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對權力拜物教批判論文
時間:2022-08-04 05:52:00
導語:馬克思對權力拜物教批判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權力拜物教是官僚的突出特征,其實質是權力轉化為貨幣,權力崇拜的目的是財富崇拜。馬克思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揭露和批判,并闡明了鏟除權力拜物教的基本途徑。馬克思的這一重要思想,對我們當今的腐敗現(xiàn)象和探索廉政建設的新途徑,具有深刻的啟示和重大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權力拜物教/馬克思/腐敗/監(jiān)督
【正文】
一權力拜物教的實質和根源
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國家學說的過程中,對權力拜物教進行了集中的批判。在《法原理》這部黑格爾最完整、最成熟的政治著作中,黑格爾以“頭足倒置”的研究,顛倒國家和市民的真實關系,認為國家是家庭和市民社會的基礎,是一種合理性的表現(xiàn),國家是精神為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鼓動人們必須崇敬國家,把它視為地上的神物來加以崇拜。馬克思批判指出,國家不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神物,不是神圣的理念的體現(xiàn),也不是地上的神物,黑格爾如此神化國家不過表明他對國家的崇拜,由此演化出對權力及一切有關國家事物的崇拜。黑格爾所崇拜的國家是一種什么樣的國家呢?是一種充滿著官僚政治的國家。馬克思正是在批判官僚政治中揭露了權力拜物教的黑幕。
在官僚政治的條件下,官僚對政治權力的謀取實際上是謀取利益的重要途徑,崇拜權力實則是崇拜私利。這就是權力拜物教的實質。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指出:“就單個的官僚來說,國家的目的變成了他的個人目的,變成了他升官發(fā)財、飛黃騰達的手段。”[1—1]權力是物質財富的直接體現(xiàn),個人的社會地位、財富的多少,直接取決于個人權力的大小和政治地位的高低。這樣,政治權力必然成為官僚膜拜的對象,獲取政治地位也成為官僚夢寐以求的目標。隨之而來的便是放縱和對“市民社會”的侵害,國家權力則成為官僚恣意放縱的有效工具。馬克思說:“權威是它的知識原則,而崇拜權威則是它的思想方式。”[1—2]崇拜權威的目的,則是獲取超額的物質財富。
馬克思在不同的時期,還針對具體的事例淋漓盡致地揭露了權力拜物教的表現(xiàn)和實質。他在主編《萊茵報》時期,在分析摩塞爾地區(qū)酒農的貧困狀況時就已經看到,腐敗和無能是官僚政治的普遍特征,因為封建官僚不可能真正擔負起管理社會的責任,他們占有國家權力的真實目的,不過是無償?shù)鼐鹑∩鐣敻弧:髞恚R克思在《法蘭西內戰(zhàn)》中,以梯也爾為例,深入剖析了在梯也爾身上所表現(xiàn)出的權力拜物教的實質:“他在多年的政治生涯中,從來沒有辦過一件哪怕是極微小的稍有實際好處的事情。梯也爾始終不忘的,是他對財富的貪得無厭和對財富生產者的憎恨。他第一次當路易·菲力浦的內閣首相時,窮得和約伯一樣,而到離職時已經成了百萬富翁。……在波爾多的時候,他為了使法國避免即將來臨的財政崩潰而采取的第一個措施,就是給自己規(guī)定了300萬法郎的年俸;這就是他1869年在他的巴黎選民面前當做前景描繪出的那個‘節(jié)儉共和國’的全部內容。”[2]梯也爾所走的正是權力轉化為貨幣的“捷徑”。在這里,馬克思深刻而又形象地揭示了權力直通貨幣的奧秘,生動而又具體地指明了權力拜物教的實質。
