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小學音樂教學心態培育的探討
時間:2022-04-23 02:57:00
導語:有關小學音樂教學心態培育的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音樂欣賞教學的目的和作用決定了它與學生情感的培養具有一定的聯系。在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借助音樂這個載體,立足課堂這個教學陣地,實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學形式和方法,培養學生的情感,讓情感在音樂欣賞中升華。此項研究從素質教育的精神出發,根據新課標的“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在教學中強調音樂的情感體驗”這一理念,遵循小學生情感發展的特點,探索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情感培養。本文對情感的內涵以及音樂欣賞與情感的關系進行了理論闡述,同時提出了在新課程理念下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情感培養的基本策略,即:1)讓學生多傾聽,充分而適當發揮通感作用;2)遵循小學生情感發展的特點,優化教學內容;3)創設情境,營造良好的音樂欣賞氛圍;4)互動與合作;5)注重綜合,豐富情感體驗,以期對小學音樂教學的實踐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情感培養
一、研究背景
音樂教學中的情感體驗是音樂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音樂課程基本理念之一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在教學中,要強調音樂的情感體驗。音樂欣賞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擴大音樂視野,提高音樂感受、理解、鑒賞能力以及發展想像力、豐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與手段。音樂教學中情感體驗是感知音樂的基礎,是音樂欣賞的重要過程,它能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感受音樂美。同時,情感的培養也是目前小學教育普遍關注的問題。
目前,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一些學校和教師已經在關注學生情感的體驗和情感的培養。但是,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音樂欣賞教學中存在以老師講解為主的現象,學生失去自我感悟的機會。過分強調音樂故事、人物軼事傳聞的介紹,而置“音樂”本身于次要的地位。有些教師擔心學生聽不懂或是主觀上希望他們更好地聽懂音樂,就用語言向學生過細地解釋音樂,有的甚至具體到解釋每一個樂句。有的教師都采取先向學生進行講解,再讓他們聽音樂這樣一種模式。一味地分析音樂作品的內容、背景、作者、風格等等,學生缺乏通過聆聽,自己去體驗和感悟音樂美的機會。結果學生聽了故事、強記了許多數字,到頭來對于所欣賞的音樂反而一無所知。或是過多為音樂做解釋,強行讓學生按照同一個思路去欣賞,卻未讓學生在親身欣賞的體驗中直接有所感受。
又如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忽視情感的培養。現在有的教師在音樂教學中過重講授有關音樂知識和技能,強調學生對作品的認識和理解。而忽視對其進行情感方面的培養。這些都是學生愛音樂,但不愛上音樂課的原因之一。
讓學生在音樂實踐中獲得情感體驗,音樂欣賞教學無疑是一條使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終身喜愛、學習、享受音樂,提高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近年來,許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對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和研究,對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情感培養也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對專門在新課程理念下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情感培養的研究這個方面還沒有更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因此,本課題根據新課標的“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在教學中強調音樂的情感體驗”這一理念,遵循小學音樂欣賞的審美特征,對情感的內涵以及音樂欣賞與情感兩者間的關系進行理論研究,進一步探索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的情感在音樂欣賞中升華。
