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07 05:09:00
導語: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哲學無論從外部就其形式抑或從內部就其本質來說,都具有徹底性和嚴整性,它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強大的生命力、科學的內在魅力和永恒的歷史價值就直接取決于此。然而,自創立那一天始,馬克思主義哲學卻無數次地受到來自不同視域對之進行的肢解性詮釋,致使它在實際遭遇中一直呈現為破缺狀態。即便在當代我國的哲學論壇上,割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做法還花樣翻新地不斷涌現著。究其根本,實際上都是這樣那樣地曲解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元本性與時代表現之間的辯證關系,是一種變相地、巧妙地消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異質性話語。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的各種“割裂論”及其危害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及其歷史展現
列寧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極其徹底而嚴整,這是馬克思的對手也承認的,”[1](P52)而且正是由于它“完整而嚴密”,才給我們提供了戰勝一切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完整的世界觀”[2]。但是,問題的關鍵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這種嚴整性是固步自封的、僵化封閉的,還是永恒發展的、與時俱進的?對此,應從兩方面回答: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不是固定的、自足的,而是在實踐中完成的,是在與時代的互動中實現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的。這是由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推動原則和建構原則”的辯證本性所決定的,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性品格的內在要求。因為,它只有扎根于社會實踐,不斷地傾聽來自時代和實踐的呼聲,并自覺的轉化為改造現實的力量、接受實踐的檢驗、汲取實踐的智慧,才能不斷開拓新視野、發展新觀念、進入新境界。
另一方面,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也“遠不是完備的”[3](P642)體系,那種“包羅萬象、最終完成”的體系是與“辯證思維的基本規律相矛盾的”[4]”。作為反映在“思想中的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是在歷史發展中逐步顯現出來的;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徹底性和一元性,也是通過與時代的互動并在這種互動中建構中恰當的時代表現形式而得以表征和確定的??梢?,它的嚴整性既凝聚了原創者及其同時代戰友、學生們的心血和成果,也凝聚了以后歷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繼承者、發展者及其戰友和學生們的辛勤勞動成果,更凝聚了當代中國三代領導集體的突出貢獻。從馬恩的原理初創到列寧的重大發展而形成的列寧主義階段,從思想、鄧小平理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進一步論證,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的這幾座偉大的理論豐碑是一脈相承的、內在一致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俱進的歷史過程表明,它是“由一整塊鋼鐵鑄成的”[5](P341)科學體系,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內容上的真理性、科學性和形式上的嚴密性、完整性有機統一的集中表現。對此,任何肢解和割裂的做法都是極其有害的。堅持和捍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就要與種種類型的“割裂論”劃清界線,堅決反對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歷史、與現實、與實踐、與科學割裂開來的錯誤做法。
2.“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割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種種表現
(1)有人借口馬克思本人也拒絕承認自己是馬克思主義者,“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6],或者借口馬克思年輕時期手稿的被發現而制造兩個馬克思的對立,即作為人道的馬克思與作為階級斗爭理論的馬克思的對立,將馬克思本人的完整的哲學體系被分割開來。(2)有人借口恩格斯在撰寫《<法蘭西內戰>導言》和《<法蘭西階級斗爭>導言》的前后兩個時期理論觀點的重大轉變,即從“暴力論”到“和平轉變論”的轉化,而制造兩個恩格斯的對立,使恩格斯統一的思想被分化。(3)有人借口列寧在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前后的理論變化,而將列寧主義截為兩段,并以維護十月革命勝利后的“新列寧主義”為幌子,而批判此前所謂“舊的列寧主義”。(4)有人要么將馬克思與恩格斯對立起來,認為前者重視歷史唯物主義,后者則停留于一般的唯物主義;要么將馬恩與列寧對立起來,認為前者主張“多國同時勝利論”和“興社滅資論”,而后者則主張“一國勝利論”和“以資興社論”等等。(5)更有甚者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完整體系肢解為:“農民的馬克思主義”、“工人的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的馬克思主義”、“人道的馬克思主義”、“職業的馬克思主義”、“窮漢的馬克思主義”、“富國的馬克思主義”等等[7]。
3.在俄國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割裂論”的表現
(1)有人將改良家的馬克思、現實主義的馬克思與革命家的馬克思對立起來,把馬克思修正為它們自己所需要的、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做歷史論證的人道主義者。(2)有人將馬克思的原本與對這一原本的理解對立起來,將列寧與斯大林對立起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頭上堆砌了許多非法性建筑。(3)有人在所謂“新思維”中,宣揚民主的馬克思主義與激進的馬克思主義的對立,在理論上有力的配合了西方大國對前蘇聯“和平演變”戰略的實施。(4)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經驗主義、實踐主義、唯科學主義對立起來,并以主觀主義或者急功近利的純經驗主義替代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把實踐家與理論家對立起來,割裂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等等[8]。國際上的各種“割裂論”,實質上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跪著造反”,正如列寧所說:“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的勝利,逼得它的敵人裝扮成馬克思主義者,歷史的辯證法就是如此”[9]。
