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科學發展思想的創新
時間:2022-04-17 01:53:00
導語:鄧小平科學發展思想的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科學發展思想,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的完整的科學思想體系,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鄧小平在帶領全黨探索和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從當代中國的歷史條件、現實國情及其所肩負的時代使命出發,提出了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一系列深刻的思想,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和巨大的實踐意義,是新世紀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指導思想。
一、鄧小平科學發展思想的歷史脈絡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描述未來社會面貌時就明確指出,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應該是—個全面發展的社會。馬克思指出:“一切民族,不管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條路,以便最后都達到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人類最全面的發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倍鞲袼拐J為未來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庇捎诋敃r歷史實踐的限制,經典作家沒能對社會主義社會的全面發展作更具體的論述,但卻十分明確地告訴我們:人類社會是一個從較低級文明走向更高級文明的過程;社會主義之所以必然取代資本主義,其基本價值就在于它是一個全面發展的社會。鄧小平是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早在1979年,他就明確指出:“我們的國家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要在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采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表明從改革之初,鄧小平就將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聯系在一起,既強調大力發展生產力,也強調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既強凋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也強調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梢哉f,這段話是鄧小平社會主義全面發展思想的第一次總體表述。
鄧小平在領導我國改革和發展的進程中,一方面明確強調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經濟建設始終是黨的工作中心。另一方面也針對實踐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從不同角度一再強調社會主義發展的全面性,并對全面發展的內涵作了進一步的闡述。80年代初,為了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加速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他明確提出了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具體思路。針對黨內出現的不正之風,他多次強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性,還具體闡述了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指導方針和根本任務。他十分重視改革和建設過程中的思想建設,強調“思想戰線不能搞精神污染”,“必須大力加強黨對思想戰線的領導”,思想文化工作者“都應當是人類靈魂工程師”,要用好的作品教育和引導人民等。他十分關心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強調要“把教育工作認真抓起來”,因為我國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到80年代中期,針對社會上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他強調說:“抓精神文明建設,抓黨風、社會風氣好轉,必須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從具體事件抓起”?!案母?,現代化科學技術,加上我們講政治,威力就大多了”。1986年,為了全面深化改革,他進一步強調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且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和具體目標。面對新科技革命的挑戰,他一再強調要把科學技術搞上去,中國要發展,離不開科學,“發展高科技,我們還是要花點錢,該花的就要花”。1989年北京政治風波以后,他總結指出,黨的基本路線沒有錯,四個堅持本身沒有錯,“如果說有錯誤的話,就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還不夠一貫”,“要說不夠,就是改革開放得還不夠”,“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等等。事實證明,在整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鄧小平始終重視中國的全面發展,始終致力于全面發展的逐步實現,始終努力糾正干擾和妨礙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種種錯誤傾向。1992年,鄧小平在他的南方談話里講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都有準確的表述語言?!边@無疑是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全面發展思想的總結,它不僅強調了這一思想的“全方位的”,而且強調這一思想在“各個方面都有準確的表述語言”,表明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思想是明確而一貫的。
鄧小平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思想,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又代表了當代社會發展理論的精華。社會發展本身就應具有“全面性”,不具有全面性的發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發展?!霸鲩L不等于發展,只有全面發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有識之士的共識。顯然,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內涵的認識,站到了時代的前列。鄧小平社會主義全面發展思想,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在全黨逐漸形成了共識。黨的十三大制定的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完整而具體地體現了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全面發展思想。黨的十四大明確指出:“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加快改革開放,集中精力把經濟搞上去。同時要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睂ξ覈鐣髁x全面發展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在論述我國未來15年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時,再次明確強調:“必須把社會全面發展放在重要戰略地位,實現經濟與社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庇纱丝梢姡囆∑缴鐣髁x全面發展思想已經成為黨制定跨世紀發展戰略的一個基本指導思想。
二、鄧小平科學發展思想的基本架構
鄧小平是一位真正的唯物主義者。他總是站在時代潮流中,從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思考中國未來的發展以及全人類的發展之間的關系。他在認真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堅持從我國現實國情出發,實事求是地思考和解決我國的未來發展問題。他在強凋社會主義全面發展時,并沒有將各要素平衡排列、平等對待,而是明確而又執著地強調經濟發展在社會全面發展中的基礎作用。他的社會主義全面發展思想既具有嚴格的科學性,又具有明確的現實針對性,構成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主義社會全面進步的完整的科學的思想體系,其基本架構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經濟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的核心。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一切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沒有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任何社會都沒有資格談什么優越性。而落后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以往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社會主義國家都沒有解決好的課題。鄧小平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探索了中國怎么搞社會主義。歸根到底,就是要發展生產力,逐步發展中國的經濟。”改革開放以來,盡管國內國際出現種種風波和干擾,但鄧小平憑借其豐富的歷史經驗和政治智慧,始終緊緊抓住發展生產力不放松,始終堅持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一再強調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從而使全黨對經濟建設的重要性形成共識。蘇東劇變與我國生機勃勃的發展一再證明,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今天重溫鄧小平全面發展思想,就是要使全黨同志時刻牢記經濟建設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要千方百計地發展自己,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2、民主法治化是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的保證。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優越性在政治上的集中體現,其發展狀況如何,直接而又全面地反映著社會主義的發展程度,也直接而有力地影響和制約著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實現。因此,鄧小平一貫重視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化建設。他全面總結了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經驗教訓,提出了“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著名論斷。鄧小平同時對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也作了明確闡述。一是我們建設的是社會主義民主,不是資產階級民主;二是民主政治建設要適合中國國情;三是民主必須制度化、法律化;四是民主和法制必須緊密結合;五是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必須在黨的領導下有序地推進??傊l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社會全面發展進步的必然要求。
