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認識及市場培育
時間:2022-08-21 09:01:19
導語:當代藝術認識及市場培育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引言
面對大眾的疑惑,當代藝術冷靜的思考是必要的:當代藝術面對公眾、大眾媒體究竟呈現(xiàn)了什么?是精心設計的視覺盛宴?還是炒作的懸疑迷案?幾個拷問之后會發(fā)現(xiàn)公眾對當代藝術的認知模糊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這極大地影響了本土市場的培育。
一、當代藝術與公眾之間的“障礙”1.當代藝術在中國發(fā)展歷程和時間,注定了“解讀障礙”的事實當代藝術在時間上指的是今天的藝術,在內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現(xiàn)代精神和具備現(xiàn)代語言的藝術。同時,“當代藝術”所體現(xiàn)的不僅有“現(xiàn)代性”,還有藝術家基于今日社會生活感受的“當代性”,藝術家置身的是今天的文化環(huán)境,面對的是今天的現(xiàn)實,他們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時代特征。建國后,中國在藝術教育和公眾教育方面,限定了學院派的教學模式,蘇聯(lián)式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這種特定的“西方”風格主導中國現(xiàn)代藝術達三十年之久,20世紀80年代早期開始“,”時期被禁止的各種西方美術和美術理論通過翻譯和展覽被介紹到國內來,短短三十年,我們走過西方美術一個世紀的歷程。這個過程中公眾剛剛能接受梵高、塞尚、畢加索。藝術家卻已經(jīng)宣布“繪畫已經(jīng)死亡”。無論是架上繪畫的頑世現(xiàn)實主義、“”的超語言也好,當代藝術的更多的行為、裝置、帶給公眾更多的是愕然和震驚。公眾在“這也叫藝術”中拷問當代的藝術教育和公眾教育。而藝術教育者對當代藝術的失語,更是孤立了“當代藝術”。
2.當代藝術的“解讀困難”,是與當代藝術自身的藝術形態(tài)表達方式分不開的“當代藝術”這個名詞在國內具有強烈的前衛(wèi)意味,常指對傳統(tǒng)或正統(tǒng)美術機構、系統(tǒng)和形式進行挑戰(zhàn)的各種美術實驗。在過去十至十五年中,這些實驗絕大部分集中在三個方面:作品內容、美術媒介和展覽渠道。”當代藝術在內容上的對廢墟和傷痕的迷戀、尤其是藝術家“另類”的血腥、暴力的自虐的行為方式,曾經(jīng)政治符號的非政治化闡釋,也讓公眾遍生疑竇:這也是藝術?大眾媒體在面對當代前衛(wèi)藝術時,幾乎都是失語的。盡管有部分大眾媒體曾報道過當代前衛(wèi)藝術,但大多數(shù)時候它們都是用一種獵奇、窺淫癖似的目光去打量前衛(wèi)藝術。在它們的報道中,當代前衛(wèi)藝術總與色情、暴力、自虐有關。在大眾媒體的轟炸下,公眾對當代藝術的認知的偏頗和背離就可想而知了。對傳統(tǒng)藝術媒介的顛覆是當代藝術的主題。“一個簡單有效的使作品‘當代’的方法是顛覆現(xiàn)存的美術類別和媒介與材料”[1],顛覆的對象可以是繪畫、可以是雕塑,可以是任何一種媒介與材料,比如通過繪畫來制造奇異的空間效果或體驗。這種“顛覆”的結果對公眾來說更是茫然:“人們在藝術作品前,得到的不是視覺的享受,而是對行為的思考”[1]。在對待藝術問題上,公眾期望得到的恰恰僅僅是視覺的享受而已,一旦視覺享受變成了哲學思考以及其他什么,公眾只能選擇逃離和漠視。當代藝術在形式表達上更重視展覽場地對觀者的心理影響。在展覽場地的選擇上更加多樣化:商業(yè)空間、畫廊、美術館等等。在展覽中,公眾的“無所適從”的反應又被當做“觀眾預期”參與了作品的表達。這是很矛盾的兩個方面,一方面需要公眾的參與,另一方面又不期待公眾的“解讀”。
3.公眾對西方后現(xiàn)代文化的解讀障礙,影響了對當代藝術的認知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使精英和大眾、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處于共時、并存、互動的歷史境遇之中。從“85藝術新潮”開始,中國的實驗藝術就成為全球當代藝術的分支,越來越多的中國“本土”藝術家活躍在國際藝術舞臺上。哈爾馬斯的“交流理性”概念中說:現(xiàn)代主義藝術“虛假”地與生活“交流”,證明了單單從藝術上突破一個缺口是不可能的,必須從整體上加強文化的三個方面,即科學、道德、藝術三者間自然的“交流”,才能解決當代西方現(xiàn)代文化的困境[2],這種“社會的交流”,是對人的社會屬性和文化屬性的強調。了解西方后現(xiàn)代文化,才能從精神的層面解讀“當代藝術”。
