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新與藝術符號和諧思考
時間:2022-10-27 03:10:00
導語:藝術創新與藝術符號和諧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現代科技的強勢作用下,藝術符號從強調情感“意義”走向強調形式“表達”,其表征智性和審美精神的空間被擠壓,變得冷冰冰的,缺乏人情味。只有“意義”與“表達”均衡即和諧的藝術符號才是適當的。而均衡“意義”與“表達”的和諧化藝術創新的實現,就是要通過與科技融合、市場流通來物化“表達”,并以和諧思想規范藝術創造力的“意義”。
創新是指創造的某種實現,主要在于“首次實現其商業價值”,換言之,創新是市場對創造成果的肯定和承認。從歷史上看,藝術創造力所特有的靈性與精神使其創造成果涉及面極廣,其中包括“實現其商業價值”并與社會相互依托、合和發展的藝術創新成果。不過,隨著近代科學技術與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主流價值也因過往的均衡被打破而發生變革,這種變革及其所引發的席卷全球的革命就是現代的創新浪潮。在這股洶涌的浪潮中,處于弱勢但又是社會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藝術創造成果的創新轉換之路,似乎只能亦步亦趨地追隨科技與市場,結果是:藝術創新成果“市場味”越來越濃,“情感”越來越淡,背離藝術宗旨地將某種“實現”理解為商業流通。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并將與社會重新合和作為“實現”的目的,探索一條既有時代性又有“情感”性的藝術創造成果創新轉換新模式,無疑具有現實意義。
藝術創造力的優點之一是思想或觀念的豐富、靈活和務實,主流觀念往往是之前的否定或否定之否定的發展。當科技與市場對社會創新的內涵側重點進行調整時,藝術創造力也隨之不斷調整,如形式主義、功能主義、市場主義、人性化等就是如此。但被動或主動的追隨,既造成藝術創造力方方面面觀念的頻繁修正,也模糊了自身的方向和特性,喪失了自己的主動性。特別是1960年代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出現,藝術家或設計師們發現無論是強調“情感意義”還是強調“形式表達”的創新轉換,以及延伸出的“市場功能”,都很難處理藝術創造成果各種復雜的信息或用單純的“美”來表現其內部功能、工作狀態和文化內涵。如果從符號學理論的視角來審視當前的創新轉換,則上述情況表明了現代藝術符號的特征內涵嚴重失衡。借助于符號學理論可以比較方便地研究造成此現象的原因、過程,以及解決此類問題的模式。
20世紀以來,在西方分析哲學、語言學和現代自然科學的影響下,符號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得到了迅速發展。“符號”的概念變得越來越重要,對符號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從嚴格意義上講,符號學是建筑在現代語言學模型之上的,主要奠基人是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按照索緒爾的觀點,語言是一種表達觀念的符號系統,具有“表達”和“意義”的特征。當今世界高度發達的文明是人類歷代創造成果積累的結果,而從符號學的視角看,世界就是符號的世界,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可以成為符號學應用的對象。符號學的實質是觀察世界的方式。符號學認為,我們社會的、歷史的文化結晶,都是通過符號化的重構取得的。也就是說,藝術創造成果是一種符號,藝術創新成果也是符號,可以利用符號學對它們進行研究。的確,藝術的本質也是一種語言,是語言賦予了藝術文化以“意義”和“價值”,并將其引入流動和開放的狀態,正如鮑列夫所說:“藝術價值是一種在語言交際中產生并由語言符號傳達的價值。”