4.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歷史上的“割裂論”表現
(1)有人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對立起來,認為馬克思主義不符合中國實際,在山溝溝里是產生不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是化不出什么結果的。(2)有人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思想對立起來,認為“‘老三篇’就代表了思想”,鄧小平同志認為這種把馬列主義與思想割裂開來的做法,“是對思想的嚴重歪曲”,極不利于我們黨和社會主義的事業[10]。(3)有人將鄧小平理論與馬列主義、思想割裂開來,認為馬列主義、思想只是革命的理論,而非建設的理論,我們處于建設時期,因而只提鄧小平理論就可以了。這實際上是以鄧小平理論替代了馬克思主義。(4)還有人將“三個代表”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其它理論形態割裂開來,曲解同志提出的“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的論斷,認為實際上是要丟掉“老祖宗”僅用“三個代表”作為我們的指導思想等等。上述“割裂論”的種種表現,本質上都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性和實踐性的扭曲,都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品質的曲解。不懂得割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元本性與時代表現之間內在關系在理論上或實踐上都將誘導重大的錯誤,因為,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不統一,歷來是造成組織上分裂、政治上瓦解的直接原因。
二、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在研究中的各種“割裂論”及其危害
學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內對各種問題的研究,即內在研究,這種研究對夯實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基礎,彰顯它的當代價值,表征它的科學性、真理性意蘊以及激活它的現代生命機能,從而確保它的完整性,可謂功不可沒。然而值得警覺的是內在研究中出現了許多裂痕,直接威脅并消解著它的嚴整性。這種“裂痕”在理論上主要表現為:
1.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結論與方法割裂開來。有人依據馬恩的觀點:如果結論不能得以發展,“就毫不足取”,如果它再變成“固步自封”的東西,則“毫無用處”,[3](P642)從而認為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方法永遠大于結論,如果結論是金子,那么它的方法才是點石成金的手指頭,因而結論是死的東西,方法才是活的靈魂。我們認為,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方法論的重要性,這本身并沒有錯,問題在于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整體智慧窄化為方法,并使方法論與世界觀相脫離,這不能說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而只能說是對它的一種巧妙地解構。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內在統一的,有什么樣的觀點、結論,就會有什么樣的方法,方法不會孤立存在,任何方法都存在于對某種結論的謀取和表征之中,將二者割裂開來,甚至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現代意義僅僅在于它的方法”[11],這將直接危機到它的生存。
2.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與策略割裂開來。有人主張,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因其抽象性程度很高,因而不能以純然的、直接的形式發揮作用,從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中國具體實踐中的作用很有限;相反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它的任何一個理論都密切聯系著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各項具體工作的政策和策略,并與之融為一體,成為實踐性、可操作性很強的政策性論說。因而在當代中國,只強調鄧小平理論或“三個代表”的指導地位就足夠了。這是巧妙地解構馬克思主義哲學嚴整性的又一歪理。因為正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內在統一的一樣,它的實踐理性(策略理性)與理論理性也是內在統一的。列寧對此曾有過經典的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體現在各個方面,在理論與策略的關系上尤為如此。認為它的理論觀點“總起來就構成作為世界各文明國家工人運動的理論和綱領的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1](P52)
3.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功能與政治功能割裂開來。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功能高于政治功能,它的科學性、真理性大于實踐性、價值性、政治性,它具有自動征服人心的內在魅力,在實踐中學不學、學多少都無所謂;另一種觀點則恰恰相反,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政治功能大于、高于理論功能,尤其對于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來說,這僅僅是一種政治需要,甚至認為其理性內涵較少,因而只要政治上重視就行了,勿須深入細致地學習。可見,這兩種觀點殊途同歸,都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完整功能截為兩段,實際上則是將理論理性與工具理性(價值理性)割裂開來,不懂得馬克思主義哲學功能觀上的統一性。
4.將馬克思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立起來。有人認為帶有“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已被意識形態化、政治化了,其理論品位不高,哲學含量比較貧乏,在研究中應將二者明確區分開來。這種觀點無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中學脈淵承的一貫性,將馬克思本人的觀點與繼承者、發展者的觀點對立起來,實質上是否定貶低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地位和旗幟作用,懷疑甚至否定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與時俱進的內在活力。
