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政府規制理論探析
時間:2022-03-17 03:00:00
導語:馬克思主義政府規制理論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隨著體制轉軌的深入,政府規制職能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政府規制問題逐漸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進入21世紀,有關政府規制理論的研究更是日益趨熱。然而,就國內外現有的關于政府規制的研究成果來看,對西方國家政府規制理論研究的比較多,而對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政府規制理論卻很少有人問津,甚至許多人認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根本沒有政府規制理論。這對于中國轉軌時期政府規制改革的深入進行是極其不利的。本文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述出發,對馬克思主義政府規制理論進行深入的研究,以推動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推動中國政府規制改革的深入進行。[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政府規制;背景;內容;特點一政府規制是市場經濟經濟條件下一種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美國經濟學家小賈爾斯·伯吉斯認為,所謂政府規制“是政府采取的干預行動。它通過修正或控制生產者或消費者的行為,來達到某個特定的目的。政府規制是衡量政府和市場之間相互作用的一個尺度。它可以決定商品的價格,或者對生產什么及生產多少產生影響。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政府規制甚至能夠決定由誰來生產商品或勞務以及如何來生產它們”[1]。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闡述了市場機制本身的局限性,強調了政府規制對合理配置資源的重要性。但是,他們把“市場失靈”歸結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失靈,認為資本主義自身無法完成這個任務,只有建立一個新社會,當“國家終于成為整個社會的代表”時,才能有計劃地分配各種資源以及實現社會生產的協調發展。1.對資本主義條件下政府規制的闡述(1)保持被規制主體之間的平等性。馬克思指出只要存在著商品貨幣關系,就要按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辦事。為了交換的有序進行,交換雙方都必須尊重對方的所有權與個人意志,在此前提下,按自由平等的原則進行交換。馬克思指出:“為了使這些物作為商品彼此發生關系,商品監護人必須作為有自己的意志體現在這些物中的人彼此發生關系,因此,一方必須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說每一方只有通過雙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為,才能讓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別人的商品。可見,他們必須彼此承認對方是私有者。”[2]他還指出,只要把商品或勞動當作交換價值,那么,它們的主體即所有者之間“就絕對沒有任何差別”。因為“作為交換的主體,他們的關系是平等的”。又指出,這里,“除了平等的規定以外,還要加上自由的規定。盡管個人A需要個人B的商品,但他并不是用暴力去占有這個商品,反過來也一樣,相反地他們互相承認對方是所有者,是把自己的意志滲入到商品中去的人。”[3]否則,如果沒有對經濟主體行為和經濟運行的規范,沒有一定的制約機制,經濟活動將是無序的。(2)履行規制者的職能。在《資本論》中馬克思談到,紙幣的發行、信用的確定、鐵路的興建、統一稅制的實施、國際市場的開辟等,都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共同條件或一般前提。而這些,不是單個企業或單個資本所能勝任的,而必須由國家來承擔。由于國家承擔了這些“公共事務”,提供了公共物品,這就為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馬克思指出,由于鐵路的修建和其他現代交通及通訊工具的出現,使美國和印度同歐洲的工業國家靠近了70%到90%,全世界商業的資本的活動能力已經增加到兩倍或三倍多。政府還要通過社會性規制為社會發展提供支持。馬克思指出,物質生產領域的發展“是和精神生產領域內的進步,特別是和自然科學及其應用方面的進步聯系在一起”的,“生產力的這種發展,歸根結底,總是來源于發揮作用的勞動的社會性質”[4]。(3)政府規制的目的是合理地配置資源。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視人類和自然環境的關系。馬克思把勞動過程看成是人類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恩格斯告誡人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5]馬克思在預見未來社會時,希望并堅信:“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可是,“這個領域始終是一個必然的王國。在這個必然王國的彼岸,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展,真正的自由王國,就開始了。但是,這個自由王國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國的基礎上,才能繁榮起來”[6]。2.社會主義條件下政府規制的假設前提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雖然承認資本主義制度下政府規制對克服市場的局限性具有一定的作用,但認為資本主義自身無法真正完成這個任務,只有在未來社會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條件下,才有可能按照整個社會需要制定的計劃來支配一切生產力。從一定意義上講,馬克思主義的政府規制理論實質是社會主義政府規制理論。然而,這一理論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前提假設基礎之上的。(1)生產力高度發達。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未來社會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是資本主義所造成的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當這個物質基礎已經具備,資本主義的社會形式(外殼)已經顯得十分狹窄、不能容納它本身所創造的財富、成為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桎梏時,這個外殼就要被炸毀。社會化生產力的發展,不僅為解決資本主義的沖突提供了物質基礎,而且提供了解決這種沖突的形式和線索,造就了埋葬資本主義、建設共產主義的社會力量——大工業無產階級。