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分析批判論文

時間:2022-03-05 05:49:00

導語:馬克思主義分析批判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分析批判論文

一、黑格爾勞動觀念的維度分析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批判了黑格爾哲學,改造與挖掘了黑格爾哲學中積極的辯證法思想,實現了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與改造。勞動的觀念是馬克思一生始終關注的現實問題,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勞動觀念理論的分析批判,實現了他的唯物主義轉向。

黑格爾勞動概念的完整闡釋是在《精神現象學》中:“勞動陶冶事物。對于對象的否定關系成為對象的形式并且成為一種有持久性的東西……這個否定的中介過程或陶冶的行動同時就是意識的純粹自為存在,這種意識現在在勞動中外在化自己,進入到持久的狀態。”[1]人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勞動的對象,人在自然界中進行對象性活動,改造了自然,改造了社會,創造了人的本質。勞動是人與自然界相統一的紐帶,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始源性關系。

馬克思高度評價了黑格爾,指出:“黑格爾的《現象學》及其最后成果——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的辯證法——的偉大之處首先在于,黑格爾把人的自我產生看作一個過程,把對象化看作失去對象,看作外化和這種外化的揚棄;因而,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現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他自己的勞動的結果。”[2]101這里可以看出:第一,黑格爾抓住了勞動的本質,現實、對象性的人是他自身勞動的產物,人的本質是在于勞動,人的本質在勞動中得到自我的確證。人的產生是根源于勞動的過程,但是黑格爾這里的勞動不是感性的、現實的實踐活動,而是抽象的精神的活動。第二,勞動是對象性的活動,勞動的對象化是對象性的喪失,對象性活動成了異化的力量。勞動的對象化實際上就是勞動的異化,異化是對象性的不斷揚棄。人通過勞動把人的類本質力量發揮出來時,“首先又是只有通過異化的形式才有可能”。第三,他看到勞動的歷史性作用。人的自我產生是一個過程,人的本質是在勞動中形成的,人是歷史性的存在物,人的自我的產生過程就是歷史的不斷創造的過程,“只有通過人的全部活動、只有作為歷史的結果才有可能——并且把這些力量當作對象來看待,而這首先只有通過異化的形式才有可能。”[2]101黑格爾的哲學里,絕對觀念既是邏輯起點,也是其邏輯終點,絕對觀念經過揚棄異化的形式最后回到自身。在異化的不斷揚棄過程中,勞動是其連接點和主軸線,是揚棄異化的中介,雖然這種勞動最后為抽象的勞動,歸結為絕對理念,但是他看到了勞動的重要作用,看到了社會中的“合理”的異化現象。這一異化為馬克思所借用,與《手稿》中的異化勞動理論相聯系起來,對異化勞動理論的邏輯分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馬克思同時肯定了黑格爾對勞動異化結果的分析。黑格爾認為現代勞動不再服務于人的直接的需要,勞動變成了抽象的形式,對象化變成了非對象化,勞動成了為滿足他人的需要,勞動由滿足自身的需要變成抽象的統治。馬克思贊揚了黑格爾堅持人的異化,“它潛在地包含著批判的一切要素,而且這些要素往往已經以遠遠超過黑格爾觀點的方式準備好和加工過了。”[2]100

二、黑格爾對勞動本質理解的扭曲

黑格爾看到了勞動的本質,但是他對勞動本質的理解是片面的、扭曲的。馬克思指出:“黑格爾站在現代國民經濟學家的立場上。他把勞動看作人的本質,看作人的自我確證的本質;他只看到勞動的積極的方面,沒有看到它的消極方面。”[2]101這里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站在現代國民經濟學的立場”是怎樣視域的立場?國民經濟學的立場所指稱的社會形態是資本主義社會,利益的主體是資產階級,工人被資本家雇傭、奴役、控制與剝削,勞動是財產的主要來源,工人勞動是積累財富的主要手段,并且是合理有效的手段。馬克思在《手稿》中對黑格爾勞動觀念的批判起始于批判他的出發點,指出黑格爾是舉著私有財產合法性的大旗,站在私有制社會的立場上,把勞動理解為人的本質的彰顯和自我確證,以此為出發點,把私有財產看成是獲得財富的合理正當的來源,私有財產獲得了合法性的地位,并且被固定化與永恒化。這種國民經濟學抽象性地把人的利己本性認定是永恒不變的,并且認定的人是按照固定理性的要求,進行對象性活動,人的情感、意愿、自由等非理性的一面被抹殺了。其次,要厘清積極方面與消極方面,這里的積極方面指稱的是勞動的積極能動的作用,黑格爾看到了勞動在社會生活方面的積極作用,勞動是積累財富的主要手段,是促進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消極方面是指他沒有看到在私有制條件下,勞動的消極被動的作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者的勞動已經變質、異化了,勞動者的勞動不是積極主動的勞動,而是在被迫的、奴役的狀態下的勞動。勞動者的主體性地位已經失去自主性,勞動的主體和客體相分離,勞動成為異己的力量,“勞動在國民經濟學中僅僅以謀生活動的形式出現”,勞動者的勞動只是維持生存活動的手段,而不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真正體現。最后,勞動的精神抽象性。黑格爾的哲學是一個螺旋上升的、不停息的圓圈過程,勞動理論作為其整個哲學體系一部分,同樣是框定在這個圓圈之內,勞動的落腳點還是復歸到絕對理念。黑格爾闡述勞動本質的理論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是脫離現實的實踐活動的勞動,這種勞動是虧空的、僵死的,是在絕對精神或絕對理念的范圍內的勞動。所以馬克思指出,黑格爾唯一知道并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他——在抽象的范圍內——把勞動理解為人的自我產生的行動,把人對自身的關系理解為對異己存在物的關系,把作為異己存在物的自身的實現理解為生成著的類意識和類生活。”[2]113人對自身的關系等同于對異己存在物的關系,人不再占有自身的本質,人類的“類意識”和“類生活”的生成與實現都是在抽象的精神的范圍內得到確證的。