5.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典詮釋與現代旨趣割裂開來。有人依據我們現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科書體系,是沿襲于前蘇聯三十年代的模式,強烈地打上了極“左”的政治烙印,是對前蘇聯單一計劃體制的政治性迎合,已嚴重遮蔽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義,因而只有回到原典的馬克思才能消除傳統框架的先在性強制,才能敞亮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動態歷史原象。但是,正如俞吾金所指出的那樣“回歸從來就不是現在向過去的歸屬”[2](P36),如果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一味對現代旨趣和重大時代課題無動于衷,而只是說著只有少數業內人士才聽得懂的話,它究竟怎樣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呢?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返本與開新,應有機地統一于現代語境中。
6.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其它兩大組成部分割裂開來。歷史上曾有人認為,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理解為任何哲學,而應將它理解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觀。而當代學界也有人主張馬克思主義沒有自己的哲學觀,有的只是某些經濟觀點和某些策略思想以及為了裝飾這些觀點和思想的某些個別的哲學點綴;而且將馬克思主義的三大來源等同于三個組成部分,認為馬克思主義本身是一個拼盤,它的嚴整性應受到質疑。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內核和基礎,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嚴整性最集中地體現于它的哲學理論上,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其它組成部分割裂開來,實質上是從理論核心上消解了馬克思主義。
7.將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對立起來。與前蘇聯的哲學家所主張的“推廣論”不同,在我國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質上是辯證唯物主義。不存在在它之外的什么歷史唯物主義,歷史觀只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個內在組成部分,不能將之傍置或分割出去,而現行教科書中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并列,只是為了凸現歷史觀在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的獨創地位;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部。而辯證唯物主義與一般的唯物主義沒有實質的差別,馬克思向來對之持批判立場,而我國現行教科書上的辯證唯物主義不過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別稱而已,保留它不過是為了延伸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這一名稱本身已沒有特定的內涵[12](P75)。這兩種觀點實際上都無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內容上的嚴整性,大大貶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所具有的劃時代變革的偉大意義。
8.外在細節問題上,還有將本體論與認識論、生存觀與發展觀、真理觀與價值觀、辯證法與歷史觀等等割裂開來的做法。這些內部的“割裂論”,不懂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在其內部是通過各個部分、各個層次與環節的渾然一體、內在關聯而體現出來的,不懂得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就是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進行“多方面認識的歷史性總和”。這種“割裂式”研究不是什么創新,更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而只能弄斷或挖空它存在的內在根基,使它退化與僵化。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外在研究中的各種“割裂論”及其危害
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研究與外在研究也是統一的,其統一的根據就在于它自身的批判性。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開拓創新、與時俱進中豐富它的嚴整性的,這既立足于它對自己不斷提供的理論前提和內在結構進行批判性反思和審視并在這種批判中重構或重建,也立足于它對各種分支學科、部門學科、具體的實證科學和具體的實踐活動的批判性反思和審視,并在這種批判審視中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深層實現互補、互動與互滲。然而,與體系內部的研究已出現了諸多裂痕不同,它的外部研究中已有的裂痕正在擴張,嚴重危及著它的生存。這在理論上也有許多表現,主要有:
1.撇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世界各國哲學形態的關系,只重視內在研究。在學界,有一種純學術化的理論格調,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視作“精神貴族”,囿于象牙塔內而孤芳自賞,斷絕與現代世界哲學的聯系,仔細地品味著“高級精神奢侈品”——哲學概念。這種研究格調不懂得每個國家和民族的哲學都處在相互影響、相互砥礪之中,“因為每個國家都不是與世隔絕的,它們相互之間在進行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中,哲學思想也必然互相影響”[13]的道理,既背離了人類理性認識發展的互動性規律,也不能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深度研究提供一個寬泛的世界性哲學背景,使馬克思主義哲學處在一個封閉性、內耗性的小圈子里,因負熵流不斷減少而喪失生機活力。
2.割裂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的關系。有人認為中國傳統哲學基本上屬于老到成熟的、封建的、落后的文明形態,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則屬于現代文明形態,二者不論在研究模式、理論旨趣上抑或在文明風格、內在本質上都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因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注入中國傳統理念將導致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退化。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抹煞了中國傳統哲學以特定方式映現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生活準則、生存智慧、處世方略的積極貢獻,也抹殺了其具有現代性的、跨越時空間距的內在精神因子向現代文明躍遷、對接、融合的必要性與可能性,也從根本上懷疑和否定傳統哲學理念在剔除其歷史附著的負面性之后,完全可能提煉、轉化、活化其合理因子,并滲透到今天的社會生活中作為健康的精神元素參與現代化建設進程,從而促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中國哲學現代化的歷史進程[14]。
