塑造出鮮明的音樂層次感。

另外。在《奏鳴曲第三號》第二樂章第二段中運用了手風琴上連續的單音滑奏法,來產生一種特殊的聲音效果。在這里右手同時演奏三個聲部,其中一個聲部是用大指進行連續的滑奏。這在演奏技法上及音色效果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不但極大的豐富了手風琴的表現力也整個樂曲的音響效果相當吸引人。

二、佐羅塔耶夫手風琴作品中作曲技法的特點

佐羅塔耶夫的手風琴作品,不僅大量運用手風琴的各種技巧,并且在其中還可以看到他通過對西方音樂的學習和繼承,所形成的獨特創作風格。他把古典主義曲式的結構框架與以近現代音樂新技法為手法的內容相結合并吸收20世紀各種不同的風格形成了其特有的創作特點。佐羅塔耶夫生于1942年,他的主要創作期為20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音樂史上這個時期。被稱為“現代主義以后”,西方音樂的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作曲家的主要精力不再像20世紀50、60年代那樣,集中于創造發現新手法、新音響、新花樣,而是更多的利用過去幾十年已經積累的新的表現手段結合傳統音樂語言進行創作。下面就《奏鳴曲第二號》《奏鳴曲第三號》來分析下佐羅塔耶夫手風琴作品的創作特點。

(一)《奏鳴曲第二號》整首作品在結構上雖運用了典型的“快—慢—快”三個樂章的古典奏鳴曲結構,但在樂曲內部卻充斥著許多新奇的20世紀的作曲技法。

1、主題發展的特點

在第一樂章中,主部主題(即第1-2小節)用簡單的幾個音組成主題旋律在呈示部的不同音區進行了3次重復,隨后通過—長段的副部主題(也是用簡單的音組成旋律)在不同音區重復和發展,接著進入樂曲的展開部(即從第19小節開始)。樂曲剛一進入展開部的引入部就對主題動機在不同音區以不同的音色先后變化重復了5次(一共敘述主題動機6次)。在樂曲的高潮部分,主題動機再次敘述4次后輾轉進入再現部,再現部再現主部主題。在第一樂章中,主題動機在不同音區用不同音色變化重復并貫穿整個樂章。主題動機的旋律簡單并不斷重復,在奏鳴曲式結構下,體現出20世紀簡約派作曲技法的特點。音樂在不變中求變化,在平淡中

求新奇,簡單自然的表述出作者的情愫。

2、調式、調性的特點

整個樂曲在以升F(降G)調性明確的大前提下,在發展過程中進行了多次的轉調、離調。使整個樂曲既有穩定、明朗的調性特征,又不缺乏離調、轉調帶來的色彩變化,使樂曲既呈現出古典主義典雅的氣質,又不失20世紀音樂色彩多變的特點。

3、織體特點

從作品的織體結構來看,整個樂曲以清晰而單純的和聲鋪于樂曲的最低聲部,使整個樂曲的背景呈現出古典主義時期作品明朗大方的特點。而在中、高聲部,運用了20世紀流行的不諧和、不悅耳的特殊音響和樂隊化音響。巧妙、自然地推動著音樂的發展。

(二)、在《奏鳴曲第三號》第三樂章中作曲家采用了帕薩卡里亞這種音樂體裁。帕薩卡里亞,一種復調體裁,是三拍子,小調式,慢板,原是西班牙一種古老的舞曲。十七世紀被引用與鍵盤曲。通常是一個單聲部曲調在低音聲部不斷反復,上聲部進行各種變奏。有時,這個曲調也會出現在中聲部甚至高音聲部。

“二十世紀初,在功能和聲體系逐漸瓦解、復調音樂以新的形式復興的趨勢中。帕薩卡里亞獲得再生”,“并以其獨立的結構性、橫向的高度衍展性、材料的集中統一性、織體的堅實性、音樂發展的連續性,以及特有的風格韻致而得到現代作曲家的青睞”。“幾乎所有藝術流派的重要作曲家均以這種古老的形式創作了數目不等的作品”。這一樂章就是作曲家就運用無調性的十二音序列作曲技法寫成的帕薩卡里亞。前十五小節是原始序列的變形,起到陳述主題或引子的功能作用。作曲家在對帕薩卡里亞8小節的主題進行不同處理、呈示后,把主題進行了三次移位。而其他聲部則運用了主題的倒影、逆行等變奏手法來進行發展。在這一樂章里復雜的十二音技術被巴洛克時期的體裁形式和對位手法所包裝。

三、佐羅塔耶夫手風琴作品中體現出近現代各種不同樂派的創作風格

在佐羅塔耶夫手風琴作品中體現出的20世紀不同樂派的音樂的風格,是他作品的一大鮮明特點。他在作品中將俄羅斯的民間音樂素材與不同風格的音樂自然而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音樂作品既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又具有時代的特征。

(一)、20世紀簡約派的風格特點

在《奏鳴曲第二號》的開始,作者在高聲部以簡單的主題動機進行連續的不斷變化重復,并在低聲部用長達44小節的篇幅以八分音符的和弦音與右手主題旋律相應和,拉開作品敘述的畫面。在這里佐羅塔耶夫的創作體現出20世紀簡約派的風格特點:有限的幾個音保持著同一節奏并不斷地重復,隨著音樂的進行旋律、節奏、和聲、配器等逐漸變化豐富。使音樂在平淡的狀態中顯示出新奇的效果,表達出豐富的情感。

(二)、新古典主義音樂的風格特點

《奏鳴曲第二號》的第二樂章,結束了第一樂章明朗、歡快、愉悅的音樂,進入了以降e小調為主的憂傷的音樂旋律,優美的旋律線條貫穿了幾乎整個樂章,節奏勻稱、配器清晰、透明。在情感上表現了作曲家內心深處遙望遠方美好的未來,同時卻又對生活的滄桑、凄情和對殘酷現實的深深泣訴。這些音樂都表現出20世紀上半葉由意大利作曲家布索尼提出的新古典主義音樂的風格特征:即對藝術整體各個方面的均衡、完美、穩定的要求,在情感表現上追求適度、有控制、有理智、普遍的感情。此樂章中部情感再次傾訴時采用的復調技法,使整個樂章更顯示出古典主義音樂的醇美。

(三)、表現主義音樂的風格特點

《奏鳴曲第三號》第四樂章的尾聲,構思非常獨特。作曲家引用了勛伯格的弦樂六重奏《升華之夜》白勺主題作為他整部作品的結尾。甚至許多記號都原封不動地寫了下來,力度、休止、速度都非常尊重原作。并且在作品的最后他運用了明亮的大三和弦性質的和聲來終止全曲,其中蘊涵了深刻意義:即佐羅塔耶夫內心深處向往光明的到來,憧憬美好的未來。

通過以上對佐羅塔耶夫手風琴作品創作特點的分析、探索,使我們對他的作品有了全面清楚的認識,更加強烈的感受到作曲家嚴密的音樂構思和極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也映射出他對手風琴這件樂器深深的熱愛和對生活濃厚的感情,而這些都是促使他創作出如此經典鮮活的手風琴作品的直接原因。佐羅塔耶夫這些經典之作不僅為手風琴演奏者提供了更多、更優秀的作品,而且向世界展示了手風琴藝術的魅力,把手風琴藝術推向了一個嶄新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