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13 02:45:00

導語: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論文

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需要著眼于特點,注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獨創性觀點;著眼于根本,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精神;著眼于發展,吸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新成果;著眼于現實,搞清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馬克思哲學的關系;著眼于應用,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轉化為現實的思想路線。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五個“著眼于”。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全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也是我們所要堅持的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內容,地位極其重要。為了正確而深入地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需要采取多維視角,糾正機械論、簡單化、絕對化等傾向,澄清看待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那些模糊觀念。

一、著眼于特點,注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獨創性觀點

過去,不少領導干部學習過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后,概括自己的體會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講的主要內容,就是“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這些觀點固然正確,不過,它們是一般唯物主義的共同觀點,在馬克思之前的舊唯物主義那里已經作過闡述,它們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前提或基礎,但還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僅僅了解這些,還沒有進入馬克思主義哲學。

在這個問題上,哲學界近年來也一直存在著所謂“物質本體論”和“實踐唯物主義”的爭論。有的專家堅持認為,物質第一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反對把實踐觀點看作是它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但如前所述,物質第一性的觀點是唯物主義各種派別的共同觀點,僅僅講到這一點,并未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點。可是,我們討論的對象恰恰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而不是什么其他哲學。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曾經指出:“如果說最發達的語言和最不發達的語言共同具有一些規律和規定,那么,構成語言發展的恰恰是有別于這個一般和共同點的差別。”[①]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點,實際是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質”。這個“特質”以一般唯物主義及辯證法思想的共同本質為基礎,但又突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特有的內容,突出了它在前人基礎上的貢獻,突出了它的創新成果。它是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應有的高度。

恩格斯指出,馬克思在哲學方面的最大貢獻,是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創立了唯物史觀[②]。列寧也說過:“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③]以這些論述為指導,可以說,在哲學發展史上,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具有獨創性的觀點,主要是實踐觀點、生產觀點、群眾觀點、階級觀點、價值觀點、(唯物的)辯證觀點、歷史觀點。我們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著重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些獨有的觀點。

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馬克思在1845年所寫的“作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④]——《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首次提出了這個觀點。實踐觀點內容豐富,它強調了“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強調了實踐是認識包括理論的基礎,強調了注重“改變世界”的思想。實踐既是一個有一定規律、節奏和趨勢的過程,又是一個充滿變數的、多維的、流動的過程,人在其中具有主導作用。實踐觀點把這個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客觀過程作為基礎,它既肯定了舊唯物主義的物質優先性和決定論思想,又吸收了唯心主義的主體能動性和選擇論思想,同時批判了它們的消極被動性和主觀虛幻性;它立足于人們的現實生活,既體現了追求理想的進取精神,又指明了實現理想的根本途徑,體現著辯證決定論的嶄新視野,從而實現了對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辯證綜合和根本超越。實踐是人區別于物的特點。它既是社會生活一切矛盾包括主體和客體、主觀和客觀、物質和精神等矛盾產生的基礎,又是解決這些矛盾、實現它們有機統一的中介和途徑。因此,實踐觀點不僅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而且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它是全部馬克思主義理論大廈的基石。馬克思主義哲學其他所有觀點都是實踐觀點在不同側面的展開以及補充。這一觀點不僅提供了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標準,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從總體上把握世界包括社會歷史的辯證決定論方法。

生產觀點是對實踐主要內容的把握,因而是實踐觀點的具體化和深化。人類首先和基本的實踐是物質生產活動,它是全部人類歷史的實際起點,是決定人類其他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從根本上說,社會發展史是生產發展史,整個人類社會生活都隨著生產的改變而改變。生產觀點的展開,就是社會基本矛盾學說。因為物質生產包括生產力(人對自然界的關系)和生產關系(人與人的經濟關系)兩個基本方面,而物質生產以外的其他社會現象主要是上層建筑。這樣,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把前人主觀隨意談論的社會,變成了一個有確定結構的具體概念,即由一定生產力、生產關系(相對于上層建筑,又稱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三個基本層次所構成的有機體。在社會結構這三個基本層次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其中包括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能動作用,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能動作用。但是,說到底,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都是在一定的生產力基礎上產生、受生產力制約、并且歸根到底是為生產力發展服務的。這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一條普遍的根本規律。這一觀點,把過去哲學家們一向視為卑賤活動、因而通常忽略的物質生產如實地看作社會生活的基礎,揭示了社會歷史的真正奧秘,具有根本突破的意義。這個基本觀點,為我們正確認識、評價和改造社會提供了一個根本方法,即生產力標準,也就是把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作為評價其他一切社會現象(主要指社會制度和人們的社會活動)好壞優劣的主要標準、根本標準。馬克思最早表達了生產力標準的思想,列寧第一個提出了生產力標準的概念,、鄧小平和我們黨都強調過生產力標準。

