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學還是唯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形態之我見

時間:2022-04-07 11:19:00

導語:形而上學還是唯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形態之我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形而上學還是唯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形態之我見

【正文】

[中圖分類號]B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45[2001]04—0045—05

馬克思主義哲學究竟是什么?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人學唯物主義,抑或是唯物史觀。辯證方法.或是別的什么?與此相聯系,目前我們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我們的哲學教科書宣講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否真正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貌?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現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回到馬克思”,還是“構建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形態”?這些似乎早已不成問題的問題,近年卻成了哲學界的一個熱點。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根本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我們長期以來沒能從哲學形態的高度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唯物辯證法與傳統形而上學的本質區別,從而混淆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傳統形而上學的界限,導致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上的分歧。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傳統形而上學的關系問題是理解馬克思的關鍵所在

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不同理解早在馬克思生活的年代就已開始,其后逐步呈現多樣化。其理論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遵循傳統哲學的模式,基本肯定黑格爾辯證法,力圖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為一個從抽象概念出發的絕對體系:如斯大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代表的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分為幾個部分的蘇聯模式(多為中蘇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或是對該模式進行的批判與“重建”,如盧卡奇“社會存在本體論”、葛蘭西“實踐哲學”,以及當今國內盛行的“實踐的唯物主義”和“實踐本體論”等各種“本體論”哲學等。二是否定傳統哲學、反對黑格爾辯證法,不贊成蘇聯模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或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僅僅理解為一種方法(“批判”或“實證”),但仍以傳統哲學的模式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理解或“重建”。如薩特、阿爾杜塞為代表的現代西方哲學各主要流派從“存在主義”、“結構主義”等角度進行的“重建”或理解。兩種模式的共同缺陷均在于未能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傳統形而上學和本體論的關系問題。其中,“蘇聯模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所表述的觀點和體系,從產生之日起,就被作為“正統”的馬克思主義對待。不論是贊成和堅持馬克思主義者,還是重建和反對馬克思主義者,均以此為據。如第二國際后期伯恩斯坦等人對馬克思主義的“修正”,以及盧卡奇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和以薩特、哈貝馬斯等為代表的現代西方哲學主要流派從各自的角度對馬克思主義進行“重建”或理解,都是如此。

針對這種“蘇聯模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二國際后期,伯恩斯坦等人提出“反對教條主義”,“黑格爾辯證法是馬克思學說中的叛賣性因素”。20世紀初,盧卡奇認為“正統的馬克思主義僅僅涉及到方法”,馬克思的辯證法是關于社會歷史的“總體”的辯證法,“辯證法的基本主張,即黑格爾的具體概念理論”(1923),主張“重建”馬克思主義,開創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葛蘭西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哲學”,主張堅持“理論和實踐的統一”這一辯證法的基本精神(1926—1937);柯爾施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把社會發展看作或理解為一個活的總體的理論”(1923)。到50年代末期以后,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已突破單一的模式,呈現解釋和應用的多樣化格局。盧卡奇要用“社會存在的本體論”“復活馬克思主義本體論”(1969),施密特認為“馬克思的意思并不是簡單地用一種物質的‘世界實體’去代替黑格爾的‘世界精神’,那會是一個同等的形而上學原則。”(1973)。此外,以薩特、哈貝馬斯等為代表的現代西方哲學主要流派也都從各自的角度對馬克思主義進行“重建”或理解,觀點之多,不勝枚舉。這些研究,不論是否正確,對我們研究和理解馬克思主義,都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

在國內,蘇聯模式一直作為哲學教科書、作為正宗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被宣傳、普及。直到80年代初,哲學界才開始有人批評傳統教科書“仍然沿用的是舊哲學的提法,把馬克思主義歸結為本體論”(高青海等1985)。此后越來越多的哲學家主張要“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本來面目認識馬克思”(陳先達等1990),要搞清“‘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什么,它的‘本來面貌’是什么”(李德順2000);一些哲學家則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要“返本開新”(劉奔《馬克思歷史觀變革的實質》1999),要“創造性地詮釋馬克思”(何中華2000);另一些哲學家認為要“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黃楠森、韓民青2000)等。這些觀點,對我們研究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了基礎,開拓了思路。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來面貌”究竟是什么這一點上,看法始終難以統一。代表性的有:(1)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辯證唯物主義(黃楠森2000),歷史唯物主義是其在社會歷史領域的“推廣和應用”(孫正聿2000);(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是唯物史觀。離開了唯物史觀的創立,就不可能有辯證唯物主義(辛敬梁1996);(3)馬克思主義哲學仍然是形上學,是本體論(李維武1991,葉秀山2000),它與黑格爾哲學的區別僅在于是從什么樣的本體出發;(4)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唯物主義(如李淮春、楊耕1994);5、馬克思主義哲學只是一種方法、一種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系統,而不是一種體系哲學(孫伯揆等2000)。可見,如何處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傳統形而上學和本體論的關系問題。也是當前國內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焦點。

