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傾向

時間:2022-03-13 03:04:00

導語: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傾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傾向

[摘要]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給人們傳喻的是一種思想真理,思想的真理性在于它是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作出的理性思考,因此,忠于客觀實踐就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權威基礎所在。但復雜的社會現實往往使這一教育左右搖擺,失去客觀必然性,失去權威感。因此,要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威信,就必須糾正教育中存在的兩極搖擺現象,在忠于客觀實際的基礎上樹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權威。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權威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效果不理想是一個愈來愈突出的問題,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宣傳輿論及理論教育的兩極搖擺和震蕩,值得我們深刻反醒。反思我們的思想輿論氛圍以及理論教育,就會發現其中存在一種難以克服的片面性,就是矯枉過正的兩極對立之間的搖擺和震蕩。我們在注重克服一種主要的絕對化和片面性時,一定程度上另一個極端、另一種片面性又總是在糾纏我們。其突出表現是:有些人從否定“斗爭哲學”的偏向,走向了否定一切矛盾和一切斗爭,而只講寬容和退讓;有些人在否定“革命大批判”這種“左”的做法時,轉而自覺或不自覺地在鼓勵另一種取向,這實際上就是在否定一切原則性的思考和正常的思想批評。

一、“左”和右是影響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質量和效果的兩種錯誤傾向

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們從沒有中斷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教育,但為什么我們還是有些人不能從根本上接受馬克思主義呢?或者說有些人接受了,后來又動搖了,而有些根本就不信。當然,這與受教育者和社會環境有關。然而,從教育者的角度看,在我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普遍的存在著的“左”和右的錯誤傾向的干擾,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它影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威信,降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效果。“左”的具體表現是:教條主義、照抄照搬、脫離實際,無的放失。我們有的同志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常常習慣于用傳統的舊觀念和舊理論去解釋、回答已經發展變化的新現實,總想在馬克思主義的傳統理論中能直接尋找到解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股份制經濟等新問題的答案。實際上,馬克思當年根本沒有預見到社會主義有市場經濟和股份制經濟,我們如果硬要牽強附會的從馬克思著作中去尋找答案,必然會讓人們質疑:要么馬克思主義理論沒有什么原則,要么就是你想怎么說就怎么說。這種教育必然使群眾失去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信任。右的表現是:鼓吹自由化,崇尚西方民主政治,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有的人認為馬克思主義已演變為新宗教,對馬克思主義的灌輸教育是一種愚民政策,窒息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生機。他們在一些學術刊物上以學術探討的方式,否定馬克思主義,有的甚至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講臺上批判和否定馬克思主義,其結果必然是使受教育者失去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念。“左”和“右”的錯誤都直接影響我們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質量和效果。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效果,必須清除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左”和“右”的干擾,右能斷送馬克思主義,“左”也能斷送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左”的傾向,它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現,以馬克思主義的衛道士自居,把馬克思主義奉為永恒不變的終極真理,其結果是把馬克思主義變成僵化的教條。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如果我們不能有效地排除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上“左”和“右”的偏向,我們的教育就會事倍功半,甚至因左右搖擺,使人們感到厭倦和不可信,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

二、堅持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態度,有“左”反“左”,有“右”反“右”

