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理論研究的趨向論文

時間:2022-07-22 07:49:00

導語:鄧小平理論研究的趨向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理論研究的趨向論文

黨的十五大確立了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命運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與鄧小平理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新的世紀里,把鄧小平理論作為一門科學來研究,堅持和發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社科理論界的神圣歷史使命。未來國內外形勢仍將會發生深刻變化,鄧小平理論研究應著眼于回答轉型期人們思想認識中存在的新問題、解決推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出現的新情況,增強理論的說服力和解釋力。未來鄧小平理論研究的趨向大致有這樣三個:鄧小平理論來源研究、鄧小平理論創新研究和鄧小平理論發展研究。

一、鄧小平理論來源研究

恩格斯說過,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內容。鄧小平理論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繼承、堅持與發展、創新辯證地統一起來,不丟老祖宗,發展老祖宗。未來鄧小平理論研究,既要聯系當代中國的實際,又要結合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并要把鄧小平理論放到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長河和統一的科學體系中,把握它同馬克思主、列寧主義、思想之間一脈相承的源流關系。

根據鄧小平理論的體系和內涵以及鄧小平本人的提法,鄧小平理論有三個主要理論來源,即晚年馬克思的新思想、列寧后期的新思路、的新民主主義建國論和社會主義建設論。鄧小平理論的形成不僅有主源,還有支源,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其支源,它們都匯入鄧小平理論這條滔滔東去的大江之中,這些都是鄧小平理論來源研究的重要內容。

1、晚年馬克思的新思想。晚年馬克思的新思想集中體現在社會主義本質二重性論和東方社會主義新道路論上,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本質二重性論從勞動二重性是多層次的統一出發,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本質”問題。馬克思的東方社會主義新道路論從討論“俄國怎樣走向社會主義”的問題出發,提到了東方落后國家“怎樣搞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有意打破社會主義只有西歐一條道路以及社會主義與商品市場完全對立的理論觀點。馬克思的“兩論”為鄧小平作出社會主義本質的新概括和創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提供了深層的理論基礎。

2、列寧后期的新思路。1921年,列寧提出了新經濟政策,開始實行經濟改革,承認落后俄國走向社會主義與利用商品市場的相容性,主張利用國家資本主義以及國家調節下的市場作為中介環節,試圖通過迂回、漸進、間接的途徑走向社會主義。1923年,他又提出了“必須實行全盤的改革”構想,要求實行與新經濟政策配套的政治改革和文化革命。1984年,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1]列寧的商品市場觀和全盤改革觀對我們形成改革開放總體思路有著重要的啟發作用。

3、的新民主主義建國論和社會主義建設論。新民主主義建國論提出了一整套新民主主義的建國大綱,其中包括比較系統完整的經濟綱領、政治綱領、文化綱領,指出了一條通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新道路。社會主義建設論探索了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現代化道路,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寶貴思想萌芽。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說:“從許多方面來說,現在我們還是把同志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還是做這件事。”[1]的“兩論”是鄧小平創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最直接、最主要的思想來源。

4、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最新成果。鄧小平在進行理論創造中,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參考別人的經驗而不照搬,結合本國國情吸收同時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成果。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改革而產生的計劃與市場并存的市場社會主義,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思想素材;蘇東劇變后將市場機制引入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是國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研究成果,它為根植于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發展增添了養料。

二、鄧小平理論創新研究

馬克思主義總是要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發展的,不可能一成不變。開展鄧小平理論創新研究,是為了更好地解決思想路線問題,在未來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鄧小平在繼承和恢復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礎上作了創造性的發展,他把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結合起來,強調保持解放思想破除思想僵化的主體精神狀態,才能做到實事求是。同時又強調解放思想是為了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必須以實事求是為指針和方向。解放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創造精神的集中體現,有其深刻的內涵,按照鄧小平所強調的,解放思想可分為四個層面的內容:一是精神狀態的改變,二是思想觀念的更新,三是理論認識的突破,四是思維方式的變革。這四個層面由外及里,由淺至深,互為聯系,缺一不可。在新形勢下進一步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線,應當是各個層面的解放思想相互配合,整體推進。

