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頭文化保護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8 09:32:00

導語:堯頭文化保護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堯頭文化保護研究論文

摘要:陶瓷作為一種科學和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是中國文明的象征。澄城堯頭陶瓷以其悠久的燒造歷史、豐富的品種和特有的平民氣質代表著千年不熄的黃河文化。本文對澄城堯頭文化的保護、利用以及開發上做出一些探討,希望通過社會各階層的共同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澄城堯頭陶瓷,了解澄城堯頭文化,將這一民族文化遺產發揚光大。

關鍵字:澄城堯頭窯民間藝術遺產保護文化傳播

引言

公元2003年,對于地處陜西北部黃土高原南側山區的一個小鎮來說是遺憾的一年,作為中國歷史上民窯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澄城堯頭窯結束了那曾經的輝煌。自宋代以來燃燒了近千余年的窯火在這一刻熄滅。

一、悠久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內涵

堯頭鎮位于關中東部的澄城縣西南,與白水、蒲城兩縣接鄰。通過現存的遺跡推斷,歷史上關中東部規模最大的民間窯場正是以堯頭鎮為中心而逐步發展起來的。

據《澄城地名志》記載,堯頭鎮原以瓷窯密集為由名為“窯頭鎮”,后因古圣之“堯”與“窯”同音,而最終將這個被賦予濃厚文化內涵的稱謂留傳至今。而關于堯頭窯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明朝縣志,澄城“瓷砂始于唐”。在晚清和民國時期,堯頭鎮的燒瓷業已發展到興盛階段,民國十五年《澄城縣志》記述,“境內工藝不興,無他特產。著名者惟長潤鎮(堯頭)之瓷器砂器,余皆尋常日用之物……舊有40余家,民國十五年時有20余家,每年共出30余窯”,當時的出產數為“每窯約三十余串,每年約售錢萬余串”。由于長期以來這個大型民窯不為古陶瓷研究界所知,從未列入中國陶瓷史。堯頭窯場的歷史也就無人考證了。值得欣喜的是據當地人稱,在現在的挖掘中發現了更早的年號和人名,甚至可以追溯到漢代。雖然這些資料還有待于進一步考證,但由此發現堯頭窯歷史的古老也可見一斑,同樣它在民間藝術的挖掘及考古學的研究中也是具有相當價值的。

作為純正的民間藝術,堯頭窯體現了最本源的文化。“秋收不秋收,等到五月二十六,此日只要滴一點,快到堯頭買大碗。”流傳至今的民謠表達了舊時人們對豐收的期盼及堯頭陶瓷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同時也證明了堯頭窯曾經的輝煌及在歷史的演變中所承載的不只是簡單的燒制這一工作程序,而已經被人們逐漸賦予了更多的象征意義和人文精神。

堯頭窯的陶瓷以民用粗瓷見長,較同期的官窯產品少了些許的精細與考究。這種來自民間的手工藝人更能隨心所欲的表現出最底層百姓生活的淳樸之美。于是粗獷的線條、夸張的造型、酣暢的筆墨行走于泥土與火焰之間,創造出今天這一個個灑脫隨意、充滿生命力的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講,與其說他們是簡單的容器或量器還不如說它們是一種知足常樂的樸素生活態度的寫照。

初識堯頭陶瓷,無論是粗瓷還是青花瓷,給人印象最強烈的是它的樸實與豪放。素有“純正的土瓷、地道的黑珍珠”美譽的堯頭陶瓷以其簡潔無華的造型、一黑到底的純粹、信手勾畫的隨意給人的直觀感受令許多精細彩瓷黯然失色。正如中國畫那簡明的黑白對比,單純卻不失穩重,富于裝飾的紋樣吸收了了民間剪紙、木版年畫的諸多藝術元素,或惟妙惟肖,或酣暢淋漓,夸張變形卻不嬌柔做作,生活中一花一木,憧憬中的一點一滴都從藝人的心中化做一把把刻刀留在了這與他們朝夕相處的堯頭陶瓷上。這種心中之美的自然流露也正是堯頭陶瓷的魅力所在。并且正因為此些堯頭窯才有了其獨有的文化地位及價值。