將符號學引入藝術創造活動研究的主要是卡西爾與朗格。卡西爾將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認為人類文化的各種形式,諸如神話、宗教、語言、藝術、歷史、科學等,都是人類符號化活動的體現,并強調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符號形式。在討論審美經驗與日常經驗、藝術創造與科學創造的區別時,卡西爾闡述了這種特殊性:“有一種概念的深層,同樣,也有一種純現象的深層。前者靠科學來發現,后者則在藝術中展現。前者幫助我們理解事物的理由,后者則幫助我們洞見事物的形式。在科學中,我們力圖把各種現象追溯到它們的終極因,追溯到它們的一般規律和原理。在藝術中,我們專注于現象的直接外觀,并且最充分地欣賞著這種外觀的全部豐富性和多樣性。”根據卡西爾與朗格的觀點,藝術符號的特殊之處在于其情感不同于日常經驗中的實在情感,它已使情感“體現在激發美感的形式中:韻律、色調、線條和布局以及具有立體感的造型”,而這是推論性的符號所無法表達的,主觀世界呈現出來的無數形式以及那無限多變的感情生活,是無法用一般的語言符號加以描述的。也就是說,藝術符號中的思想與情感,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思想與情感,它可以使人在藝術創造和成果審美中,情感生活達到最大的強度。也就是說,在藝術符號“表達”和“意義”的特征中,卡西爾與朗格強調“意義”即情感的特殊和重要地位,以及通過語言使情感得以交流的文化共通性。
藝術語言是通過形式構成要素來代表或表征某一事物的符號,是用來傳達藝術符號意義、實現其與人溝通的一種符號語言。借助于這種符號語言對藝術創造成果的創新轉換進行研究,可以從符號內部發現轉換的過程、特點,并針對此提出轉換的模式。
利用藝術符號表征藝術創造成果或藝術創新成果時會發現,在過去很長時間內藝術符號的情感“意義”地位是非常穩固的,有時甚至對市場不屑一顧,而“表達”則居于從屬地位。只是在現代科技的強勢作用下,幾乎被邊緣化的藝術符號不得不從科技文化中吸取先進的、理性的成分以加強“表達”,最終導致藝術符號兩個特征的比重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即“表達”越來越重要,而“意義”被削弱了。科技提供的新材料、新工藝的推波助瀾及信息膨脹,使直觀和形象化的視覺“表達”逐步取代了傳統的語言信息,圖像與感官消費成為時尚,大眾視野的視覺對象變成了空洞、虛幻的符號化圖像,藝術符號成為無法情感交流與深度對話的“二維空間”,而注重感性的藝術顯得渺小、落伍了。正如美國批判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所說:“目前居‘統治’(地位)的是視覺觀念。聲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組織了美學,統率了觀眾。在一個大眾社會里,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藝術符號本想借助科技的力量、打著創新的旗號走向市場,擴充藝術領地,結果反而喪失了自己的價值觀與話語權,表征智性和審美精神的空間被擠壓,顯得冷冰冰的,缺乏人情味。藝術符號從強調情感“意義”走向強調形式“表達”,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這種發展趨勢在藝術設計界更為典型,甚至使人感覺到某些藝術產品是科技產品。
對藝術符號特征內涵的分析表明:特立獨行,僅強調情感,缺乏創新源;追隨科技與市場,僅強調形式,又缺乏自主性——這兩種極端既會限制藝術符號自身的應用范圍和影響實力,也會限制自身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定位。那么,怎樣的藝術符號才能具有適當的角色定位呢?顯然是并只能是“表達”與“意義”均衡的符號。均衡就是和諧,藝術符號需要和諧。由此可見,藝術創造成果的創新轉換,不應僅是“實現其商業價值”,“和諧”才是最終目標。其轉換過程應是:從藝術創造成果到藝術創新成果,再到和諧化的藝術符號——真正的藝術創新成果。
