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階段

時間:2022-03-13 02:34:00

導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階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階段

摘要:科學發展觀是在新形勢下提出的關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指導。它從理論品質、哲學基礎及具體層面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的新結合,豐富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容,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黨的十六大以來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又一創新理論,它的提出“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入”[1]。科學發展觀從理論品質、哲學內涵及具體層面上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一、科學發展觀在理論品質上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承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又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產生了思想、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系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其關鍵就在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具有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品質。科學發展觀是我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形勢下根據國情、世界發展趨勢總結出的新的理論成果,它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精髓充分貫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階段

首先,科學發展觀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實踐為基礎發展而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我國綜合國力有了極大的提高,同時也出現了很多新情況新問題,社會主義事業步入了又一重要關頭。在此情況下迫切需要新的理論作指導。科學發展觀就是與時俱進產生的指導社會發展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它以鄧小平發展理論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直接理論基礎,深化了對我國社會發展本質、發展階段、發展任務、發展動力、發展目的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認識,在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的基礎上繼續強調改革開放強調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把目光放在了更為全面的社會發展上來。

其次,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應對新挑戰所提出的黨的新指導思想。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面對不同的時代要求曾提出了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指導了我國革命、建設事業的前進。隨著時代和實踐的不斷發展,我們黨面臨著發展提出的新挑戰,從要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到“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再到“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都離不開黨的領導。科學發展觀是與時展、與實踐發展共同前進的黨的新的指導理論,它堅持和豐富了黨的基本理論、路線、綱領、方針,在總結黨的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提升了黨對國家建設、自身建設的認識,繼承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俱進的寶貴品質。

最后,科學發展觀順應了世界發展趨勢,以世界眼光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步入21世紀以來國際世界發生了重大變化,很多國際性問題有待各國協調解決;世界政治經濟合作不斷加深,全球化、區域化趨勢更加明顯;綜合國力的競爭仍在加劇;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同時安全問題突出這對我國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科學發展觀在正確認識國情的基礎上順應時代要求,積極參與到國際發展中來,以世界性的眼光看待中國發展問題,提出了和平發展和平崛起的國際戰略理念。科學發展觀立足本國、面向世界,將全面推進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發展趨勢,我國將借助世界發展之機促進自身和諧發展,同時也為世界整體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科學發展觀在哲學內涵上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系列成果都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之上的。科學發展觀蘊涵豐富的哲學精神,堅持和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方法論的集中體現,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

第一,科學發展觀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對于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的認識,提出了“以人為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真諦,是中國共產黨對發展問題認識的實質性進步[2]。對于人的關注是貫穿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始終的一條線。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的生產不斷發展的歷史,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實現“自由人的聯合體”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追求。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了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主體,把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終極價值目標,把馬克思主義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發展到新的高度。科學發展觀以現實中從事生產、生活的每一個個體的人作為其出發點、落腳點,把人民群眾的視為發展主體、發展目的、評價發展的尺度,真正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髓。

第二,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社會發展中的具體體現。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因此在發展中應該兼顧事物發展的各個方面,實現系統的內部協調。科學發展觀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社會的全面發展,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重點論又馬體現了克思主義的全面、聯系、發展的觀點。科學發展觀更加強調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強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應用與發展。

第三,科學發展觀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生產力的觀點,把發展生產力作為我國建設的首要任務。馬克思主義最重視生產力的發展,把生產力視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決定性力量,認為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到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人在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也是十分重視生產力的發展。鄧小平曾說“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所以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3]。科學發展觀法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在鄧小平理論“發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基礎上繼續強調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放在突出位置,在強調發展生產力的同時把目光投向了更加全面的方向。[三、科學發展觀在具體層面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發展

科學發展觀在關于發展的具體問題上堅持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俱進的發展了中國社會發展戰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三個方面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其實質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4]。

在發展認識論上,科學發展觀把發展放在首要位置,在堅持鄧小平理論對國情正確認識的基礎上,以社會主義本質論、初級階段論為依據強調發展的重要性的同時進一步回答了如何發展的問題。它繼承了“發展才是硬道理”思想把發展看作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人為本,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要求,著力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各種矛盾,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為目標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在發展方法論上,科學發展觀在保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礎上把協調發展放在了突出位置,強調發展的全面協調可持續性。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5];強調協調發展,提出按照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要求,協調各方面利益,更好的促進生產力發展;強調可持續發展,就是協調人與自然的發展。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問題影響到正常的社會生活、生產,因此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提高到發展觀的高度有利于保持社會的協調并有利于未來發展。在此基礎上提出的構建節約型社會,協調了人與資源的關系,是保持發展可持續性的有效辦法。

在發展戰略上,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規劃了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戰略步驟,推動了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的發展戰略仍以發展生產力為任務,將社會的和諧列入富強、文明、民主的戰略目標之中形成物質、經濟、政治、社會全面發展的局面;在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按照鄧小平“三步走”發展戰略,更加注重發展的速度與質量,以臺階式發展戰略穩步前進,增強方面的聯系與協調發展;在通過實現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來帶動其他人、其他地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科學發展觀在尊重發展的不平衡性的同時更加關注分配的公平性,為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共享發展成果而努力。

在發展目的上,科學發展觀在黨內首次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深化了發展為民的思想,更加凸現了黨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目的的價值目標。“以人為本”具體來說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發展為人民,把人民群眾的需要當作發展的最終目的,切實改善人民的生活狀態,促進人民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發展靠人民,社會的發展以人的發展為條件,最大限度的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來實現社會的發展。“以人為本”就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以最為廣大的人民群眾利益要求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不斷提高、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與關鍵所在。

總的來說,科學發展觀以對當前國情、黨情、世界形勢的正確認識為基礎,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直接理論來源,是進一步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理論指導。科學發展觀從不同層次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發展,既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又把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上升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高度,是新形勢下發展了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

注釋

[1]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756

[2]許慶樸.馬克思恩格斯學說與中國現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9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