(2)實行單一的全民所有制。為了消除資本主義競爭所帶來的種種弊端,有必要在消滅階級、私有制的同時廢除商品貨幣關系,其辦法就是建立一種社會生產組織,由它按照預先制定的統一計劃來配置整個社會的資源。這樣,商品和貨幣才能退出人類社會的歷史舞臺。馬克思認為,這樣一種社會生產組織的出現,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是生產社會化趨勢的必然產物。因為生產社會化不僅意味著社會生產的一體化,還意味著生產資料和生產單位的大型化,直到囊括整個社會生產。馬克思的這一思想早在1847年的《哲學的貧困》一書中就體現出來,他說:“為了生產財富而組織得最完善的社會,毫無疑問只應當有一個起指揮作用的企業主按照預先制定的規則將工作分配給共同體的各個成員。”[7]隨后,他在《資本論》中也有同樣的論述。(3)生產社會化達到使政府能夠全面干預經濟的程度。恩格斯指出,資本主義矛盾的“解決只能是在事實上承認現代生產力的社會本性,因而也就是使生產、占有和交換的方式同生產資料的社會性相適應。而要實現這一點,只有由社會公開地和直接地占有已經發展到除了適于社會管理之外不適于任何其他管理的生產力”[8]。(4)取消商品貨幣關系。由于相信政府能夠有效地解決經濟問題,有效地解決協調整個國民經濟活動,并能最大限度地促進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自然就應讓其充分發揮作用,全部經濟活動都由政府來安排,各項經濟決策由政府作出,國民經濟中的各種關系由政府協調,經濟的運行和發展完全由政府主導。與此相適應,就是要消滅商品和貨幣關系,消滅市場。馬克思恩格斯當時認為,在未來新社會中,由于實行了生產資料公有制,每個生產者的勞動是直接作為社會的“總勞動的組成部分存在著”,生產者不需要交換自己的產品,也不需要“價值”插手其間,因此社會上也就不存在商品和貨幣。這時,“勞動時間的社會的有計劃的分配,調節著各種勞動職能同各種需要的適當的比例”[9]。生產者“也許會得到紙的憑證,以此從社會的消費品儲備中,取走一個與他們的勞動時間相當的量。這些憑證不是貨幣。它們是不流通的”[10]。恩格斯說:“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將隨之消除。”[11](5)主要運用計劃和行政手段實行政府規制。為此需要三個假設條件:第一,計劃的制定、下達以及各執行者之間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全社會沒有利益矛盾,沒有利益差別;第二,完全信息假定,即計劃人員掌握了全部信息,獲取信息的成本很低,這是決定經濟決策的質量,從而決定政府規制效率高低的關鍵因素之一;第三,資源是無限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研究中把資源配置歸結為活勞動的配置,把活勞動的配置等同于勞動時間的分配,進而把整個的社會資源配置問題歸結為勞動時間的分配。恩格斯指出,“社會一旦占有生產資料并且以直接社會化的形式把它們應用生產,每一個人的勞動,無論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從一開始就成為直接的社會勞動。那時,一件產品中所包含的社會勞動量,可以不必首先采用迂回的途徑加以確定,日常的經驗就直接顯示出這件產品平均需要多少數量的社會勞動”[12]。“每一種消費品的生產需要多少勞動。它必須按照生產資料,其中特別是勞動力,來安排生產計劃。各種消費品的效用(它們被相互衡量并和制造它們所必需的勞動量相比較)最后決定這一計劃。人們可以非常簡單地處理這一切,而不需要著名的‘價值’插手其間。”[13]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政府規制理論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1.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政府規制理論的革命性和階級性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是革命的理論,因為它的本質是批判的。馬克思主義反對把舊制度、舊事物看成凝固不變的形而上學觀點,反對一切為舊制度辯護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用徹底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來考察資本主義制度,從經濟、政治、思想各個方面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對抗和矛盾,考察它的]變,證明它的暫時性和轉變為更高的社會形態的必然性。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虛構未來社會的美好圖景,而是從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即把關于社會主義的理論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制度全面分析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是徹底批判舊世界建設新世界的科學理論,它的顯著特點是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結合。列寧說:“這一理論對世界各國的社會主義者之所以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嚴格的和高度的科學性(它是社會科學的最新成就)和革命性結合起來,并且不是偶然地結合起來(即不僅因為學說的創始人本人兼有學者和革命家的品質),而是把二者內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結合在這個理論本身中”。[14]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特性在其政府規制理論中也得到了反映。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來不隱瞞自己的階級性,公開申明自己的政府規制理論,站在資產階級政府的對立面,代表無產階級利益或公共利益,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2.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政府規制理論強調物質利益矛盾是社會經濟關系中最基本的矛盾(1)強調社會經濟關系中最基本的矛盾是以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為基礎的利益矛盾。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根據生產資料、主要是資本的所有制關系,將資本主義經濟中的行為主體劃分為兩個基本的利益集團,即資本家階級和工人階級,并認為這兩個階級的利益矛盾,構成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利益矛盾。這一矛盾的狀態和發展變化,決定著整個經濟的運行狀態和發展趨勢,其他各種利益矛盾如資本家之間的矛盾、在業工人與失業工人的矛盾、買賣雙方的矛盾,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矛盾等,都是從屬于這一主要矛盾的。