群眾觀點是對實踐主體和生產主體的研究。實踐是作為主體的人的行動,生產也是作為主體的人的生產。因此,對人的研究是實踐觀點和生產觀點的進一步深化。不過,人既作為個體而存在,同時又作為群體而存在,二者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承認社會發展史歸根到底是人類個體的發展史,承認個人特別是杰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并且認為這種作用有時是很重要的。但是它強調,個人有進步與反動之分,即使是杰出人物,乃至先進階級及其政黨,也只是人民群眾中的一部分,只有進步力量的整體即人民群眾,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即歷史的創造者。這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又一條普遍的根本規律。這一觀點,把幾千年來盛行的英雄史觀顛倒過來,恢復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同樣具有根本突破的意義。群眾觀點的方法論化,就是我們黨的群眾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它表明,人民群眾首先是目的,其次也是手段,因此要以人民利益作為評價一切事物好壞優劣的最高標準即人民利益標準。

群眾觀點與生產觀點是一致的。生產觀點強調,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但是,生產力并不是單純的物,而是人的力量,不過不是哪一個人或少數人的力量,而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人民群眾的基本部分就是勞動者(包括現在、過去和未來的勞動者)。就此而言,人民群眾是生產力的主體、擔當者和體現者,而生產力則是人民群眾素質、發展水平、本質力量的最重要表現。所以,生產力和人民群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生產力的主體化、人格化,就是人民群眾;而人民群眾的客體化、對象化,則集中表現為生產力。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它們是統一在一起的。生產力發展和人的發展盡管存在差別,但在總體上是一致的,不能把它們對立起來。

階級觀點是群眾觀點的深化和具體化。馬克思概括了自己的階級觀點的主要內容,他說:在階級和階級斗爭問題上,“我所加上的新內容就是證明了下列幾點:(1)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2)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3)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⑤]需要注意的是,實踐觀點、生產觀點和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觀點,階級觀點要以它們為前提和基礎。階級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并將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而消亡,生產力的發展更為根本。作為生產力主體的人民群眾,同它所包含的階級、政黨、領袖之間,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真正決定歷史發展方向和趨勢的,是包括他們在內的人民群眾。我們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強調的無產階級階級性同人民性是一致的。一方面,馬克思和恩格斯當年主要生活在英國,而當時的英國已經實現了工業化,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絕大多數人都變為無產者,少數人成為資產者。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英國所講的無產階級,同我們今天所說的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基本是一回事。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有時直截了當地說:“人民大眾即無產階級”[⑥]。另一方面,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講到當時的落后國家時,也強調無產階級,這同他們的一個預見有關。按照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預見,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階級關系將日益簡明化(雖然后來并非如此):絕大多數人都行將進入無產階級隊伍。這個意義的無產階級,代表著包括農民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的長遠利益。無產階級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主體,是人類的先進部分,無產階級階級性的實質是先進性。以上無論哪種情況,無產階級階級性都不是同人民性對立的,而是一致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始終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宗旨,解放全人類是馬克思終生為之奮斗的根本目標。

價值觀點是對實踐意義和目的的揭示。價值問題的核心也是其難點問題是評價標準問題。在這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從社會全局和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出發,提供了兩條具有根本性的標準:其一是生產力標準,即把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作為判斷一切社會現象好壞優劣的根本標準。其二是人民利益標準,即以社會絕大多數人的利益作為判斷是非得失的最高標準。它們是有差別的統一。

辯證觀點是對實踐一般規律的反映。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觀點建立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故稱唯物辯證法。這是它同黑格爾唯心辯證法的根本區別。至于具體內容,它同黑格爾唯心辯證法基本相似:它以承認世界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為總原則,以對立統一規律為根本,包括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一系列范疇。當然,前者對后者也有部分突破,主要表現在前者強調發展的永恒性,強調對立統一規律的核心地位。

