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論文

時間:2022-08-24 10:58:00

導語: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論文

“異化勞動”理論是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提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在馬克思思想發展歷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級重要階梯。也正因為《手稿》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引發了對這一理論廣泛、熱烈而持久的討論。目前,流行著兩種極端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異化理論是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創立唯物史觀后就根本拋棄了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學概念替代了“異化”概念;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義異化理論的“思想頂峰”,后來的唯物史觀著作對異化問題的繼續探索,是一個“創造力下降”的退化過程。這兩種觀點貌似合理,實際上都是對馬克思異化理論的嚴重曲解,他們都根本忽視了馬克思后來的科學著作(特別是《資本論》)對早期異化觀基本思想的直接繼承和重大發展。筆者就針對這兩種觀點,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為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作一辯護。

一、“異化勞動”概念解讀

異化(alienation)一詞來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脫離、轉讓、出賣、受異己力量統治、讓別人支配等義。在近代,歐洲哲學家霍布斯是第一個提出異化概念的哲學家,霍布斯認為,國家本身就是一種異化(他主張人性本惡,認為人與人的關系像狼一樣,總是處于戰爭狀態),異化主要是指轉讓。法國的哲學家盧梭的異化思想反映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發表的《人權宣言》中,他主要從經濟、政治和倫理道德的角度闡述了這一思想,把異化看成是人們利己主義的結果。而真正從政治上探討異化,并達到一定程度的是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修,在他的倫理學和社會理論中,汲取了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的積極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異化概念。他認為,異化的社會往往使人們行為的結果也發生異化,良好的愿望并不產生良好的結果。由此可見,在近代,異化概念是唯物主義或啟蒙學派的哲學家們用來表達反封建社會政治觀點的一個工具。真正把異化概念納入唯心主義軌道,還是從德國古典哲學開始的。首先使用異化概念的是費希特。在他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基本范疇一“自我”和“非我”中,異化是個基本概念。在哲學史上,黑格爾在本體論中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異化概念。他認為異化是絕對觀念向自然和社會的外化和退化;異化是正源的對象化或物化和客觀化;異化是對客體的認識和改造。在德國古典哲學中,費爾巴哈站在唯物主義立場上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異化觀,建立了自己的人本主義的異化觀;馬克思從英國古典經濟學特別是從黑格爾關于勞動和異化的思想中得到啟示,認為人的異化歸根到底是勞動的異化,這是人的一切異化的基礎。只有把人的異化最終地歸結為勞動的異化,才能展示人的異化的秘密,進而揭示出社會不平等的根源。馬克思從政治經濟學出發,分析了人類生存的基礎即勞動對人的實際作用,從而揭示了人的異化的本質,提出了一個嶄新的概念——異化勞動,在歷史上第一次確定了異化概念嚴格的確切的含義,賦予了這個概念以社會經濟的實質內容,樹立了一個正確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新起點。

二、馬克思異化勞動思想概述

總的來說,《手稿》是馬克思從經濟學理論對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結構進行的初步分析。馬克思把哲學的研究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結合起來,這使他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同資本家尖銳對立的經濟現實,看到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勞動價值論同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深刻矛盾。《手稿》有關異化勞動的論述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馬克思根據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主要是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論述,通過對工資、資本和地租的考察,研究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結構和規律(中心是勞動和資本的對立)。第二部分,馬克思從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前提出發,把異化和對勞動的分析結合起來,運用異化理論對社會基本階級關系進一步作了分析,指出上述對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勞動的異化,得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結論,這是人本主義哲學的本質批判。馬克思對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總的批判,為他剖析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確定了出發點,即“我們是從國民經濟學的各個前提出發的”[1](P42)。而所謂的前提就是“把私有財產,把勞動、資本和土地的分離,以及工資、資本利潤和地租的分離,還有分工、競爭、交換價值概念等等,當作前提”[1](P42-43)。其實質也就是異化勞動。馬克思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對“異化勞動”進行了規定。

