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間舞蹈的保護與拓展
時間:2022-05-09 07:01:00
導語:我國民間舞蹈的保護與拓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是世界各民族的祖先們在數千年歷史長河中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保護與傳承民間舞蹈文化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與文化藝術界的共識。本文分為民間舞蹈概念的界定、民間舞蹈傳承與發展的意義、民間舞蹈傳承與發展的現狀及對策三個層次,討論如何正確面對現狀及問題,最大程度地傳承文化精髓。
關鍵詞:民間舞蹈;價值;傳承;發展
隨著《云南印象》的空前成功,民間舞蹈以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出現在大家眼前。熟悉得是源于純樸生活的原始狀態,陌生的是現代的包裝和市場運營手段。而對于什么叫民間舞蹈,民間舞蹈的重要性,如何科學地傳承民間舞蹈,保護性地發展,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在此之所以提出這一問題,其前提是原生態民間舞蹈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在人類文化大交流的時代,的確有失傳的可能性。那么,原生態民間舞蹈為什么會失傳?保護原生態民間舞蹈有什么意義?如何對它加以保護?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深思熟慮,以便采取積極、有效的對應措施。
一、民間舞蹈概念的界定
(一)民間舞蹈的概念
20世紀初,人類學、心理學的新興,給現代派舞蹈家以極大影響。革新者們紛紛從原始文化中探索舞蹈的本質含義,試圖從“原始”中找尋到最原始那種舞蹈沖動,以揭露人的內心深處的矛盾沖突。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上,民間舞蹈這一概念被重新提起,并在30年代的西方獲得新的生機。1946年,著名的舞蹈表演家、舞蹈編導家、舞蹈教育家戴愛蓮先生率育才學校師生舉行“邊疆音樂舞蹈大會”,首次將民間舞推到中國的現代舞臺。[1](P.68)
關于民間舞蹈這一概念,各國學者有不同的解釋。《辭海》的釋意是:“民間舞蹈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傳統舞蹈形式。”《英國大百科全書•15版》的解釋是:“雖然民間舞蹈一般是指各個民族特有的歡快、娛樂的舞蹈,但它確切的含義在學者們中間仍然有很大的爭議,直到現在還沒有完全得以解決。”《人文百科全書大系•藝術百科全書》上解釋:“產生并廣泛與民間、風格鮮明的舞蹈。它反映各地區、民族特有的勞動、風俗、交際方式和愛情生活。不同地區和民族的舞蹈受生活方式、歷史傳統、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乃至地理和氣候等自然環境的影響而出現迥異的風格特點。”[2](P.97-98)
另外,舞蹈界的一些專家學者以及對舞蹈感興趣的人在不同的書籍、著作、論文當中,在不同的側面,不同的深度做出了各種各樣的解釋,更大的拓寬了人們了解民間舞蹈的途徑,也使得民間舞蹈方面的理論知識更加豐富。
(二)民間舞蹈與民族舞蹈的關系
羅雄巖在他的《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中曾經提到:“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在這個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聚居、雜居、交錯居住的情況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民族一詞習慣上多指少數民族。”[2](P.98)因此,民族舞蹈也常指的是少數民族的民間舞蹈,相應之下民間舞蹈就成為漢族民間舞蹈的代詞了。
其實并非如此,民間舞蹈自己就是一個龐大的舞蹈文化系統,它本身含有各個民族的民間舞蹈。反過來說,民間舞蹈是由各個民族具有不同特點、不同性質、不同風格的舞蹈所組成的。民間舞蹈與民族舞蹈并不是兩個毫不相連的個體。正相反,兩者相互依賴,相互融合。民族舞蹈是民間舞蹈眾多分支中的一個,兩者的含義雖不相同,但卻同屬于一個不可分割的系統,56個民族的風土人情,交織出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蹈文化,其中每個民族又以自己各個地區不同的地方風貌、人文景觀、生活習慣,孕育出多種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3](P.101)
在這里我簡單綜述一下民間舞蹈的概念,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理解。民間舞蹈,顧名思義,源自民間的舞蹈。它是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是諸多舞蹈藝術形式的來源,在人們的日常生產、勞作過程中誕生,由勞動人民直接創造,具有鮮明的人文風俗和濃厚的地方特色,反映了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狀況,并隨社會的不斷發展而注入新的成分的舞蹈形式,表達著人們最真實、最純樸的情感,并有著獨特的舞蹈風格和地方特色。它是以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為來源,并由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來傳承的一種傳統舞蹈形式,是一種既古老又年輕,同時又情貫古今的藝術,是舞蹈界中的一顆“活化石”。[4]