三、馬克思對黑格爾勞動理論的超越:異化勞動理論

馬克思在分析批判黑格爾的勞動理論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新的視閾,實現了對黑格爾勞動理論的超越,即異化勞動理論。異化勞動是指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條件下,勞動者的創造物成為異己力量,勞動的對象化變為非對象化,勞動的現實化外化為非現實化,人的本質力量已經喪失為私有財產的一種形式,這種勞動的存在形式即異化勞動。馬克思肯定了黑格爾看到了勞動的本質,但是黑格爾理解的異化和馬克思理解的異化有著實質性的不同,黑格爾洞察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狀況下的異化現象的不可逃脫和不可避免的客觀必然性,他也抓住了勞動的本質,但他對異化是持積極肯定的態度,認為異化是社會的必然趨勢和合理狀態,是非批判性的。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實現對黑格爾勞動思想質的超越,表征為:

第一,恢復了人的勞動的實踐本性。實踐這一哲學范疇是貫穿于馬克思哲學理論體系的始終,實踐是其理論體系的一條紅線。馬克思提出勞動是在實踐中進行的對象性活動,是人的感性活動,人在勞動實踐中不斷生成現實中的人,確證人的本質的存在。這與抽象的精神的勞動相對立,實現了實踐視域的根本轉向。第二,勞動是自由自覺的對象性活動。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原則。人能夠意識到自己勞動的性質,自覺意識到自己勞動的意識,能夠在勞動中積極主動地改造外部的感性世界,并能在改造對象世界的過程中自覺地調整控制、自己,不斷地變革世界。第三,勞動是社會歷史性活動。“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部分。”[2]90整個社會歷史就是在勞動中不斷生成的歷史。從共時態看,勞動豐富歷史的內容,歷史不斷地確證勞動的價值,勞動與歷史是同步的。人類社會在生產勞動過程中,不僅生產它生產的對象,而且還生產“他人對他的生產和他的產品的關系以及他對這些他人的關系”。歷史的維度在勞動中不斷延伸,并不斷地積累勞動的成果,確證勞動的存在意義。從歷時態角度審視,歷史不外是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勞動是形成歷史的基石,在勞動實踐中實現對外部感性世界的改造,在勞動中形成歷史性的關系,歷史的河流在勞動中不斷地得到彰顯。第四,揭示資本和勞動的對抗性的關系。勞動直接滿足服務于資本的需要,勞動成為被動式的、壓迫式的。勞動本身是無助的,成為資本奴役的勞動變得更無力,失去了勞動的本質。資本的噬人本性就是榨干每一位勞動者身上的血汗,勞動和資本在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為對抗、沖突的關系。

四、勞動實踐觀的提出:現實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

從勞動的本身來看,勞動是指人們運用一定的生產工具,作用于勞動對象,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有目的的活動。它是主體改造客體的對象性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基本的條件,是體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作用形式。勞動本身是無助的,勞動關系體現的是主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至于主客體之間如何作用、作用的形式、結果,并不是勞動自身本原性的關系,而是勞動生成性的關系。馬克思在《手稿》中從高度的理論視域出發,超越了現實中的外在強制性的因素,把勞動規定為人的本真意義的存在方式,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人自由支配自己的勞動產品,自由自覺地改造勞動對象,人的勞動本性就是實踐性。“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2]105人作為自然的存在物,需要從自然界索取各種生活資料以維持自身的生存,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沒有勞動的對象化的外部自然界,工人的勞動就沒有物質基礎,什么都不能創造,感性的自然界是勞動者的勞動得以進行、實現的前提和基礎。也正因為如此,人類的活動要受到自然界的限制,受到自然環境、自然條件等各種因素的約束,是受動的存在物。但是這樣并不是說人類在自然面前無能為力,人還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人的活動是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可以通過勞動調整、控制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在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中真正體現人的本質力量。在對象性的活動中才能確證對象性的存在物是對象性的存在,非對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一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有自己的自然界……它沒有對象性關系,它的存在就不是對象性的存在。”[2]106但在資本主義狀態下,實踐活動的內容被歪曲了,勞動的現實狀態外化為非現實的狀態,對象性的存在異化為非對象性的存在,改造世界的活動異化了,本真狀態的生存方式異質為非本真的生存狀態。

人類歷史的產生與發展也是一部勞動史,人類歷史的產生與勞動的產生是同一個過程,人們在勞動中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歷史是人的歷史,人是歷史發展的主體,歷史脫離了人沒有任何意義。“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2]92,人類社會歷史產生過程中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外部的自然界相對于人類社會來說具有“優先地位”,但是在其現實性上,脫離人的自然界對人來說是無,我們所關注的自然界只能是人類自身活動的自然界,人類進行勞動改造的自然界,是人化了的自然界,一切在人之外的原生態的自然界對人沒有任何意義。因此,“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為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說來也是無”[3]。對象性活動不僅確證人的生命的存在,而且人類歷史也只有在對象性的活動中才能確證,“歷史對人來說是被意識到的歷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同時,對象性勞動也是主體力量的確證,只有在勞動中,主體的本質力量才能展現出豐富性、多樣性,主體的感性豐富性才能逐漸彰顯與發展起來。與之相反,脫離人的感性活動,自然界是個“有缺陷的存在物”,對人來說是“非對象性”的存在物。為馬克思在后來進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