歷史觀點是對實踐過程的概括。恩格斯闡發了“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其中各個似乎穩定的事物同它們在我們頭腦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樣都處在生成和滅亡的不斷變化中”。“歷史同認識一樣,永遠不會在人類的一種完美的理想狀態中最終結束;完美的社會、完美的‘國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東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歷史狀態都只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展進程中的暫時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對它發生的那個時代和那些條件來說,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對于它自己內部逐漸發展起來的新的、更高的條件來說,它就變成過時的和沒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讓位于更高的階段,而這個更高的階段也要走向衰落和滅亡。”[⑦]這就是說,一切事物都作為過程而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是歷史必然性與歷史暫時性的統一。這是由事物內部矛盾與其環境的交互作用等條件造成的。這些內外條件的波動無時不有,它們的交互作用是多因素的、非線性的、時間不可逆的過程,從而使事物呈現出變化發展的歷史性。因此,只有堅持階段論和條件論,同時弄清前進方向,才能有效地推動社會真正發展。

二、著眼于根本,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精神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觀點反映了客觀規律特別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產力是社會發展最終決定力量的規律、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規律,具有高度的科學性,是不可違背的普遍真理。同時,它們又在前者基礎上,表達了以無產階級為代表的絕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具有崇高的人民性,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價值取向。

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而全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實踐首先是物質生產為基礎的科學性和人民性的統一、真理和價值的統一,亦即在尊重客觀規律特別是社會規律的基礎上,為絕大多數人(包括其中的每一個人)謀利益。其中,“尊重客觀規律特別是社會規律”是前提和基礎,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而“為絕大多數人(包括其中的每一個人)謀利益”,則是核心和目的,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這才是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意識形態性的實質(僅僅把它理解為服務于某一階級、某一集團是過于偏狹了)。是否尊重客觀規律,始終是人們實踐中的一個根本問題,我們迄今所發生的各種失誤,大多與忽視客觀規律有關。就核心和目的而言,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高舉著“為絕大多數人(包括其中的每一個人)謀利益”的旗幟,亦即實現每個人自由和全面的發展,這是人類一切價值追求的制高點,具有不可超越的性質。而且,它內在地包含著倫理的要求。不能把個人利益、小集團利益擺到適當位置,沒有一點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奉獻精神、犧牲精神,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至多是口頭上的馬克思主義。

搞清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基本精神意義重大。一方面,它有助于我們從更深層次理解馬克思的觀點和學說。譬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關于未來社會的一些原則設想,包括實行單一的全社會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等,這些,顯然在我國現階段不具備實行的條件,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意義。但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提出這些設想,其深層思想或目的是:為了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提高效率即發展生產力;在此基礎上,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促進每個人的發展,實現最大的社會公平。這個深層思想對于我們今天仍然具有根本的指導意義。再如,馬克思的《資本論》對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是持基本否定態度的,他認為,由于商品經濟存在著商品的二重性、勞動的二重性特別是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等矛盾,因而必然導致資本對勞動的嚴酷剝削,導致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根本對抗。對于《資本論》否定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的這個基本觀點,我們無疑不能繼續固守,也不可能用它來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然而,對于《資本論》中所揭示的生產力發展的一般規律、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般規律,特別是對于其中所蘊含的對以無產階級為代表的絕大多數人利益的深切關懷,我們則必須予以堅持。對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許多論斷,都應當做類似的分析,既要把握其表層含義包括具體結論,更要注重其深層思想或根本指向。

另一方面,它又涉及到如何把握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標準問題。幾十年來,我們黨和國家一直在強調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即使在“”那樣混亂的時期也不例外。可悲的是,在嚴重偏離正確方向和道路的時候,我們不少同志包括很多領導人還自以為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這本身就已經說明究竟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標準是什么,還是一個尚未引起重視更未得到解決的課題。而沒有一個科學的、得到普遍承認的基本標準,所謂堅持馬克思主義,就會成為一個人們任意解釋的、毫無實際意義甚至負作用極大的虛假命題。可見這個問題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不少同志實際上是把是否堅持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寧的所有觀點和學說當作是否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標準。所謂馬克思主義“只有一個”,即“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的說法,就代表著不少人的看法[⑧]。但這是不正確的。多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不能把是否固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某些詞句、具體結論直至個別基本原理(例如階級斗爭原理),當作是否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判斷標準。他們關于所有制、分配方式、具體體制以及革命形式等許多論述,都是“歷史的科學”[⑨],都依賴于具體的歷史條件,而這些條件是經常變化的,因此,直接反映它們的理論也必須隨之改變;而且,這些論述都屬于途徑、手段、方法之列,尚屬馬克思主義的表層,并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硬核”即根本。堅持還是背離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標準,是遵循還是違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即是否在尊重客觀規律特別是社會規律的基礎上,為絕大多數人(包括其中每一個人)謀利益。只要堅持了這個基本精神,就是真正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所謂“忠于馬克思主義”,不是忠于馬克思個人,實質應當是忠于科學、忠于人民。由此也可看出,一切反映客觀規律、符合絕大多數人利益要求的理論,都是馬克思主義的,或者是同馬克思主義一致的。馬克思主義必須保持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如果問馬克思主義同其他科學理論有什么區別的話,可以說,在對待客觀規律和人民利益問題上,馬克思主義者在認識上,應當更自覺、更全面、更深刻;在行動上,應當更堅決、更完全、更徹底。