無論是“左”還是“右”,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理解和認識。要堅持既防“右”又防“左”,首先必須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識有三種態度:一種態度是把馬克思主義當作圣經看待。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左”的認識。他們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照抄照搬,結果是理論嚴重脫離實際,不能回答和解決現實的問題。由于照抄照搬的理論無法正確解釋和回答客觀現實問題,因而也就不能說服群眾。時間一長,人們就失去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任。第二種態度是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右”的認識。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于一百多年前,是機器大工業的產物,回答不了今天的現實問題,它已經過時了,應該用新的理論來取而代之。第三種態度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來認識馬克思主義,這種堅持不是固守,也不是拋棄。它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俱進的品質和基本原則是相對穩定的,不論形勢發生什么變化,只要我們搞社會主義,都應該堅定不移的堅持,不能動搖。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的具體理論則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不斷充實和豐富,它本身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正如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指出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否則我們的事業就會因為沒有正確的理論基礎和思想靈魂而迷失方向,就會歸于失敗。”然而,在我們過去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卻常常出現左右搖擺的現象。不是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修正化。從“左”的方面,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都是絕對的正確,不容人們懷疑和提出異議,只能被動的接受。比如,在改革開放前,我們主要是進行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把社會主義簡單的定義為“公有制+計劃經濟+無產階級專政”并形成固定的模式。在這種教育下,人們沒有自己的思想,理解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誰要是提出私營經濟、市場經濟,那就是反馬克思主義,搞資本主義。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要求我們解放思想,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而我們的教育又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我們一度放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從批判錯誤。總結經驗教訓滑向懷疑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從右的方面又否定馬克思主義理論。經濟私有化,政治多元化的宣傳一度成風,搞亂了人們的思想。有時,我們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絕對化宣傳為不容懷疑的真理,有時,我們的理論教育又不斷的在懷疑和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如果我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自己都不能準確的把握理論的內容,在教育過程中搖擺不定,又如何使我們的受教育者弄清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呢?大起大落的搖擺會使人們疑慮橫生,不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一會兒說馬克思認為雇工超過七個就是資本主義,一會兒轉而又說馬克思根本不是那個意思;一會兒純潔得把一塊自留地看成是資本主義尾巴,一會兒又寬容得說自發的商品經濟不會導致資本主義。只顧一時的宣傳教育效果,忘記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辨證本質,其結果是自己損害了自己的形象。可見,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堅持既反“左”又反“右”,而且必須徹底。所謂徹底就是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不唯書、不唯上、唯實踐,始終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做到與時俱進。這樣才能正確的堅持馬克思主義,才能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巨大威力。三、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是防止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左右搖擺的關鍵

理論教育和宣傳教育有明顯的區別,宣傳教育講什么東西好的時候是不會講它的壞的,講什么東西壞的時候是不會講它的好的,它完全是為當下的政治服務。而理論教育要講辯證法、重分析,要一分為二,客觀冷靜是它的理性所在。理性的魅力正是在于它不唯書、不唯上、唯實踐的品質。它的變化服從于實踐,它只忠于實踐,并對發展著的現實社會作出理性的回答。但是,理論的這種“清高”往往受到“世俗”的侵蝕。由于一些眼前的階段性工作和政治目標的需要,理論教育往往失去它的客觀理性,而是圍繞著政治目標不斷的注釋,不斷的演繹。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我們這樣說,并不是說理論就是某種永恒不變的真理,恰恰相反理論任何時候都要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地更新自身,但關鍵是看它遵循什么邏輯。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沒有自我批判精神,不可能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源于徹底的自我批判精神。馬克思主義從本質上是革命的,是批判的,這種批判不是夜郎自大、自命不凡的單純意識形態上的“造反”,而是在開放的實踐批判中,發現自己的思維和觀念與現實的矛盾,從而窮根究底的自我批判。現在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認為影響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效果的最大問題是理論脫離實際。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如果馬克思主義不能把實踐這個標準和準則運用于自身,那她就會在“完美的理想狀態”中結束思維,這恰恰是違背馬克思主義批判精神的。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深刻理解“與時俱進“需要從馬克思主義自我批判的理論精神中汲取靈感,獲得啟示。反思我們以往的理論教育,往往是回避現實矛盾、回避關系人民大眾切身利益的種種社會問題,經不起實踐檢驗以及價值和意義的追問,有時甚至顛倒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不是從實踐中意識到自我批判的必要性,而是想當然的主觀任性,用理論對現實評頭論足,甚至指鹿為馬。理論要說服人首先要說服生活,只有堅持在實踐批判的前提下,不斷實現理論自身的批判,才能真正解決思維和現實的矛盾,實現理論的偉大創新,并以此獲得勃勃的生機和活力。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工作,不是拿著馬克思主義的既成理論照本宣科,對現實評頭論足,而是一個把理論和現實相聯系的不斷創造、不斷發展的過程,這個創造和發展的過程以與時俱進的方法論作為指導,以現實的發展為根據,以解決社會發展中提出的問題為目標。在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理論,并把其理論和觀點傳喻給受教育者,這樣才能使我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徹底擺脫那種左右搖擺的尷尬,真正樹立起理論教育的威信,使我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成為一種有價值有意義的活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A],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A],人民出版社,1995年。

[3]《黨的文獻》,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