3.割裂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西方哲學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本來屬于西方哲學傳統,有人卻將馬克思對西方近代哲學傳統的批判視作對整個西方哲學傳統的全盤拋棄,致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因缺乏西方哲學的整體性背景或視域,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現代性取向一再逸出當代研究者的視野,嚴重遮蔽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現代性價值。實際上列寧對此早就做過透徹的說明,在他看來,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具有“世界歷史性意義”,“是因為它并沒有拋棄資產階級時代最寶貴的成就,相反地卻吸收和改造了兩千多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5](P341)。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西方哲學的確無論在階級屬性、理論實質抑或在發展形態、社會作用上都有實質性差別,但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的發展除了靠實踐的推動外,它離不開西方哲學所提供的精神營養,也更需要從西方哲學的錯誤教訓那里得到有益啟示。因而,無論是捍衛或者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都不能與西方哲學割裂開來。
4.割裂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后現代主義的關系。在當代學界隨著后現代主義的大量引介,有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屬于現代性范疇,而后現代主義屬于后現代性范疇,二者既有時代之差又有民族之異,因而后現代主義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只能是一種異質性話語;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后現代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未來走向和根本出路,并致力于早日建構“后現代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事實上,這兩種觀點都割裂了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哲學關系,沒有弄清后現代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不期而遇的歷史必然性[15],不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活在后現代語境中的真實意義:既彰顯了在傳統框架中被忽略、抑制乃至遺忘的部分,又使后現代語境中的現代性意蘊得以敞亮。這樣,一方面,由于后現代性實際上是對現代性的一種重振或重寫,因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后現代主義應保持內在的關系;另一方面,又由于后現代主義哲學本身是一種崩潰的邏輯、精神自殺行為,因而,它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時空上或者在實質上都有著太大的間距[16]。
5.割裂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關系。西方有一種觀點認為,社會主義已經“失敗”,馬克思主義已經“死亡”[17]。而國內也有人認為既然我們搞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應該用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這種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實際上就是我們自己獨創的理論,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在當代實踐已失去了理論價值。在我們看來,這實際上是割裂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實踐的有機統一關系,不懂得我們雖然進行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然而這種建設的每一步,我們所選擇的各種路線、方針、政策等一切內容,都沒有離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指導,相反,卻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內在靈魂和精神支柱的。而且,二十多年來的中外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證明,正是由于我們致力于從理論上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一系列重大問題作了正確的說明,建構出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等才使得我們的建設順利進行;相反,正是由于前蘇聯的馬克思主義學者放棄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在重大理論問題上偏離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方向,致使引導蘇聯的社會主義走向了歧途,最終斷送了社會主義事業??梢姡R克思主義哲學與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途命運休戚相關。
6.在理論上還存在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科技革命割裂開來,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世界性背景割裂開來,與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劇烈競爭的新動勢割裂開來,與國內外各種思潮相互激蕩的文化大背景割裂開來,與國內改革向深層推動所產生的正負影響割裂開來,與資本主義和其它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割裂開來,與我國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和我黨的執政規律割裂開來等等,由于這些“割裂論”的存在,造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外源因子的嚴重缺席,不能充分地激活其內源因子并隨著實踐的發展而與時俱進,也嚴重限制了它的先進性、科學性、真理性程度的發揮和強大生命力的展現。