由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傳統形而上學的關系問題一直未能得到正確處理,中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一直為傳統形而上學和本體論的陰影所籠罩,并為如下重大問題所困擾: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是本體論哲學,它與傳統形而上學僅是在方法上對立還是作為哲學形態而全面對立?唯物辯證法僅是一種方法或方法系統,還是一種與傳統形而上學全面對立的哲學形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全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和靈魂?2、黑格爾哲學是否仍是傳統形而上學,它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區別是否僅在于唯物與唯心的區別?3、唯物辯證法與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的區別究竟在哪里,僅僅是出發點不同,還是作為不同的哲學形態而全面對立?4、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變更只是出發點的變革、方法的變革,還是哲學形態的革命性變革,徹底的變革?5、唯物辯證法僅僅是一種方法或方法系統,還是一種與傳統形而上學全面對立的哲學形態?能不能說唯物辯證法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全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和靈魂?對這些問題如何回答,已成為理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鍵所在。

也正是由于這些問題未能解決,才導致了哲學界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上的重大差異: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仍然是形而上學和本體論,就必須以傳統哲學的眼光、以黑格爾哲學的眼光來審視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它視為世界觀、視為知識,視為科學(甚至是科學的科學),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有科學、嚴格、完整的體系,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依靠純粹概念進行的邏輯推論。其結果是,不論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視為本體論、知識論,還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視為實踐論、價值論,或是實踐唯物主義、人本唯物主義等等,都擺脫不了傳統形而上學本體論的影響,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成為一個依靠純粹概念的邏輯推論建立起來的哲學體系;否認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形而上學和本體論,或是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與傳統形而上學和本體論全面對立的,就必然反對用純粹概念的邏輯推論建立絕對體系的傳統哲學模式,反對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視為科學的知識論觀點,而把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作為自己的使命;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僅僅是一種方法或方法系統,就必然反對體系哲學。但又容易因片面強調方法,而看不到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與傳統形而上學全面對立的哲學形態,它在目的、性質、對象、方法、功能、作用等各方面與以黑格爾哲學為代表的傳統形而上學全面對立。就看不到唯物辯證法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全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和靈魂。一些人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唯物史觀,就是辯證方法,都是只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僅僅看作是一種方法或方法系統的結果,因而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相當大的范圍內喪失了與傳統形而上學全面對抗的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混同于傳統形而上學。可見,“回到馬克思”也好,“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形態”也好,都必須首先解決好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傳統形而上學的關系問題。只有這一問題解決好了,才能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

二、唯物辯證法是指稱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準確的概念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種全新的哲學形態,最能代表其本質和核心的究竟是什么?是“辯證唯物主義”,還是“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抑或是“實踐唯物主義”?我認為,這些說法都不夠準確。只有唯物辯證法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和靈魂,是指稱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準確的概念。

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唯物辯證法。事實證明。用本體論的方法建構起來的哲學體系,來反對傳統形而上學和本體論,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從休謨和康德開始,傳統形而上學就受到了質疑。到現當代西方哲學,反對傳統形而上學的呼聲更是一浪高過一浪。但縱觀中外哲學史,只有馬克思才真正建立起了與傳統形而上學和本體論哲學全面對立的嶄新的哲學形態。為了終結理論脫離實際的傳統形而上學和本體論,馬克思堅持以哲學改造世界為己任,利用從現實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理論服務于現實這樣一種與本體論完全相反的哲學方法,創立了與傳統形而上學根本對立的哲學新形態——唯物辯證法,從根本上改變了那種“為了知而追求知識,并不以某種實用為目的”的本體論哲學。馬克思原創的唯物辯證法,既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全新的哲學形態,是哲學形態的根本革命。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本質是現實哲學,即從現實出發、為現實服務,堅持理論和現實的統一,研究現實、反映現實、改造現實,作為現實生活的靈魂和時代精神的精華的哲學,而不是本體論:是真正的智慧學,而不是知識或科學;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智慧,而不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進行概括和總結的知識論,更不是凌駕于科學之上的“科學的科學”。

