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思想

時間:2022-05-13 10:22:00

導語:列寧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思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列寧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思想

【內容提要】列寧從當時俄國的具體國情出發,闡述了文化建設對于社會主義建設成敗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推動文化建設順利進行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措施,以及加強無產階級政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這一重大原則。

【關鍵詞】列寧/文化建設/知識治國/黨的領導/

【正文】

列寧不僅把無產階級的崇高理想在俄國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締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而且從當時的俄國國情出發,提出了社會主義發展初級階段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建設的理論。我們在致力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精神文明建設的歷史時期,重溫列寧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基本思想,將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

列寧認為文化建設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整個事業中具有巨大意義。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有覺悟、有文化、有知識的勞動者,沒有高度的科學文化水平,要建成社會主義是不可能的。因此,當政治變革和經濟變革的任務基本解決以后,必須著重解決文化建設的任務。“從前我們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應該放在政治斗爭、革命、奪取政權等等方面,而現在重心改變了,轉到和平組織‘文化’工作上面去了。”[1](P687)“只要實現了這個文化革命,我們的國家就能成為完全的社會主義國家了。”[1](P688)只有在建設大工業的同時完成文化建設,建設高度發展的文化與科學,才能有完全的真正的社會主義。

第一、俄國國情決定了搞好文化建設的迫切性。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從沙俄手里承接下來的,是一個經濟和文化都比較落后的國家。沙俄時代雖然出現過一些舉世文明的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廣大勞動人民卻被剝奪了起碼的受教育的權利,全國約有四分之三的居民是文盲。1920年初,俄國居民識字的狀況是:每一千個男子中識字人數只有四百零九人,百分比為40%;每一千個女子中識字人數僅有二百四十四人,百分比為24.4%;每一個個人口總數中識字人數為三百一十九人,百分比為31.9%。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清醒地認識到,這種狀況將會給新生的蘇維埃帶來多么大的困難。因此,列寧告誡全黨同志,“當我們高談無產階級文化及其與資產階級文化的關系時,實際的數字向我們表明,就是我國資產階級文化的情形也是很糟的。”[1](P687)“我們距離普遍識字還遠得很,甚至和沙皇時代(1897年)比,我們的進步也太慢。”[1](P676)“這說明我們還要進行多么巨大的工作,才能在我國無產階級已經贏得勝利的基礎上真正達到某種文化水平。”[1](P677)

第二,列寧認為,無產階級掌握文化是鞏固領導權的需要。無產階級在其先鋒隊的領導下,能夠奪取政權;但是沒有足夠的文化知識,已奪取的政權是不能鞏固的。列寧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說,我們缺少什么?是政權嗎?不是,“我們的政治權力是非常充分的”。缺少金錢、缺少經濟力量嗎?也不是,“主要的經濟力量操在我們手里”,“可見經濟力量和政治權力都是有的”。“缺少什么,很明顯:做管理工作的那些共產黨員缺少文化。”列寧舉例說:“如果拿莫斯科的4700個負責的共產黨員和這堆官僚主義的寵然大物來說,是誰在領導誰呢?”“說句實話,不是在領導,而是我們被領導。”[2](P254)列寧還以商業為例說明文化與領導權的關系,他說:“如果你不會做生意,資本家就會運來商品,他們會跑來說:‘請買我們的吧,至于你們有什么蘇維埃政權,莫斯科的也好,彼得格勒的也好,我們都不管’”[3](P13)在與外國商人打交道中,忠誠的共產黨員也常常被老奸巨滑的商人“愚弄”。可見,文化建設與無產階級的領導權息息相關,是鞏固無產階級政黨領導權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