綜上所述,藝術創造成果的創新轉換分為兩種,即“市場化”創新轉換,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和諧化”創新轉換。“市場化”融合了科技創造力與市場力量,“和諧化”融合了“情感”——“市場化”與“和諧化”彼此融合。這種均衡“表達”和“意義”的“和諧化”的創新轉換模式的實現,可以分為四個步驟。
1.創造成果的物質化
創造成果分為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兩大類,雖然它們在形式上和功能上差別很大,但為了使用、交流和保存,都需要進行物質化。藝術創造成果也不例外,也要借助相應的物質載體或物質外殼才可以欣賞、使用、保存和交流。物質化是藝術創造成果創新轉換的基礎,主要作用是形式表達。
當今科技創造力對藝術創造力的滲透,其正面意義是為藝術創造成果提供了更多的物化選擇機會,如新材料、新工藝等,從而使藝術創造成果的實用性不斷增強;但與之相反的是,科技創造力的負面性也使藝術創造成果注重精神的選擇機會大為減少,如為了彰顯現代性而不惜濫用先進科技手段,將傳統的、有文化內涵的表達方式廢棄,使其逐步喪失了某些精神領地。換句話說,傳統藝術工藝仍是物化不可或缺的手段,正如著名的國際電影攝影大師G.威利斯說過的:電影就是手藝,不是藝術。所謂藝術也是來自手藝的。如你也許構想了一幅絕妙的畫,但是你會畫嗎?如果你說“不會”,那你的創意就毫無價值,因為你沒有辦法實現你的創意,頂多在他人取得了成功后,自我安慰地說上一句“我早就想到過了”,并為此而遺憾。只有能實施你的構思,你才能創造。
2.審美功能的實用化
在科技與市場主宰社會生活、文化商品化日趨嚴重的情況下,科技復制和批量生產使直白、簡單、快速、透明、剌激,無需用腦用心想象、回味、觀察、思考的圖像化藝術符號充斥世界。復制和批量生產導致距離感的消失,使人們失去對審美經驗的控制,喪失與藝術對話的能力及審美感受,而是會不由自主地問出這樣的問題:“流線型洗衣機能跑多快?”由于強調“表達”,而不是強調“意義”,形式功能引起的不是概念化,而是虛飾化和戲劇化。這種建立在視覺美學和經濟利益基礎上的藝術符號,其千篇一律的形象很快會使人反感,雖然圖像化消費會風行一時,但很快就萎縮,這是一切形式主義必走的道路。因此丹尼爾·貝爾一言以蔽之:“整個視覺文化因為比印刷更能迎合文化大眾所具有的現代主義的沖動,它本身從文化意義上說就枯竭得更快。”現代主義孤芳自賞式的形式拒人于千里之外,忽略了與人溝通的能力,與此相呼應的是人們越來越多地要求藝術符號的形式語意簡潔明確,有利于理解、操作和使用。須知,對于藝術符號而言,“表達”只是形式,“意義”才是內容,強調“表達”忽視“意義”就是喧賓奪主。
創造成果必須具有獨創性和實用性,實用性主要表現在符合市場規律。由于藝術創造成果同人們的生活關系密切,而人不同于動物,人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成果的,所以是否符合市場規律主要體現在成果的審美功能上。審美功能主要是指:(1)藝術創造成果的形式語言要發揮符號的認知功能,使人獲得成果類型、品牌特性、使用方法和質量狀況等一系列相關信息;(2)形式語言也是成果審美形態的直接構成物,包括對審美功能目的的表現、喚起公眾的一定情感體驗、創造出產品特有的情調和氛圍、指向一定的審美理想等。也就是說,藝術創造成果通過形式語言來傳達自己的意圖要使公眾能夠理解和接受,即利用市場規律來平衡和豐富形式與情感,由此建立藝術創造成果向藝術創新成果轉換的橋梁。近年來出現的新學科——藝術語義學及設計形態語義學為探索藝術創造成果的創新轉換提供了理論基礎,由符號學延伸出來的語義學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去創造藝術的新成果。