馬克思最偉大的成就是創立了唯物辯證法,以一個全新的哲學形態終結了傳統形而上學,實現了哲學上的重大革命,使哲學成為真正現實的哲學。唯物辯證法,僅僅從哲學方法論的角度看,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內容。若從以這種方法建立起來的哲學形態的角度看,它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哲學史上的意義,并不在于創造了什么“徹底嚴整的科學體系”,建立了“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而是在于:建立了從現實出發、以理論聯系實際、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為根本特征的唯物辯證法,這樣一種全新的哲學形態;終結了“以超出了經驗范疇的純粹概念的邏輯推論,建構絕對的、普遍有效的體系”為共同特征的傳統形而上學這樣一種舊的哲學形態。實現了哲學形態的革命。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理論,都是依靠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來完成的。唯物史觀、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都是唯物辯證法的結晶,都是在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研究人類社會現實的結果。我們重新解讀馬克思,關鍵就在于如何繼承發展唯物辯證法。

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迄今為止的最新的哲學形態,也是最符合哲學本性的哲學形態。按哲學的本性來說,“哲”之為“學”,就是給人以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即“智慧之學”或“聰明之學”。“智慧”,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方法。它是一種思維創新能力,是人們進行文化創造的想象力和批判力,也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它不同于知識。知識是能力和方法的結晶,是智慧發揮作用的結果,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因此,哲學的本性是“智慧”,是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而不是知識(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思維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更不是這些知識本身。哲學作為“智慧學”。與其他智慧的區別,就在于它不是解決各種具體問題的能力和方法,而是關于人類如何生存發展和安身立命、如何處理人與世界關系的能力和方法。它是理解和協調人與世界關系,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歷史、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的關系的能力和方法。也就是說,哲學提供的是認識、協調和改造人與世界關系的能力和方法,而不是認識和改造世界本身(人、自然、社會、思維)的能力和方法。哲學作為“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也都是從處理人與世界的關系的角度講的,而不是從認識世界本身的角度講的。認識世界是各門具體學科的事情,而不是哲學的事情。并且,“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要為“方法論”服務。從哲學的本性而言,哲學的研究模式主要是“(這)應是什么”和“(這)能是什么”,而不是“(這)是什么”。哲學的本性是智慧,智慧重在創新和發展,要創新和發展,就離不開反思和批判。哲學智慧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變革的智慧。它激發人們的想象力、批判力和創造力,弘揚人們的探索精神,激發和引導人們對社會現實進行反思和批判,實現人類的自我超越和自我發展。正是這個原因,馬克思才說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成為“時代精神的精華”,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要求。

唯物辯證法就是全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與靈魂,與其它哲學形態有著根本區別。目前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為由幾個部分組成的絕對體系的做法是錯誤的。唯物辯證法的根本特征是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從實際出發、從現實出發。它是為現實服務的哲學,也是為人民服務的哲學,因為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實踐就是最大的實際、最大的現實。其主要內容是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理論與實際的統一;理論和實踐與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統一;檢驗真理與實踐評價的統一。其與黑格爾辯證法的根本區別是,理論與實際是在現實中還是在思想上統一。

只有唯物辯證法才作為哲學形態而與傳統形而上學全面對立,也只有唯物辯證法才是指稱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準確的概念。“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以至“實踐唯物主義”,都不能準確概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當然,我們也可以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看成“現實的哲學”、“人民的哲學”“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實踐唯物主義”等等,但其核心和實質只有一個:就是唯物辯證法。

三、唯物辯證法是一種與傳統形而上學全面對立的全新的哲學形態

作為哲學形態,唯物辯證法只能是與作為哲學形態的,“以超出了經驗范疇的純粹概念的邏輯推論,建構絕對的、普遍有效的體系”為共同特征的傳統形而上學根本對立。而不是與僅僅作為方法的“形而上學”或歷史唯心主義全面對立。(參見拙文《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根本對立及其現實表現》《東岳論叢》2001年第一期)。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傳統形而上學和本體論,用超出了經驗范疇的純粹概念的邏輯推論,建構絕對的、普遍有效的體系。不僅在發展觀上與辯證法對立,也在世界觀上與唯物主義對立。追求絕對的普遍真理,建立普遍有效的絕對體系。必然導致用片面的、靜止的、孤立地眼光看問題;從思維而不是從事實出發。必然導致唯心主義,或者本身就是唯心主義的原則;建構絕對的、普遍有效的體系,片面追求終極性、統一性、固定性和穩定性,否定矛盾,必然導致與辯證法對立意義上的形而上學,或者本身就是形而上學的特征。因此,與傳統形而上學全面對立的不是僅僅作為方法的“辯證法”,而是作為哲學形態的“唯物辯證法”。只有唯物辯證法才作為一種全新的哲學形態與傳統形而上學全面對立。