在權力拜物教下,由于官僚關心和追逐的只是個人的私利,因此隨之而來的是官僚對國家應有職責的放任。馬克思在批駁黑格爾的“國家崇拜”中,指出了黑格爾所期待的官僚的“教養(yǎng)”、“才干”在權力拜物教之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黑格爾認為:“政府成員和國家官吏是中間等級的主要組成部分,全體民眾的高度智慧和意識就集中在這一等級中。這個等級之所以不致占有貴族的特殊地位,它的教養(yǎng)和才干之所以不致變成任性和統(tǒng)治的手段,是有賴于主權自上而下和同業(yè)公會根據(jù)自己的權利自上而下所做的種種設施。”[1—3]對此,馬克思批駁道,黑格爾所設想的這一切只是觀念上的存在,在權力拜物教的支配下,與官僚瘋狂地攫取財富相依相伴的是他們對工作的極端不負責任,國家只是作為形式主義的東西而存在,“體現(xiàn)在官僚機構中的‘國家形式主義’就是‘作為形式主義的國家’,而黑格爾也正是把官僚機構當做這種形式主義來描述的。”[1—4]“作為形式主義的國家有哪些特征呢?馬克思進行了詳盡的描述:“國家的現(xiàn)實目的對官僚機構來說就成了反國家的目的。……官僚機構認為他自己是國家的最終目的。既然官僚機構把自己的‘形式的’目的變成了自己的內容,所以它就處處同‘實在的’目的相沖突。因此,它不得不把形式的東西充作內容,而把內容充作形式的東西。國家的任務成了例行公事,或者例行公事成了國家的任務。官僚政治是一個誰也跳不出的圈子。它的等級制是知識的等級制。上層在各種細小的知識方面依靠下層,下層則在有關普遍物的理解方面信賴上層,結果彼此都使對方陷入迷途。”[1—5]這樣,國家的存在便成為官僚謀取私利的工具,這一點對官僚機構來說才是實實在在的內容;同時,國家的本來目的和職能變成了形式主義的東西,在官僚等級結構中,它只不過是一種毫無實際意義的空洞把戲。這就進一步指明了權力拜物教的雙重特征:一方面官僚崇拜權力是他升官發(fā)財、飛黃騰達的手段;另一方面國家的本質和目的只是一種虛幻的存在。這兩方面的特征從不同的特征集中反映了權力拜物教的本質,膜拜權力不過是為了一己私利,真正的國家事務不過是形式主義的存在,馬克思把它稱之為只是辦公桌上的存在。“在官僚機構中,國家利益和特殊私人目的的同一表現(xiàn)為以下”形式:國家利益成為一種同其他私人目的相對立的特殊私人目的。”[1—6]
馬克思在揭露權力拜物教實質的同時,也分析了它產生的根源。在馬克思看來,在官僚政治條件下,之所以產生權力拜物教,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國家和社會的嚴重對立。在這種對立之中,國家政治權力演變成權力直接持有者的私人財產。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認為,社會起初用簡單分工的辦法為自己建立了一些特殊的機關,目的是為了保護全社會的共同利益。但是,隨著階級的出現(xiàn),國家開始凌駕于社會之上,國家官吏為了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從社會的公仆變?yōu)樯鐣闹魅恕!斑@樣一來,國家和市民社會之間的對立就固定下來了。”[1—7]在黑格爾看來,官吏可以通過“全權代表”進入市民社會,以維護國家的普遍利益和法制,成為真正的“國家人”。而馬克思認為,這些所謂的“國家人”、“全權代表”已經異化成為特殊的閉關自守的集團,他們自身的特殊利益與市民社會的普遍利益形成了對立和沖突。因此,“因為有了這些‘全權代表’,國家同市民社會之間的對立不僅沒有消滅,反而變成了‘法定的’、‘牢固’的對立。‘國家’這種同市民社會的本質不相容的彼岸之物通過自己的代表來反對市民社會,從而鞏固自己的地位。‘警察’、‘法庭’和‘行政機關’不是市民社會本身賴以捍衛(wèi)自己固有的普遍利益的代表,而是國家用以管理自己、反對市民社會的全權代表。”[1—8]
