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堂教學過程的審美計劃

時間:2022-04-23 02:51:00

導語:音樂課堂教學過程的審美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課堂教學過程的審美計劃

音樂教學的導入:激發音樂審美注意與審美愿望

導,指的是引、引導之意。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學導入的作用在于:中斷學生的日常經驗,喚起其對音樂課的審美注意;引導學生參與音樂情感的交流,燃起學生對音樂的審美渴望。音樂課堂的教學導入就像歌劇作品的序曲一樣,結構雖短小,但正是由它引導人們進入音樂的特定情景。一段充滿新意而又匠心獨具的音樂課堂教學導入,對成功上好一堂課關系極為重大。音樂課堂教學的導人常用以下幾種方式:(1)感情導入式,音樂教育是情感的教育,我們常常能看到有經驗的教師善于用朗誦般的音調、言詞懇切的語言,作為音樂課堂教學的開場白,使學生產生親近感、友善感,令學生產生情感心理的共鳴。(2)表演式導入,教師運用表演的手段取悅于學生,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有益而無害。音樂課的教學導入,以教師充滿感情的演唱或演奏作媒介,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的本體特征,借音傳情,以音代言,在課堂教學的開始處創造良好的藝術氛圍,調動學生的審美渴望。(3)趣味式導入,比如,在欣賞舒伯特的《搖籃曲》時,有位教師是如此導入的:先在黑板上寫“曲譜一菜單一土豆”幾個字,然后提問學生是否知道有關“曲譜、菜單、土豆”的音樂故事,在學生的迫切渴求中,亮出本課的教學題目,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審美渴望。(4)懸念式導入,在欣賞樂曲之前,可設置若干問題,如:該樂曲由什么樂器演奏?速度如何?情緒怎樣?學生便會帶著問題、集中注意力去聽音樂。音樂課教學中用懸念式的教學導入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注意力,也不失為音樂教學導入的好方式。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音樂課堂教學的導入設計對于激發學生的審美注意與審美愿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也是音樂教學過程實施審美教育效應的重要環節。當然,也請記住下面的話:音樂課開始五分鐘后如果沒有聽到音樂,那叫窩心;十分鐘后如果還沒有昕到音樂,那就叫傷心。音樂課堂教學的導入要遵循本節課的音樂主題展開,明確地指向音樂本體,切忌龐雜、繁瑣。

音樂教學的展開:使學生處于音樂審美感知的積極狀態

該教學環節是音樂課堂教學的重點,也是音樂課堂教學實施審美教育的重點環節。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應體現在引導審美主體——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審美感知狀態之中,并在此條件下,師生進行深層次的交流,在充分進行審美感的基礎上,積極進入審美探索階段。

音樂課的基本技能教學,包括識讀樂譜、音高音準的訓練、節奏練習、基本的演唱與演奏技巧練習等等。這些內容的教學很容易產生同音樂審美相背離的現象,過去注重“雙基”訓練的音樂教學正是沒有處理好技能教學與審美教育的關系,才導致了音樂課繁、難、偏、舊的現象。要改革枯燥的基本技能教學方式,把基本技能教學作為音樂審美感知和審美探索的一個過程來進行。例如:在節奏練習中,結合自由協調的身體動作(拍手、走步、跳躍等)來感覺節奏,變機械的節奏訓練為對音樂節奏的優美反應,從中得到節奏美感的體驗;識譜教學中,根據學生“先感性后理性”的音樂藝術認知規律,先聽、唱歌曲,后識譜是可取的教學方式,教學生識譜可結合具體的歌(樂)曲旋律進行,將識譜教學作為音樂學習的自然演化,使學生得到一定的審美感受;歌唱技巧或演奏技能的學習掌握雖不可或缺,但應以美好的音色為追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技巧難度,尤其不能以純技術訓練的方式進行。

在唱歌教學、欣賞教學、器樂教學(一般可看成是新課教學)等內容的教學實施中,均滲透著豐富的音樂審美的感知要素。對歌曲的錄音欣賞尤其是讓學生現場聆聽教師富有感情的范唱,會大大地誘發學生的音樂審美渴望;追求美妙音色的輕聲學唱,使得對歌曲的學習成為學生自主的審美探索活動。歌唱教學重在聲音、音色的開發,以聲傳情,讓歌唱學習成為學生音樂審美探索的主陣地。音樂欣賞教學中,重在引導學生對優美的音響的聽覺感知,包括旋律走向、織體組合、音色變化、樂曲結構等音樂要素的綜合感受。隨著音樂音響的展開,配合教師富有感情的引導,將大大加強對音樂的審美感受。欣賞教學中,也要十分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身體動作、音樂主題演唱,尤其是欣賞過程中積極的想像與聯想的參與,這些都是音樂欣賞教學能否取得審美效應的關鍵。中小學“器樂進課堂”的目的在于循序漸進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個體審美表現與審美創造的能力。器樂教學對提高學生的基本音樂素質來講是個很好的途徑:在非器樂化的教學中,視唱和聽音是很枯燥的,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而在樂器學習的過程中,則可調動學生的有意或無意注意,從而掌握視唱與聽音。當然,學習樂器的目的是學“音樂”,是實施審美教育的途徑之一,因此,器樂教學應盡可能地減少技術難度(當然不是不要技術),對音樂美(聲音美)的探索是學生學習樂器的動機所在。另外,教學過程中“有趣”的教學方法與有“樂趣”的學習過程也是“器樂進課堂”的成功之關鍵所在。

音樂教學的復結:深化情感體驗,加深對音樂美的認識與理解

在師生共同進行了審美感知與審美探索的基礎上,音樂課堂教學進入到復結階段,它是對音樂審美對象(歌曲或樂曲)的重復過程,目的在于通過重復,使學生對審美對象的印象加深或熟練,進一步產生對審美對象的認識與理解,提高審美實施的層次。音樂教學的復結不是簡單地再唱一遍、再聽一遍,要能使得學生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情感體驗,達到對音樂的審美認識與審美理解層面,獲得更多音樂美的享受。有位老師在執教高中一年級音樂欣賞“搖籃曲”一課的結尾是這樣總結的:“今天為人兒女,記住搖籃曲,你會更好地體諒和回報;明天為人父母,記住搖籃曲,將會更好地奉獻和生活。”最后在勃拉姆斯《搖籃曲》的音樂中下課。這樣的復結不但進入了深層次的審美實施,并必將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當學生以美好的心情結束一堂課后,自然產生對下一堂課的期待,也即新的音樂審美渴望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