二、民間舞蹈傳承與發展的意義
(一)民間舞蹈的文化價值
石裕祖在《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傳承規律及發展趨勢》中提到:民間傳統舞蹈文化是世界各民族的祖先們在數千年歷史長河中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是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傳統的“百科全書”,是一種可視的、運動著的、非物質的“活的文物”,是一種“人類活態文化財產”,當今,保護與傳承民族民間舞蹈傳統文化,已成為了世界各國政府與文化藝術界的共識。[4]
約翰•馬丁(John•Martin)在他著名的《舞蹈概論》(IntrodouctionToTheDance)中說過:所有這一切曾在各種原始文明中舉足輕重的東西在我們的文明中,也被發現具有基本的價值,它們事實上是屬于人類基本天性的。[5](P.112)說明民間舞蹈不僅屬于古人,也屬于現代人,它連接了古今,使人類文明合乎邏輯的延續和發展,并且逐級上升。
在舞蹈發展史上,民間舞蹈常常被人忽視,其實只有民間舞蹈才是舞蹈發展的主流。民間舞蹈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一種藝術,它產生和流傳于民間,風格鮮明,韻律優雅,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它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勞動、斗爭和生活,它生動活潑,質樸無華,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民間舞蹈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它是一條永遠不會枯竭的藝術源泉。由于它產生于民間,植根于群眾,在長期歷史繁衍和發展生息過程中,歷經世代民間藝人和廣大群眾的創造、發展和錘煉,形成了完整的表現形式和獨特藝術風格。典型地、形象地表現一個民族或地區的群眾生活習慣,風俗禮儀、思想情感、道德觀念以及共同的審美情趣。成為民族精神風貌的一種表現形式,始終以絢麗多姿的風貌在民間廣泛流傳。
(二)民間舞蹈的經濟價值
我國民間舞蹈,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各具特色,所以,將成為非常寶貴的經濟文化資源。何健安特別指出,其實,這一點已在云南等省份有所體現。每年到云南等省觀光的旅客絡繹不絕,這都緣自文化的豐富多彩,其中,民間舞蹈文化的吸引力不可低估。也就是說,我們對我國各民族的傳統文化,不只作為展示、宣傳民族傳統文化的方式去操作,還需將它作為創造經濟價值的資源去把握,這樣,就能在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兩方面都能有所收獲。也就是讓古老的民間舞蹈煥發青春,重鑄輝煌,“老有新為”。[6]
徐鳳波總結了舞蹈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其一,舞蹈要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需要;其二,市場經濟的發展會促進舞蹈的繁榮發展;其三,舞蹈的繁榮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具體表現之一。[7](P.22)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緊密聯系的。我們深信,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舞蹈會更具藝術生命力、文化兼容力和思想凝聚力。同時,舞蹈的繁榮也會促進演出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石裕祖在《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傳承規律及發展趨勢》說到:把傳承民間舞蹈文化與發展旅游業結合起來,打造民間舞蹈文化優秀品牌,發展民間舞蹈文化產業,充分發揮其在經濟建設中的動態藝術作用,真正實現民間舞蹈的產業化。[4]
(三)民間舞蹈的審美價值
易紅武在《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提到了在美育中推廣民間舞蹈,對于民間舞蹈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當今,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最重要目標就是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而美育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質的最好方法之一。不斷的社會實踐和教學實踐反饋回來的信息,使我們認識到民間舞蹈在審美教育中是一種易于推廣的藝術形式,中國民間舞蹈歷史發展的諸多有利因素使得它可以成為中國現代審美教育的一種不可多得的內容。同時,在美育中推廣民間舞蹈,對于民間舞蹈自身發展更有重要意義。它的顯著作用為:其一,可以讓民間舞重新回到民間,汲取新的生命力量,讓人們重新開始重視民間舞蹈。民間舞蹈本身就是由廣大勞動人民發明、發展和傳承的,只有讓民間舞蹈重返民間這個母體中去,才可能在它的發展上找到生命之源。其二,讓民間舞蹈擁有更加廣泛的群眾基礎。[8]這個群眾可以理解為培養審美群體,即廣大的能夠欣賞舞蹈的觀眾。經過美育的大部分人雖然不可能從事民間舞蹈專業工作,但他們至少在不同程度上了解了民間舞,看得懂民間舞蹈,知道民間舞蹈美在何處,而當這些人到社會各個階層去的時候就會為民間舞蹈編織一張巨大的審美網,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的審美潮流。