本課題的意義在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體現新課程理念,實現基礎音樂教育,同時加強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情感培養,更應該引起教育者的重視。音樂欣賞是培養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在音樂欣賞中培養小學生的情感,不僅使其情感豐富起來,提高審美、聯想、創造能力,身心得以健全地發展,而且能提高他們的音樂素質,促進其個性的和諧發展,同時也為素質教育的發展提供有效條件。
二、理論闡述
(一)關于“情感”的內涵
1、情感,是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和體驗
情感反映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這種反映以態度體驗為基本形式。一般來說,能夠滿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會引起積極的態度,產生肯定的情感,如愉快、滿意、喜愛等體驗;不能滿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會引起人的消極態度,使人產生一種否定情感,如厭惡、憤怒、憎恨、不愉快等體驗。情感具有動力的作用,列寧曾經充分肯定了情感的動力功能,他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可見,情感對人有著重要的意義。
2、情感,具有兩極性、情境性和感染性的特征
情感的兩極性,即指人們在一定的情境中所出現的兩種對立的態度體驗,它又稱為情感的對立性或對稱性。情感的這種特征,除表現在情感的強度、緊張度、快樂度和復雜度這四個維度之外,還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極端。積極的情感能提高人活動的水平和效率,主要是指肯定的情感;消極的情感則降低人活動的積極性和效率,主要是指否定的情感。
情感的情境性,即指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如在歡樂的氣氛中容易產生快樂感,在悲哀的情境中容易產生傷心感,
情感的感染性,即指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別人,使之產生相同的情感。所謂情感共鳴,就是感染性最明顯的表現。
3、情感,是音樂審美過程中最活躍的心理因素,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和中介
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它最容易激發和調動情感,并能很好地體現個人修養。只有通過音樂的情感體驗才能達到音樂教育的目的。音樂給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藝術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進入人的情感世界,使人的精神產生變化。這種變化是通過音樂欣賞產生的,所以欣賞音樂是培養兒童情感的最好手段之一。
(二)音樂欣賞與情感的關系
1、音樂欣賞可以表現和激發人的情感
情感作為音樂的內容,已成為一種社會性的普遍內心體驗。同時,音樂欣賞不是孤立的表達情感,而且對于人的情感還有誘發作用。人們對音樂情感的領會和感受,也不是一種消極被動的接受狀態,而是不可避免地注入了主觀的參與意識,自然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聽富有優美的旋律、輕快的節奏、明亮的音調的音樂,可以刺激人興奮感的迸發,會使人情不自禁地進入歌曲的情境之中,引發愉悅心理。聽具有緩慢的節奏、沉悶的曲調、濃重的音調的音樂,很容易觸及人的悲傷心緒。
2、音樂欣賞可以凈化人的情感
音樂欣賞能使人擺脫某些消極情緒或不安狀態,使心靈得到純凈、快慰和安寧。音樂的魅力使人沉浸于藝術美的陶冶之中,自由,忘我,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貝多芬說過:“音樂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滲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振撥的苦難。”
3、音樂欣賞可以調節人的情感