三、著眼于發展,吸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新成果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里僅列舉其中的部分成果:

在唯物辯證法方面,現代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橫斷科學的成果,就大大地豐富和深化了對立統一學說。系統思想把比較抽象的矛盾,發展為比較具體的系統,進一步揭示了它的整體性、層次性、結構性和開放性,并且概括出正反饋、負反饋、可能性空間等相互作用機制,極大地拓展了人們的視野,而且增強了理論的操作性。其中關于復雜性問題的研究,更給予人們許多重要啟示。與此相聯系,過去,我們長期宣傳“一分為二”,其積極作用是普及了辯證法的一些常識,但也帶來很大的負作用,它使不少同志以為,事物大多是非此即彼的兩極對立,似乎事物不是好的,就是壞的,不是黑的,就是白的,不是社會主義,就是資本主義。現代科學和社會實踐的發展,使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這種非此即彼的二值邏輯,只是反映了事物的極端狀態,它們實際不過是一些特例,事物的常態更近似于從零到一的連續值分布,大量的事物都處在兩極之間的某種狀態。這種從二值邏輯到連續值邏輯的躍遷,更符合事物的本來面目,也是對矛盾學說的發展。

在認識論方面,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反映論,這毫無問題。它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但是,它對于能動性的把握,還比較抽象和籠統,它比較注重研究個體認識,注重研究理性認識。近年來,在反映論的基礎上,建構論的思想把能動性問題深化和具體化了,社會認識論的研究得到了較大發展,對于非理性認識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進展(這與西方哲學的影響有一定聯系)。

價值論的研究是一個更重要的進展。馬克思的哲學是包含價值論思想的,它主要體現在把追求人類解放與每個人自由和全面發展作為根本理想,也體現在提出了生產力標準和人民利益標準的思想。不過,這方面的論述不夠系統,遠未構成體系。這本來是一個不足。而在后來蘇聯和中國改革開放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中,更加強化了真理、規律、科學性等問題,價值論的問題受到了嚴重的忽略,表現出很強的唯科學主義傾向。不少這類教科書把規律看得至高無上,似乎人生的使命,就是認識規律,服從規律,直至為規律而獻身。這個意義的規律,儼然變為新的“絕對精神”或“上帝”。這就走向了真理的反面。實際上,人們之所以要探索規律、認識規律,歸根到底是為了利用規律,來實現人本身的利益。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價值論的研究逐漸成為哲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在價值的本質、價值的類型、評價與價值的關系、評價標準等許多問題上,都取得了重要進展。現在,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等人類基本價值觀念已經寫進了黨和國家的重要文獻[⑩]。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在人們對世界的整體把握中,真理和價值是兩個基本的維度,真理的問題是基礎問題,而價值問題則是核心問題,它是對人生的意義、目的、追求的探索,具有為人們的行為定向的根本意義。如果說,在物質生活還很貧困的條件下,人們為了謀求生存,可能對它容易忽略的話,那么,在物質生活日益充裕的現時代,價值的問題就愈益突出起來,它實質上體現著對更高生活質量的追求,體現著個人自由全面發展與協調社會沖突的趨向。這方面的研究進展,明顯地受到了西方哲學的影響。與馬克思幾乎同時的新康德主義的代表文德爾班及其弟子李凱爾特等創立了價值哲學,它在后來西方哲學的人本主義流派中得到了很大發展。我國價值論的研究,借鑒了西方哲學中的有益成果。

