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探討論文

時間:2022-11-24 04:45:00

導語:唱片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唱片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探討論文

1、國內外研究現狀及重要成果

中國唱片市場的調查分析全國共有音像出版單位294家,音像復制單位250多家,音像發行單位1000多家,音像零售單位10萬多家。據新聞出版總署統計,1999年中國唱片銷售總額僅為1217億元;2001年中國發行唱片1116億張,發行總金額為8142億元。在出版發行的唱片中,流行音樂占主要的位置,其中引進外國音樂唱片CD的數量占國內市場份額的34%,VCD占14%。國內大多數的綜合性唱片公司對唱片的投入比例和重點是根據唱片的消費市場來決定的,他們在流行音樂方面的投入占了總投入的95%,而在民族、古典音樂方面僅占5%,這樣的投資比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唱片市場目前的主流消費市場方向是流行音樂,而民族、古典等非主流音樂的消費群體相比之下則小得多。這對于國外的唱片市場而言,中國市場的狀況是特殊的。在中國,對不同類型音樂,消費群體年齡層次分布比較明顯,這是由于不同年齡層次的人成長階段具有鮮明的時代、文化、政治背景所造成的。古典音樂的聽眾群年齡層次分布較廣;民族音樂的聽眾群年齡相對較高,大多在40歲以上;流行音樂的聽眾群年齡分布比較集中,大約在15—30歲之間,他們是中國唱片業的主要購買力;JAZZ與BLUES的聽眾群主要是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人和一些對此有研究的人士。由于各地區生活水平的不同,對精神文化的消費需求程度也大不相同,以至于唱片銷售存在很大的地域性差異。中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兩大城市北京、上海對唱片的消費量占全國市場的40%—50%,而剩下的消費能力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西安等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城市。3.中國唱片業的潛力分析中國唱片業產業化的發展戰略核心是以提高效益為中心,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為目的;對唱片的制作、出版、復制和銷售實行區域化布局、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企業化管理,把市場經營、科技研究和唱片的制作、出版、復制與發行等緊密結合,形成“一條龍”、連鎖式經營體制,以此帶動中國唱片業整體素質的提高;并依靠結構優化、產業規模和先進的科技實現公司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加入WTO,為中國唱片業帶來了很多機遇。首先,唱片業進一步對外開放市場,外資會大量涌入,緩解了我國唱片業資金短缺的困難。其次,國外唱片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之后,會帶來先進的管理經驗、經營方式和連鎖式的經營結構,如唱片專賣店、連鎖店和健全的唱片零售系統等,會大大影響我國唱片業的模式。再者,國外唱片公司與國內唱片公司合作,雙方人才會得到相互交流,國內音樂多元化的可能性將使本土音樂得到飛躍式發展,創造出有世界影響力的音樂作品。中國唱片業發展的潛力是不容忽視的。

如今,國外已經對唱片業企業引入財團投資、大集團兼并、多種資源互補規模化資源整合等現代商業運作手段,植入傳統唱片產業中。而我國亦然停留在小公司制作發行,渠道單一市場萎縮、新媒體搶占市場、盜版橫行、立法不完善等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所以,對我國唱片業借鑒西方運作模式,治療自身痼疾,有著很大的研究價值。

2、存在問題及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唱片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唱片業銷售渠道中各中間商的利益分配不均,影響了零售商的銷售積極性,造成產品銷售不暢。占據銷售渠道上游的大發行商能得到價格空間的2/3左右,而處于銷售渠道中下游的省級批發商,地市級批發商和最終的零售商再分配剩下的1,3價格空間。由于下游的批發商和零售商得到的利潤很少,因此他們銷售正版唱片的積極性不高。唱片業目前的銷售普遍是賒銷,售完后的回款時間往往被一拖再拖,并且還形成大量的呆帳和壞帳,最終給唱片公司造成經濟損失。

(二)唱片公司給發行商的唱片發行價格偏低,影響唱片公司的利潤。目前,許多唱片公司給發行商的單張唱片發行價格只有2到3元,扣除了唱片制作成本和宣傳推廣費用,如果發行量少的話唱片公司根本就無利可圖。如太合麥田公司發行樸樹的專輯《生如夏花》正版10。萬張,唱片公司銷售收入不到300萬元,最終所得利潤很少。目前唱片業的這種偏低的發行價格使唱片公司取得商業利潤很少,影響唱片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唱片的盜版非常嚴重。盜版唱片的銷量往往是正版唱片的幾倍甚至到二十倍。由于唱片被大量盜版,使唱片公司的投資無法收回,更談不上有利潤的回報了。盜版唱片盛行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盜版唱片的價格低廉,一張盜版’的CD或D、,D只買3—4元,而一張正版的cD或DVD一般要賣到十幾元。在正版和盜版唱片品質差異不大的情況下,消費者受求廉心理的支配,當然愿意購買盜版唱片。二是執法力度不夠,我國雖然制定了打擊非法出版物的一系列法律法規,但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門檢查執法的力度不夠,一般只是沒收非法出版物并處以小額罰款,很少有被處以大量罰款和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這會造成生產和銷售盜版唱片的行為屢禁不止。雖然也有一些唱片公司以降低自身的唱片零售價格與盜版斗爭,但收效不大。

