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哲學教學對策綜述
時間:2022-05-28 05:35:00
導語:音樂教育哲學教學對策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國當代音樂教育家戴維•埃利奧特是實踐主義音樂教育哲學的代表人物.他的實踐音樂教育哲學在中國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并引發了中國音樂教育領域的實踐教育思潮.埃利奧特在《關注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一書中闡述了實踐主義音樂教育理論的六種教學戰略,分別是示范、教導、支撐、搭建、比較反思和探索.他認為這六種策略是至關重要的,并往往是互相滲透的,“在實踐中,專家型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在一個流動的師生互動的溪流中自由進出于這些戰略之間”.①音樂教育哲學是一套的較為抽象的形而上的宏觀理論.因此就教學而言,微觀層面的教學方法策略才更加具有教育意義.
1示范策略
所謂“示范”埃利奧特說是“行為中的思考”,筆者認為其含義核心不在行為,而在思考.如此學生便能觀察、聆聽和建造自己的音樂實踐性概念,此處示范并非指“模仿”,而是一種引領.實踐主義教學的示范策略并非教師簡單的演示與模仿之意.這里的示范更多的含義在于教師運用語言講解某種音樂概念,或者表演一段音樂之后,要逐漸退出示范的中心領域,而把空間留給學生自己去運用知道的知識(或者說程序性知識)去建構自己的音樂理解,形成自己的音樂概念.也就是說,示范的重心不是教師示范本身,而是示范模仿之后的所作所為,尤其是示范之后的思考更為重要.這種思考是教學行為的核心,更指向于學生的思考方面.在示范教學策略中,其涉及的是一種互動式的教學與學習.這種學習是高度認知性和建設性的學習,而不是簡單的模仿培訓.這里的示范不僅僅局限在表演、即興表演和指揮這一范圍,教師們可以示范改編合作等.筆者認為教師在運用示范策略時,可以采用改編音樂的方式,之前提出改編的要求,之后示范一種旋律、節奏等變化的方式.這時再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變化音樂的各個要素,以達到學生自己要達到的音樂概念.
2教導策略
實踐主義音樂教學的教導策略認為:“教導開始于診斷和評估學生們的音樂思考的進程和產品.然后指導通過提供提示、提醒物、模型或意在引導學生們的注意力與重要的音樂細節的新的問題設計而進行.通過這些方式,指導將學生們的音樂制作近似達到了藝術的和創造性的成就”②.這句話的含義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教師在了解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和音樂理解素養等情況之后,通過提示、模型、提醒物等外在的東西引導、引發學生對音樂,尤其是音樂的特征加以關注、領會;從而使得學生完成音樂理解、音樂制作,最終形成一種音樂素養.這種教導策略需要高度的互動性,以及高度的情境性,同時需要及時的教學的反饋等信息交流來達成音樂學習目標的制作及其整合.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內容一定要與學生的內心音樂目標任務,及其音樂概念相一致,與當時的教學情境,包括具體的時間或問題直接關聯.只有如此,這種教導策略才能真正得到實際的實施,其教育教學價值方能得以充分體現.
3支撐策略
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的第三個戰略被稱為“支撐”.支撐策略主要的概念內涵是指教學所給與學生的音樂學習援助,支持學生的音樂學習、音樂理解.按照埃利奧特的話說,“它涉及當學生們處于自己努力找到和解決問題的進程中時,它以各種方式支持學生.支持可以有許多方式,包括特殊設備、模式、口頭建議和學習環境本身的物理細節”.③支撐策略意味,音樂教育者要把學生放置于音樂環境之中,并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的音樂要求要符合其實際具備的音樂素養,以使得其可以享受的學習.因此,支撐策略就是一種愉快體驗學習的支撐,這種支撐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因為教師根據發現和預測學生們的需求來準備和部署時間表.它還依賴于教師為學生掌握不了的較難的音樂任務承擔責任的能力.支撐策略中還牽涉到另一個概念———“隱退”.隱退指的是隨著學生自身素養的成長、解決問題能力的增強而逐步地降減對他們的輔助.著眼于音樂教育而言,其表現為隨著學生發現和解決音樂問題能力的增長,教師可以且必須要逐步收回自己的幫助之手.這里的隱退實質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教嬰兒學習走路時的“放手”,當父母教自己的孩子學步的時候,會根據孩子腿部的力量和站姿,特別是孩子已經逐漸可以站立的能力情況,而有意識地放開協助的雙手,讓孩子自己站立、自己邁出腳步(雖然孩子也會經常摔倒).當然這種放手是動態的,是父母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能力而靈活把握的,是因人而異,因情而異.這種學步中的放手和音樂教學習中的隱退異形同理.