第三,列寧還闡述了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經濟建設是無產階級政權建設的根本問題,只有建立強大的物質基礎,才會有完全的社會主義。在全俄蘇維埃八大上,列寧提出了“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的著名論斷,把發展大工業的社會主義物質基礎擺到了一個極端重要的地位。但是,建立社會主義的強大的物質基礎,必須有充分發展的文化教育作保證。“使文化和技術教育進一步上升到更高的階段,是保證整個蘇維埃建設獲得成功所異常必需的。總之,……要使工業電氣化,更要發展文化。”[4](P345)在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家,是很難進行經濟建設的,更談不上實現全國電氣化。列寧在會見女革命家蔡特金時說:“文盲現象同奪取政權的斗爭、同破壞舊國家機器的需要是可以相容的。但我們是否僅僅為了破壞而破壞呢?我們破壞是為了建設更好的。文盲現象是同建設的任務不相容的,根本不相容的。”[5](P9)文盲是實現電氣化的一大障礙,因此,我們“需要建立蘇維埃經濟,……我們需要大大提高文化。”[1](P56)“沒有豐富的知識、技術和文化,就不能建成共產主義。”[4](P126)

第四,列寧指出,文化建設是建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可缺少的條件。建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而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享有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民主權利,則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核心內容。如果勞動人民沒有一定的文化知識,那么是很難享受這種民主權利的,更談不上行使這種民主權利。同時,政治上的專制與文化上的落后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文化落后的國家,也是官僚主義作風盛行的國家。因此,列寧指出:“我們深深知道,俄國文化不發達是什么意思,它對蘇維埃政權有什么影響;蘇維埃在原則上實行了高得無比的無產階級民主,對全世界做出了實行這種民主的榜樣,可是這種文化落后性卻貶低了蘇維埃政權并使官僚制度復活,蘇維埃機構在口頭上是全體勞動群眾參加的,而實際上遠不是我們全體都參加的,這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6](P152)根本原因就是勞動群眾缺少文化。這樣,蘇維埃實際上成了“通過無產階級先進階層來為勞動群眾實行管理,而不是通過勞動群眾來實行管理的機關。”[7](P289)于是,原來受群眾之托的無產階級先進階層當中某些人物,可能由于種種原因變成官僚主義者。要想根除這種舊社會留下的“莠草”,就必須提高全體勞動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大力發展國民教育,提高國民素質。

(二)

列寧不僅論述了文化建設的歷史必然性和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性,而且制定了進行文化建設的一系列正確方針、政策和措施。

第一,確立知識治國的觀念,發揮知識和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大作用。列寧批評了布爾什維克黨員中某些人輕視知識的錯誤態度,指出,我們在奪取政權時,可以不需要更多的知識,可以用工農聯盟、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暴力革命去摧毀資產階級國家的舊機器;但是在我們建設一個新國家的時候,沒有知識,將意味著我們會失去已經取得的勝利。列寧還批判了俄國以波格丹諾夫為代表的“無產階級文化派”。列寧說:“我們從來不是空想家,我們從來沒有想用純潔的共產主義社會中產生和培養出來的純潔的共產主義者純潔的手來建設共產主義社會。這是童話。”[6](P179)列寧主張利用那些清白忠誠的沙俄時代遺留下來的資產階級專家和知識分子,利用他們的知識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列寧批評那種“不分青紅皂白”、“不想弄清這些專家究竟是什么樣的人就把他們統統叫做‘資產階級’專家的行為。”說這“簡直是給共產黨人丟臉。”[8](P396)當時,參加制定蘇維埃國家電氣化計劃的二百多個專家,都不是共產主義者,但是,他們對所從事的工作很感興趣,對蘇維埃政權“沒有惡意”,列寧就去發揮我們工作的積極性,并爭取和團結他們,關心這些專家們的生活。他說:“在這個過渡時期內,我們應當盡可能地使他們有較好的生活條件。這將是頂好的政策,這將是最經濟的辦法。不然的話,我們節省了幾億,卻可能喪失甚至用幾十億也不能補償的東西。”[7](P786)

