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關系論文
時間:2022-08-12 04:25:00
導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關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表明的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互動關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其構成來看,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之間相互作用、相互結合的互動關系:即馬克思主義運用于分析、解決中國社會問題,引導中國社會變革發展以及中國共產黨人在自己的文化傳統、基本國情和社會實踐等構成的“中國實際”這一“基體上”來理解、選擇、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雙向建構的關系。這有兩個方面的涵義:
第一,馬克思主義運用于中國,在與中國實際(包括國情特點、文化歷史傳統、社會實踐和變革要求)的結合中找到實現其自身力量的場所,成為指導中國社會變革與發展實踐的思想武器,即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射中國革命之“的”。
首先,馬克思主義所內蘊的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觀為中國社會變革和發展提供了一個正確的方向和價值理想。它解決了近代開始的中國先進分子在黑暗和苦難中苦苦尋覓、彷徨迷茫而又無法解決的“中國往何處去”這一根本問題。此后的中國共產黨人和她所代表的中國人民正是沿著這一方向和目標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把一個貧弱的、災難深重的舊中國改造成為一個社會主義新中國。時至今日,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繼續堅定不移地沿著馬克思主義指引的方向前進,實踐著馬克思主義為人的全面發展和全人類解放所確立的價值理想。
其次,正如列寧所說的,自從《資本論》問世以來,唯物主義歷史觀已經不是假設而是科學證明了的原理。馬克思主義用科學的、歷史與邏輯統一的理性力量揭示并論證了實現人類解放進步的價值理想的客觀歷史必然性,從而使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對這種價值理想的實現堅信不疑,確立了他們對這一價值理想實現的堅定信念和信仰以及實踐這一歷史必然性的主動性、自覺性。
復次,馬克思主義還為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提供了實現這一價值理想的道路與方法,提供了分析和解決中國社會問題和矛盾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如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理論、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理論、階級斗爭的理論、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理論、實踐第一的觀點和辯證思維的方法等等。其中、鄧小平是掌握并運用這種理論和方法并取得成功的典范。
馬克思主義運用于中國還體現在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改造、提升和引導上,把中國傳統文化優秀因子改造提升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內在成分。如把具有空想性質的“大同社會”理想提升為基于科學的、邏輯的、歷史必然性的共產主義理想;把基于等級尊卑關系的群體本位價值觀提升為基于平等、民主的集體主義價值觀;把古代樸素的唯物論、辯證法和明清的理氣、心物之辯的思維方式提升為唯物而又辯證的思維方法等等。
第二,馬克思主義被中國化了。即馬克思主義已經不是游離于中國之外的某種外在的理論觀念和精神力量,而是成為中國社會變革與發展歷史進程中內在的、本質的內容和成分并具有鮮明的中國特點。也就是說,中國先進分子是在自己的國情、傳統、歷史條件、實踐主題和變革需要等構成的歷史情境中來理解、選擇、接受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從而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一種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是基于近代以降中國社會變革與轉型的需要。誠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程度,近代以降中國社會歷史變革進程的主題是中國社會如何由傳統的、封建的、封閉僵化、貧窮落后的社會走向現代的、開放的、文明富足的民主社會,中華民族如何從貧弱的、受凌辱的、處于生死存亡危境中拯救出來走向強盛復興;中國人民如何從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和奴役中解放出來,獲得自由民主和發展的權利,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中國先進分子苦苦尋覓的是一種能夠指導她如何解決這個歷史實踐主題的真理。而馬克思主義所內蘊的價值理想、科學力量、批判精神以及所揭示的革命力量、途徑和手段正切合于這種需要。從而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了實踐和價值的基礎。離開這一歷史實踐主題的需要,就無從說明馬克思主義何以中國化。
同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意味著馬克思主義把中國傳統文化優秀因子改造提升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內在成分,是中國人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順化。也同時意味著中國深厚的文化傳統中優秀因子對馬克思主義的一種整合和同化,表現為同化與順化的雙向整合和建構。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的異質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國的“土壤”上生根、開花、結果,除了上述論及的歷史實踐主題的需要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與方法與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心理和思維方法之間存在一種切近的、能夠相互契合的因子,從而發生價值和方法視界上的相互認同和融合。目前學界有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曾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之說,即“西學東源”之說,本文對此不做引證或考辯,但中國在自己深厚的文化傳統土壤上來選擇接受馬克思主義并與之發生價值和視界方法上的雙向建構和融合,卻是不爭的事實。諸如從傳統的“大同”、“尚同”社會理想、家國群體本位的價值心理來接納共產主義價值理想和集體主義價值原則,從傳統的經世致用的工具理性來選擇階級斗爭學說,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辯證法思想來理解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辯證法和歷史觀等等。
可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是馬克思主義運用于分析解決中國社會問題和矛盾,指導中國變革與發展的歷史實踐的過程,也是中國人民在自己的傳統、國情、實踐所構成的“中國實際”的“基體”上來理解、選擇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過程。這是由同一過程兩個方面所構成的相互結合、雙向建構、統一互動的關系結構。它既非馬克思主義原封不動的照搬,亦非中國文化傳統的現代復制,也不是二者之間簡單的相加或湊合。而是二者在中國社會革命與建設實踐基礎上相互整合而生成的新的構體。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其構成看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之間的相互結合、雙向建構的互動關系,而這種關系形成和展開就表現為一個過程。因此,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要進行結構方面的分析,還要進行過程方面的分析。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成功的結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相互磨合、相互適應、相互融合的過程。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它必須在指導中國革命的實踐中不斷地吸取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因子并把它改造提升為自身的成分;必須適應中國國情特點在內容和形式上做相應的調適;必須經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宣傳、傳播、實踐才能逐漸深入人心,被中國人民所接受;必須隨著中國革命與建設實踐的歷史進程不同階段的條件、特點、任務而發展自身。同樣,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并不是一開始就掌握了它的全部和精髓,而是在實踐過程中運用和檢驗,在克服自身的片面性、封建性、教條主義等因素的消極作用中不斷深入對馬克思科學的、全面的認識,從而真正把其精髓溶化在共產黨人的“血液”中。
