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文化建設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時間:2022-11-27 09:23:06

導語:鄧小平文化建設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文化建設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摘要: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習創造性的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文化建設思想。文章從文化建設意識形態、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關系和傳統文化三個方面系統分析和鄧小平同志的文化建設思想關系,以此體現了習根據我國的實際發展情況創造性的解決新問題,為我國文化建設提供了可靠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

關鍵詞:鄧小平;;文化建設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鄧小平同志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是有目共睹,我們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以及懷念鄧小平同志的同時,應該還要看到鄧小平同志不光在經濟方面的成就,還有其它方面,尤其是在文化建設方面。黨的順利召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標志著我們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實現美好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廣大群眾對文化生活高質量需求,就是廣大群眾對我國文化建設需要。習在執政以來對文化建設高度重視,他的文化理念也不是憑空設想和虛無縹緲,而是繼承鄧小平文化建設思想基礎之上。

一、從“四項基本原則”到“增強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根據那個時候國內所面臨的形勢和局面于1979年3月30日開會時指出:“我們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要始終不渝要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并要求我們在平時生活和工作中以這些先進理論為指導,且使用這些理論和思想去解決社會中遇到的問題。在當時,我國文化界在意識形態領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成績突出。例如,小說《芙蓉鎮》表現特定歷史時期人民生活起起伏伏,歌頌了黨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的勝利。在享受改革開放所帶來思想空前解放的同時一些負面影響會隨之而來,例如西方自由主義思想有所出現。針對這一情況鄧小平同志指出,在思想戰線上不懈奮斗的人都將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些“工程師”首先必須要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只有這樣才能在潔白的圖紙上設計出正確而輝煌的未來;其次他們要用自己扎實的專業水準正確引導人民的思想去支持國家社會主義的建設;最后通過他們的優秀作品鼓勵和引導群眾奮發努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自己貢獻。鄧小平同志針對在那個時候存在的理論探索中脫離馬克思主義情況進行了嚴肅批評,再次強調文化領域方面一定要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內容和表現方法呈現。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從鄧小平同志一系列的重要講話中可以看出他始終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思想,并以此為思想文化戰線的工作指引。通過對鄧小平文化建設思想內容的簡單梳理看出,鄧小平同志只是強調意識形態領域和文化建設必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但如何才能把馬克思主義思想這種抽象的理論與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悠久歷史的具體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怎樣才能有效地保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這種意識形態對普通大眾的正確引領?又怎樣能夠在科學理論指導的前提下有效地開展國家自身的文化建設,并且通過我國文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和建設成果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文化的意識形態功能最大化?一直以來這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一系列問題都是黨和國家要不斷努力逐步克服的難點之一。文化、理念、制度等作為意識形態的表現方式,其特點就是很抽象性且思辨性強,所以通常很難使普通人民群眾理解、接納和認可。一旦意識形態不被大多數人民認同,它的存在方式發生了不穩定性,就更不用說讓它在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了。而文化主要是人們經過長時間的社會風俗、道德、法律法規等是人類生活中長期約定俗成中形成的,是被人類普遍認可的。因此,意識形態只有像文化那樣被人類普遍認可才能牢記人們心中。十八大以來,習曾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觀他們具有內在一致性,而這又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我們都知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來源依據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這樣的邏輯鏈就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聯系起來,將歷經五千多年歷史沉淀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馬克思主義理論之中,文化內涵被包含于特別抽象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中從而得到了充實,使之更加具體、完整,更能讓普通民眾理解和接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也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慢慢不斷發展和創新,要想繼承這深沉而富有內涵的歷史遺產,我們就必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思想,用科學理論去武裝我們的頭腦,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不隨便否定,也不全盤肯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實踐中不斷理解出新的深刻內涵和表達形式。歷史和實踐向我們證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必須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并且讓其在意識形態領域里占據極端重要指導地位為前提,只有這樣才能牢固掌握文化建設領導權。綜上所述,改革開放大背景之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所帶來文化沖擊逐漸凸顯,鄧小平同志對我國文化建設要求就是要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但這種意識形態的抽象性不是要求和制度能束縛的,為了能讓人民群眾無論身處在何種環境之中都能堅守我們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就必須將其內化于心。習自執政以來為此找到了解決之道,將深入人心的中華優秀文化注入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從而形成新的文化建設思想。

二、從“兩個文明”到“文化軟實力”和“經濟硬實力”