利用市場規律平衡、豐富“表達”和“意義”,不是簡單地從強調形式又回歸到強調情感,也不完全支持藝術家畢生追求形式理念隱含的價值觀;與時俱進的形式功能的實用化,既可以避免回到功能主義的老路,也均衡了藝術家和公眾的需要而有利于社會和諧。藝術創造成果審美功能的實用化是其轉換為藝術創新成果的必要條件之一。
3.成果目標的市場化
當代藝術文化,尤其是大眾藝術符號,不可避免地為市場經濟下的文化氛圍所調節。藝術創造成果的價值體系,同樣為文化市場的內在規律所制約。“孤立的、與生活不再發生關系的藝術作品,不管它如何迷人,總要成為一件無用的玩具,注定會失去它的人文價值。”藝術創造成果的價值特性,不僅取決于自身,更取決于社會交流,即社會環境,經濟、文化、政治、道德等均要介入它的價值定位。沒有社會交流就無法賦予藝術創造成果以活力,而市場則是社會交流的中間體制與渠道。
藝術創造成果與市場的結緣很早就有,只是今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得到了強化。換句話說,藝術創造成果的最終目標是市場,只是在今天目標更清晰、商業化的欲望更強烈罷了。為了適應這種社會變革,市場化模式比重的重整是必然的。藝術創造成果的市場化模式有三種:(1)科技美的市場化。科技創造力所帶來的大量復制和批量生產技術,實現了藝術創新成果的“公共化”,并以這種特有的方式實現公眾認識世界的愿望,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技與藝術所涉及的社會生活層面。市場化使藝術家成了藝術生產勞動者,藝術創新成果不是生產以后才會變得流行,而是為了流行才生產,為了贏得公眾、獲得市場效應和商業利益才生產的。市場經濟使科技美的市場化模式比重大幅提高,不過要注意的是,在追求價值最大化的市場原則下,花樣不斷翻新的時尚總是時時伴隨著物質欲的驅動。(2)社會美的市場化。應該說,創新的藝術創造成果都具有社會美,特別是信息化助長了社會美的市場化,使社會美的社會功效強化,以外在表現形式、內部構成和聯系給人以視覺和空間感受,從而成為一種審美符號。其中,借助現代傳媒技術物化的藝術創新成果更是如此,如電影、電視、DVD等,它們改變了人們對藝術創新成果的社會文化意識,在一定意義上降低了個人對其的私人占有欲,并在不斤斤計較市場利益的公眾傳播中獲得共同的快感。此類藝術創新成果也是科技創造力的最大受益者,在市場化模式中的比重也相當高。(3)藝術美的市場化。藝術美的市場化主要是滿足公眾的審美經驗和審美需求進而收到高級精神感受的功效,收藏市場是它的目標。由于流通會受到諸多限制,追求收藏的藝術創造成果風險最大,其價值與數量及公眾的經濟能力和想象力關系極大。事實上,將它們存放在博物館展示,讓公眾共有、共享,要比收藏在家中束之高閣更有價值。藝術創造成果目標的市場化也是其創新的充分體現。當藝術創造成果的符號特征內涵實現了物質化、實用化和市場化,就基本實現了“市場化”創新轉換,這個階段與科技創造力關系密切,但這種“和諧化”不夠的藝術創新成果,其靈性與精神的社會主要角色無法清晰確定。
4.社會角色的責任化
創新作為助推社會發展的引擎,現已被廣泛設定安置于社會的各個角落。對于那些仍跟不上時代腳步的領域,人們只能增添更多的“能源”——科技創造力,科技力量在其中的主導角色顯得越來越重要。在這種環境下,藝術創新成果確實能夠借助“表達創新”奪回一些領地,以花樣百出、琳瑯滿目占領市場。但當市場流通與科技手段用普遍的、直觀的方式,將大量不同的或雷同的藝術創新成果以各種形式直接呈現在人們面前,并成為公眾諸多消費品之一的時候,“表達”的矯枉過正就使“意義”的深度在累加的審美疲勞中逐漸消失,藝術符號在一片失語的惶惑與茫然中逐漸喪失了藝術文化的意味。這種“意義”失語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1)過度市場化使功能消費情感的膨脹進一步侵吞正在縮小的“意義”空間,消費至上使占有欲和控制欲成為人們畸形的精神快餐,并由于貪婪而不計后果。(2)科技創造力的肆虐和壟斷,使大眾文化都籠罩在科技文化的框架結構之下。科技創造力與藝術創造力的合流是無可厚非的,但前提是“融合”而非“取代”,特別是藝術創新成果的人文精神是無法由其他東西取代的。(3)現代工業的輝煌為物質化提供了有力手段,但它排斥個性與反叛、缺少選擇與對話,所追求的是標準化、系列化、同一化,這些都會抑制人們的主觀創造力。(4)某些擁有強大科技力量的集團,在將一切嘗試著納入市場軌道的同時,對某些弱勢的民族或族群滲透其所謂“主流”的意識形態。