概括起來說,作為一種全新的哲學形態,而不僅僅是方法,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在目的、性質、對象、方法、理論來源與表述、理論與現實的關系等各個方面,與傳統形而上學和本體論全面對立。主要表現在如下幾點: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其一,目的是為了應用。還是為了“求知”。在研究目的上,唯物辯證法以改造世界、解決重大社會現實問題為目的,堅持從現實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理論服務于現實。而傳統形而上學和本體論則是“為了知而追求知識,并不以某種實用為目的”(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

其二,性質是“智慧”,還是“知識”。唯物辯證法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智慧”而不僅僅是認識世界的“知識”。形而上學和本體論把自己看作是認為世界的“知識”或“科學”,因而也就常常把自己混同于具體科學,甚至把自己看作“科學的科學”。

其三,對象是現實還是思想和概念。唯物辯證法把現實作為哲學研究的對象,認為理論是來自現實,是現實的反映,堅持理論與實際在實踐基礎上的統一,強調“按照事物的真實面目及其產生情況來理解事物”①(P76)。而在傳統形而上學和本體論中,則是把“本體”作為研究對象,是理論與現實相脫離或背離:唯心主義認為現實是“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自然界只是觀念的外化;唯物主義雖然反對現實是“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的唯心主義觀點,但其哲學也僅僅是從頭腦中而不是現實中產生出來的思想。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批判黑格爾時說:“在黑格爾看來,自然界只是觀念的‘外化’,它不能在時間上發展,只能在空間上擴展自己的多樣性,因此,它把自己所包含的一切發展階段同時地、并列地展示出來,并且注定永遠重復始終是同一的過程。黑格爾把發展是在空間以內、但在時間(這是一切發展的基本條件)以外發生的這種謬論強加于自然界”②(P229)恩格斯在批判費爾巴哈時也指出,由于“他雖然有‘基礎’,但是在這里仍然受到傳統的唯心主義的束縛……從他的孤寂的頭腦中,而不是從與他才智相當的人們的友好或敵對的接觸中產生出自己的思想。”②(P230—231)因此,“我們一接觸到費爾巴哈的宗教哲學和倫理學,他的真正的唯心主義就顯露出來了。”②(P233)

其四,方法是從實際出發,還是從思想、從概念出發。在哲學研究方法上,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堅持以全面、聯系和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解決與人類歷史命運相關的重大社會現實問題。馬克思一生致力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和對未來社會的構思,致力于全世界無產者以至全人類的解放事業,要求人們在理解現實世界(自然界和歷史)時從事實和事實本身的聯系出發。拋棄一切先入為主的、同事實不相符合的唯心主義怪想。而傳統形而上學和本體論的思維方法(包括黑格爾的思辨方法),堅持從思想出發。從抽象的概念出發,在超越于經驗的純思維領域構造世界的發展圖景,就不能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來認識世界,就不能把世界理解為一種過程(如費爾巴哈)、理解為一種處于不斷的歷史發展中的物質(如黑格爾)。這是包括費爾巴哈和黑格爾在內的傳統形而上學哲學家的共同缺陷。

