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唐卡特色課程教育考慮

時間:2022-11-14 11:37:00

導語:深究唐卡特色課程教育考慮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唐卡特色課程教育考慮

藏傳佛教繪畫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繼承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藏學界十分關心的問題。藏族美術是藏族人民在生活和生產中所創造出來的燦爛文化,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藏族人民不同時期的民族文化、民族風俗。在藏族造型藝術中,唐卡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之一,它最初是寫在布上的文告,后來經過歷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一種繪畫形式。題材內容廣泛,有佛像、人物、說法圖、佛經故事等,還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

唐卡繪畫教學整體上呈現出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和不同步調的發展進程,前一時期是新中國成立之前,是傳統師承教學向現代系統教學的過渡階段,其模式單純,進展緩慢,卻又客觀地繼承和延續了藏族美術傳統風格技法。后一時期為新中國成立之后,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學校教學為主體的唐卡美術教學,在充分繼承傳統特色和在現代教學實際操作中完成教學的辦學模式,能發揮二者優勢,獲得有效的教學效果。

一、四川民族學院唐卡教學的現狀

藏族美術教學得到民族高校的重視,并根據不同的地方資源優勢,辦出了各自的特色,共同形成了藏族美術教學形式多樣、風格獨到的整體局面。四川民族學院對藏文化的保護和繼承十分重視,美術教育專業除開設素描、色彩、中國畫、三大構成、中外美術史等基礎課程外,還將唐卡設置為美術教育特色課程,并將唐卡作為學校特色課程來開發建設。唐卡課程在學院美術系僅十幾年的時間,目前開設了唐卡畫技法、新唐卡創作、藏族圖案設計3門課程。通過對唐卡藝術發展源流、表現形式、表現內容、表現技法與相關的歷史事實的介紹,使學生較系統地了解唐卡藝術的基本知識和實用審美功能,努力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和文化素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加深對中華各民族傳統藝術的認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努力為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做出努力;讓學生在將來的工作中能主動地去做傳承、保護、發展工作;更好地發揮美術教育專業為藏族地區在藝術創作方面提供人才、技術、社會服務的職能,使課程開設和實際應用緊密結合。

我校傳統唐卡教學中主要以臨摹傳統唐卡作品為主,由具有傳統美術實踐和教學經驗的教師主持這門課程。設計因地制宜的課程教案,從臨摹和賞析經典傳統美術作品入手,但目前唐卡課程的教學效果卻難以令人滿意,其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師只重視學生如何掌握好繪畫的技法,對于理論則很少涉及。現在從事唐卡教學的教師幾乎是院校畢業的,藏族民間文化藝術知識甚少,特別是對唐卡這個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藝術形式了解不夠深入,承擔起唐卡的教學,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其次,分析當前影響教學質量的問題,比較突出的問題是由于唐卡教學課時有限,在學分制指導計劃中只開設54節課,可以想象其中的難度有多大。54節課要完成一幅唐卡臨摹作品,對學生來說很困難。何況學習的目的,要從構圖、造型等方面去學習、借鑒并進行創作,課時的保障是不能忽視的;再次,美術系學生大多數來自內地,對唐卡這種藏族傳統繪畫藝術不太了解;最后是日益提高的教學工作要求與青年教師教學經驗不足的矛盾,教學觀念的更新和新教學手段的采用仍是一個尚待解決的問題。

二、唐卡特課程的教學思路

歷史發展規律證明,要建設好唐卡這一特色課程,必須要對其進行梳理,要考慮如何使其更加體系化、系統化、學科化。使其藝術面貌、藝術表現空間、藝術檔次等方面再上新臺階,真正利用好高校人員集中、專業門類齊全、學術氛圍活躍等優勢,使其在唐卡教學中發揮好的作用。

(一)改革課程結構和課程體系

課程設置、學時分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加強唐卡課程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的修改調整工作,因為這門課程進入大學課堂時間才短短十幾年,有很多難點和未知數,因而有待于經驗的積累和總結,應隨時進行補充,相隔一段時間組織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創新思想的教師對現有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做相應的修改調整。從大綱和計劃中明確體現出唐卡畫內容的傳統與創新兩大的方面,從而確定教學的方向。