并且崔瑛在《論舞蹈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價值》中特別指出:我國悠久的舞蹈傳統和豐富多彩的民間舞蹈,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9]
三、民間舞蹈傳承與發展的現狀及對策
(一)民間舞蹈的現狀
1.民間舞蹈面臨嚴峻的沖擊
隆蔭培早在1996年就在《走向世紀之交的中國民族舞蹈》中發現了引人深思的一種藝術社會現象:民族民間舞蹈有大商業化的趨勢。[10](P.13)
恩平市文化館聶木花在《試論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路向中》指出了中國民間舞蹈的現狀: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昌明,當我們跨人新世紀的時候,擺在我們面前的狀況是民間舞蹈日臨著愈來愈嚴峻的挑戰和沖擊。過去,她經廣大舞蹈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民族民間舞蹈還勉強可以維持與芭蕾舞、現代舞“三分天下”的局面,如今,就連“三分天下”的地位也保不住。民間舞蹈給群眾的總體印象是“狼來了”,行內人士甚至乎感嘆:民族民間舞蹈會遭受瓦解或消亡的命運,一些民間舞種已經滑向消亡或消失的邊緣了。[11](P.56)
石裕祖通過《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傳承規律及發展趨勢》表達了他對現在民間舞蹈的憂慮。[4]
但是,民間舞蹈真的會瓦解與消亡嗎?當然不會,民間舞蹈有著極其頑強的生命力,要不然,它就不會跨越幾千年時空,傳承至今了。
2.“偽民間舞”的出現
馮雙白強調,必須杜絕“偽民間舞”。他說,為了適應部分表演市場的需要,近年來相當數量的“偽民間舞”出現了,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現象。很多舞蹈編導、老師,帶著急功近利的目的,到民間去以走馬觀花的方式“考察”、“收集”所謂的民間舞蹈,回來后進行浮躁的加工,打上“都市時尚”的大印,頂著“民族民間文化”的大旗,再四處傳播,甚至重新擴散到民間,沖擊和湮滅真正的民間舞蹈。他希望大家群策群力,能夠探索出一條教法科學、文化深厚、樹人立德,真正在民族舞蹈文化傳承上發揮作用的現代高等舞蹈教育新路子。
3.國家對民間舞蹈已經予以關注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2003年1月,由文化部會同財政部、國家民委和中國文聯共同確立的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正式啟動,這標志著我國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12]
中國舞協分黨組書記馮雙白說,當前國家正在提倡對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搶救,真正的民族舞蹈也是民族民間文化的一種,很多舞蹈動作的來源,都是各民族生活、文化中極具代表意象的東西。當前,很多文化在急劇地變化,在民族舞蹈的傳承上,什么可以改變,什么不應該改變,我們必須面對這一問題。
隨著世界經濟的迅猛發展,各國在注重科技和經濟發展的同時,愈來愈重視對本國民族文化藝術傳統的保護和傳承。保護與傳承民間舞蹈傳統文化,已成為了世界各國的共識。多年來,各國舞蹈家以“如何保存民族民間傳統舞蹈”為主題的國際會議已舉行一百多次。民間舞蹈的傳承一直都是各國藝術家、民俗學家和文化人類學家密切關注的焦點。
(二)民間舞蹈傳承與發展的對策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不斷豐富自身而日臻完善。祖國的富強為各民族的文化發展創造了無限的可能性,并且提供了物質和經濟基礎,從而開辟了廣闊的藝術創造道路,民間舞蹈的精髓得到了充分的發掘和發展。
1.繼承是民間舞蹈發展的基礎,堅持與群眾的聯系
趙向欣在《中國民族舞蹈如何舞向未來》告訴我們:首先要繼承,這是民間舞蹈發展的基礎。[13]
早在幾十年前,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就給廣大的文藝工作者提出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針。這一方針,對于民族民間舞蹈這一獨特的藝術式樣和它目前所處的尷尬局面來說,尤其適用。到群眾中去是一貼挽救和振興民族民間舞蹈的卓有成效的靈丹妙藥。[12]
我國著名作家姚雪垠指出:“舞蹈在初民社會一開始就是反映生活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社會主義時代的舞蹈藝術,當然要有更大的發展,但是這一反映生活與結合群眾歷史傳統的藝術形式,應該從精神上繼承和發揚”。姚老的話,言簡意賅,對民間舞蹈工作者來說,更有發聾振貴的作用。
劉洋提出了一些發展方向:要發展民間舞蹈,必須堅持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的路向。
2.人為構筑保護空間
石裕祖提到:必須組建一支有奉獻精神、有真才實學的有識之士人材隊伍。因為,傳承、保護和發展民間傳統舞蹈文化遺產的人材隊伍,是傳承、保護和發展民間傳統舞蹈文化遺產和提升民間傳統舞蹈文化產業生產力的首要因素。[4]
羅雄巖在《試論中國民間舞路的文化傳承》中提到:民間舞蹈的文化傳承中,民間藝人與舞蹈能手既是主要的保存者與傳承者,也是給該形式注人生命力的創作者,他們的文化素質、藝術修養、個人愛好等都會直接影響到文化信息的傳遞與舞蹈文化的傳承。對于這些民間藝人應予以保護。[14]