第二,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列寧呼吁:“應當把我國人民教師提高到從未有過的,在資產階級社會里也沒有也不可能有的地位。”[9](P678)“不提高人民教師的地位,就談不上任何文化,既談不上無產階級文化,甚至也談不上資產階級文化。”[9](P977)因為當時的俄國,“還沒有擺脫半亞洲式的不文明狀態”,提高人民教師的地位,是社會主義建設的迫切需要。關心人民教師,“最重要的是提高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除此之外,還要嚴格要求人民教師,注意對他們的培養,使他們具有真正符合他們的崇高稱號的修養。同時,列寧還號召全黨要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關心學校。首先,發展“初級國民教育”,“對未滿十六歲的男女兒童實行免費的普遍義務綜合技術教育”。同時,還要興辦業余教育和高等教育,建立一個包括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社會教育和業余教育在內的教育網,促進文化和科學知識的普及和提高。列寧還指出,在農業人口占多數的國家,發展教育事業,主要是發展農村的教育事業,如果我們在這個方面稍有失誤,那么我們教育事業發展的速度就會大大減慢。

第三,掌握和改造人類創造的全部文化,正確對待文化遺產。列寧指出,無產階級文化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那些自命為無產階級文化專家的人杜撰出來的。“無產階級文化應當是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地主社會和官僚社會壓迫下創造出來的全部知識合乎規律的發展。”因此,只有確切地了解人類全部發展過程所創造的文化,只有對這種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設無產階級文化。如果無產階級不想利用資本主義世界遺留下來的文化進行建設,那就“不是共產黨人,而是空談家。要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就必須利用全部科學、技術和資本主義給我們遺留下來的一切東西。”[6](P489)

當然,社會主義文化也不是全盤繼承人類的一切文化遺產,而是批判地繼承其中優秀的部分,即“根據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無產階級在其專政時代的生活和斗爭條件的觀點,去發揚現有文化的優秀典范、傳統和成果”[10](P609),吸取其“精華”,拋棄其“糟粕”。列寧批判了對待文化遺產的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主張無產階級文化的純潔性,由無產階級自己創造一種純而又純的新的無產階級文化,開辟無產階級文化的新天地;另一種是在發展無產階級文化進程中的急躁冒進情緒。列寧說,是錯誤的,但急躁冒進是一種更有害的東西。因為文化的發展有自己的特殊規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無產階級文化的發展也是這樣,它有一個長期的、艱巨的過程。

列寧還以馬克思主義為例,闡明了無產階級的思想文化與人類文化遺產的關系。他指出,“馬克思主義這一革命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贏得了世界歷史性的意義,是因為它并沒有拋棄資產階級時代最寶貴的成就,相反卻吸收和改造了兩千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9](P362)批判地繼承人類的一切文化遺產,才是無產階級文化發展的正確抉擇。

第四,堅持以共產主義道德為核心的思想教育,同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侵蝕作堅決斗爭。列寧指出:“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真正的共產主義者,使他們有本領戰勝謊言和偏見,能夠幫助勞動群眾戰勝舊秩序,建設一個沒有資本家、沒有剝削者、沒有地主的國家。”[9](P368)“我們應當堅決同一切資產階級思想作斗爭,不管它披著怎樣時髦華麗的外衣。”因為“我們是站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土壤上建設的,我們要同勞動者身上也有的、經常拖無產階級后腿的一切弱點和缺陷進行斗爭。”[11](P403)因此,共產黨人的一項基本任務,就是幫助培養和教育勞動群眾,用共產主義道德占領勞動群眾的思想陣地,用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年輕一代,自覺抵制資產階級腐朽的侵蝕和其他剝削思想的滲透。

第五,知識分子要樹立主人翁的勞動態度,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自覺為社會服務。列寧當時向全社會的勞動者(包括知識分子在內),推薦1919年12月鐵路工人發起的不計報酬的星期六義務勞動。義務勞動的意義在于“它向我們表明了工人自覺自愿提高勞動生產率,建立新的勞動紀律,創造社會主義的經濟條件和生活條件的首創精神。”[9](P13)“這是比推翻資產階級更困難、更重大、更深刻、更有決定意義的變革的開端,因為這是戰勝自身的保守、渙散和小資產階級的利已主義,這是戰勝萬惡的資本主義遺留給工農的習慣。”[9](P1)在實行社會主義政策的時候,對勞動群眾進行共產主義勞動態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知識分子作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必須樹立自覺為社會服務的主人翁的態度。