其五,理論是開放的、發展的,還是普遍有效的絕對體系。在哲學理論的表述上,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認為真理是現實的反映,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不承認永恒不變的“本體”和絕對真理,反對建立普遍有效的絕對體系。認為自己的哲學是開放的、發展的理論。而傳統形而上學和本體論,則追求終極、追求普遍、追求絕對,追求永恒不變的“本體”和絕對真理,致力于建立普遍有效的絕對體系。他們大多把自己的哲學封為絕對真理。恩格斯在評論黑格爾哲學時說:“他不得不去建立一個體系,而按照傳統的要求,哲學體系是一定要以某種絕對真理來完成的。”②(P217—218)并指出:黑格爾之所以把發展是在空間以內、但在時間以外發生的這種反辯證法的謬論強加于自然界,是因為體系的限制,“體系要求這樣,于是,方法為了迎合體系就不得不背叛自己。”②(229)由于黑格爾用超出了經驗范疇的純粹概念的邏輯推論,建構絕對的、普遍有效的體系,宣布自己的體系是絕對真理,從而最終陷入了形而上學。恩格斯在批判費爾巴哈受傳統形而上學哲學體系束縛時也說:“不僅哲學這—似乎凌駕于一切專門科學之上并把它們包羅在內的科學的科學,對他來說,仍然是不可逾越的屏障,而且作為一個哲學家,他也停留在半路上,他下半截是唯物主義者,上半截是唯心主義者”②(P241)。就是說他仍然未能逃脫傳統形而上學建構絕對的、普遍有效的體系的老套路。而用形而上學方法建立起來的體系,也免不了“上半截是唯心主義”。

其六,在哲學與現實的關系上,唯物辯證法是現實的哲學,強調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檢驗真理與實踐評價相統一。堅持哲學是與現實相統一的,在現實中生長和發展的,是為現實服務的。而傳統形而上學和本體論,則以主觀與客觀相脫離。理論與實際相脫離為特征,不僅方法本身容易導致理論與事物的本來面目不相符,即使理論本身有與實際符合的成分,也只是作為知識和教條,成為空頭理論,而不能正確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馬克思強調“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①(P57)列寧認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③(P241)。也批評“唯心論和機械唯物論,機會主義和冒險主義,都是以主觀和客觀相分裂,以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為特征的。”④(P295)都是從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統一的角度講的。

其七,功能是為現實服務、為人民服務,還是脫離實際、為少數人服務;是最廣大人民群眾行動的指南,還是少數人的理論招牌;唯物辯證法堅持哲學為現實服務、為人民服務,傳統形而上學則是脫離實際的概念推演,是少數人的理論招牌。這種對立也表現在現實中(理論上、認識上、實踐上),并對當代哲學有著重要影響。

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不僅表現在理論上,也表現在現實中。理論上的對立是社會現實中對立的反映。但不論是理論上還是現實中,堅持形而上學和本體論的必然歸宿都是理論脫離實際,哲學脫離現實。因而,形而上學和本體論是馬克思主義的大敵,人民的大敵。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從其誕生之日就是在與形而上學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從反對教條主義、機會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到反對兩個凡是、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都是以唯物辯證法拒斥形而上學的結果。因此,唯物辯證法的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就在于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唯物辯證法: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領導人民建立了新中國;鄧小平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領導人民走向了富裕。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是認清真假馬克思主義的需要;也是建設好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需要。<br>四、正確理解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解決的幾個問題

1、“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本來面目認識馬克思”

不論是“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本來面目認識馬克思”、“創造性地詮釋馬克思”,還是“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共同的目的都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都首先要搞清“‘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什么,它的‘本來面貌’是什么”。通過對馬克思原著的解讀,并吸收中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積極成果,從哲學形態變革的角度,對唯物辯證法、形而上學,以及二者的全面對立進行深入考察。力求得出科學的結論,以劃清僅作為方法的“辯證法”和“形而上學”。與作為哲學形態的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之間的區別;劃清唯物辯證法與其他一切哲學形態的區別。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征和實質,明確唯物辯證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核心地位,驅除傳統形而上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影響,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成為現實的哲學。

2、從哲學形態發展的高度看待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關系,而不是簡單地把它作為“直接來源”。改變從某一抽象概念出發、依靠邏輯推演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把唯物辯證法作為一種全新的哲學形態(而不僅是方法),放到哲學形態發展史中考察,全面解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傳統形而上學的關系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不是本體論。而且馬克思還是堅決反對本體論的。傳統形而上學和本體論是以建立普遍有效的絕對體系為特征的,如果馬克思崇尚傳統形而上學,他首先要做的,決不應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研究。不是從事《資本論》的研究。而是創造出一個自己的哲學體系。不論這個體系是從物質“本體”出發,從人“本體”出發。還是從實踐“本體”出發。馬克思一生中不但沒有建立這樣一個體系來表述自己的思想。反而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資本論》的著述上。其中的原因只有一點,就是馬克思堅決反對“以超出了經驗范疇的純粹概念的邏輯推論,建構絕對的、普遍有效的體系”為共同特征的傳統形而上學,一生致力于建立從現實出發、以理論聯系實際、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為根本特征的唯物辯證法。致力于運用唯物辯證法解決重大社會現實問題。因此,我們在談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來源問題時,必須明確唯物辯證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核心地位,明確其與黑格爾哲學的根本區別。從為現實服務的角度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傳統形而上學的關系,而不能把它混同于以建立絕對體系為目的的傳統哲學。糾正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視為形而上學和本體論的錯誤傾向。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成為現實的哲學、人民的哲學。