四、小結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以及在我國當代學界內外研究視域中所存在的三類“割裂論”,既相互區別又有相通之處。一方面,其區別在于:
1.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及其中國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種種“割裂論”,盡管產生的原因和具體表現各不相同,但大都主要是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民族性、時代性、世界性互相對立起來所導致的。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作為民族文化的核心,它具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理論形態;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又能夠超越特定民族文化的限制從而具有時代性(共時性);作為“世界的一般文學”,它又能凌駕于特定的民族和時代之上,并在不同的民族之間和時代之間進行“公共商談”,形成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能范導一切民族和時代的世界性哲學(歷時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民族性、時代性和世界性是辯證統一的,它雖創立于19世紀40年代的德國,但它的功能和價值早已超出特定的德國疆域和時代局限,而成為一種活在各個時代和民族的開放性學說。在歷史上,正是由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歷史意義、永恒的歷史價值和總體的精神指向功能的曲解,才茲生了各種各樣的“割裂論”。
2.與前者不同,在學界的內在研究中,之所以會產生各種“割裂論”,主要是由于統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陣營內部的激烈論爭和相互碰撞所導致的。這種論爭和碰撞主要產生于學院派別之間(如實踐哲學、價值哲學、人學、歷史哲學等等)、學院派與實踐派之間、講壇哲學與論壇哲學之間。與前者企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腌割、歪曲、附加和解構不同,內在研究中的種種“割裂論”,在學理上主要表現為學派或學人之間理論旨趣、研究論域、思維方式與方法、學術傳統與個體知識儲備等等方面的互異與疏離。應該說,這種局面對激活學界精英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深層推進并發揮建設性作用,是必要的、正常的。但又要看到在帶有根本性的問題上,達成共識并對之培根固本的重要性,否則就會割斷或挖空它的理論根基,從而從內部推翻它。
3.在外在研究中的“割裂論”,既與譜系學或學脈淵承上的對立有別,也與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內部的內容、體系、結構與方法等方面的論爭不同,而是在中西馬之間、各種意識形態之間的對立。這在學理上直接牽涉到能否及如何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中國哲學現代化與當代人類實踐的合理化的辯證統一,也從根本上決定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未來趨向和前途命運。
另一方面,其相通之處在于:它們都是這樣那樣的割裂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一元本性與時代表現之間的辯證關系,而之所以如此,關鍵則在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生存與發展的“內在本源處”——科學的實踐觀的曲解或誤解。只要是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與實踐、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理論功能與實踐功能對立起來,或者是抓住其中一個方面而將另一個方面抹煞掉,或者將一種片面性融入到另一種片面性中,總之,只要偏離了科學的實踐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進展。而要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真精神并推動它向深層開掘,就要首先正確的詮釋和運用科學的實踐觀;而要正確的詮釋和運用科學的實踐觀,就必須清除對實踐及其本質和功能的上述種種“割裂論”??茖W的實踐觀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民族性、時代性、世界性相統一的基礎,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與體系、功能與方法相統一的基礎,還是中西馬以及各種意識形式取得辯證統一的基礎,實踐作為各種統一的串線,既貫穿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的全過程,也貫穿于當代學界內外研究的各個層面的中。因而,只有站在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制高點上,才能打通并整合各種研究視域,消除種種“割裂論”的瓦解效應,以確保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列寧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1.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
[5]列寧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6.
[7]國家社科司組編.馬克思主義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27.
[8]B.阿爾杜霍夫(前蘇).哲學科學的改革問題[J].哲學問題,1987,(6).
[9]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9.
[10]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2.
[11]呂世榮等.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筆談[J].河南大學學報,2001,(3).
[12]俞吾金.實踐詮釋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3]涂紀亮.現代世界哲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1.
[14]郭齊勇.儒家人文精神的特點與價值[J].新華文摘,2002,(6).
[15]楊耕等.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31.
[16]田薇.后現代主義與新儒學、現代化及馬克思哲學的關系[J].教學與研究,2000,(6).
[17]黃楠森.馬克思主義哲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5.
- 上一篇:語文題意集說管理論文
- 下一篇:語文復習課結構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