這種調節作用首先表現在對情感的強化或強弱,使其強度符合某種目的和要求。音樂本身具有各自的節奏、旋律、和聲及音色。比如,在節日游行或運動會上千百人同行,步伐很難統一,這時讓其欣賞節奏清晰、突出重音的進行曲音樂,可以使其步伐整齊、精神振奮,更能把情感提高到極其強烈的位置。再如,音樂從低向上轉調,使人感覺到似乎從平原進入山巔,有明亮、興奮的感覺。
其次,音樂欣賞可以調節情感的緊張度,使興奮和抑制的心理機制得到平衡,以幫助形成身心愉快,心境舒暢,情緒穩定的積極心態。音樂從高向下轉調,使人有松懈的感覺。當一個人處于精神高度緊張狀態時,欣賞音色和諧、節奏舒緩的輕音樂能很好地降低緊張度,使之注意力移向平靜的一面。
4、音樂欣賞可以使人獲得美感
美感是由于客觀事物的美引起主體愉悅的心理狀態,是一種高級的社會性情感。音樂具有美的屬性,音樂美為音樂這一客體對象所具有,然而卻不能脫離審美主體而孤立地存在。也就是說:“音樂的美是內在于音樂之中并能夠為審美主體所知覺的美的品位。”①
音樂美存在于健康的音樂內容與完美的音樂藝術形式的高度統一之中,是真,善,美的完美融合;音樂美蘊涵再藝術化的聲音組合之中,是情感美的體現;音樂審美則在于通過音樂情感體驗引導人們求真、向善、愛美,通過感官對美的對象的感知、判斷和體驗,從中得到美的享受與啟迪,通過建構人的審美心理結構達到人的心靈陶冶和人格塑造。
音樂欣賞給人的美感不是外界的客觀事物和景象,也不是某種理性概念,而是音樂音響喚起人的情感體驗。音樂欣賞作為一種藝術美,它的審美屬性可以引起人的聽覺感受,如果聽者具有音樂的耳朵,就能夠得到美感的享受。
5、音樂欣賞可以培養人的道德感
道德感是關于人的舉止行為是否合乎一定道德準則而產生的情感,也是人類高級的社會情感之一。音樂所表達的情感不是個人的特異功能,也不是心理性的情緒,而具有鮮明的社會性。今天,我們更重視通過音樂教育的途徑提高一代新人的道德水準和陶冶他們高尚的情操。
道德的呼喚,離不開情感作媒介,思想的共鳴,也需要借助情感去撞擊。情感的交融比權威的管教更有力,道德的震動比外在的懲罰更震撼。音樂教材中涉及了許多音樂形象的階級情感、愛國主義情感、國際主義情感、責任感、集體榮譽感、義務感等等,這些具體的內容在欣賞中便能夠充分顯現出來,被欣賞者所接受,所感悟,從而有助于其道德感的培養。
三、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培養學生情感的基本策略
李嵐清曾指出:“音樂教育主要不是技術教育,而是情感教育。”新的課程觀把“情感、態度、價值觀”放在音樂課程的首位,將情感因素提到一個新的層面和高度來理解賦予其在課程目標中重要的價值取向。它淡化了傳統教育中那種單一的知識傳遞過程,強調師生在音樂課中共同體驗、享受音樂美,讓學生的情感在音樂中得到升華。情感是音樂教學的靈魂,是信息傳遞的催化劑。音樂具有情感的內涵,它能夠直接有力地進入人的情感世界。瑞士音樂教育家達爾克洛茲認為:“音樂教育的終極結果在于培養兒童歌唱及欣賞(音樂)的審美情感。欣賞是藝術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們可以在其中體驗人類創造音樂的共同情感。”因而實施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培養學生情感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目標。
(一)讓學生多傾聽,充分而適當地發揮通感的作用
1、重視傾聽,感受音樂
傾聽是一種有意識的聽,帶有注意的“留神地聽”。傾聽音樂是反復的,要初聽、復聽,重復的地方要多聽幾次,有分析地聽。通過欣賞音樂撥動人的心弦,提高音樂鑒賞能力,豐富人們的審美經驗。傾聽需要創造條件,使好的音樂滲透到生活中去,使聆聽的機會與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吸引學生聽;要多聽各種各樣的音樂,不斷擴大自己的欣賞面。
例如對低段的教學,根據他們好動好玩的特點,可以選擇運動式聽賞,就是以身體動作來對音樂做出反應。比如讓他們聽各種動物發出的聲音,用肢體語言來表現所聽到的是哪種動物的聲音;聽生活中的聲音,用動作表現這些聲音是怎么發出來的。在這種聽賞方式中,學生容易集中精神,使其情感融入到作品中。
2、注重形式,發揮通感
安靜地傾聽音樂,僅是音樂欣賞的的一種活動方式。由于小學生注意力不能持久,如何培養學生專注地傾聽、傾聽、再傾聽?還必須注重參與音樂的欣賞形式。讓學生具有通感的能力,會起到良好的效果。通感指人在感知某一對象時,某類感官可以喚起另一類感官才能得到的感覺。因此,在音樂欣賞過程中,不僅應讓學生多傾聽,同時在反復傾聽中運用多種教學形式,發揮通感作用,升華情感。
例如在欣賞《嘀哩嘀里》這首兒童歌曲時,在初步感受歌曲后,教師引導學生以點頭、拍手、晃身、歌、舞等等形式參與音樂。進而在深刻感受音樂后,教師引導學生把聽覺逐漸轉移到視覺上來,聽著音樂仿佛可以看到春天來了,鳥語花香的美好景象。又如,一首活潑而抒情的《摘草莓》,孩子們情不自禁地張開鼻孔,用力地聞著草莓的芳香,嘴里似有垂誕欲滴的模樣,時時激發學生生理反應,大有望梅止渴之感。
(二)遵循小學生情感發展的特點,優化教學內容
1、由淺及深,循序漸進
由于小學生情感的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豐富與深刻,所以在音樂欣賞作品內容的選擇方面也要根據這個規律進行。