在課程結構和課時分配上進行改革,加強唐卡課程體系的調整,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實用性和綜合性,充分利用四川民族學院所在地域等教育資源的優勢,樹立特色意識,確定本課程的發展定位。課程的設置緊扣培養目標,著眼于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提高、知識的拓展與深化和全面發展。逐步形成教學階段與環節都具有內在統一性的科學的課程設置,構成完整的教學過程,改革教育模式,要充分考慮到本課程教學目標與學生自我培養、自我發展的需要。

(二)教學方法的新思路

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把藏族美術與宗教美術進行聯系,與我國漢族地區的水墨畫和工筆重彩畫、與民族化的油畫和版畫等實行學術對照,在不同畫體中,對繪畫語匯、審美取向、美術規范等方面進行宏觀把握。在研究傳統唐卡畫繪畫技法的基礎上,吸收中國畫工筆重彩設色和用筆秀麗、細密、嚴謹等表現技巧精華的同時,借鑒西方油畫的技巧,不斷豐富和完善藝術表現手法。同時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借助新的構圖和技法的表現,對唐卡畫的構圖和技法進行全面比較和研究,調動唐卡畫的各種表現技巧,以高度概括的藝術手法表現藏區新生活、新風俗。在總體上既不失藏族繪畫的基本格調,又不失傳統唐卡規范的元素。這需要我們在唐卡畫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創新和發展。讓學生應用已學習的唐卡表現技法結合中國工筆畫技法,融合現代繪畫工具材料創作以表現現代藏區生活為題材的唐卡繪畫作品。結合現代藏族地區的自然、人文環境及生活,利用唐卡藝術的基本表現手法和現代繪畫材料進行創作,在傳統唐卡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創作出具有時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新唐卡作品。

一方面積極開辟第二課堂,開展藝術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去了解體驗藏區的生活,為創作做好鋪墊。在實踐環節,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課外,四川民族學院地處具有豐厚文化背景的藏民族聚居區,依托學校科研處、圖書館、康巴文獻館等大量的資源對該課程的開設提供的有利條件,以道孚、甘孜、德格三縣為藝術實踐基地,組織教師和學生進行實地寫生與創作。這樣,學生的實踐練習既能得到教師的精心指導,同時也能受到濃郁的藏文化藝術的熏陶,這對學生無疑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也給從事唐卡教學的教師一定的時間,到藏區文化藝術相對深厚的地方去深入體會。比如青海的藝術熱貢之鄉——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那里的熱貢藝術是雪域文化和中原佛教藝術完美結合的一種獨特藝術形式,也是藏傳佛教藝術中的一個重要流派,大體始于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包含了唐卡、泥塑、堆繡、木雕、石雕4種藝術形式。在當地從事唐卡制作的藝人非常多,制作技藝代代相傳。讓從事唐卡教學的教師去領略藏區風情,品味熱貢文化,體驗唐卡繪制,拜當地的民間藝人為師,將民間的繪畫技藝進行系統的整理使之完善化;另一方面也可通過積極舉辦學術講座,有計劃地邀請省內外從事藏族美術研究的知名學者、社會名人來校講學,指導教學和管理,及時發現問題。同時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只有這樣,才能逐步縮短同其他民族高校的差距,建設良好的學術氛圍。

(三)加強理論研究與教材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特色專業建設的根本保證,特色專業需要配備有學科特色的師資隊伍,其在教學和科研方向專長上必須和專業特色的培育相匹配。”加強理論研究工作,特別是對唐卡畫中不同風格、不同流派、不同題材、技法特色進行專題性研究,并將研究的成果應用于教學,引導教師互相促進和提高學術水平,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提高學生對唐卡畫的認識。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借鑒其他畫種的手法,豐富唐卡畫的表現語言。在今后的建設中應認真分析本課程與其他民族高校之間的差距,明確努力方向,制定具體的建設方案。

加強專業教材建設,可以統一組織相關院校的專家、學者有步驟地編寫、出版適合高校教學的唐卡教材,或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自己編出具有民族、地域特色和學校特點的教材,使之用于教學。可以說有了大綱和教材,唐卡這門特色課才具有教學的針對性和目的性,這不僅可以培養年輕教師,也能在科研方面有所突破。只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特色課的建設和發展才有根本的保障。

綜上所述,唐卡對于民族院校美術專業來說是特色課程,要建設好這一課程就應將其作為專題進行研究,所以需要我們在唐卡畫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去創新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