(四)國內唱片公司普遍資金實力不強。與國際上大的唱片公司相比較,國內的唱片公司一般都是國家的事業單位,用于生產經營的營運資金明顯不足。公務員之家

(五)唱片的內容與消費者的需求不匹配。我國可謂是音樂創作的大國,有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每年創作的歌曲就超過10萬首,可真正消費者喜歡的、日后流行的歌曲卻不多。造成這樣的原因往往是我們的音樂創作者只根據自己的想象和能力來創作音樂,而不是根據消費者的興趣和需求創作音樂。唱片的內容也是根據唱片公司能創作什么樣的音樂就制作什么樣的唱片,而不去研究消費者的需求,這種與消費者的需求不匹配的唱片,就很難有市場。

(六)新的無線音樂的發展給唱片業的沖擊。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越來越多地直接從互聯網上下載歌曲、手機鈴聲和彩鈴等,使唱片公司的業務不斷萎縮,cD銷量逐漸減少,磁帶銷售量不斷下降,只有vcD和D、m還有一定的增長。此外,我國唱片公司還受到來自國外唱片公司的沖擊,國外的大唱片公司紛紛帶著雄厚的資金和先進的管理經驗來到中國,與本土唱片公司展開競爭,瓜分國內音樂市場,給國內一些唱片公司的生存造成威脅。

本文分析了我國唱片業存在的問題,以及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并根據這些具體問題提出了應對之策,希望對我國唱片業的健康和持續發展有所啟迪。

主要參考文獻:

[1]劉鑫.Radiohead唱片業的多米諾[J].OVERSEAS海外,2009,11:36—40

[2]胡軍.世界主要唱片公司略覽[J].CHINAAUDIOPHILE,2007,5:33—34

[3]威廉.全球唱片業現狀及展望[J].音像動態,2006,9:128—129

[4]劉健.流行音樂產業數字化發展研究[J].社會發展,2009,4:47—48

[5]伊小山.流媒體將拯救唱片公司?[J].CEOCIO,2009,8:17—17

[6]楊斐.國際唱片業的市場特征和發展趨勢[J].全國貿易經濟類核心期刊,2009,1:94—95

[7]楊林.廣播、流行音樂和唱片工業[J].媒介經營,2003,12:12—13

[8]JohnCDvorak.犯暈的唱片業[J].ChineseEdition,2002,7:120—120

[9]施雪鈞.傳統唱片業面臨尷尬[J].MUSICLOVER,2007,2:8—12

[10]趙沛.中國音樂產業的概念界定及其發展現狀[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8,12:144—148

[11]戴方.中國唱片業進入資本時代[J].北方音樂,2006,3:70—74

[12]甘爾丹.中國唱片業的現狀與前景[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3:57—59

[13]艾輝.中國唱片市場新勢力[J].財經時報,2005,7:1—2

[1]劉鑫.唱片,因品牌之名[J].OVERSEAS海外,2008.

[2]RyanT.Holt.TheEffectofRecordingIndustryLawsuitsontheMarketforRecordedMusic[J].VanderbiltUndergraduateResearchJournal,2005:1—10.

[3]姜明媚鄭重.唱片公司憤怒的背后[J].互聯網周刊,2005,10:22—24.

[4]宋春紅.唱片公司明天在那里[J].網絡視界,2003,11:11—11.

[5]秋山.唱片公司下地獄[J].NEWSMAGAZINE,2007,10:120—122.

[6]嚴冬.一本萬利的唱片發行業[J].世界博覽,2006,1:36—39.

[7]DavidMcGuire.CourtRejectsMusicIndustrySubpoenas[J].WashingtonpostNewsweekInteractive,2003,7:70—71.

[8]張志遠.數字音樂對傳統唱片業的沖擊與革新[J].藝術評論,2008,10:60—65.

[9]EricGarland.TheEvolutionoftheMusicIndustry[J].科技博覽,2006,10:10—11.

[10]崔迅何平非.唱片業營銷問題研究[J].經濟理論研究,2009.1,21(1):50—54.

[11]香江波.國外唱片業數字化發展的得失之鑒[J].出版參考,2009,4:33—34.

[12]士毅.世界著名唱片公司[J].實用影音技術,2001,9:75—76.

[13]孫瑩棗.在線音樂市場現狀的解析[J].商場現代化,2009,6: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