人學的興起也是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主要由于對“”嚴重踐踏人性的反思,同時也受到了西方人本主義思潮的啟示,人學研究在我國日益興盛起來,在人的本質、人的屬性、人的價值、人的權利、人的能力、人的個體與社會的關系等許多方面,取得了不少進展。現在,尊重和保護人權已被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人為本”業已成為指導我國發展的核心理念。

在規律觀方面,過去我們對規律理解得比較死板和機械,似乎凡是規律都是百分之百的絕對必然性,歷史規律仿佛就像“火車時刻表”一樣機械和確定不移。現在,我們認識到,規律的表現形態是多種多樣的,嚴格必然性只是規律的一種形態,而且是省略了很多其他因素(即自然科學所謂“理想條件”下)的特例,規律的常態是統計規律即表現為一定概率的必然性,進一步說,是系統規律,即由一定層次和結構所決定的某種概率的分布。這樣,就深化了馬克思的辯證決定論思想。與此密切相連,唯物的主體選擇論思想從過去的被否定轉而被肯定,登上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大雅之堂,在主體選擇的普遍性、主體選擇的類型、主體選擇的作用、主體選擇的機制、主體選擇與客觀規律的關系等一系列問題上,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此外,西方國家科學哲學、解釋學乃至后現代思潮等學說中的很多有價值的思想,中國儒學中注重道德教化和個人修養的德治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和而不同”的和諧思想等,也被大量地吸收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來。

由上可見,作為我們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源于馬克思的哲學,但又不限于馬克思的哲學,總體上高于馬克思的哲學。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是,實踐在發展,時代在前進,科學在進步,世界和人生的豐富多采和不斷變化發展,要求作為我們指導思想理論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與時俱進。可喜的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同志認識到,只要是正確的東西,即使馬克思、列寧沒有講過,我們也要照著去做。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講了多少“老祖宗”沒有講過、但又是十分正確并且對中國發揮了巨大指導作用的新話啊!我們必須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新的實踐。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站在現時代的高度,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使絕大多數人生活更美好。

四、著眼于現實,搞清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馬克思哲學的關系

西方學者大多把馬克思主義等同于馬克思個人的學說,列寧所說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11],也表達了類似的思想。研究這種狹義的馬克思主義,一般稱之為“馬克思學”。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以及恩格斯的所有觀點和學說,都屬于馬克思主義范疇。

我們不是研究“馬克思學”(也不是研究“學”、“鄧小平學”等),馬克思以及恩格斯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說過什么和怎樣說的,其實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他們所說的內容中,哪些是我們至今仍然必須遵循而不可違背的東西,因為我們是把馬克思主義作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來研究的。

筆者已經多次說明,馬克思主義具有狹義、廣義和第三種含義。狹義是指“馬克思以及恩格斯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廣義則包括從馬克思直至今天的發展,所謂第三種含義是專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所說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亦即作為我們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它同作為個人思想體系的“馬克思學說”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它同樣以馬克思的名字命名,但是,二者之間又有重要差別,不能等同[12]。同樣,作為我們指導思想理論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也不能簡單等同于馬克思個人的哲學,盡管二者之間在基本觀點上是一致的,前者對后者存在著繼承關系。

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不能簡單等同于馬克思哲學,有兩方面的理由:

一方面,馬克思哲學是既成的、已經定型的東西,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則是不斷發展的學說,它包括許多新的研究成果。如上所述,作為我們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源于馬克思的哲學,但又不限于馬克思的哲學,總體上高于馬克思的哲學。前者對后者存在著發展關系。

另一方面,馬克思的哲學盡管在總體上是正確的,但也仍有個別的不盡科學之處,對此也不必諱言。由于馬克思的哲學含有這樣的不足(任何人的思想體系都存在類似的問題),所以,作為我們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對馬克思哲學又存在著矯正的關系。