4.當代藝術家的自身形象與公眾期待之間的差距“由于當代藝術沒有真正達到在知識、道德精神和語言創(chuàng)造上,高出社會其他行業(yè)優(yōu)秀群體的精神水準,但收入風險和勞動投入?yún)s遠遠低于其他行業(yè)。”“而從業(yè)人員的增多,平均學術水準下降,以及行業(yè)的商業(yè)化取向,必定也會降低社會對當代藝術的評價。”[3]在此意義上說,是藝術家的自身形象與素質,一定程度上造成當代藝術與公眾之間的“隔閡”。進而,影響了公眾對當代藝術的認知。
二、當代藝術與公眾對話的“契機”
1.當代藝術發(fā)展方向和自身特點期待公眾的解讀“當代藝術”可以孤立于社會形態(tài)之外的假設是不能成立的,當代藝術是基于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的對傳統(tǒng)價值的回歸和對歷史的回歸,比以往任何一個形式與流派更需要公眾的呼與應。“先鋒派的極端主義的結束,部分地回歸傳統(tǒng),強調與公眾交流的核心作用”(詹克斯《后現(xiàn)代建筑的語言》)。我們必須看到: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空間開放性和媒介互動性,在觀念的形式表達上正在實現(xiàn)所謂的理論的轉向:(1)藝術史的研究的對象不再局限于“精英藝術”和“高雅藝術”,而逐漸擴展到“大眾藝術”和“通俗文化圖像”;(2)藝術史的研究的視野也不再局限于西方藝術,而是擴展到亞、非、拉美等世界范圍的藝術圖像上;(3)藝術史的研究方法也不局限于本學科的理論方法,而選擇和吸收了其他相關學科的一些方法和理論體系,如符號學、現(xiàn)象學、闡釋學、社會學、心理學、解構主義、女性主義以及文化研究理論等[4]。其中“大眾藝術”和“通俗文化圖像”是基于對公眾意識研究基礎上。無疑“當代藝術的前衛(wèi)”不同于現(xiàn)代主義和后期現(xiàn)代主義中的“精英的前衛(wèi)”,是對“精英”話語權詰問。在此意義上說,當代藝術更期待公眾的互動與認知。事實上,也從來沒有一種藝術形式如此地接近公眾,在商業(yè)空間里、在很多非公共空間里、街道上、甚至在拆遷的廢墟里———沒有任何的藝術像當代藝術這樣近距離地觸手可及。
2.藝術公眾教育在逐步適應文化與藝術的多元化發(fā)展完成對“當代藝術”的解讀,還需要從公眾教育的基礎做起。在西方,更多的人和機構致力于藝術的公眾教育,而不是在所謂的藝術市場上“推波助瀾”,“最基本的東西是停止講市場在做什么,而是要談這個作品是關于什么”[5],這也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培育指明了方向。近年來,我們看到更多的美術館在公眾教育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例如中國美術館在拓展方向的多元化改進;上海美術館長期致力于公眾教育的推廣;廣州美術館對當代藝術展覽與收藏方面的工作。還有更多私人美術館的建立和藝術品商人在當代美術推廣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這些都是應該成為當代藝術走進大眾視野的契機。
結束語
收藏不是投資,而是興趣和習慣。全球性的經(jīng)濟危機無疑對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影響很大,國際購買力的下降直接干預了國內把當代藝術作為投資或投機的興趣。市場的蕭條,驗證了“國內藏家為數(shù)太少”的判斷,長期以來公眾對于當代藝術并非真正認同,而是把它作為功利性投資手段,造成了當代藝術的“虛火”。這個藝術市場的復興有待時日。就本土藝術市場的培育而言,需要藝術家、藝術教育者、藝術史學家、藝術品商人做大量的公眾教育工作,使公眾在飽暖之余,逐步習慣利用和消費當代藝術品。只有這樣,當代藝術才可能改變被西方“領養(yǎng)”的后殖民主義的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