國家與社會的對立,為官僚機構及其官吏謀取私利提供了條件。在馬克思看來,無論是封建君主國還是資產階級共和國,都存在著國家與社會嚴重分離的狀況,國家脫離社會而存在,國家權力為部分官僚階層所把持,這就使國家與社會之間出現(xiàn)異化,國家權力不能真正反映國家的真實本質和目的——保護公眾的利益;相反,國家權力成為官僚階層謀取私利的工具,國家公共權力變成了私有財產,雖然它總是披著公眾的外衣,實則在為權力的直接持有者謀取私利。馬克思說“機構掌握了國家,掌握了社會的唯靈論實質,這是它的所有財產。”[1—9]“黑格爾從‘國家’和‘市民社會’之間、‘特殊利益’和‘自在自為的普遍物’之間的分離出發(fā),而官僚政治的基礎的確就是這種分離。黑格爾從‘同業(yè)公會’的前提出發(fā),而官僚政治的前提的確就是‘同業(yè)公會’,至少是‘公會精神’”[1—10]。馬克思的所指很明確,就是“國家”形成了自身的特殊利益,并與社會的公共利益對立,黑格爾所說的“公會精神”,實際上是官僚機構和官吏群體對自身利益的保護。由于國家權力具備了這樣的特征,它轉化為財富便有了現(xiàn)實的可能。人們出于追求財富的目的來崇拜權力,又通過崇拜權力達到追求財富的目的。
二消除權力拜物教的途徑和條件
在深入揭露、批判權力拜物教的基礎上,馬克思也指明了消除權力拜物教的途徑和條件。其精神實質概括而言,就是消除國家權力的壟斷性和神秘性,實現(xiàn)國家權力的民主性。
消除權力壟斷性,是消除權力拜物教的前提。權力的壟斷性主要有兩種表現(xiàn):一是權力為少數(shù)人世襲和擁有;二是一切社會事務只能由國家權力來管理和支配。毫無疑問,這兩種表現(xiàn)均構成了滋生權力拜物教的溫床,使權力轉化為貨幣具備了現(xiàn)實可能性。就權力壟斷性的第一種表現(xiàn)而言,馬克思針對封建世襲制指出:“他的肉體成了他的社會權利。……怪不得貴族要這樣夸耀自己的血統(tǒng)自己的家世,一句話,夸耀自己肉體的來源。這當然是紋章學所研究的動物的世界觀。貴族的秘密就是動物學。”[1—11]這樣,國家權力成為私有財產,在超經濟強制的條件下,這種政治上的私有財產極易轉化為經濟上的私有財產。再從權力壟斷性的第二種表現(xiàn)來看,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國家權力的全面的直接的干涉和它的直屬機關的到處入侵,會直接導致社會成員對國家權力的過分依賴和盲目崇拜,而權力越是受到崇拜,它就越容易恣意妄為。恩格斯在為馬克思的《法蘭西內戰(zhàn)》1891年單行本所寫的《導言》中指出:“按照哲學概念,國家是‘觀念的實現(xiàn)’,或是譯成了哲學語言的塵世的上帝王國,也就是永恒的真理和正義所借以實現(xiàn)或應當借以實現(xiàn)的場所。由此就產生了對國家以及一切同國家有關的事物的盲目崇拜。尤其是人們從小就習慣于認為,全社會的公共事務和公共利益職能像迄今為止那樣,有國家和國家的地位優(yōu)越的官吏來處理和維護,所以這種崇拜就更容易產生。”[3—1]這正是滋生權力拜物教的社會土壤。所以,馬克思畢生強調國家權力的民主性,重視社會對國家的廣泛參與,向往“通過人民自己實現(xiàn)的人民管理制”。他對巴黎公社的權力組織形式給予高度的評價,在巴黎公社,權力之所以不再成為人們崇拜的對象,官職不再成為人們夢寐以求的肥缺,就在于公社實行了普選制,權力不再為個別人所壟斷。而且,公社制度將把靠社會供養(yǎng)而又阻礙社會的寄生贅瘤——“國家”迄今所吞食的一切力量歸還給社會機體。這樣,權力拜物救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政治條件和社會基礎。
