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期刊文摘類發展分析
時間:2022-05-05 04:18:09
導語:藝術期刊文摘類發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摘類期刊是將原始文獻經過選擇、濃縮、聚合后形成的能突出主題和實質的二次文獻。綜合性和選擇性是文摘類期刊最大優勢,其主要功能包括文獻檢索、學術傳播、學術評價,是傳遞最新科技信息和交流科研成果的重要載體。無論是信息檢索功能的弱化還是評價功能的強大,文摘類期刊的核心價值和生存根本在于學術傳播,面向學術共同體,向學術界和社會各界傳播有價值的學術信息。
1文摘類期刊的發展困境和優勢
文摘類期刊為原創文章的二次摘編,內容缺乏原創性。目前,各類原創學術期刊憑借著自身權威平臺、學科及內容的優勢,迅速打造適合閱讀、形式多樣、互動性強、具有視覺沖擊力和吸引力的新媒體形式,占領了讀者的閱讀市場[1]。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原創內容是文摘二次“創造”的基礎,是文摘推新、推優、引導的條件。原創類期刊的種類越多、內容越是多元化,越能為文摘期刊內容提供強大的學術資源,文摘類期刊存在的價值越大。當“淺閱讀”成為新媒體時代閱讀特征時,建立在數據挖掘與專業學術判斷之上的“深閱讀”也會成為市場需求[2],文摘的根本宗旨就顯現出來。
2文摘類學術期刊存在的四大價值
學術期刊的讀者層次比較高,面對期刊的讀者向社會主流集聚,閱讀內容的深度拓展,這給學術類文摘期刊適應“深閱讀”市場帶來新的前景、提出新的要求[3]。因此,在學術新媒體和數字化環境下,文摘類學術期刊依然具有四大獨特價值。2.1選擇價值。期刊編輯的選擇活動,是文摘類期刊編輯工作的核心,是編輯在一定的規范標準和編輯思維的影響下利用源期刊文獻數據,進行評估、比較和預測的過程。由于文摘類期刊特殊的形式,所有的文摘期刊都有一定的源期刊,源期刊的選擇有一個量化的標準,從而形成了一個來源文獻范圍或目錄,源期刊應最大限度的包括所涉及領域“新、深、尖”所有內容。因此,文摘類學術期刊是在原有文獻的基礎上的再次創造,并遵循一定的客觀評價標準,擇優遴選出的具有前沿性和學術性的研究成果。2.2引領價值。文摘類學術期刊通過擇優轉載的功能,運用科學的文獻計量方法,在客觀數據基礎之上,通對學術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整合,依據自身的學術定位和要求,不僅要反映出具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學術觀點和成果,而且重點關注“一類發現、一類試驗、一類研究”,根據數據分析結果從整體上把握研究前沿、研究熱點、研究趨勢及發展規律,對科學研究和學科發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引領性。2.3同行評議價值。隨著一些文摘類學術期刊影響力的不斷擴大,以及“核心期刊”概念的引入,“轉載率”也成為學術評價的重要指標[4],如一篇論文被《新華文摘》《復印報刊資料》等轉載成為該論文學術質量水平的重要體現。一些科研機構和單位也會以論文被權威文摘類期刊轉載為依據評價和考核本單位的學者,因此,文摘類學術期刊對研究成果的評價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4集群化價值。文摘類學術期刊本身就是學術期刊的集合體,它的存在方式并不僅僅是一個刊物,背后包含著文獻數據庫、期刊評價體系、學科專家庫、期刊專家庫的信息綜合體。文摘類期刊對其收錄期刊的集合和管理在于文摘本身體系的價值,而期刊對于文摘的存屬則取決于文摘體系自身建設和學術影響力,這種相互依賴的關系是一種互為選擇的良性發展的過程。這種依托學術評價而建立起來的學科專業點狀聚合專業網絡平臺就自然形成了期刊的集群化模式,并且跨越了主管、主辦及地域障礙,對期刊學術質量提升和文摘期刊評價功能都起著積極促進的作用。
3文摘類學術期刊的學術傳播
信息化時代開創了科技期刊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新媒體也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手段和方式。但是,無論目前文摘的學術評價功能如何發展,它的存在是為了“去偽存真”,是為更好、更高質量的傳播學術成果而服務的。3.1把握“興奮點”,立足內容的深度報道與再。創造何為“興奮點”,顧名思義就是科技熱點、社會關注點、大眾敏感點,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尖、廣、熱”。