例如,馬克思的階級觀點就存在一些需要改進之處。《共產黨宣言》中說:自有文字記載以來,“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13]這個觀點被特別是看作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和根本。按照一般理解,這里的“階級斗爭”是指對抗性階級矛盾即根本利益相互對立的階級之間的沖突。而實際上,綿延數千年的階級社會的歷史,是階級矛盾起伏跌宕的歷史,是對抗性階級矛盾(即階級斗爭)與非對抗性階級矛盾相互交替、相互轉化的歷史,并非始終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否則,就無法解釋為什么各個歷史階段都曾經出現過或長或短的繁榮穩定的時期。與此相聯系,馬克思的階級觀點突出強調的是階級之間的差別、對立、沖突的一面,而比較忽略階級之間的同一、互助、合作的一面,雖然這在階級矛盾激化的特殊時期具有很大合理性,但在整體上是有偏差的。因為階級是分工的產物,而分工與協作是同一問題的兩面,它表明各個階級之間也存在著協作和互補的關系,它們在一定歷史階段都是不可缺少的。馬克思這個關于社會歷史的總體觀點,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影響是巨大的,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所發生的嚴重失誤,以至在民主革命中反復出現的某些過火斗爭,與這個觀點的偏差不無聯系。尤其是在當代,由于經濟發展而帶來的所有者隊伍的擴大、人們在不同階層之間流動性的增強、勞動者和所有者一身二任現象的增多以及各種稅收政策的調節,階級和階層差別已經不像過去那樣明顯和確定(例如,現在關于無產階級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他們之間雖有矛盾,但通常處于非對抗狀態,再把階級斗爭當作是分析社會關系的中心線索,已經不再適宜了。以微軟集團董事會主席比爾·蓋茨為例,作為世界首富,他可算是傳統意義上最大的資本家,但同時,作為卓有成效的科技開發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他又是杰出的勞動者。何況,他還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慈善家之一。對這樣一個復雜的人,我們在總體上必須給予肯定,因為他代表了先進生產力、代表了先進文化,堪稱社會發展的前鋒。假如我們把他以及許多類似的企業家都當作階級斗爭對象統統打倒,那么,只會延緩和阻礙人類社會的發展。

更一般地說,馬克思受到黑格爾關于矛盾雙方本質對立思想的影響,時常運用兩極對立的方式來看待事物,因而過于強調斗爭性(恩格斯說:“斗爭是他的生命要素。”[14]),強調對事物(包括社會)的根本變革,期冀徹底消除矛盾,帶有某種激進的理想化色彩。譬如,他關于消滅“舊式社會分工”、消滅個別勞動、消滅商品經濟、實現人類大同等論斷,就含有過于急切的空想因素。黨的十三大報告已經提及這一點:“前人囿于歷史條件而仍然帶有空想因素的個別論斷”;鄧小平理論進一步指出,這是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才能實現的事情;和同志代表黨中央也反復強調,這是“非常漫長的過程”[15]。在人類的實踐中,斗爭確有普遍性,但必須從一定的條件出發,做歷史允許的事情,將理想與現實在后者基礎上統一起來,使斗爭保持在有利于社會發展和絕大多數人利益的合理限度。對立、斗爭同妥協、協調常常缺一不可。大量事實已經證明,劇烈的整體革命猶如“休克式療法”,不可預見因素過多,其客觀效果常常不如“漸進式”變革。而且,矛盾的解決,往往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衍生出新的第三方、第四方直至第N方,使原有的矛盾逐漸為新的矛盾所取代。很多矛盾雙方完全可能長期共存于同一統一體中,乃至達到某種和諧的狀態。這類現象,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幾乎比比皆是。

綜合而論,從所立足的時代、面對的實踐課題的角度看,馬克思的哲學主要是破壞舊世界的“革命的哲學”,而我們今天所需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則是創造新社會的“建設的哲學”,二者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但在很多內容上顯然是不同的。

五、著眼于應用,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轉化為現實的思想路線

所謂思想路線,是“指人們在思想認識上所遵循的根本方法。人們的思想認識是受一定的世界觀支配的,自覺不自覺地以一定哲學原理作為自己思考問題時的指導原則,從這個意義上說,思想路線實質上也就是哲學路線。”[16]黨的思想路線也就是我們黨進行認識的基本原則,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應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化。作為對世界各種事物的普遍本質和一般規律的揭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世界觀,它是對世界“是怎樣”問題的回答;運用這些基本原理來指導我們的認識和實踐,解決“怎么做”問題,它就轉化為方法論,即關于正確認識、評價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黨的思想路線不是互相外在的兩個東西、兩張皮,而是一個東西的兩個方面:在學理層面上,它是哲學,是世界觀;在應用層面上,它是方法論,是思想路線,它是從“怎么做”的角度為我們提供的根本指導。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向實踐的延伸。