消除國家權力的神秘性,是消除權力拜物教的條件。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國家觀總是把國家權力神秘化,視國家權力如宗教神學,視官吏如祭司,權力和官吏均被蒙上神秘的面紗。由此造成國家與社會的對立,權力與民眾的隔絕,形成權力壟斷性和非公開化的局面,一方面權力為極少數(shù)人所壟斷,另一方面權力的壟斷者又披著神秘的外衣為所欲為,社會成員卻全然不知。因此,國家權力神秘化,是權力轉化為貨幣的絕妙手段,權力的壟斷者總是力圖使這種權力成為公眾無法涉足的“彼岸世界”。馬克思分析說:“官僚精神純粹是一種耶穌會的精神、神學的精神。官僚是國家的耶穌會教徒和神學家。官僚機構是國家祭司。”“官僚機構的普遍精神是秘密,是奧秘。保守這種秘密在官僚界內部是靠等級制組織,對于外界則靠它那種閉關自守的公會性質。因此,公開的國家精神及國家的意圖,對官僚機構來說就等于出賣它的秘密。”[1—12]顯然,保守官僚機構的秘密是其放蕩、腐化、墮落的必備條件;而打破這種秘密,則是鏟除權力拜物教的基本前提。馬克思認為,消除權力拜物教必須鏟除它的神秘化的政治土壤。這就要徹底消除遺留下的政治錯覺:以為行政和國家管理是神秘的“圣職”。是民眾可望不可及的“神國”,似乎這一“神國”中的官僚“祭司”可以為所欲為,民眾對其只有敬仰崇拜的義務,沒有了解知情的權利。針對于此,馬克思結合巴黎公社的經驗提出政治公開性原則,以此打破舊政權的神秘勝。馬克思指出:“公社可不像一切舊政府那樣自詡決不會犯錯誤。它把自己的所言所行一律公布出來,把自己的一切缺點都讓公眾知道。”[3—2]“國家事務的神秘性和特殊性這一整套騙局被公社一掃而盡;公社主要是由普通工人組成……他們光明正大地進行工作,不自以為是,不埋頭在文牘主義的辦公室里,不以承認錯誤為恥而勇于改正。公社一舉把所有的公職——軍事、行政、政治的職務變成真正工人的職務,使它們不再歸一個受過訓練的特殊階層所私有。”[3—3]公社的這種政治形式,其實質是社會解放的政治形式。在這種政治形式下,國家權力的神秘性被徹底打破,權力拜物教的污泥濁水在這里將蕩然無存。
實行廣泛的社會監(jiān)督,是消除權力拜物教的根本途徑。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對黑格爾提出的所謂“監(jiān)督”進行剖析和嘲諷。馬克思說,如果我們問問黑格爾,有什么東西保護市民社會免受官僚的侵犯,他就口答:官僚機構的“等級制”。也就是說,在黑格爾看來,靠官僚機構內部的等級制監(jiān)督,可以避免官吏濫用職權。對此,馬克思嘲諷道:“好像等級制不是濫用職權的禍根,好像官吏個人的罪過和他們因等級制所必然犯下的罪過可以相提并論。官吏只有犯下違背等級制或等級制所不需要的罪過時,才會受到等級制的懲罰,但是,如果是等級制本身通過某個官吏犯了罪過,那末它總是對這個官吏百般庇護。此外,等級制很難相信它的某些成員犯了罪。”[1—13]在這種“等級制”內部,即使有監(jiān)督和懲罰,也不過是大害除小害,“所謂大害除小害,不過表示小害同大害相比是微不足道的罷了。”[1—14]馬克思的思想很明確,如果僅僅靠官僚機構內部的自我監(jiān)督,是不可能避免官吏濫用職權的。要防止國家和國家機關由社會公仆變?yōu)樯鐣魅耍钣行У谋O(jiān)督是建立在民主制基礎上的監(jiān)督,即社會的監(jiān)督、公眾的監(jiān)督,馬克思稱贊巴黎公社給共和國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礎,公社之所以能夠做到以隨時可以罷免的勤務員來代替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老爺們,以真正的責任制來代替虛偽的責任制,最根本的就是“因為這些勤務員總是在公眾的監(jiān)督之下進行工作的。”[3—4]很明顯,在權力監(jiān)督問題上,馬克思與黑格爾的本質區(qū)別不在于要不要監(jiān)督,而在于由誰監(jiān)督。黑格爾所說的“等級制”監(jiān)督,不過是官僚機構內部的自我監(jiān)督,像他期望的責任制是一種虛假的責任制一樣,他主張的所謂“等級制”監(jiān)督也只能是一種虛假的監(jiān)督,不可能解決權力制約問題;馬克思則主張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民主監(jiān)督制,以人民的民主權利來監(jiān)督制約國家權力,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防止權力拜物教的滋生蔓延,從根本上解決一切舊的官僚機關都無法解決的權力失控問題。