二、堯頭文化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現狀

對比往日的輝煌,堯頭窯在歲月的磨礪中日漸衰退,昔日的古窯遺址寂寞的長眠于殘瓷瓦礫之中。特有的地理環境盡管提供了儲備豐厚的礦產資源,卻也乏力于這一寶貴民間手工藝的傳承和發展。更讓人擔憂的是堯頭陶瓷這種“民間創作”賴以傳播和生存的民間藝人的現狀正處于一個不容樂觀的狀態,老一輩藝人漸行漸遠,年輕一帶青黃不接。如果繼續現狀,相信不久我們將會從真正意義上失去這可貴的“文化遺產”,如果在我們這一代讓流傳千年的工藝停止,那么后人對這段文化的記憶就只能凝固在現存的物品之上了。它們將不再延續和增加,結果只有遺憾的失去……

設想如果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之一的堯頭陶瓷就這樣消亡,失去的將是一種文化環境,而這種文化環境的所有者并非個人,而是整個民族甚至是世界。

為了不再有更多的遺憾出現,合理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已迫在眉睫。讓人欣慰的是為了搶救這一獨具魅力的堯頭窯陶瓷文化,澄城縣人民政府及當地文化部門已結合專家意見,實施了一系列搶救保護措施。

成立保護小組,在政策法規的支持下深入技術研究,組織有關各方面管理。

(一)積極征集散落在民間的陶瓷器。

(二)籌建澄城堯頭陶瓷博物館及其輔助設施。

(三)對陶瓷藝人的保護以及對傳承發展所做的積極的工作。

(四)對古窯址的保護及階段性復原。

、堯頭文化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探討與對策

我們對堯頭陶瓷文化進行挽救,目的是更好的保護。而保護的最終目的又是讓這種文化能夠得以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澄城堯頭窯,了解澄城堯頭文化。

(一)明確的目標與準確的定位

為了能使這些保護工作順利的進行,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和恰當的定位就顯得至關重要。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而陶瓷業的發展又是一部生動的歷史教科書。每一件陶瓷藝術品上都會或多或少的留下歷史的印記。如果說越窯的秘色瓷以其高貴稀有而代表著皇權的至高無上的話,澄城堯頭陶瓷則更多的體現的是民間生活,是地道的本土文化的代表。每一件頗具實用價值的器物上都顯示出淳樸的平民氣質。對于千年植根于這片黃天厚土上的堯頭陶瓷來說,這無疑是最讓人動容并倍感親切的亮點。準確的定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眾所周知的意大利就是以“舊”為主調,展開宣傳并發展保護與開發利用的。他們借助陳舊的格調來訴說往日的輝煌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根據自身特點來定位,抓住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借“遺產”概念的拓展,讓“古代珍品”不再成為博物館或個人收藏的專利,提升具有審美、教育、研究和反映文化生活特性等多方面價值的文化識別性。

(二)方法與形式

根據明確的目標與準確的定位,就可以打造出相應的建設模式。包括全程的宣傳,博物館的建設規模及風格,以及合理的開發利用,以堯頭陶瓷為原點輻射出更廣闊的文化空間。帶動澄城的文化產業,促進經濟的長足發展。我們以文化的傳播帶動經濟,隨著經濟的增長來達到保證文化生存的目的,而生存的意義又在于讓文化更好的傳播。

(1)定位準確及有特色的傳播方式

保護建立在了解的基礎之上,了解的途徑不外乎看、聽、感受。毋庸質疑首先需要的是宣傳的推介,宣傳活動應本著遵循發展規劃,分階段、立體化的進行。同時對宣傳媒體和形式的選擇也應建立在對自身特色的挖掘之上,力求將宣傳做實做透。可以以“千年不息”“古陶文化”“原生態特質”為切入點展開宣傳。并且強調宣傳、傳播的趣味性以及與老百姓文化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量增容(參與式博物館、自制陶瓷紀念品等),只有特色定位的宣傳才會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并由此而產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2)特色博物館