3、現代科技是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的關鍵環節。生產力系統中各個要素的發展既具有整體性,也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近幾十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已經成為滲透于生產力系統中的催化劑,并通過提高勞動者的智力,創新生產工具和工藝,擴大勞動對象等途徑,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梢哉f,50年代以來新技術革命創造出的社會財富,超過了此前人類創造的全部財富的總和。當今世界,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興衰強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緊密地與科學技術聯系在一起。針對這一現實,鄧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就指出,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最主要的是靠科學的力量。1988年,他深刻地概括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全新的命題,準確地闡明了當代科學技術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1992年視察南方時他又強調:“經濟發展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高科技領域的一個突破,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我們這幾年,離開科學技術能增長得這么快嗎?要提倡科學,靠科學才有希望。……高科技領域,中國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编囆∑竭@一系列戰略思想,為我們趕上世界科技的發展,迎接2l世紀的挑戰,指明發展的方向。
4、全面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的根本動力。如何實現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鄧小平主張要全面改革開放促進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早在1978年10月,鄧小平就指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場根本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落后面貌,進一步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偉大革命。這場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變目前落后的生產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改變上層建筑,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于現代化經濟的需要”。1987年鄧小平又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相應的其他各個領域的改革。”鄧小平明確指出,要發展社會主義就必須改革,這種改革不是對原有體制的細枝末節進行修補,而是對體制的根本性變革。改革的實質和目標,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舊體制,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體制,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因此,我國的改革必須是一場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全面性的變革,改革的各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相互制約和相互促進的,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實踐證明,不重視改革的全面性,在改革中過分強調突破口的帶動效應,不重視改革各方面的大體同步,往往會因孤軍深入而受阻。同時改革也要與開放緊密聯系起來。中國改革之初是內部改革牽動對外的開放,進入21世紀,現在已經是對外開放在推動著國內的各項改革。尤其是加入WTO,對中國政府改革的推進是顯著的。可以說,經濟目標、政治目標與社會目標的統一是后發展國家現代化的一大特點,也是一大難點,這在客觀上要求后發展國家的宏觀決策既要滿足經濟目標和適合經濟活動規律,也要符合政治目標和社會目標。中國目前也面臨著同樣的處境。因此,從經濟、政治和文化三大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同時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為現代化創造更好的體制環境,是推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
5、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標志。鄧小平一再強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他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否則就不是社會主義,就不能促進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針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一些影響精神文明建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他尖銳地指出:“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到破壞,走彎路。”“經濟建設這一手我們搞得相當有成績,形勢喜人,這是我們國家的成功。但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编囆∑矫鞔_指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去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同時,精神文明建設搞不好,經濟也不可能持續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鄧小平還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他多次強調說,我們過去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取得革命和建設的勝利,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要特別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下兩代,一定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有了理想,還要有紀律才能實現?!覀冞@么大一個國家,怎樣才能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呢?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鐵的紀律。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都是我們的真正優勢。”沒有共同的理想,就會出現思想混亂,沒有共同的紀律,整個社會就會動蕩和無序。顯然,共同的理想和紀律對我們這個處于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大國,是十分重要的。在新形勢下怎樣搞好精神文明建設?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方針,即我國現階段的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圍繞和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促進全面改革和實行對外開放,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一指導方針體現了黨的基本路線的要求,闡明了精神文明建設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整體布局中的地位,也強調了精神文明建設對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重要性。
6、最大限度實現人民利益是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的目的指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實現人民利益就是黨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鄧小平認為,我們制定什么樣的路線,執行什么樣的政策最終都要看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因此,他一再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民富國強才是社會主義;“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法制也不是社會主義,只有發展民主、健全法制才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搞不好不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搞不好也不是社會主義,只有兩個文明建設都搞好了才是社會主義。之所以這樣強調,就是因為人民群眾最現實、最根本、最長遠的利益的實現,有賴于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只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才能顯示出相對于資本主義的優越性,才能使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得到充分的滿足。人民是我們的立黨立國之本,歷史經驗證明,有了人民的支持,黨的事業就順利發展,失去人民的支持就要遭到挫折和失敗。如果我們只注重經濟增長而忽視社會發展,就很難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發揮人民的熱情、智慧和創造力,社會主義事業就不能順利發展。同時還應看到,由于受各種條件的制約,現實的社會主義還不完全具備實現全面發展的條件,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還必須經歷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在社會主義發展過程的每一階段中,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時刻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現社會主義社會的全面發展。三、鄧小平科學發展思想的創新