三批判權力拜物教的意義和啟示
馬克思對權力拜物教的批判及一系列相關論述,構成了主義廉政建設的一個重要基礎,對我們認識和解決現(xiàn)實中的腐敗,具有深刻的啟示和重大的指導意義。
第一,馬克思對權力拜物教的批判,有助于我們鏟除腐敗的社會土壤。權力拜物教是封建官僚的顯著特征,封建主義傳統(tǒng)越長遠,權力拜物教的就越頑固。我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而且封建社會的權力拜物教現(xiàn)象更典型、更嚴重,恰如著名學者王亞南先生所言:“家昌言中國一部二十四史是相砍史,但從另一個視野去看,則又實是一部貪污史。”[4]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以后,隨著基礎和上層建筑的根本變更,從根本上消除了權力拜物教的社會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權力拜物教的遺毒已經徹底肅清。我國是背著沉重的封建主義包袱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封建主義的殘余影響根深蒂固,鄧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主義傳統(tǒng)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tǒng)比較少。而現(xiàn)實中我們權力腐敗現(xiàn)象時,卻往往忽略封建主義腐朽意識對人們思想觀念的侵蝕,對權力拜物教現(xiàn)象更是缺乏足夠的重視。考察分析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腐敗現(xiàn)象,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普遍帶有權力拜物教的烙印,更多地表現(xiàn)為通過操縱權力來謀取貨幣。社會上也存在著膜拜權力、由錢買權的現(xiàn)象,特別是在一些人的靈魂深處,對權力的膜拜和追逐不過是謀取經濟利益的階梯和前提。所以,現(xiàn)實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xiàn)象:有的人為謀取權力而裝腔作勢;一朝權在手,便胡作非為,對工作奉行形式主義,正像馬克思批判的那樣工作只是“辦公桌上的存在”,花天酒地、貪污受賄則成為權力的真實目的。這樣的腐敗現(xiàn)象,正是權力拜物教的典型表現(xiàn)。從馬克思的思想到現(xiàn)實中的情況,使我們深切感到,反腐敗不能不重視抵制封建主義殘余影響的侵襲,既要反對商品拜物教,更要反對權力拜物教。同志在一次重要講話中要求,要狠狠批判、堅決破除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官本位”意識。他還反復強調,每一個領導干部都應好好想一想,參加革命是為什么?現(xiàn)在當干部應該做什么?將來身后應該留點什么?同志提出的這幾個問題,對現(xiàn)實中權力拜物教的殘余影響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回答和解決這些問題,應當成為反腐倡廉的重要思想。