(2)兩大階級的利益矛盾最主要的是在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中發生的。資本家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價值,通常采取兩種方法:一是在生產技術水平一定,從而必要勞動時間一定的條件下,通過延長工作日的長度,提高勞動的強度,來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二是在工作日一定的條件下,通過采用新技術和新的機器體系使工人隸屬于資本,通過更加嚴密的管理手段,以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即榨取最大可能的剩余價值。而這兩種做法使工人的生活狀況惡化,必然遭到工人的抵抗和反對,由此便展開了一系列關于勞動時間、勞動強度和勞動條件的直接的階級斗爭,而剩余價值的大小,最終便取決于兩種相對的利益或權利之間的力量對比和斗爭結果。(3)由于資本對雇傭勞動的剝削,從一個行業或企業來看是有效率的,而由于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是低效率的甚至是無效率的,這會造成消費者福利和社會福利的損失。馬克思指出,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產社會化的進一步發展,社會化大生產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關系矛盾將越來越激烈,形成了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和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矛盾,不斷發展的社會生產供給能力與有限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間的矛盾,以及工人階級對于發展資本生產力的反抗,這些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不但必然伴隨著經常性的生產力的破壞,而且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出現周期性危機,即對生產力的周期性的大規模破壞。(4)在馬克思看來,生產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的矛盾可以通過政府規制來解決,但這只是緩和矛盾而不是根除矛盾,兩大階級的利益矛盾的發展和激化最終將導致資本主義制度的滅亡。馬克思運用辯證法,揭示了經濟利益矛盾會在一種社會關系和經濟機制下不斷發展、激化的必然性,經濟運行機制使矛盾獲得暫時解決的過程,也就是矛盾進一步獲得發展的過程。就資本家之間的利益矛盾而論,個別資本家為了利潤最大化,不斷地革新生產技術,以追求超額利潤,并盡可能地擴大積累,擴大各自的生產規模以及在市場上的銷售份額,這導致了個別資本之間的“兩極分化”,最終導致資本的集中和壟斷程度的提高,這是矛盾在市場機制下的暫時解決,但卻不僅沒有消滅矛盾,相反,它導致競爭更加尖銳激烈,形成不同壟斷者或壟斷集團之間的競爭。3.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雖然認識到政府規制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克服市場失靈的需要,但其本意并不是要建立一整套系統的政府規制理論,而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過程中,作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對立物提出來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政府規制理論所依據的假設條件有些成為日后(如中國)政府規制體制建立的理論基礎,在傳統體制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些前提假定需要在經濟的發展中加以調整(如完全信息假定)。不管怎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這一問題的探索為理解社會主義制度下政府規制理論和實踐的]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線索。但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曾反復告訴當時和后來的共產黨人的那樣,共產主義“不是從原則出發,而是從事實出發”[15];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16];馬克思主義的學說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如果不把這一學說“當作研究歷史的指南,而把它當作現成的公式,按照它來剪裁各種歷史事實,那末它就會轉變為自己的對立物。”[17]所以,我們今天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政府規制理論,不僅要研究這一理論的創始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和認知水平下所闡述的理論本身,還要充分利用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從實踐的角度進一步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政府規制理論。注釋:[1]小賈爾斯·伯吉斯.管制和反壟斷經濟學[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4.[8][11][12][1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29,757,348,348.[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5):926-927.[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C].人民出版社,1972(23):96.[2][7][1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02,163,228.[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195.[24]馬克思.資本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97.[5][15][1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83,311,472.[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397.[14]列寧.列寧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1.
- 上一篇:外商投資礦產勘查管理制度
- 下一篇: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傳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