20多年來,思想路線理論研究一直是鄧小平理論研究的一個重點和熱點,關于思想路線的內涵、地位和作用已有很多研究成果面世,問題基本上能夠說清楚。但是在新情況、新問題面前如何貫徹思想路線卻又很不容易,怎樣在未來的實踐中保證思想路線的貫徹?這是理論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領域。在實際工作中,堅持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統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其主要原因在于:唯書唯上,不面對現實,不接觸矛盾,不注重從現實的矛盾中研究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拿出的東西道理對頭,但在實際中不好操作,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因此,要把思想路線貫徹下去,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堅持調查研究,正確處理主客觀關系;必須實現重大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建立全社會的反饋、監督、制約機制;必須提高領導者的理論素養,制定堅強的黨性原則。在新世紀里,改革攻堅需要新的解放思想,不斷地進行理論創新,這就要研究在復雜的形勢下如何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不斷加深對中國國情的認識,堅持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重視對當代世界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的研究,把握歷史發展的潮流;提倡尊重億萬人民的實踐,不斷用實踐來檢驗理論、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

三、鄧小平理論發展研究

鄧小平理論是一個開放的體系。盡管鄧小平理論體系已是“比較完備的科學體系”,但仍是一個“需要從各方面進一步豐富發展的科學體系”。鄧小平理論是一個發展的理論,創造性地發展鄧小平理論,就要對鄧小平理論基本原則在新的時代高度上進行深化和拓展,并在對新的實踐經驗認識的基礎上向鄧小平理論體系提供新觀點、新內容,這“是黨中央領導集體和全黨同志的莊嚴歷史責任”,“這是對待鄧小平理論的正確態度,也是鄧小平同志期望于我們的。”[2]

以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的進程中,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成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典范。其理論新貢獻突出表現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理論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概括,進一步明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目標、基本方針,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怎樣建設這樣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基本問題。鄧小平理論新發展將是鄧小平理論研究最為重要的方面。

1、把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進行理論探索、體制創新。為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根據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進行理論探索、體制創新。在理論上,明確了各種所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地位和作用,重新界定了公有制的內涵、外延,在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和公有制的實現形式上形成了新思路,在社會主義分配理論上有了重大突破。在體制上,對社會主義經濟產權制度、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公有制企業制度和宏觀管理制度等方面進行了創新。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踐中,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鄧小平經濟理論的核心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是關于社會主義條件下如何解放生產力、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學說。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實踐和理論的突破,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還將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基本特征和基本規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客觀依據和基本原理;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的基本條件和基本途徑;政企分開與國有資產監管運營體系的建立;轉軌時期的宏觀調控及其理論;等等。鄧小平經濟理論不僅包括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還有發展戰略理論。鄧小平發展戰略理論也是未來研究的重點,其主要研究內容有:第三步發展戰略目標和基本思路;經濟全球化趨勢與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知識經濟形成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及其與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關系;國民收入區域分配不平衡及其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縮小地區差距的目標、途徑和政策;消除農村貧困和實現農村小康、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論和經濟增長模式;等等。

2、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方略。以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概括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初步形成了以黨的領導為核心、人民當家作主為基礎、依法治國為方略的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框架體系。在理論和實踐上表現為:把我國政治生活中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嚴格依法辦事這三個要素和環節統一起來,黨的治國理念由“人治”向“法治”轉變;把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健全社會主義民主的一項重要內容,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提出“三個代表”論斷,深刻地揭示新時期執政黨進一步加強建設的本質要求和客觀規律。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角度研究鄧小平理論,可以有以下幾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與經濟的關系;政治體制改革的法制化基礎;黨內民主化及權力監督制約機制;黨的領導與發揚民主、依法辦事的關系;黨的建設與基層民主政治制度;黨風廉政建設與反腐敗制度保障;如何在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中全面體現“三個代表”要求;等等。

3、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以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把文化建設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形成了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把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作為文化建設的根本,把發展教育和科學作為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使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經濟和政治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先進的社會生產力要求有先進的社會文化與之相協調。在當代中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的發展,迫切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加強這方面的研究不可缺少,主要有: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和基本特征;如何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如何做到經濟、政治、文化三方面的協調發展;鄧小平文化發展戰略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等等。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J].求,1998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