小學各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的差異,思維認知發展水平不同,因而對作品欣賞的接受能力也會有所不同。如果把內容感情深刻的作品來給低年級學生欣賞,他們只會光光在那里聽,領會不了其中的涵義;如果把內容感情淺顯的作品來給高年級學生欣賞,他們只會覺得太通俗了,不能產生共鳴。結果,這樣的教學無法起到情感培養的作用。因此,選材要謹慎。精選音樂欣賞教材和音響、音像資料,只有最適合學生的才是最好的,才能激發他們的情感,使其情感得到更高的培養。
例如: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1-2年級的學生,把他們十分鐘愛的動畫片中的音樂引入課堂。動畫片的音樂生動、活潑、形象、富有情節,是值得用來作為欣賞教學的材料的。根據學生喜歡表現,好奇心強的特點,我們可以選擇一些短小有趣的具有形象性的作品供他們欣賞。在欣賞中感受音樂的力度、速度變化、音的強弱,音樂所表達的情感時,讓孩子聆聽所熟悉的動畫片歌曲,當他們融于自己喜愛的動畫形象和耳熟的音樂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對音樂進行分析,學生的情感隨著音樂在愉悅的氛圍中而不斷涌起,得到升華。對于3-6年級的學生,隨著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在內容的選擇上也要做一些相應調整。
2、善于引導,激發情趣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新鮮事物的不斷涌現,小學各個階段的學生都表現出各自的喜好,對于動畫片音樂、流行音樂、游戲中的音樂、廣告音樂、影視劇音樂等便是越來越受到關注和喜愛。在音樂欣賞課上,教師不妨對于“合乎他們口味”的音樂,進行充分利用,抓住學生的感興趣和積極配合這一點,從另一方面達到其情感培養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教師不要一味地反對他們喜歡這些類型的音樂,而應該通過仔細思考與研究,結合音樂本身具有的基本要素和表現內容,制定和實施有效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此類音樂欣賞的指導。
例如,對于動畫片音樂,教師可以設計日本動畫片音樂、美國動畫片音樂、中國動畫片音樂之間在音樂風格、歌曲內容、音樂意境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中國動畫片音樂有何優點,從而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如動畫片《哪吒傳奇》的主題歌《少年英雄小哪吒》,應讓學生去感受其中哪吒勇敢機智,敢于和妖魔鬼怪作斗爭的優秀品質;對于游戲中的音樂,教師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分析此類音樂作為游戲的背景音樂有何作用、創作這些音樂所用到哪些樂器等等,進行情感的體驗;對于流行音樂,可以讓學生對各個時期的流行音樂進行比較分析,各有什么特點、有哪些新的元素注入音樂中,對歌曲的創作意境進行想像和體驗;對于影視劇音樂,讓學生發揮想像,思考分析音樂對于人物的情感變化,對于當時的場景等等起到怎樣的效果,通過音樂可以感受到或者看到什么,你自己有何情感的變化等。
3、重組、整合音樂作品
專題型的欣賞教學有利于使學生專注地投射到某一個主題中去,把情感集中到一個基點上。音樂欣賞的過程也是情感體驗的過程。情感體驗最基本的要求是準確、深刻和細致地體驗音樂作品的情感內涵,包括對作品情感內蘊的理解。重組整合音樂作品,學生更容易抓住作品所表達的情感。
音樂在新課標的總目標中強調:“培養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根據這個目標,我們可以設置一個以“愛國主義情感”為主題的專題欣賞課。音樂教材中的許多作品蘊涵著豐富的愛國情感,具有潛移默化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經過聽賞,分析歌詞,知道作品的思想、內涵等;分析樂曲,包括對樂曲的結構、調式、調性入手,了解和把握作品的結構、各部分以及各個細節的內在涵義,取得對作品更深刻的理解,師生共同探討,掌握作品的音樂形象、意境和感情鏈條,這樣歌曲中的愛國情感已移置于學生的個體情感之中,使學生的情感與作品的思想感情進入更深層面的融合和內化。
對同一主題音樂形象的作品,將其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樂曲進行有機結合。例如,將河北民歌《茉莉花》、江蘇民歌《茉莉花》、歌劇《圖蘭多特》中的《茉莉花》、薩克斯等器樂演奏的《茉莉花》集中進行在主題欣賞課中進行比較性地欣賞。讓學生體驗同一音樂形象地多種表現形式,從多種角度認識感受音樂形象,有效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在情感層面體會出音樂藝術的魅力。