4搭建策略
搭建,埃利奧特理解為口頭反思,是提高監督性知識的一個重要戰略“.它包括幫助學生們用以表達他們解決音樂問題的各種方式,如詞語、圖表、類比和模型等任何手段”.④因此,搭建策略是音樂教學中教師利用語言的、圖表的、道具的等方式或手段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表達學生音樂學習中的困惑和難題,因而,搭建是個教學手段,搭建了學生與所學音樂的問題之間的交流的通道.搭建策略,或者說口頭反思,也是一種動態的教學模式.它既依賴于教師的音樂素養和音樂教學經驗,也有賴于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學習能力.因此,實踐主義音樂教育哲學認為音樂教育課程為反思的實踐教育.而這種音樂教育之所以被稱為反思的實踐就是因為幾種口頭思維一起隨著學生學習音樂而動態演化.
5比較反思策略
比較反思策略可以理解為是搭建反思的進一步深化,這一戰略“將清楚表達和反思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反思一個人的音樂行為的教育力量能夠通過用不同方式連續播放音樂思維的例子而被提升”.⑤此處的反思不單是純粹的反思,而更傾向于比較,比較中的思考.因為有了比較,使得這種反思更具有思維價值,思考更深刻.埃利奧特舉了個例子來解釋教學策略內涵:教學中學生們在表演彩排,并用錄像錄下正在解決詮釋性問題,然后學生們對錄像帶的各個部分進行分析,并對其得失優劣作出“剖析”.這些比較性的反思可以用來強調學生們的效果好壞與否的決定性特點.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比較反思教學策略的核心重在比較、以及細膩地分析學習的對象及其問題所在,通過分析、比較找到問題所在,優劣得失所在,從而更好地完成音樂學習,更好的詮釋音樂的意義.這就為我們實際教學方式的運用指明了方向.
6探索策略
探索策略是一種自發地向學習對象目標勇往直前地探究的教學過程.埃利奧特說:“如果學什么將成為批判性的和有創造力的音樂思想家,那么他們必須在老師的指導下沖著探索、產生和選擇音樂問題和解決方案去努力”.⑥因此,所謂探索教學策略其實就是學生對音樂學習對象的一種發自內心的探索與發現,一種自主學習的動態過程.這一點很好理解,但這一概念還涉及到一個我們教學中應該注意的事項,那就是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學會隱退,學會放手.也就是說,我們要通過逐漸撤走教學中老師對學生的協助,從而“逼迫”著學生自己去探索各種不同的音樂學習的決策或者路徑,如此讓學生們可以自主自覺地獲得一種音樂學習對象目標,以及由此帶來的音樂學習成就和自在成長.
總而言之,實踐主義音樂教育哲學所提倡的教學策略具有互動性、生成性、建設性的,都是在一定的語境中來實施與完成其教學意圖、教育意指的.當然,為音樂實踐主義教育所準備的一個合理可選性教學策略主要還是基于音樂教育工作者對于教育對象———學生與教育內容———音樂相關問題(埃利奧特稱之為音樂挑戰)之間的教學場域內的瞬間影響的預見性、判斷力和解決能力.這六種實踐主義的音樂教學策略或者說方法,是相互啟發、相互滲透、聯合運用的.也就是說,音樂教學策略是多維的、多樣的,純一種教學方式不能獲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和教學效能的最大化.
- 上一篇:民族聲樂陰陽哲學思維特點
- 下一篇:市區高速路沿線環境整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