文摘類學術期刊如何提取“興奮點”,吸引讀者,強化學術傳播能力,提升期刊的社會影響力,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5-6]。1)稿源質量嚴格控制。在海量信息中進行有效選擇,顯示文摘類期刊的“濃縮”價值,是文摘類期刊發展的重要主題。2)數據分析手段的準確運用。在文獻提取的過程中,需要有科學的數據分析手段,由此展現出來的分析結果大致可分為4個層面,科研主體、科研課題、科研載體及科研共同體。3)思想整合力度的合理把握。編輯在信息處理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抓住社會熱點、大眾興奮點巧妙策劃,以深刻的編輯方式促使讀者思索,從而形成期刊獨特的風格和特色。3.2發揚學術文摘推優特性,完善學術評價體系。文摘類期刊都有一個規范的選文標準,無論是源期刊的篩選還是單篇文獻的選擇,都是推優的過程。相比于一次文獻期刊,它的內容不局限在單篇文章的研究成果,而是著眼于某一領域的研究動態、研究進展及展望,基于源期刊文獻,在編輯及同行專家的推薦下,擇優篩選,可形成在一定時期內,客觀且科學公正的以學科、領域分類匯集的學術資料數據庫。從傳播效果來看,由于經過了文獻提取、再提取、整合、再加工的過程,因此,文獻在傳播擴散中已經形成了“疊加”效應,更能擴大文章本身及所屬學術期刊的學術及社會影響力。3.3堅持學術傳播與學術評價功能的深度融合。期刊作為傳播媒介的一種,其學術傳播是基本功能和價值。作為文摘類學術期刊,其學術評價功能是基于一定量的文獻信息,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傳播學術成果,促進學術交流[7-8]。文摘類學術期刊在學術期刊中的傳播效應比較廣泛,以學術成果為主題內容,以學術大眾為主要傳播對象,有著信息量大、取材多樣、形式變化的優勢。當前,電子期刊數據庫和各種搜索引擎已經普及,讀者更不再將學術文摘作為檢索、尋找論文的工具。要想提升文摘類學術期刊社會影響力,就必須提升傳播能力,緊抓學術評價功能,并策劃好的選題,結合時代要求,勇于創新、提升品質,吸引更多的新讀者。發揚文摘期刊增值疊加傳播優勢,堅持學術傳播和評價功能的深度融合、共同發展,才能使學術成果更好地傳播、才能促進學術交流。3.4拓寬渠道,加強文摘類學術期刊的新媒體建設。移動閱讀時代,高效率的學習和閱讀要求獲取知識的趣味性、實用性和快速性,學術文摘內容綜合性較強,在同行評議的基礎上普遍形成了權威且社會公認的評價體系,二次文獻更有利于快速傳播,內容的加工、分類和細化符合現代人們碎片化閱讀的需要。因此,文摘的檢索、學術評價和科學傳播功能的復合效應,使得發展新媒體具有先天優勢。內容上體現科學性,去粗存精,加工后的二次文獻觀點和論據真實、充分;形式上活潑生動,行文簡潔明了,用圖片、視頻、動畫等方式形象表達科學的內容。在傳播渠道上,利用微博、微信或開發App軟件等方式及時推送內容,以吸引讀者、擴大影響力為目標,脫離傳統期刊管理的模式,積極探索新媒體傳播方式。
文摘類期刊的核心價值和生存根本在于學術傳播,面向學術共同體,向學術界和社會各界傳播有價值的學術信息。無論是日漸弱化的信息檢索功能,還是備受熱議的學術評價功能,學術文摘類期刊的學術傳播功能依然是其生存和發展的核心。在信息技術下的互動傳播時代,文摘類期刊應該利用好新媒體工具、創新信息傳播方式,立足于內容的深度報道與再創造、把握學術傳播主動權,發揚文摘期刊的推優特性、完善學術評價體系,堅持學術傳播與學術評價功能的深度融合。面對新形勢,順利轉型升級,再造發展強勢。
參考文獻
[1]陳天竺.機遇與挑戰共存——新媒體浪潮下文摘期刊的發展思考[J].出版廣角,2013(15):44-45.
[2]李京明.由面的精彩談文摘類期刊的內容策劃[J].中國編輯,2014(1):55-57.[3]謝力.價值“擴容”,構筑文摘期刊新優勢[J].中國記者,2013(9):107-108.
[4]韓帥.試論學術文摘編輯的學術評價能力——兼及《復印報刊資料》編輯提升學術評價能力的嘗試[J].科技與出版,2016(7):39-41.
[5]劉呈慶.綜合性學術期刊的品牌建設策略思考——以《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期刊為例[J].出版科學,2013,21(4):54-58.
[6]張怡恬.文摘類期刊應注重提高“三性”[EB/OL].(2012-02-09)
[7]王力力,郝若揚.文摘期刊對論文的評價功能分析[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12(4):62-66.
[8]沈丹,張福穎.學術新媒體:學術文摘把握學術傳播主動權之新渠道[J].科技與出版,2017(5):61-67.
作者:衛夏雯 單位:科技導報社
- 上一篇:管理投稿須知
- 下一篇:藝術核心期刊投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