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論文

時間:2022-08-24 10:49:00

導語: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論文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蘊涵著豐富的現代化思想,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黨的領導集體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在宏偉的中國革命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過程中,成功地實現了對馬克思現代化思想的實踐詮釋,形成了中國化、本土化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為此,理性地分析黨的領導集體深刻詮釋馬克思現代化思想的實踐過程,這無論是對于豐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研究,還是為當前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良好的政策建議,都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黨的領導集體堅持歷史尺度同價值尺度的有機統一,注重社會的協調、整合發展,在方法論上實現了對馬克思現代化思想的實踐詮釋

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那里,衡量社會現代化的發展程度即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革命性躍遷和整體性發展,就存在著兩個極為重要的衡量尺度:其一是強化工具和手段意義、注重實用理性的歷史尺度;其二是突出理想和信念意義、崇尚超越性理性的價值尺度。前者指的是基于目的的合理性和對達成目的可資運用手段的估價,并在此基礎上去追求一個限定的目標并設法預測其可能的后果,它重視的是功利的價值,關注的是當下的生存、發展和享受,崇尚效益、崇拜乃至迷信科技的力量,追求現世的幸福和快樂;而后者則重視人的價值,關注的是人的生存意義,崇尚終極關懷,追求精神或道德的富足。在馬克思看來,社會現代化進程是一個客觀的歷史進程與人的有目的的自覺活動交互作用的辯證運動過程。一方面,社會現代化受客觀規律制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馬克思認為,“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1]另一方面,馬克思也認為,社會現代化又“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2]119人們在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的基礎上以“我”的方式進行活動,改變著自身的自然和外部自然界。可以看出,馬克思在闡釋其現代化思想的時候,充分注意到了歷史尺度同價值尺度的有機統一。

二、黨的領導集體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在具體內容上極大地實現了對馬克思現代化思想的實踐詮釋

黨的領導集體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與時俱進,在具體內容上極大地實現了對馬克思現代化思想的實踐詮釋。

1.黨的領導集體堅持“穩定壓倒一切”、把維持一個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作為中國社會現代化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和可靠保證,這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現代化思想關于現代化運行條件的學說

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評價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形成與鞏固對世界現代化進程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并把這種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與完善作為社會現代化正常運行的前提條件和可靠保障。中國以此為指導,認為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穩定壓倒一切”就成為中國現代化的正常運行條件,鄧小平指出,“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事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唯有穩定才能搞好經濟建設。國泰和民安是緊密相連的,沒有國泰就沒有民安;沒有人民的安居樂業,也沒有國家的興旺發達。”[4]210“穩定是發展和改革的前提,發展和改革必須有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這是我們付出了代價才取得的共識。”[4]213在現代化建設實踐過程中,為了維持一個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保證社會現代化持續、快速而健康的發展,黨的領導集體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首先,正確處理好改革、穩定和發展的關系。“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標,穩定是前提。”[4]211要“統觀全局,精心謀劃,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協調統一起來,在社會政治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在改革和發展中保持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4]215其次,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維護世界和平,保持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最后,在國內則繼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繼續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按“三個代表”的要求堅持不懈地進行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等,力求維持一個穩定的國內環境2.黨的領導集體堅持不把書本當教條,不照抄照搬外國模式,堅持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現代化思想關于現代化有不同道路的學說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或信息社會的革命性躍遷和整體性發展過程中,西歐有西歐的模式和道路,東方有著不同于西歐的獨特的發展道路,又稱東方社會發展道路。黨的領導集體充分繼承了這一思想,認為經濟文化尚十分落后的中國,在堅持社會主義根本方向的前提下,可以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礎上,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鄧小平指出,“革命和建設都要走自己的路。”[3]94“走自己的路”反映的是一種勇于探索、開拓創新的實踐理念,是一種確保不把書本當教條、不照搬照抄外國模式的崇高信念。它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其前提和支撐,鄧小平曾多次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主要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自己的條件,以自力更生為主。”[3]29當然,獨立自主不是自我封閉,自力更生更不是盲目排外,相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堅持向包括發展中國家在內的一切外國開放,并主動加入世貿組織,這也是在“走自己的路。”

3.黨的領導集體堅持“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這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現代化思想關于現代化進程實質的學說

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現代大工業在推動現代生產力發展上的積極作用,高度評價了作為現代歷史主體的資產階級在推動生產力發展上的巨大貢獻,即它在“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7]256事實上,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生產力的高速增長看成是世界現代化進程的實質之所在,即“生產力呈‘指數級’增長是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實質之所在”[8]。在馬克思看來,這是現代社會不同于過去一切世代最為本質的地方。黨的領導集體以此為指導,堅持“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即“生產力標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黨的十三大確立起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鄧小平都多次強調“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始終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都必須服從和服務于這個中心,而不能離開這個中心,更不能干擾這個中心。”[4]31“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解決我國現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途徑。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4]3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認定馬克思現代化思想關于現代化進程實質的學說,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作為當前一切工作的中心。首先,把經濟建設當作大局來看待,鄧小平指出,“這個大局就是我們國家建設的大局。”[3]98“現在需要的是全國黨政軍民一心一意地服從國家建設這個大局,照顧這個大局。”[3]99其次,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定格為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4]373再次,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協調發展相結合。協調發展一方面意味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協調發展,具體體現在一系列的“兩手抓”方針上;另一方面,協調發展意味著各地區之間的協調發展,具體體現在“西部大開發”的政策上。最后,注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可持續發展的有機統一,協調好人們的當前發展與未來發展、當前利益同長遠利益之間的關系。

4.黨的領導集體堅持厲行改革,銳意創新,與時俱進,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現代化思想關于現代化發展動力的學說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潤和社會效益的需求是社會現代化得以產生并不斷向前發展的第一推動力”[8],恩格斯指出,“卑劣的貪欲是文明時代從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動力;財富,財富,第三還是財富——不是社會的財富,而是這個微不足道的單個的個人的財富,這就是文明時代唯一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目的。”[9]173黨的領導集體繼承了這一思想,認為在“”后期廣大勞動群眾生產積極性被束縛,現代化的動力未能置身于直接物質利益刺激之中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必須打破傳統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一貫做法,厲行改革,銳意創新,與時俱進。故而鄧小平認為,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也能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并且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3]136改革就其實質和目標來說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現代化的動力重新回到同物質利益刺激緊密相聯的利潤追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