黨的思想路線為我們提供了正確認識的基本原則,它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作用及其限度。人們的實踐活動、實際生活紛繁復雜、形態各異,任何一種科學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都不可能給人們提供解決具體問題的現成答案。換言之,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提供解決具體問題的“藥方子”,無小用。這表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發揮作用的限度:不了解具體情況,缺乏有關的科學知識,單憑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能解決任何實際問題的。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綜合概括了人類以往的認識成果,揭示了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科學合理的價值取向,它能夠為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提供宏大背景、基本坐標或參照系,從而為人們確定正確的方向和道路提供基本原則。這些基本原則是否正確,是一切認識中第一位的、根本的問題,地位至關重要,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又有大用:它可以為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提供總體的、根本的指導。

對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能理解得過窄。譬如,僅僅把實事求是理解為“求規律”的含義[17],認為群眾觀點、“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取向在實事求是之外等。鄧小平多次指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同志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用主席的話來講就是實事求是。”“二十年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一條最重要的原則:搞社會主義一定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同志概括的實事求是”。[18]這些論述,把實事求是看作是對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簡明概括,比僅僅是“求規律”含義的實事求是寬泛得多了。它不再局限于認識論包括真理觀,而是擴展到歷史觀包括價值論。它不僅包含要探索客觀規律的意思,而且包含我們已求到了哪些規律特別是為什么求規律的問題,表達了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和“獨特創造”──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正因為如此,才可以說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僅僅關涉事實認識的、認識論(知識論)意義的實事求是,不包括唯物史觀特別是價值觀這個核心內容,不配稱為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所以,把握實事求是,一定要注重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注重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否則就沒有到位,并未領悟實事求是的真諦。

對黨的思想路線需要站在現時代的高度來理解。《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對黨的思想路線的文字表述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對于這個表述的理解,不能停留于一般唯物主義的水平上。譬如,“一切從實際出發”中的“實際”,不僅指物,而且包括人、人民群眾的狀況和要求;不僅包括本地的實際,也包括更大范圍直至全球的實際;還包括把人民群眾如實地看作是實踐主體,具有能動作用;“實際”中包含諸多矛盾,而且處在一定歷史階段,如此等等。《中國共產黨章程》中關于黨的思想路線的現有表述的基本思想是正確的,但是,它主要側重于認識論特別是真理觀的問題,而對唯物史觀這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內容特別是作為其根本的價值取向反映不夠。就此而言,也有其局限性。因此,黨的思想路線的文字表述需要進一步完善。建議將其修改為:“一切從實際出發,在尊重客觀規律特別是社會規律的基礎上,為絕大多數人(包括其中每一個人)謀利益。”這就是我們應當采取的認識和實踐的總原則。

還需注意的是,《中國共產黨章程》在以上文字表述之前,有一個重要概括:“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這是黨的思想路線的簡潔表述,而且含義比以上文字表述更為豐富。其中,實事求是是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正面概括,是“立”——樹立正確思想,也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則強調其反面指向,是“破”——破除錯誤思想,也是實事求是的條件。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作為“破”和“立”的關系,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因而是統一的。與時俱進本來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題中應有之義,但又具有突出理論必須不斷發展的重要新意,所以單列出來。

實際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包含豐富的方法論思想,這主要是由實踐觀點而來的辯證決定論方法以及實踐標準,由生產觀點而來的社會基本矛盾學說特別是生產力標準,由群眾觀點而來的群眾路線特別是人民利益標準,由階級觀點而來的階級階層分析方法,由辯證觀點而來的系統(或矛盾)分析方法,由歷史觀點而來的歷史主義方法,等等。它們的總和就是我們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我們要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認真研究和自覺運用這些方法。

如果我們真正遵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精神,不局限于“說”,更注重于“做”,努力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品格,誠信篤行,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一定會在中國乃至世界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頁。

[②]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頁。

[③]《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頁。

[作者簡介]董德剛(1950-),男,遼寧沈陽人,哲學博士,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兩個專業)。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哲學。

[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8頁注51。

[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547頁。

[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95頁。

[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頁,第216-217頁。

[⑧]參見劉志明:《與有關馬克思主義的兩種看法商榷》,2005年2月24日《社會科學報》。該文還發表于“思想、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網”。

[⑨]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9頁。

[⑩]參見《同志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05年9月4日《人民日報》。

[11]《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8頁。

[12]參見董德剛:《堅持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2004年11月15日《人民日報》;《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5年第3期。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頁。

[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頁。

[15]參見:《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01年7月2日《人民日報》;:《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2003年7月2日《人民日報》。

[16]《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年版,第832頁。

[17]參見《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頁。

[18]《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頁;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頁,第1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