(三)創設情境,營造良好的音樂欣賞氛圍
1、以形悅目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兒童的形象直觀思維占主導地位。根據這個特點,教師可以把抽象難懂的音樂變成可聞可感的直觀形象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小學音樂欣賞教材中有許多歌曲是表現兒童生活情趣或小動物的生動形象,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教師應根據樂曲的特點自制一些形象的教具,如頭飾、卡片等等。
例如在欣賞音樂童話故事《龜兔賽跑》時,教師可以準備“龜、兔”的頭飾,創設情境,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抒發情感。
2、以言賞心
形象生動的語言是啟動學生激情的催化劑,自然地,在創設情境這個環節中,教師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語,讓自己的話來引導學生用心去欣賞作品,教師在這里扮演著情境“創設者”、“設計者”的角色;學生是情感的“陶冶者”、“情緒被激發者”。教師要從引導學生體驗音樂作品內涵的情感和意境入手,讓學生感受輕快、熱烈、優美、悲傷等情緒,體會寬闊、深遠、平緩、寧靜等意境,使美妙的音樂伴隨著老師抑揚頓挫、充滿感情和富于表現力的講解,將學生的興趣引導到渴求新知的境地。
例如在欣賞歌曲《勞動最光榮》時,在欣賞前教師可以利用一幅有小鳥、小蜜蜂等在花園里辛勤勞動的情景圖,和學生進行談話。然后引出所要欣賞的歌曲。接著在欣賞過程中根據學生的接受情況,適當地加以語言描述。讓學生在音樂和言語中深深感受作品內涵,培養情感。
3、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
音樂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努力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等優點為教學服務。引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學習音樂。”聽錄音(或唱片)或觀看VCD——運用錄音、VCD等進行欣賞教學,是擴大學生音樂視野的一種手段。特別對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求他們欣賞較多的古今中外的優秀音樂作品,而這些作品的欣賞,只能依賴聲像來進行教學。因此教師要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充分利用媒體,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條件和氛圍來欣賞音樂。
例如,在欣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剪輯一段影像,讓學生在屏幕看到:人民音樂家聶耳在簡陋的斗室里,在昏暗的燈光下,創作《義勇軍進行曲》→隨著聶耳搞音樂創作的臉部特寫鏡頭漸漸拉近,疊印出抗日將士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沖鋒陷陣的場景,同時響起了沖鋒的號角→強勁的軍號聲激發了聶耳的創作靈感,激勵著聶耳在粗糙的五線譜紙上奮筆疾書《義勇軍進行曲》→隨著《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聲由弱到強,又疊印出抗日救亡運動風起云涌的畫面……→在莊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聲中,萬人注目著天安門前的升旗儀式……這一組影視鏡頭的播放,具有整體上的跌宕起伏、剛柔相濟的藝術效果,使學生既了解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創作過程,又很自然地進入了《國歌》的音樂意境,
(四)互動與合作
1、師生互動,共同審美
音樂教學應是有情感的教師面對有情感的學生,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會有效地打開學生心靈之窗,使其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中,享受美的愉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應以一個參與者的形象出現。實現師生情感的互動與人格的感染。教師要從學生的多樣化情感中捕捉靈感,獲得對教學設計的啟發與改進。
例如,在欣賞《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與學生合作,結合歌曲所包涵的內容,共同演繹媽媽對“我”講那過去的事情。一方面能增進師生間的感情,另一方面能讓學生身臨其境,深刻感受歌曲的意境以及所要表達的情感。
2、生生互動,加強合作