以上藝術創造成果的市場化表現對應了W.本杰明的觀點:“即使在最完美的藝術復制品中也會缺少一種成分:藝術品的現時現地性,即它在問世地點的獨一無二性。”當代藝術的衰微命運主要是遭遇了“機械復制時代”。科技為“機械復制時代”提供了推廣媒介和復制手段,市場為此提供了需求動機和流通渠道。藝術要逃避這個時代顯然是不現實的,“表達”和“意義”的發展失衡是藝術衰微的根本原因所在。提出藝術創新成果社會角色的責任化,就是希望找到機械復制與人類情感的平衡點,正確規范藝術創造成果的“和諧化”創新轉換。這種規范借助于中國和諧思想并將其視為指導原則,其作用是對物質化、實用化和市場化過程中的指導性和評判性進行溝通,主要包括兩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藝術家與公眾的思想溝通,包括:(1)精神文化層面的和諧,即規范藝術創新成果的任務和目標的和諧與先進性,或曰“做什么”的和諧與先進性。主要是解決好創新成果思想內容與價值取向的和諧關系,實現精神文化系統內各個領域的發展及相互之間的和諧。(2)具體文化層面的和諧,也就是常說的“做法”和諧。在這個層面的規范主要是評判性的,即評判實現藝術創新成果功能的具體方式即“做法”是否和諧與先進。“做法”是一種具體操作意義上的文化,它比精神文化層面上的“做什么”更能代表一種文化的性質和面貌。
第二個層面是藝術創新成果的“和諧化”過程溝通,包括:(1)以“和諧”作為藝術創新成果精神文化層面的任務和目標,即指導“做什么”。主要是指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通過整合和運用不同的創意、原理、材料和生產,以適應生存發展所遭遇的問題,其宗旨是以和諧的原則來創造出新的生存方式。(2)以民主、法治、誠信、秩序、綠色作為藝術創新成果具體文化層面的內涵,即評判“做法”。由思想溝通要求和指導“做什么”提出的規范,是評判物質化、實用化和市場化這些“做法”的具體指標。“民主”帶來活力,主要涉及創作民主和活力產品兩個方面;“法治”是指遵紀守法,包括維護法治和社會公德;“誠信”的意思是將誠實守信、平等友愛的信念融入創新中,并通過成果表達出來;“秩序”不僅只是一種審美需要,還要體現在保證良好社會秩序上,要做到公平競爭、互助互利、合作雙蠃;“綠色”是指創新過程使經濟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并以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
借助于這種符號語言對藝術創造成果進行創新轉換研究,是為了從符號的“表達”和“意義”特征來闡述轉換的思想和過程,以實現藝術創造成果與人和社會更加貼近、更富情感的和諧對話。“和諧化”的藝術符號是藝術創新成果的子集。藝術創造成果分為藝術創作和藝術設計,而藝術創新成果分為四種類型:(1)實物,如產品;(2)現實狀態,如工藝;(3)具有物質外殼的精神成果,如畫作;(4)精神成果的物質載體,如藝術家。
總之,藝術創新成果是藝術創造成果的“市場化”。只有創新,藝術創造成果才可以拓展至從精神到物質的整個社會體系,以及延伸至科技與經濟的各個角落。和諧的藝術創新成果是藝術符號的“和諧化”,即通過與科技融合、市場流通來物化“表達”,并以和諧思想規范藝術創造力的“意義”。這種創新轉換過程說明,藝術創新成果一定要注重社會價值,任何一種藝術創新成果都要對社會、對歷史負責。強調和諧,是以積極的時代性賦予藝術創新成果以生命與意義并最終促進社會和諧,而注重均衡、宜人、傳達和功能則是它的和諧符號語義。確實,當人們置身于一個和諧的藝術創新成果面前,讀出的不會僅僅是科技原理、市場法則、現代工業文明和商業氣息。
- 上一篇:人性化的產品形態設計
- 下一篇:媒介對于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