另外。列寧還在《日記摘錄》(1923年1月2日)中提出了增加教育經費的問題。他說:“首先應當縮減的,不是教育人民委員部的開支,而是其他部門的開支,以便把縮減出來的款項,轉作教育人民委員部的經費。”

(三)

列寧還論述了無產階級政黨即共產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我們要運用全部國家機構,使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在共產黨領導之下。”[9](P171)堅持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這是保證社會主義文化教育事業發展方向的不可動搖的政治原則。第一,文化建設的性質、任務和方向決定了,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才有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要建立一種適應和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無產階級的人民大眾的新文化,這是一項嶄新而艱巨的任務。只有無產階級政黨即共產黨,才能成就這一事業。這是因為,在思想理論方面,黨比一般群眾優越的地方在于,黨的“整個世界觀是以科學社會主義即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的”[12](P239),而“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無產階級政黨,有能力根據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的特殊規律,制定可行的文化革命和建設的戰略方針和政策。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始終站在實際斗爭的最前列,甚至可以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樣的黨,最能贏得人民群眾的依賴和支持,也最具有號召力。所以,無產階級政黨的事業是無往不勝的。社會主義發展初級階段的文化建設,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保證其性質,完成其基本任務,達到文化服務于經濟和政治的目的。

第二,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無產階級政黨積累和摸索了一套進行文化建設的豐富經驗,有能力領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建設。無產階級政黨,是由無產階級中的先進分子組成的,他們通曉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不但善于總結革命斗爭中的成功經驗,而且勇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錯誤和缺點。列寧曾經說過,在俄國,只有布爾什維克黨才是顛撲不破的。布爾什維克在1905年領導了工人運動,從那時起,在1905年以后的反動時期內,即當工人運動在斯托雷平杜馬的條件下極困難地恢復起來的時候,“它一直和工人階級結合在一起。只有這個黨才能領導工人階級去深刻地改變舊社會,”[6](P490)建設一個新國家。經過長期革命斗爭千錘百煉的無產階級政黨,不但積累了進行經濟、政治思想的組織方面工作的領導經驗,而且積累了從事文化建設方面的領導經驗,“這樣的黨在十月革命開始后自然要去直接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的任務。”[4](P369)

第三,俄國的文化現狀要求有一個堅強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新生的蘇維埃俄國,不僅是一個經濟十分落后的國家,同時也是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家。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很低,文盲、半文盲比例高達70%。特別是俄國的小生產者、小商業者用小資產階級的自發勢力從各方面來包圍無產階級,侵蝕無產階級,“經常使小資產階級的懦弱性、渙散性、個人主義以及由狂熱轉為灰心等舊病在無產階級內部復發起來。”[8](P397)因此,擺在無產階級政黨面前的“問題應在于:是無產階級的紀律和組織性取得勝利呢,還是俄國特別強大的小資產階級私有者的自發勢力取得勝利?”要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的變革和建設,推動國家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就必須要有一個“實行極嚴格的集中制和極嚴格紀律”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只有工人階級的政黨即共產黨,才能團結、教育和組織成無產階級和全體勞動群眾的先鋒隊,也只有這個先鋒隊才能抵制這些群眾中不可避免的小資產階級動搖性,抵制無產階級中不可避免的種種行為狹隘性或行為偏見的傳統和惡習,并領導全體無產階級的一切聯合行動,也就是說在政治上領導無產階級,并且通過無產階級領導全體勞動群眾。”[13](P233)因此,必須堅持無產階級政黨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的領導。

【參考文獻】

[1]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寧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列寧.在莫斯科第七次代表會議上關于俄國的國際形勢和經濟狀況的報告:(1920年3月13日),馬列著作編譯資料:第10輯[M].

[4]列寧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5]蔡特金.回憶列寧:第5卷[M].

[6]列寧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列寧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列寧論文學與藝術[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

[11]列寧選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列寧文稿: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3]列寧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