3、從堅持和發展以理論與實際相統一為根本特征的唯物辯證法的角度來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思想和鄧小平理論,而不能把它們建構成絕對的體系。從理論和現實兩方面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1)在理論上堅持哲學與現實的統一。反對脫離現實的“形而上學”。堅持哲學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為提高民眾哲學素養、維護人民大眾的利益,為人民大眾的社會實踐提供理論支持。反對一切用傳統形而上學方法建立實踐本體論、人本體論、社會本體論、關系本體論等哲學體系,甚至直接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視為本體論哲學的錯誤傾向;(2)認識上堅持主觀與客觀的統一、認識與實踐的統一、實踐評價與檢驗真理的統一。反對割裂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把實踐神圣化,片面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忽視用人民利益標準來評價實踐的傾向;(3)實踐上,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反對理論脫離實際的“純粹理論家”、只會讀稿子的“純粹演說家”和既不懂唯物辯證法、也不懂社會科學的“純粹實踐家”。

4、從哲學的“智慧學”本性的角度來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而不是把它看作一般和個別的關系。作為科學一般的是科學學或科學哲學,而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兩者在目的、對象、方法、成果各方面均不相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解決重大現實問題的原則、方法和理論,而不是認識世界的知識和科學,更不是科學的科學。它是改造世界的智慧,而不是認識世界的知識。不是對現實、對實踐的概括和總結。它是一個開放的理論系統,而不是一個絕對的理論體系。更不是用純粹概念推論建立起來的形而上學和本體論,不是“科學的形而上學”。否則,若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視為知識。視為對世界的認識,對實踐的總結,必然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實踐的闡釋者而不是指導者。游離于現實之外,落后于現實,從而喪失生機和活力。

5、從理論與實際相統一的高度而不是從世界觀的角度理解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精華的特點。在研究方法和學風上,哲學研究堅持以重大社會現實問題為反思對象,而不是以脫離現實的純粹概念為對象。改變脫離人民大眾、以深奧難懂為榮的形而上學作風,堅持研究與宣傳普及的結合。把科學研究的結果普及推廣到全社會。要從現實出發,堅持用唯物辯證法來研究“人的問題”、“認識問題”、“實踐問題”、“歷史問題”、“社會問題”、“文化問題”、“發展問題”、“價值問題”以及其他重大的現實問題,而不是熱衷于從抽象的概念出發來建立諸如“人學”、“認識論”、“實踐哲學”、“歷史哲學”、“社會哲學”、“文化哲學”、“發展哲學”、“價值哲學”等各種各樣的哲學體系。堅決反對從虛構的概念出發來推演哲學體系的傳統形而上學方法。特別是近些年國內哲學界出現的諸種“本體論”哲學。這些“本體論”哲學的共同特征就是站在“形而上”的角度。從概念出發而不是從現實出發,片面強調一點或一面。“追求終極”,好走極端。只要強調什么,就把什么推到“本體”的地位。如“實踐本體論”、“人本體”論、“社會關系本體”論,等等。這些“本體論”哲學由于從概念出發和好走極端,不僅容易由“形而上”而走向唯心主義,也混淆了唯物辯證法與傳統形而上學的區別。

6、在重視實踐問題的同時,注意加強實踐評價的研究。在人類統一的認識——實踐活動中。檢驗真理和實踐評價是統一的,統一的基礎就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人的認識需要實踐的檢驗,而人的實踐又需要以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標準進行評價,實踐評價是檢驗真理的邏輯起點。只有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實踐,才能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參見拙文《實踐評價與檢驗真理》《文史哲》1996年第6期)。因而,在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同時,必須堅持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評價我們實踐的最高標準,實現檢驗真理與實踐評價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基礎上的統一。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我們的黨才能真正成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成為真正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黨,才能真正團結全國人民同心同德搞好現代化建設。這也是反對把實踐神圣化、片面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忽視用人民利益標準來評價實踐的錯誤傾向,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實現理論與現實相統一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④《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