第二,馬克思對“國家崇拜”的批判啟示我們,從源頭上防止腐敗必須打破權力的壟斷性和神秘性。“國家崇拜”與權力拜物教具有密切的內在聯(lián)系,馬克思正是在批判黑格爾“國家崇拜”思想的過程中批判權力拜物教的。在馬克思看來,無論是國家還是社會,無論是官吏還是民眾,只要對國家產生盲目的崇拜情緒,國家權力就會處于無所不包的“萬能”境地,一旦如此,權力和官吏就會帶有權力拜物教的色彩。因此,國家權力支配一切社會生活,是權力拜物教得以形成的一個重要條件。馬克思本人及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都對“國家崇拜”持批判態(tài)度,一再強調,不是國家決定社會,而是社會決定國家,未來社會將逐步收回被國家吞噬的一切權力。馬克思的這一重要思想,對我們準確判斷現(xiàn)實中腐敗的源頭以及從源頭上治理腐敗具有深刻的啟示。在我國體制轉型過程中,腐敗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用計劃經濟的權力發(fā)市場經濟的“洋財”。腐敗的一個重要源頭,就是權力對經濟和社會的嚴密籠罩與超常干預,權力支配資源的現(xiàn)象尚未得到根本的改變,權力的過分膨脹和社會的相對萎縮,使人們普遍形成對權力的崇拜和渴望。這正是現(xiàn)實中大量腐敗現(xiàn)象的一大源頭。要從源頭上治理腐敗,就必須打破權力的壟斷性和神秘性,不僅從思想上批判“國家崇拜”意識,而且從體制上改變行政權力對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超常干預,在必要的領域和環(huán)節(jié),逐步實現(xiàn)馬克思所設想的國家權力向社會的回歸。
第三,馬克思關于消除權力拜物教的論述,對我們建立健全權力監(jiān)督機制具有深刻的啟示。馬克思批判權力拜物教的深刻思想內涵告訴我們,權力拜物教的根源是專制;消除權力拜物教的根本途徑則是民主。馬克思盛贊巴黎公社的民主創(chuàng)舉,認為只有發(fā)揚光大公社的民主創(chuàng)舉,才能從根本上防止社會公仆蛻變?yōu)樯鐣闹魅恕S纱朔此嘉覈ㄔO的經驗教訓,不難看出,腐敗的猖獗與群眾監(jiān)督的薄弱有直接關系。當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權力監(jiān)督機制得到不斷的完善,社會主義監(jiān)督體系正在走向完善。而腐敗滋生蔓延的嚴酷現(xiàn)實又充分顯示,權力監(jiān)督尚有許多薄弱環(huán)節(jié),群眾民主監(jiān)督的薄弱尤為明顯。監(jiān)督,最根本、最重要、最有力的是群眾的民主監(jiān)督,如果說現(xiàn)實中存在著監(jiān)督乏力的問題,那么這在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為群眾監(jiān)督的乏力,而群眾監(jiān)督的乏力,又在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為群眾的監(jiān)督權利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這就要求運用和法制的手段,全面落實憲法賦予群眾的監(jiān)督權利,切實保護這種權利,解除群眾監(jiān)督的后顧之憂。總之,在權力監(jiān)督問題上,最為核心的是努力實現(xiàn)馬克思的設想,即人民的勤務員總是在人民的監(jiān)督之下進行工作的。
【】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02[[-1]],302[[-2]],298[[-3]],301[[-4]]301-3021[[-5]],303[[-6]],305[[-7]],305-306[[-8]],302[[-9]],299-300[[-10]],377[[-11]],301-302[[-12]],309[[-13]],310[[-1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3[[-1]],65[[-2]],96-97[[-3]],96[[-4]].
[4]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81.117.
- 上一篇:數(shù)學課堂整合教學管理論文
- 下一篇:多媒體幾何知識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