文化建設包括兩個重要方面: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文化事業具有精神特征、公益性質,并且帶來社會效益;文化產業是具有經濟屬性、盈利性質,并具有經濟效益。二者關系需要辯證來看,文化事業在某種程度上是決定著文化性質的方向,對文化性質的判斷起決定性作用,并且對文化產業具有指導和引導作用;文化產業的發展又給文化事業帶來了經濟支持,文化事業如果一旦沒有物質基礎作為后盾,它將寸步難行。從另一個角度上看,文化產業在謀求經濟利益同時會去增強文化價值的影響力和文化價值的傳播力,也就是說文化的育人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就是通過文化產業實現,為文化事業提供物質保障。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經濟色彩充斥在社會關系中的每一個方面,文化活動向文化產業的傾斜度也是越來越大,一切向錢看的風氣在文藝界蔓延。針對這一情況,鄧小平同志提出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的論調,根據當時的戰略部署,堅持這一準則就是為了服務于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建設。鄧小平同志強調,衡量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所有工作對錯根本標準就是是否有利于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建設目標,這一論斷也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指導著我國的經濟工作。意識形態領域工作者需對各種可能會破壞國家安定團結局面這種錯誤意識形態保持高度警覺,要能用并且會用自己專業內理論知識,自主的同錯誤意識形態完全決裂。同時也要用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武裝人民的思想,個別理論探索者還沒有弄清楚西方哲學體系中的根本錯誤論點,就“拿來主義”,鼓吹西方自由主義思潮,鄧小平同志對此做法提出嚴厲批評,認為產生這些現象的重要原因在于對馬克思主義學習的忽視。為了改變部分文藝工作者只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考慮文化本身對社會的教育意義,鄧小平同志對文藝工作者提出要求,要深入的了解文化和政治之間的關聯性,應當要有深灰責任感,勸誡他們應該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原則,專注自己的藝術事業,堅決抵制粗制濫造,將社會效果放在第一位,并不是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努力將優秀、正確和科學的意識形態植入于人民心中,內化于人民心中。鄧小平同志強調文化對人民教育重要意義,就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深刻理解和升華。鄧小平同志認為經濟作為社會發展的活躍因素,有其自身的重要性。而良好穩定團結的政治環境才是國家不斷前進的保障。良好穩定團結的政治環境就需要廣大文藝工作者注重文化對普遍大眾的教育意義,使正確的意識形態在人們心中留下烙印。這一指導方向明確告訴我們文化建設到底應該怎么干,同時這也將成為我們逐漸受西方文化影響環境下指導我國文化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原則之一。市場經濟中,為了更好的做好文化的經濟效應和公益效應,迫切需要明晰確實的指導理論。了繼承鄧小平社會效益第一的指導原則,還明確指出文化的盈利性和公益性的辯證關系。早年期間,習在浙江省主政時就已經開始辯證地、系統地思考了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內在關系,并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按照分類指導、分類發展原則進行創新改革,這種改革是全國范圍內的第一塊“試驗田”。實踐證明,改革的結果是十分成功的,其經驗和方法是有很高的借鑒價值的。他在多次講話中明確指出文化的盈利性和公益性可以共存,一并發展,但不管怎么發展,都要以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前提,正確處理好意識形態中盈利性和公益性之間關系。同時,鄧小平的社會效益首要原則不能丟,當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發生矛盾時,社會效益要放在首位。綜上所述,分類指導、分類發展原則是習在基層的實際工作中探索出來的新道路,為當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創新性工作方法。

三、從“推陳出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方針”到“兩創方針”

對于傳統文化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三個問題:繼承什么、如何創新、發展到什么程度,這始終是我們面臨的三大難題。中國五千多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智慧結晶的體現,也是歷史千錘百煉所遺留下來豐富多彩的文明,也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珍寶。鄧小平社會主義文化思想中所包含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極大的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因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早已經內化在每一個人心中,社會秩序、道德等都源于它。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文化“要堅持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方針”。這就要求我們要批判與肯定并存地對待傳統文化,也就是說要用于創新,不被之前的經典所束縛,也不會盲目崇拜前人的成就;吸取歷史教訓,清除封建殘余思想,尤其是在政治方面,一切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出發。

習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上繼承了鄧小平同志的推陳出新和除舊布新的方針。他指導我們要辯證地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那些正能量內容,抵制和規避些負面內容。在此基礎之上,習指出:“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從辯證法的角度上看,傳統文化的繼承性與創新性是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繼承性是創新性的基礎,創新性是繼承性的揚棄。我們可以把國家以及民族的文化看成一個整體體統,這個系統從一開始就經歷著漫長地成長、衰敗到再重組,這個過程曲折而又漫長。并且這個過程是隨著社會不斷變化而變化,創新的過程也就是在萌芽于變化之中。“兩創方針”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就是要求我們不管在什么時候都要有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綜上所述,我國的文化建設是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指導下進行的,習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放在了一個新高度。認為文化建設不僅僅是服務于我國經濟建設,而是我國經濟建設已經獲得一定成果,并且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前提下,要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保證正確意識形態的引領,發揮意識形態的功能;將文化的黨性與人民性、政治立場與自由創作相結合;在指導思想以及理論上處理好公益性與經營性關系,更好地開展文化建設,將這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助推器建設好。

作者:姚榮 單位:津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