中國革命與建設的近百年歷程與這一邏輯是一致的。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到思想在黨內領導地位的確立,從中國共產黨早期一些領導人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教條來運用到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成功地結合起來,差不多經歷了20多年的時間。在這期間,共產黨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和教訓才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因子之間的成功結合。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過程、任務已經結束了、完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指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并引導中國社會進入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過程中,并沒有完成它對中國社會歷史積淀流轉下來的深厚的封建性因素進行清算和批判,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年代戎馬倥傯的歲月中也來不及運用馬克思主義對自身肌體中封建性因素進行清理批判,而是把它帶進社會主義歷史階段。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教條主義、“左”傾思想和個人崇拜成為一種頑疾有認識上的原因,就是從認識論角度進行分析批判的,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是從這種認識論的視角來分析批判的。
其實教條主義“左”的路線與封建性因素有不解之緣。封建性的小農經濟等級森嚴的社會關系結構必然導致一種保守的、封閉僵化的、對權威、經典的盲從和膜拜的心理和意識,這正是教條主義、“左”傾思想和路線屢禁不絕的深厚的土壤和根源。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完成對中國封建性因素的清除批判還需要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在付出十年動亂的慘重代價后,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客觀實際,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以及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鄧小平理論再一次成功地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推進到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在今天,面臨國際國內復雜的情況和艱巨的任務,探索和解決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如何建設黨來領導中國社會主義事業走向21世紀,提出“三個代表”的思想,又一次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到當代水平。可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歷史的發展著的過程。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然表現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形態和實踐形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互動關系及其過程,同時還集中地體現在這一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理論和實踐成果——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形態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的必然凝結、生成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成果形態;而這一成果形態也必然內在地蘊含這一過程的內容和特點。離開關系、過程無以說明這種成果形態何以產生、何以如此產生以及產生的基礎、內容和特點,形態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離開了“形態”,“中國化”的過程也就成了一個空洞的、抽象的、光開花不結果的過程。因此,只有把關系、過程和形態結合起來,才能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做全面深入的把握。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形態是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形成的理論成果。這種理論成果,從其功能和地位來看,是經過中國革命和建設不同歷史階段的實踐檢驗證明了的,在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取得偉大成果的、被中國人民所普遍認同的、相對穩定的占主導地位的理論形態。表現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不同歷史階段實踐相結合而產生的兩大理論成果:思想和鄧小平理論。
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生成的第一種理論形態。它所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實踐相結合的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生成的第二種理論形態。它既是第一種形態的繼承和堅持,又是對第一種形態的發展,是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理論成果。在當代中國,面對新的情況、新的問題、新的實際和新的發展要求,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時代特點和實踐要求,總結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在堅持和繼承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又根據新的時代新的實踐要求進行理論創新,提出“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開拓了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發展的新境界,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當代實踐相結合的又一理論成果。
通常,我們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僅從理論成果形態上來理解和把握。但“中國化”之為“中國化”,不僅“化”為一種理論形態,還“化”為一種活著的實踐形態。僅從理論上還不能證明“中國化”為什么是成功的,所形成的理論為什么說是“偉大的成果”。事實上,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近百年的歷史進程中,馬克思主義在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相結合中不僅形成了適應于中國的并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態, 而且在這種結合中,改變了中國社會和制度,也改變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這種改造滲透到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歷史主體的方方面面,從而對象化為一個存在并發展著的活生生的現實——實踐形態。從文化哲學的廣義的“文化”角度來看,也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已經“化”為包括物質的、制度的、精神觀念的、歷史主體在內的活著的“文化形態”。
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的成果形態作上述的理解,才能使我們真正地認識并感受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是一種外在的游離的成分,而是一個活著的現實及其過程,從而使我們能夠更加自覺地在理論和實踐的兩個向度上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一步發展。
- 上一篇:語文基礎能力管理論文
- 下一篇: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