①專而精、多元化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然而能夠滿足大眾“看”的需求就非博物館莫數了。博物館是人們為了保護和利用文化、自然遺產而創造出的一種形式。而且隨著社會各方面因素的變化,博物館的形式正愈益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從征集的堯頭古陶瓷現狀來分析,澄城堯頭窯博物館的建設比較適合定位在一個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并具有互動及參與性的精品型專題博物館上。雖然從館社、藏品等方面無法與許多大型館相侔,但正如我們熟知的西安碑林博物館、蘇州絲綢博物館、英國的倫敦玩具和模型博物館等均是口碑效益不錯的專題博物館。合理的利用小而專的特色,對本地區的文化展開具體深入的挖掘與研究,盡可能的展示地方特色,張揚個性,力求給觀者傳遞出全面、生動并具有強烈地域性的文化信息。小型博物館還具有便于優化參觀效果的特點,更容易為觀眾營造輕松愉快的參觀氛圍。博物館的核心功能是“可看性”,好的展示會帶給人精神上美的享受,同時再能加入一些演示,甚至還能邊“看”邊“動手”,觀者從中能品嘗到一種新的感覺,獲得一番新的體驗,“交互式”的展示能最大限度的減少展品與觀眾隔閡。“制作性”作為陶瓷類博物館的特色又正好滿足了公眾的參與性、用手和心去感受陶瓷的制作過程也許對于堯頭陶瓷來說是最合適不過的了,原汁原味的制作流程中人們不僅可以領略到陶瓷藝術的制作美感而且可以更容易觸摸到歷史的痕跡。多元化的展示不僅能把博物館與公眾聯結在一起,還能使觀眾從中獲得一種“內隱記憶”,即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文化的熏陶。

②教育功能

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是博物館很重要的一項社會意義,同時又是很好的傳播及保護手段。與各類院校及教育機構聯合,成為教學基地輔助學校的教育活動以及開展服務社會的教育活動(陶瓷、歷史等)。做到從人入手,從下一代入手,真正作到對文化遺產的認知和保護。

③社會活動

人性化服務也是當今博物館建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強調與社會構建起一種良性的互動關系,將以往的關注點從“物”(藏品)上轉移到對“人”的關心上。讓博物館主動介入社會,在展示的基礎上展開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比如說巡展、講座、學術交流、相關的表演以及培訓等。拉近與人的關系,最大限度的拓展目標接受群,讓堯頭窯這種文化有機的溶入生活,自然的滲透于觀者的感受之中。

(3)周邊旅游資源的開發

要完整的了解地道的堯頭陶瓷文化,方圓五里的古窯遺址是必看的。只有當你面對那滿目蒼涼的殘垣斷壁和參差錯落的古舊瓷窯時,才能真正體會到那簡樸中蘊涵的深邃,感受到深根于黃土的北方文化。窯場作為陶瓷的誕生地帶給人們的是更為真切的感受,身臨其境地更全面客觀的了解堯頭陶瓷,了解堯頭文化,所以對窯址完整的保護和對始建于元代的“窯神廟”的恢復是完善澄城堯頭窯整體文化形象的重要工作。

(4)陶瓷產品

作為一種民間手工技藝,產品是重要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技藝的最終體現。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沖擊,人們消費理念的轉變,堯頭陶瓷夕日的功能性已不再成為優勢,揚長避短,就其文化價值的開發,在民俗文化、地域個性、歷史底蘊等方面做文章。通過大力的宣傳與廣泛的中外文化交流提升其文化價值與知名度,開拓海外市場,開發旅游紀念品、精品收藏、復原古陶燒制流程,發展復仿制、定制等各種渠道,把握原生態的特質,避免成為機械復制的工業品。

(5)后繼有人

堯頭窯陶瓷文化作為一種“民間創作”在其傳播中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人”。任何民間手工藝都是靠人來傳播和傳承的,同樣,堯頭陶瓷也不例外,它的生存與保護需要解決“人”的問題,脫離了這些手工藝人,技藝就成了最終作品。技術的傳承要通過老一輩藝人的傳、幫、帶來促進新生力量的形成。而目前的手工藝人青黃不接,后繼無人完全是由于開發保護不善造成的。相信隨著宣傳、保護以及開發的階段化、立體化展開“人”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為這一古老技藝的傳承注入新鮮血液。

四、展望未來

陶瓷作為一種科學和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是中國文明的象征。澄城堯頭陶瓷以其悠久的燒造歷史、豐富的品種和特有的平民氣質代表著千年不熄的黃河文化。但是對文化的保護不能只停留在對藝術的學習和研究之上,本文旨在對澄城堯頭文化的保護、利用以及開發上做出一些探索,希望通過社會各階層的共同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澄城堯頭陶瓷,了解澄城堯頭文化,將這一民族文化遺產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澄城縣志》

<2>《文化遺產研究集刊.第三輯》

<3>《澄城堯頭陶瓷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申請書》

<4>《渭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