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趙無極油畫藝術
時間:2022-12-16 09:58:00
導語:深究趙無極油畫藝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古代哲學向往天人合一,生命領悟的境界成就了東西方藝術境界的相融合,也沖撞出燦爛的超自然的藝術圖騰。1948—1955年的巴黎,在具象和抽象的論戰達到高峰之時,趙無極和群曾先后來到這個藝術之都,投身于抽象表現主義的探索,這兩位東方之子先后創造出絕世的西方圖騰,進入了語言甚至詩歌所不能達到的意境,從而奠定他們在西方藝術領域的大師地位。
位于巴黎塞納河畔的法蘭西學院藝術院,2003年11月26日下午舉行隆重儀式,正式接納旅法著名華人畫家趙無極為藝術院終生院士。他是繼群之后成為藝術院院士的第二位華人畫家。正如前法國總統希拉克和法國駐中國大使毛磊所指出的:“趙無極的創作如何動人心弦,它還是促使法中兩國進一步加強連結彼此的紐帶,加深早就有醉心于東方的西方人和著迷于西方的東方人所開創的對話;這種最新的當代中國藝術,受淵源流長的文明催發,竟然已經知道,如何將我們帶入無形的生命之河乃至宇宙生命之河的激流當中”。根據雅昌網拍賣紀錄表顯示,目前趙無極作品過千萬的共有13件,趙無極的《14.12.59》也拍出了2900多萬(人民幣)的佳績。
這樣的藝術佳績確實匪夷所思,使我們不由得對他的藝術產生探究的好奇心理。那么,我們就從他的作品創作的歷程來研究一下這位中國籍的世界大師吧。《黎明》和《無題》均屬50年代初的靜物風景系列。這時期的作品,藝術家仍從靜物、生活風景汲取靈感,但摹寫的過程中,已不把表現局限于“形似“或是“模擬自然”,更有意略去對細節、實體的刻畫,而以線條、色彩等純藝術元素來營建畫面。《黎明》先以棕紅色彩來鋪陳面,油畫顏料里摻入較多的松節油,顯得柔潤、輕薄,所以可以看到色彩的微妙層次的轉換,從婉柔輕靈至到濃厚綿密。棕紅色彩之中,透現、暈染了橙、黑、藍、綠等或明亮或深沉的色彩,起落明滅,展現引人觀賞的色彩層次。藝術家以色彩來經營畫面,然后用畫筆的木柄端刮掉顏料,形成細線,仿白描的方式勾勒了巍巍建筑的倫廓。透明、虛白似的建筑倫廓,仿如浮現於色彩的蒼茫虛空之中,富有超現實主義的夢幻情境,也散發出中國石刻拓印的韻味。作品獨特之處是,畫面尺幅雖小,但白描、虛實、色彩的層次轉換,卻讓人生起建筑物高聳巍巍、空間感宏闊的印象,這是仿中國傳統繪畫以虛白來啟引空間伸展、聯想無窮的美學精神,畫面洋溢著輕盈靈動的詩意。
《無題》則表現了趙無極進一步發展的抽象趣味。畫面仍以單一色彩的豐富變換來表現情緒、意境。棕綠色彩及底層隱約透現的紅色,讓人聯想到青銅器物的色彩和質感,使作品充滿了中國遠古文化意蘊,一種深邃厚重的歷史感和悠悠千古的時間意識。畫面以線條來表現人物、物象。左上方的人物手執耕具,精神抖擻,似乎正向著前方的阡陌、農舍進發,作品充滿了故事趣味和敘事氣氛。但另一方面,對物象的刻畫,已有更進一步的概括和抽象化的傾向,由圖象符號簡化為更純凈的線條律動,主要呈現的是線條曲直律動和空間構造,探索線條蘊藏的形體姿態、情感意韻和氣勢力量。使觀看者依循著線條的律動,聯想到筆的動態和走勢、遐思的脈動。作品深具表現性、抽象性,銜接到后來抽象自然的創作。50年代中期,趙無極開始以宇宙自然、生命大氣為他的主題,創作了一系列以木、火、土、金、水等五種基本物質為題材的作品,以抽象藝術的方式來表現自然的運行和變化。
《火》即屬此時期的創作之一,清晰地反映了中國人的五行觀念、看待宇宙萬物、認知自然變化的觀點。在風格和表現上來看,《火》屬于十九世紀50年代中期的甲骨文抽象系列。藝術家進一步探索線條的韻律和表現性,把甲骨雕刻文辭轉化為視覺性、圖象化的創作符號。字形時而聚集、時而擴散、省略、歸并、黏粘、挪移,猶如舞臺上飛躍靈動的舞者,在時間和虛空中劃出一道道的韻律。以線條、筆勢的轉折按捺而帶動空間的伸展、扭動。即使沒有刻畫物象或是透視法的構圖,但整個視覺空間卻充滿動勢,立體感、層次感強烈。色彩方面,選用了紅色這種代表中國民族傳統和生活節慶中最根本的顏色,使作品散發的獨特東方美感和民族色彩。畫面鮮活、狂熱的色彩,具有馬蒂斯、野獸派的色彩特點,表達一種新鮮、輕盈、震顫的情感體悟,表示了這時期趙無極創作上的發展和突破。
