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畫室美術教育
時間:2022-08-27 10:44:00
導語:淺析畫室美術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的學院美術教育發展至今已近百年。自1902年南京三江師范學堂建立開始,到1915年國立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開設了3年制手工圖畫科,中國有了高等學校美術教育的雛形。建國后,新中國17年的美術教育得到系統建設,“”結束后,國內高等美術院校美術教育發展迅速,而且已形成相當規模。在當代文化背景下,專業高等美術教育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應當如何進行自我建設和發展,已成為不可跨越的問題。對于教育模式的探討主要集中于組織建制的模式,到目前,國內已有的形式大致可分為兩種,即專業班和畫室(或工作室)。專業班制基本套用其他學科教學編制,而畫室制則源于西方專業學院的傳統。
在西方美術教育中利用畫室建制進行教學是眾多美術教育形式中的一種,這種教育模式最初在歐洲基本上是古代作坊中師徒傳承模式的沿用。這一方式使傳統繪畫材料技巧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18、19世紀,歐洲學院教學主體方式便是這種作坊式的教學,課程是由社會公認的畫師或工匠承擔,是以傳授技能為主要目的的教學畫室建制,前蘇聯學院教育模式是意大利模式的一種延續,由彼得大帝引進至今已形成了相對科學的教育體系,形成了附中、本科、研究生三段式教育體系。其教學建立在導師畫室教育的基礎上,而導師多是社會上的知名畫家。20世紀以后,現代主義藝術觀念逐漸成為學院教育主流,技能教學的主導地位被成功藝術家的藝術思想所取代。德國杜塞爾多夫美術學院的大師畫室制教學可謂經典,在此體制中,大師的藝術思想是教學的靈魂,課程的設置是由大師個人意志和其對藝術教育的理解來決定的。這種體制充分發揮了大師個人藝術實踐經驗在學院教育中的引導性作用,但大師和有能力聘用大師執教的院校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并不適于廣泛應用。90年代以后重建的包豪斯大學在另一條途徑上探求新的可能性,即根據教育對象的多樣需求,建立一種更富有可選擇性的體制。在這樣的體制框架中,藝術思想、經驗、技能與科學技術、硬件設備以及信息資源從不同方面共同發揮作用,學生在此框架中,更像是一個淘金者。包豪斯設計藝術學院的建立更使畫室制的教育體系趨于完整,藝術導師工作室與技術實踐實驗車間同時在不同方面發揮教學作用,使課程體系與教學更為合理,形成藝術自助餐式的教育形式并波及影響到世界各地的藝術教育。
目前在我國有一部分院校開設了畫室或工作室,形式也不盡相同,而且有擴展的趨勢,但總體上講對畫室教育缺乏科學、系統的理論研究,且大多只停留在從外在形式上的劃分,并沒有從本質上體現畫室教學的優勢,也沒有真正發揮畫室建制對于實施美術教育教學、研究的兼容作用。
從歷史上看,我國真正稱得上是以畫室建制進行教育的院校只有中央美術學院。中央美院最初以法國的學院方式建立了畫室,上世紀50年代后期始改為前蘇聯方式(事實上前蘇聯模式本身也是法國模式的一種變體),即將傳統的作坊式教學引入學院的專業美術教育模式。80年代后,中央美院的畫室模式又一次經歷改造,例如在油畫系一畫室恢復了法國繪畫風格的教學方向,開設了探索現代語言方向的四畫室等。但這些變化都沒有脫離風格分類的原則,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就是早期歐洲MASTER(即大師)體制的一種延續。
大師制的學院教育往往具有學術的武斷性,這種武斷性往往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藝術的多樣性發展。在文藝復興藝術背景下和早期現代主義藝術背景下,這種武斷性的負面影響并不十分突出,而在20世紀中期以后,便顯現出諸多的問題。這些問題一方面來自多元化的藝術生態環境,再者,源于專業藝術教育對象的規模和領域的擴大,即學生數量的擴大和學科領域的擴展,此問題在德國杜塞爾多夫的大師體制輝煌時代之后,已成為許多歐洲學院思考的問題。包豪斯大學曾經旗幟鮮明地改變方式,以擺脫這種局限于精英教育——大師教育體制的弊端。80年代的美國教育開始反對這種大師體制,其背景是自60年代開始,美國的商品經濟發展迅速使美國進入了明星時代,當時也正值波普藝術盛行時期,商業媒體以盈利為目的,商業炒作各種藝術品與藝術家,幾乎一夜之間即造就了無數的藝術明星。