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校外的音樂學習方式探討

時間:2022-02-18 02:34:00

導語:淺析校外的音樂學習方式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校外的音樂學習方式探討

當今社會,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與其說它是經濟實力的競爭不如說是教育的競爭、人才的競爭。這個競爭已經隨著時代的發展愈演愈烈,這必然也對教育的質量,對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的任務是培養跨世紀的高素質、高水平的接班人,各學科都非常重視學生各項素質、能力的提高,而音樂教育在素質、創新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現行音樂教育觀念、內容、方法手段和評價體系等方面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在校外音樂教育中,也存在這些方面的問題,它不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和學生的審美需要。教育觀念老、學習內容舊、教學方法缺乏靈活、評價方法單一,更關注學生的技能訓練,功利思想嚴重。教師關注的不是學生審美需要,而是把學生的成績作為晉升、評職的資本,不關注學習方式的轉變和課程資源的開發。為提高全民族素質,校外音樂教育工作者要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極大的熱情,把創新校外音樂教育的學習方式投入到教學改革之中。

二、校外音樂學習方式創新的目標

1.改革校外教育過于注重技能傳授的影響,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2.校外音樂教育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音樂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藝術形式,學習方式的創新關注著學生音樂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校外音樂教育學習方式創新的策略

1、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傳統的校外藝術教育學習方式是傳承式,如枯燥無味的發聲練習、背譜、背詞、背指法、背姿勢等,學生要在被動中學習,其結果是學生無興趣,參加校外音樂教育的學生日益減少。《綱要》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1)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學生在學習新歌曲或樂曲之前,教師首先要進行范唱或范奏,讓學生聽過幾遍后,能說出它的節奏、節拍、速度等,并能用動作表示出來,積極鼓勵學生都能參與進來。

(2)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教師在給學生彈奏鋼琴曲《青蛙合唱隊》時,讓學生邊聽邊體會其中的情景,他們會把粗壯的低音比喻成老青蛙,把清脆的高音比喻成小青蛙,并能用動作來形容老青蛙和小青蛙的不同。

2、大力開發,利用校外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于轉變課程功能和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超越狹隘的教育內容,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讓教學“活”起來;另一方面,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知識的共同構建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1)大力開發、利用校外藝術課程資源。指導學生去圖書館,收集相關的VCD光盤、收看相關的音樂電影、電視、上網查詢鄉土資源(如楊柳青民間花會音樂等)。通過這些方法來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提高他們的音樂素質和創新能力。

(2)將師生的生活和經驗融入教學過程,讓教學“活”起來。傳統的音樂教學,如鋼琴、小提琴等,總是一個老師對一個學生,老師永遠處于主動地位,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年齡較大的學生能夠接受,而對較小的學生來說就太壓抑了。我們可以利用故事法、創設情景、游戲法、體態律動、表現法、創作法等綜合為一體,讓每一個學生都是學習的主體,都有機會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老師也是其中的一員,師生一起吹拉彈唱。這樣,老師和學生更容易溝通,同時,每一個學生都是優秀的表演家。在這種沒有壓力的情況下,人的潛能可以自由發揮,無論是身體的協調性、肢體的表現力、音樂的創造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3、發展音樂思維,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傳統音樂教學關注的是傳授技能,在知識和技能訓練方面確實取得了成功的經驗,音樂教育改革把培養音樂審美確定為核心,而音樂的審美功能是通過音樂思維實現的。所以,校外音樂教育加強音樂思維的訓練,是課程改革中一個應引起重視的研究課題。校外音樂教育發展音樂思維的途徑:

(1)培養聽覺發展音樂思維能力。在鍵盤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示范演奏和放錄音的方式來培養學生聽覺的音樂思維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彈奏強節奏的音樂,讓學生體會它像什么動物,學生會說出許多不同的答案:“老虎、獅子、大象”等。再彈一段輕柔的音樂,學生會形容像“小花貓、猴子、小鳥”等。并根據音樂的快慢、強弱、高低、長短來變化自己的動作。然后,讓學生自己彈奏,通過“聽”自己彈奏來逐漸強化、提高內心的聽覺感受。音樂是情感藝術,聆聽既是用心靈去表現音樂又是嫻熟技巧的最終歸宿,也是人類最基本的音樂活動。

(2)從音樂的想象與聯想發展音樂思維。例:在歌曲《紅蜻蜓》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用先放錄音然后再彈唱的方法來激發學生對歌曲的理解能力。伴隨著美妙的音樂,讓同學們先想象夏天的景色,看到碧綠的田野、燦爛的山花、快樂的小鳥以及飛舞的紅蜻蜓,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了濃郁的花香鳥語氣息,并會隨著音樂做出紅蜻蜓在天空中忽高忽低飛翔的動作等,他們會很快的在歌曲意境之中邊歌邊舞。歌曲中的人、景、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把它融匯到音樂中去,以達到充分表現音樂的目的。

四、校外音樂教育學習方式創新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要引導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學生對音樂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和迫切的學習欲望。在教學中要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從而激發他們對音樂的情感,為音樂創新奠定基礎。如: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充分挖掘現有的教材內容,尋找與學生實際需要的結合點,來調動其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2、面向全體,根據學生個性不同因材施教

在教學中把集體教學和個別結合在一起,利用直觀教學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動腦挖掘潛力。例如:在聲樂教學中,對于不同的學生,要根據他們的嗓音條件、歌唱的功底布置不同的聲樂曲目,不能千篇一律的唱同一層次的作品。這樣會導致程度高的學生進步緩慢,程度低的同學拔苗助長、事與愿違。鍵盤教學中也要如此,根據學生年齡的不同,基礎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教材。如:鋼琴教學中,沒有鋼琴基礎的可以進行集體教學;有鋼琴基礎的,主要分為:程度高樂感差的可以進行小組課教學,程度高、樂感好、手指獨立性好的可以進行一對一教學。在一對一教學中師生要有互動不能太單調,影響學習的動力。通過以上的分組學習不僅可以節約時間,而且還能提高教學的效率。

3、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創造精神

音樂創造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的一條有效途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創作積極性,發揮自己的創作潛能,體會音樂美的無窮魅力。音樂本身就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音樂語言的模糊性、不確定性給學生提供了自由廣闊的想象空間。音樂學習也是一種富于創造性的活動,在音樂教學中的各個環節都能滲透創新意識的培養。一首樂曲允許有獨具個性的體驗與理解,一首歌曲鼓勵有多種參與表現方式,給學生營造了很好的創新環境,提供了自主發展的空間和機會,盡情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4、校外音樂教育應通過多種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綜合音樂素質

如:學生的演唱能力、演奏能力、音準節奏聽辨能力以及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創造能力,發揮學生的音樂思維和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的能力。無論是音樂創作還是音樂表演,它們都離不開創新思維。校外音樂教育蘊含著豐富的促使學生創造的資源,我們應大膽的沿著創新的教育道路,發揮各自的想象力來改變目前的現狀,使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得到更好的啟發與提高,它也有待于我們繼續實踐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