全面系統地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主要內涵和基本要求,要以寬廣的眼光觀察世界,正確把握時展要求,深刻認識我國國情,善于進行理論思維,堅持按照客觀規律和科學規律辦事,增強運用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茖W發展觀的內涵極為豐富,全面理解和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涵和基本要求,認真加以貫徹落實。堅持以人為本,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堅持以人為本,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以人為本,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指導方針,也是實際工作中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以人為本是我們的執政理念和要求,應當從現在的具體事情做起,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貫穿到我們的各項工作中去。辨析鄧小平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思想,須從我國的現實國情和國際環境入手,著眼跨世紀的發展目標,以人為本,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加快我國的改革開放,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為此,我們必須作好以下工作:
1、搶抓戰略機遇期,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工作不放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不能放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緊迫感,抓住歷史發展機遇加快經濟發展,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經濟發展需要一定的速度,特別是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更需要長期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但不能片面追求經濟發展速度。我國經濟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結構不合理,經營方式粗放,經濟增長主要靠增加投入、擴大投資規模,資源環境的代價太大。為此,必須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顯著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關口,工作搞得好,就能夠把來之不易的好形勢鞏固和發展下去;如果搞得不好,經濟發展也可能出現波折。我們必須極力避免出現大的問題和損失。為此必須更加注重搞好宏觀調控。今年宏觀調控的重點:一是堅持科學發展觀,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二是適當控制投資總規模,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堅決遏制部分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同時,支持有市場有效益的產業和企業加快發展。三是加強經濟運行調節,努力緩解煤、電、油、運和部分重要原材料的供求矛盾。四是重視防止通貨膨脹,抑制物價總水平過快上漲。宏觀調控中,要注意把握時機和力度,做到適時適度,區別不同情況,松緊得當,不急剎車,不一刀切。
2、貫徹科學發展觀,抓好五個統籌,努力做到社會經濟的協調、持續、穩步發展。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保證。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目的,也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條件。改革開放以來,各項社會事業雖然取得明顯進步,但從總體上看,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存在著“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去年非典疫情的蔓延,集中暴露出這個方面的問題。我們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大力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加快社會發展。社會發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也包括社會就業、社會保障、社會公正、社會秩序、社會管理、社會和諧等,還包括社會結構、社會領域體制和機制完善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事業,理所當然地包括這些方面的發展和進步。加快社會發展,就要大力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建設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優化教育結構和教育資源配置。加快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盡快建成覆蓋城鄉、功能完善的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體系。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繼續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逐步理順收入分配關系,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加快社會領域改革和體制創新,增強社會發展的活力。還要實行鼓勵、引導的政策措施,調動企業和社會各方面參與社會事業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
3、必須正確處理好涉及全局的重大關系,把積極進取精神同科學求實態度很好結合起來。要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既要重視當前發展,也要考慮長遠發展,不能只顧當前,犧牲長遠,要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很好地結合起來。要處理好局部和全局的關系。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整體,從根本上說,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是一致的。局部要服從全局,全局要照顧局部,兼顧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要處理好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的進程,必須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和改革。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增強經濟的活力和效率。同時,要加強國家宏觀調控和政府的指導,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既要有緊迫感和責任感,又要看到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社會生產力水平不高,發展很不平衡。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進程,既要努力奮斗,又不能急于求成。必須看到,解決城鄉、地區發展差距問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性任務。要從我國現階段國情和各地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分階段的目標和任務,積極而又扎扎實實地推進。
4、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大力推進體制改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主要職能是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四個方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全面、正確地履行政府職能。一是經濟調節。就是對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進行總量調控,并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二是市場監管。就是依法對市場主體及其行為進行監督和管理,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三是社會管理。就是通過制定社會政策和法規,依法管理和規范社會組織、社會事務,化解社會矛盾,調節收入分配,維護社會公正、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四是加強安全工作,是政府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的重要方面。五是公共服務。就是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社會就業、社會保障服務和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公共信息等,為社會公眾生活和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提供保障和創造條件,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當經濟體制改革已經全面展開并逐步深化的時候,原有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不相適應的問題就會突出表現出來,就必須相應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因此,發展市場經濟與建立民主政治是一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的歷史過程。這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又是改革實踐提出的客觀要求。十幾年來,鄧小平一直十分重視處理好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的關系。80年代中期,當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由農村向城市全面深入,原有政治體制對改革的深化形成了障礙,產生了“不適應”的問題的時候,鄧小平敏銳地看到了問題的癥結,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明確思路。他說:“重要的是政治體制不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薄艾F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之所以這樣強調,是因為“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薄安桓母镎误w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因此,他明確指出,政治體制改革同經濟體制改革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鄧小平的這些重要論述,闡明了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相互適應、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我們在促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進程中必須重視的指導思想。我們應該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要求,抓住時機,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