著名的蘇河區便是這時的產物,人們熟知的貓王、丹弗、勞森伯格、安迪沃霍爾也是那時誕生的藝術明星。明星時代的到來表面看是藝術的繁榮,實際上導致了藝術的壟斷性與無序性,也導致了美國藝術的庸俗化及其在全球的中心地位,到了波依斯之后隨著藝術平民化的深入,藝術明星的地位不再神圣,只要機緣巧合,普通人也可一夜之間成為“藝術明星”。美國商品社會制造了一個又一個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奇跡,所有的“藝術明星”及其作品都不可避免地成為公眾的消費品或標簽,而這時的“藝術明星”與傳統意義的大師具有根本區別。明星時代的消費文化使人們不得不對藝術與商品、與社會、與人群等進行重新思考,對藝術明星的地位也產生了質疑。明星時代的美國美術教育更多的成就體現在實用美術方面,而且帶有明顯的移民文化特征,依托自己的教育體系并沒有培養出多少精英。
在歐洲,學院美術教育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它們都具有明確的辦學方向及優勢,在開發自身資源展開教育方面做得十分出色,比較典型的是德國的柏林藝術大學、德里斯頓造型藝術學院、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等,他們各自占據一個學術領域展開教學研究,起到了相互補充的作用,又不失各自的權威地位。這是值得中國藝術院校借鑒與思考的。
在我國,美術教育由于客觀與歷史的原因正處于飛速發展的時期,實際上已形成巨大的產業,這種發展更多地體現在規模上的增長,教學模式并沒有跟上多元化社會發展的需求,各院校基本沿襲或借用了中央美院的教學方式。中央美院實際上是按照培養美術精英的模式進行建制的,它不是適應各層次專業的萬能模式,尤其當下高等美術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走向普及化教育趨勢背景下,在以盈利為目的的美術教育產業化大發展的背后,憑借怎樣的合理方式實施美術教育并實現以培養人才為最根本目的的教育目標,實際上直接體現的是美術教育的嚴肅性及質量問題,也是一直以來廣大美術教育者面臨的課題。
國內的高等美術教育現狀呈現出這樣的教育格局,即高等美術專業院校(如中央美院、中國美院、魯迅美院等)、綜合大學中的藝術院系(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及藝術設計系等)、師范大學美術院系(如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等),以及各高職高專類院校開設的美術及相關美術專業,平分全國的美術教育格局。但所有這些高校的教育模式幾乎都來自于一個源頭即中央美院的學院教育體系。無論是什么層次的學校幾乎所有的課程及建制都參照了中央美院,只是大都沒有條件開設畫室,更多的是按班級建制進行教學,在課程設置與教學上實際也套用了美院的教學方式。
與歐洲高等美術院校相比,國內各高等美術院校及各類高等院校的美術院系的辦學個性體現較差,辦學條件參差不齊(體現在教育環境的差異性、師資素質的差異性、生源條件的差異性等),只有專業美術學院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美術專業教育的嚴肅性以及教育優勢,能將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銜接,更多的院校在處理教學模式與培養目標的多元化需求之間的關系上都還存在著問題,甚至有部分院校對高等美術教育的理解不足,盲目擴大招生規模,擴大師生比,片面注重技能,走進了以技術代藝術的誤區,將高等教育辦的近似于職業高中教育,這種現象在綜合院校的設計及相關專業尤為突出。隨著社會對美術人才多元化需求的加劇及美術教育事業自身的迅猛發展,美術人才的培養數量及層次需求均被賦予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高等美術教育中由教育模式引發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在各院校為擴大招生規模而爭相開設新的美術相關專業的同時,又有許多院校開設的美術及相關專業由于不具備必要的辦學條件而相繼停招或緩招。因此,探究更為合理的高等美術教育方式已經成為每位美術教育者及教育管理者面前不容忽視的課題。
- 上一篇:大學生紙箱廠實習小結
- 下一篇:交通安全宣傳實踐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