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關于黨的制度建設的理論貢獻

時間:2022-04-23 03:32:00

導語:鄧小平關于黨的制度建設的理論貢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關于黨的制度建設的理論貢獻

摘要:重視和強調黨的制度建設,是鄧小平黨建思想的突出特色,是對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理論的重大發展和杰出貢獻。深入研究和正確認識鄧小平關于黨的制度建設思想,對于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突出制度建設在執政黨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鄧小平關于黨的制度建設思想的理論貢獻,首先是在認真總結執政黨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在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理論和實踐中,開始實現了由著重從思想上建黨到思想建黨和制度建黨并重的重大轉變。

黨的制度建設是馬克思主義建黨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在建黨之初,就制定了黨的章程,并把民主集中制確立為黨的根本組織原則。但這時黨的制度建設主要是體現在黨的思想、組織和作風建設之中,并沒有單獨提出。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同志認真總結了黨的建設的經驗教訓,明確提出要制定一種較詳細的黨內法規,以統一黨的各級領導機關的行動。我們黨在這個時期相繼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制度和法規,推動了黨的制度建設。黨執政以后,在健全黨的組織制度、黨內生活制度、黨的監督制度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思想。但是,民主集中制原則曾一度難以有效貫徹執行,從而導致了個人崇拜等問題的出現,最終引發了“”這樣的歷史悲劇。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認真總結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自身建設的歷史經驗和“”的慘痛教訓,從全新的視野和角度提出黨的制度建設問題。他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出發,分析了歷史事件、歷史發展進程中領袖個人作用與制度環境的辯證關系。他指出,我們黨之所以出現像“”這樣的嚴重失誤,不是說個人沒有責任,但制度方面的問題必須引起全黨高度重視,“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即使像同志這樣偉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制度的嚴重影響,以至對黨對國家對他個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2卷第333頁。)從這個意義講,制度比領導人的素質更重要,“不是說個人沒有責任,而是說領導制度、組織制度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變色,必須引起全黨高度重視。”(出處同上)鄧小平第一次把制度建設提高到執政黨建設的重要地位,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關于政黨制度與領袖作用相互關系的認識,標志著鄧小平關于黨的制度建設思想的確立和形成。

確立了黨的制度建設的系統理論和基本思路

鄧小平關于黨的制度建設思想的另一個理論貢獻在于,在科學闡釋黨的制度建設重要性的基礎上,對黨的制度建設作了系統全面的闡述,形成了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制度建設的基本思路。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黨的建設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鄧小平敏銳地把握時展的脈搏和契機,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總結黨的建設新鮮經驗,概括總結執政黨建設規律,把加強黨的制度建設與保證黨的基本路線的貫徹執行有機地結合起來。

健全和完善黨的民主集中制,是鄧小平制度建設思想的核心內容。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和組織制度,黨內各項制度的建立,實質上都是民主集中制原則在黨的建設和黨內生活各個方面的具體體現和應用。鄧小平指出:“民主集中制是黨和國家的最根本制度,也是我們傳統的制度。堅持這個傳統的制度,并且使它更加完善起來,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是關系我們黨和國家命運的事情。”(同上第1卷,第312頁)只有堅持民主集中制這一根本原則,把黨內民主與黨的集中有機統一起來,我們黨才有生命力和戰斗力,才能在全黨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的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必須建立以黨章為主體和一系列相關具體制度組成的制度體系,為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提供制度保證。黨的制度建設內容十分廣泛,既有根本制度,也有具體制度,根本制度要由一系列具體制度來保證。黨章是最基本的法規和準則,是調整黨內關系、規范黨內生活、維持黨內正常秩序的根本大法,也是處于最高層次的黨規黨法。在維護黨章權威性的基礎上,還要通過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具體的可操作的制度,把黨章的原則規定和要求進一步細化和規范化,使黨內的根本制度、根本法規由具體制度來保證。為此,鄧小平明確提出,必須健全和完善黨的組織制度、黨的生活制度、黨的工作制度和黨內監督制度等各方面的具體制度,形成系統完備的制度體系,把黨的各項工作和一切活動都納入制度運行的軌道。

要從改革黨的領導體制和領導制度入手,推進黨的制度建設。在鄧小平看來,我們黨和國家的基本制度是好的,但具體制度還存在弊端,如權力過分集中、黨政不分和干部領導職務的終身制等,“如果不堅決改革現行制度中的弊端,過去出現過的一些嚴重問題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現”。因此,必須從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入手,“從制度方面解決問題”。(同上第2卷,第333頁、348頁)

在長期執政的條件下,黨的建設要走出一條依靠改革和制度建設的新路子。“沒有黨規黨法,國法也難以保障”。(同上第341頁、141頁)鄧小平關于依靠改革和健全制度而不是依靠政治運動來加強黨的建設的思想,標志著我們黨的自身建設已經實現了由奪取政權的黨向執政黨的重要轉變,也是執政黨建設理論和實踐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為新形勢下黨的制度創新奠定了理論基礎

鄧小平關于黨的制度建設思想的理論貢獻還在于為新形勢下黨的制度創新奠定了理論基礎,指明了方向。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按照鄧小平提出的制度建設的基本思路,把加強黨的制度建設作為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舉措,進一步推進了新形勢下黨的制度建設,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黨的制度建設思想。

按照鄧小平關于根本制度要同具體制度相配套的思想,建立和健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制度和機制。例如,在建立健全權力監督制約機制上,提出要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保證權力沿著制度化、法制化的軌道運行等。

按照鄧小平關于制度是決定因素的思想,科學闡釋了黨的各方面建設的相互關系,對制度建設在整個黨的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了科學準確的定位。黨的制度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與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又不是簡單的并列關系,不能孤立存在,也不能相互替代。只有把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結合起來,使制度建設寓于黨的建設的全過程,才能使黨的各方面建設協調發展,從整體上推進黨的建設。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從執政黨建設新的實踐出發,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積極推進黨的各項工作的改革,在試行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建立黨員領導干部公開選拔任用制度、完善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聯系機制等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建立了一系列相應的法規和條例。這些重要法規和條例的頒布實施,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正在朝著制度化和規范化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