魯濱在《略論民族民間舞蹈的保護與發展》中明確提出:保護好在生態環境中能傳承舞蹈的人,是保護的關鍵所在。[12]民族民間舞蹈屬于非物質文化,承載藝術的方式是人體自身,傳承的方式是家庭式或是師徒式。因為它的承載方式是人體自身,所以,當藝人存活時藝術便在,當藝人離去時藝術便無。他一個人就可能代表一種風格,代表一種絕技,代表一種樣式。如果不能很好地傳承下來,他的離去,就是這樣風格、絕技、樣式的永遠逝去。有些民族民間舞蹈的資源是不可再生的。我們要保護好民族民間舞蹈的承載人,發展好承接人,最好是從娃娃抓起,讓他們從小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活,并從小接受傳統的民族民間舞蹈的熏陶,學習技藝,傳承下來并發揚光大。最好是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聚居的自然村寨為文化生態村,實現民族民間文化的原地保護,就地傳承。
郭桂玲和楊莉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中指出:保護傳承人,保護文化生態環境,培養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感情和價值意識等。[15]
肖靈在《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與民間舞蹈的教學》中說到:文化的現代化發展,是人類社會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標準之一,舞蹈作為文化整體的一部分以自身文化價值和文化特點呈現的一種藝術形式,在素質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16]學校舞蹈教育是我國當代文化傳承的主要渠道之一,如何以民族文化作為培養學生素質的教學手段如何形成新的課程教學模式,關鍵在于從文化和教育的視角進行探索,才能使教學改革的趨勢朝著文化和技術整合的方向發展。
3.適應時代,堅持傳統與現代意識相結合
隆蔭培明確地提出:必須適應時代的要求,和社會歷史的發展、人民群眾的審美需要相統一,同時,還必須合乎舞蹈藝術的特點和規律。[10]
趙向欣在《中國民族舞蹈如何舞向未來》告訴我們:民間舞蹈應把目光投向時代,民間舞蹈應把目光投向四周。[13]
王娟指出了一些發展方向:要發展民族民間舞蹈,必須堅持傳統與現代意識相結合的路向,民間舞蹈必須融人現代的自由競爭與發展意識,加進現代文明的內涵,采取現代的傳播形式。[17](P.13)
4.建立專門機構以及規章制度
石裕祖提出:(1)各級文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門、專業藝術團隊、旅游社區要與藝術科研機構和高等藝術院校密切合作,組成保護民間傳統舞蹈文化遺產的長設機構,使之能在科學化、規范化的前提下,穩步發展民間傳統舞蹈文化的產業化。(2)各級行政主管部門應在資金上予以安排,同時亦可向國內外慈善家、企業家籌集資金,設立“民間傳統舞蹈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基金會”,用于獎勵和扶助從事民間傳統舞蹈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團體與個人。(3)藝術科研機構和高等藝術院校應定期或不定期、有規劃地派遣專家學者、研究生到這類具有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地區參與民間傳統舞蹈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調研實踐,開展相關學術研討會項目與重大課題工作。[4]
另外,易紅武在《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設立了2個明確目標:(1)通俗文化方向。不分自娛性還是演藝性,以通俗為主要特征,并且特別重視自娛性舞蹈,這就是戴愛蓮先生主張的“民族舞蹈大家跳”。這個方向是以已經形成了的、具有一定題材及固定了的形式和傳統的民間舞蹈為基礎的。(2)精英文化方向。主要是演藝性舞蹈,以高雅為主要特征,重視技藝,從民間舞中吸取營養,發掘民族精神,提煉動作元素,這就是以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間舞系為代表的“學院派”民間舞。這個方向是以民歌、史詩中存在的思想和主題,以現代的形象所創作的表現舞蹈家藝術思想感情和觀念的舞蹈新作品。[8]
5.大力保護原生態民間舞蹈
由普通民眾負載,且由他們在民俗儀式或民俗活動中承傳的民間舞,學界通常稱為原生態民間舞蹈。那么,我們所要下大力氣加以保護的是傳承于民眾中的存活于民俗儀式或民俗活動中的原生態民間舞蹈。
魯濱指出:在民族民間舞蹈中,首要保護的是“原生態”的民族民間舞蹈,因為在“原生態”最大含量的保留了原始民族民間舞蹈的原本形態,它是民族民間舞蹈的根,是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的源泉。只有保護好“原生態”,我們才有可能再去談到發展。[12]
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是在繼承“原生態”的基礎上,在“變異態”和“再生態”中去求發展。文化是一條歷史的長河,從遠古到現在,從現在還要流到未來,處于不停頓的變化發展中。我們在發展的同時,首先要解決好與傳統的關系,不能離開根,離開本,同時也不能固循守舊,固步自封。[18](P.154)同志曾指出:“發揚傳統與開拓創新是統一的。繼承是創新的重要基礎,創新是繼承的必然發展”。其次,發展創新要有選擇性。弘揚傳統的民族民間舞蹈不是全面復興,一定要有選擇,要繼承發展健康的、積極的、優秀的基因,使發展符合民族特色,民族審美心理,民族表現情感和藝術發展規律。