自50年代中期開始,趙無極進入創作的高峰和成熟期,按畫家的自述,是“繪畫一個階段的結束,或更正確的說,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新階段的開始”。他回歸傳統,嘗試用一種植根于中國文化的自然宇宙觀和藝術理念來重塑他的創作。主題上,有如開天辟地般,畫家超脫了過去對風景、器物的敘述意趣,以不同的眼光去觀察世界萬物,開始描繪生命之氣、風、動力、形體的生命、色彩的拓展與融合,展現了一個氣象萬千的新境界。《27-05-59》屬于這一時期的作品之一。色彩的運用純粹而簡約,選用沉靜內斂的灰、黑、白色調來營造畫面,呼應中國畫中“墨分五彩”的藝術趣味,追求一種色彩的純粹性及潛藏表現效能。迷朦蒼茫的灰白暗喻中國水墨畫云霧翻騰、煙嵐繚繞的山水景觀。畫面中段,油彩較為濃稠,交疊著一道道如同書法、雕刻、甲骨文字的線條符號,油彩和線條交錯,彷佛讓人聯想到微風拂過水面所掀起的一波波漣漪。筆勢顯得輕靈流動,表現一種行云流水、舒展從容的運筆方式。整幅作品以冷白色調為主,以最少限度的色調表現水波的瀲滟、光的靈動,既有圓熟的藝術技巧,也有一種藝術上的純凈、空靈和冥思的道家境界。
到了70年代以后的創作,他是以宇宙、空間、動勢為主題,但畫風是有明顯的改變。作品重溯中國水墨寫意的藝術法則,以水墨畫的方式來處理油彩顏料,油彩滲入更多松節油,在畫布仿水墨畫的渲染、揮灑,色彩更有霧氣氤氳、煙嵐繚繞之動態。《11-10-78》中,同一調子的油畫色彩卻又能化現出或濃或淡、若輕若重的視覺層次感,既令人聯想到古化山水畫的皴擦筆法或是山川中石塊突兀嶙峋之態。作品構圖方面,沿承這一時期最常見的橫向二段式空間分割,色彩的絢爛變化集中在畫面上方,而留下畫面下方大面積的疏淡“留白”,因色彩而帶動的空間動勢和跳躍轉折也因此集中于畫面上方,恰似中國傳統山水畫中遠景山峰、前景隱約河溪的構圖安排。純粹單色和留白運用,充份表現了中國文化中的“空靈”、“精粹’、“純凈”的境界。
和50~60年代氣魄雄奇的作品迥異,《03-12-86》呈現出另一種中國美學的面貌,展現更具流動感、韻律性、輕靈舒展的色彩效果。少了筆力剛健的書法線條,更多是大面積的色塊的拼合。畫面出現一大片連綴無斷續的藍色色彩,像一大片天地氣勢動蕩,鋪天蓋地而來,有一種靈動飄逸的情韻。畫面中段藍白色彩交接,有著水墨暈染、揮灑的視覺效果,也讓人感到一種水氣氤氳的情貌,又或是水波的瀲滟、光的靈動、水天之間的煙嵐的情景,有很豐富的層次和情景隱現其中。畫面中藍與白的光暗有極為強烈的對比,使幽藍色彩仿佛帶著跳脫的亮光,呈現了趙無極以光彩、光亮來經營畫面、營造氣氛的圓熟技巧。藍色的抽象作品,也屬趙無極很少見的和獨特的系列。采用蔚藍鮮活的藍色的作品更是少見,在70~80年代以后的作品才較多出現。集中以單一一種色彩來組織畫面,是繼承中國美學“墨分五彩”的概念而來的。中國水墨讓墨分二彩,單一墨色的暈染、深淺濃淡也能表現豐富的視覺世界和情感聯想。
70年代以后,趙無極大量創作水墨作品,也更多把水墨的藝術形式應用到油畫創作上,使中西藝術在形式、媒材的層面高度融合。西方50年代出現幾位以單色系創作的藝術家,如馬克·羅斯科和伊夫·克萊因等。趙無極的單色系作品也是在這個脈絡的承繼和變奏。但趙無極的超越之處是他的色彩變化是十分輕靈流動的,滲透了瀟灑舒展的運筆動作,更讓人有中國山水畫煙云彌漫、水波瀲滟的動感情景,更富一種東方方式的文化韻味。
趙無極在海外面對的是西方抽象繪畫大潮,他從表現性的具象繪畫開始,發展成符號化的意象繪畫,再進而發展成表現性的抽象繪畫,在畫風確立的過程中他的藝術境界也不斷升華。西方抽象繪畫是畫布上的形式構建,趙無極則從關于自然的憧憬與感受中上升為抽象語言,這就拉開了與西方抽象繪畫的距離。他的盛期作品是一個充滿生命律動的自然世界,能夠令人產生出許多審美聯想的幻覺,從畫面中看到變化的廣袤自然。這是以東方傳統為根基的抽象形態繪畫,是中西藝術在精神上交融的一朵奇葩。
- 上一篇:解析名家的花鳥畫市場投資
- 下一篇:倉庫崗位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