音樂在新課標中強調了合作精神。學生與學生之間在課堂上要積極互動,相互合作,增加情感的交流。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通過感受音樂作品,然后以游戲或者情景劇的形式來表現作品,從而在其中漸漸使情感得到培養。
例如,欣賞《快樂的音樂會》這首歌曲,學生在感受音樂作品的基礎上,展開想像,發揮各自的表現能力,通過舞蹈表演來共同演繹歌曲所表達的內容和感情。這種方式可以加強生生間的合作意識,同時能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感以及對集體的熱愛感。
(五)注重綜合,豐富情感體驗
1、音樂欣賞與音樂領域內各內容的綜合
音樂藝術實踐活動,包括歌唱、欣賞、器樂、律動等。各部分內容是相通相聯系的。根據音樂欣賞的作品內容、欣賞形式等方面,可以選擇音樂領域內的各內容與其進行綜合,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多方面的體驗。
例如,音樂欣賞與歌唱的結合。在欣賞歌曲時,教師可以帶著學生一起學唱此作品,豐富他們的歌曲量;音樂欣賞與樂器的結合。在欣賞器樂時,讓學生盡可能地直接或間接地接觸樂器,增加對樂器的認識,讓眼、耳、口、手等多種器官協調發展;音樂欣賞與律動的結合。在欣賞具有節奏感強或帶情節性的音樂作品時,使學生不僅從心理上對音樂有所感受,而且從生理上使整個肌體都參與感受音樂的節奏、節拍、呼吸和情緒起伏的律動。
2、音樂欣賞與姊妹藝術的綜合
對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是現在小學所提倡和追求的目標和方向。在音樂欣賞中,可以結合這些舞蹈、器樂等藝術,讓它們走到一起,使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感受和想象,在欣賞的同時,根據對作品內容的理解,節奏的感覺,風格的判斷,或用畫筆來勾勒,或用舞蹈來表現所感受體會到的東西,把內心的情感通過這些方式表達出來。
例如對中段的教學,根據他們好奇好思的特點,可以讓他們隨著音樂,進入回憶、聯想或想象,然后用語言、文字、色彩、圖畫把自己對音樂的感受表現出來。這種方式使音樂融合了其它姊妹藝術,使欣賞過程更豐富更生動,有利于學生激發情感,把自己所感受的音樂通過各種途徑表達出來,使情感豐富。但必須注意的是,這種方式的運用,絕不可以把語言、文字繪畫等同或代替音樂作品本身,更不要把過多的甚至全部精力放到猜測音樂的具體內容與形象上去,從而干擾了對音樂作品的感受和欣賞。
3、音樂欣賞與音樂領域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
新課標指出“音樂方面的綜合應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根據小學生思維廣、思維敏捷的發展特點,在音樂欣賞中滲透其他學科,將能起到良好的培養綜合素養的作用。
例如,在欣賞節奏感比較強的作品時,可以讓學生把語文課中學的唐詩宋詞套用在樂曲中,并試著打拍子唱。這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也能使其得到全面的發展,情感得到升華。
四、結語
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應該讓學生多傾聽,充分而適當地發揮通感的作用;應該遵循小學生情感發展的特點,優化教學內容;應該創設情境,營造良好的音樂欣賞氛圍;應該互動與合作;應該注重綜合,豐富情感體驗,讓學生的情感在音樂欣賞中升華。
注釋:
①張前,《音樂美學基礎》,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頁
參考文獻:
[1]張小云,音樂情感教學的途徑和方法[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3,2(3):7
[2]孫志梅,音樂欣賞與和諧人格的培養[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4,2(2):20-21
[3]吳志華,鄒翠霞,情感教育——新的課程目標[J].教育科學研究,2004,6(6):47-49
[4]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5]楊錚傳.兒童教育心理學問答[M].湖南大學出版社,1989.2
[6]曹理,何工.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4
[7]廖家驊.音樂審美教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8
[8]彭劍飛.音樂心育藝術[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5
- 上一篇:發掘音樂教學的文化內涵
- 下一篇:音樂心理測試和統計的兩種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