基于以上認識,我認為,要真正做好保護繼承民間舞蹈文化傳統的宏大工程,必須突破常規的思維模式,必須深入民族地區進行田野考察,立足于從國際國內、各地區各民族等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學術視野,對此進行全方位地剖析研究和科學論證應采用多學科交義,文理科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方法,并運用多學科現有資料、知識、技術、手段和成果,提出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的多元化開發思路和對策從而達到大力弘揚民間舞蹈文化,在尊重民族、尊重傳統的基礎上深入發掘、搶救、保護和在新形勢下不斷保護、繼承、創造、創新,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結論
民間舞蹈的傳承、保護和發展的事業,是全世界有時代責任感的舞蹈家們的共同理想和目標,是各國政治家、舞蹈藝術家必須密切關注的焦點保護和傳承民間舞蹈文化,是實現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重要條件;是復興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戰略措施;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創新;也是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迫切需要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最終目的,也是為構建和諧社會搭建一個更有作為的精神文明平臺。
綜合專家學者的觀點,我認為我們首先必須很好地繼承下來這些優秀、珍貴的文化遺產,使它們在今天還能為我所用,還能為我們的文化建設事業盡力。哲語有云:“自助者,天助之。”民族文化的根本生命源泉還在自己體內。還要進行“活態保護”,即保護傳承人,保護文化生態環境,培養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感情和價值意識,特別是原生態民間舞蹈等。最后要注意繼承傳統與積極創新相結合,在現代化形勢下不斷催生、發展和繁榮民族舞蹈創作。
民間舞蹈這個民族文化的瑰寶在舞蹈藝術家們的努力下,一定會沿著科學的發展道路前進一定會更加絢麗繁榮!《云南印象》已經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民間舞蹈美好的明天,日益改觀的人民生活、繁榮昌盛的民族文化使得民間舞蹈煥然一新,中國民間舞蹈文化將歷經多重的淘洗,多重的接引,多重的揚棄,最終以寬松、兼容、自然、率真的民族傳統優勢和個性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于平.舞蹈文化與審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3]何建安.中國民間舞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4]石裕祖.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傳承規律及發展趨勢[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5(2).
[5]JohnMartin.IntrodouctionToTheDance[M].NewYork:AmericanElsevier,2005.
[6]馬惠文.民間舞蹈發展態勢淺析[J].科技信息,2007(2).
[7]張朝霞,金鑫,王琛.演出經營與管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8]易紅武.中國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J].藝術教育,2005(1).
[9]崔瑛.論舞蹈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價值[J].藝術教育,2006(3).
[10]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11]唐家路.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12]魯濱.略論民族民間舞蹈的保護與發展[J].舞蹈雜志,2003(1).
[13]趙向欣.中國民族舞蹈如何舞向未來[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6).
[14]羅雄巖.淺論中國民間舞蹈的文化傳承[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2(1).
[15]郭桂玲,楊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3).
[16]肖靈.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與民間舞蹈的教學[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5(1).
[17]王娟.民俗學概論[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4.
[18]于平.中國舞蹈藝術[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 上一篇:深究電影歌曲的功能及審美
- 下一篇:小議社會舞蹈與學院舞蹈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