(一)從生產結果看,勞動者的勞動和他的勞動產品相異化。馬克思認為勞動產品是勞動的結晶,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勞動產品本應該屬于工人,但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異己的東西,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獨立力量,是同勞動對立的”[1](P44)。就是說,工人勞動的產品不僅與工人相脫離,而且變成與工人相對立的東西,勞動所帶來的后果就是“勞動為富人生產了珍品,卻為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創造了宮殿,卻為勞動者創造了貧民窟”[1](P46)。

(二)從生產過程來看,勞動者和他的勞動行為本身相異化。馬克思認為,勞動本來是人的本質,是一種區別于動物的自由自覺的活動。人在勞動中肯定自己,滿足自己的需要,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智力。而異化勞動則使勞動變成了外在于人的東西。“因此,勞動者在自己的勞動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發揮自己的肉體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到損傷、精神遭到摧殘。”[1](P45)馬克思還指出:“勞動的異化性的一個明顯表現是,只要對勞動的肉體強制或其他強制一消失,人們就會像逃避鼠疫一樣地逃避勞動。”[1](P47)轉(三)從人的類本質上看,人的類本質與人相異化。這是馬克思根據異化勞動的已有的兩個規定推導出的第三個規定。馬克思認為“人是類存在物”[1](P48),人的類生活、類存在就是勞動,即自由自覺的活動,這也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最根本的標志。人類通過改造對象世界,使人類的類本質對象化,在改造無機自然界得到表現和確證。在異化勞動狀態下,人對人的類本質的體現完全發生了變化。“異化勞動從人那里剝奪了他所生產的對象,從而也剝奪了他的類生活、他的現實的、類的對象性,而把人對動物所具有的優點變成缺點”;“異化勞動把自我活動、自由活動貶低為單純的手段,從而把人的類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1](P51)。由于勞動產品的異化使人不能確證其類本質,勞動本身的異化則是把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變成僅僅維持肉體生存的手段,于是造就了人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人的類本質變成人的異己的本質,人變成了喪失類本質的人。

(四)從人的社會交往看,人與人關系相異化。馬克思認為:“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這一事實所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從人那里的異化。”馬克思又進一步指出,“人的異化,一般說來,就是人同自己本身的任何關系只有通過人同其他人的關系才得到實現和表現”[1](P52)。

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必然同他人相對立,也是他們中每個人都同人的本質相異化。他指出,如果勞動產品對工人說來是異己的,作為一種異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對立,“如果說勞動者的活動對他來說是苦惱,那么,這種活動就必然給別的什么人帶來享受和歡樂”[1](P53)。至于這“別的什么人”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而是由異化的、外化的勞動所生產出來的資本家。從而,私有財產是外化勞動即工人對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關系的產物、結果和必然后果。這樣,馬克思就解決了開始時所提出的任務——考察資產階級經濟學當作不言而喻的前提(私有財產)的任務。

馬克思這里的整個思考線索是:從資產階級經濟學肯定的事實出發,分析了他們所說的勞動其實不過是異化勞動,然后由勞動的自身異化理解了人類的自身異化,理解了階級關系和私有財產的本質馬克思指出,勞動的對象化不等于異化,只有在私有制條件下,才表現為異化,從而把勞動異化和私有制聯系起來,因而要消除異化就必須消滅私有制;異化是現實的、客觀的,異化借以實現的手段本身就是實踐的,異化勞動概念及其四個規定就是對現實勞動異化的概括。馬克思通過對異化勞動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暫時性,論證了歷史必然性。

三、異化勞動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雖然,馬克思的異化勞動思想是一個不成熟的理論,其中還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較深。但《手稿》在馬克思思想發展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容抹殺的,其核心概念勞動異化導引著馬克思以后理論研究的思維方式和方向,勞動異化理論正是不成熟的馬克思思想向成熟的馬克思思想過渡的中介和橋梁。異化勞動理論的歷史作用主要在于為馬克思以后發現并創立剩余價值學說和唯物史觀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一)異化勞動理論把生產勞動看成社會歷史的基礎,為唯物史觀找到了科學的理論前提。以往歷史觀的根本缺陷之一,是不能理解物質生產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因而不能理解人類歷史是個自然史過程,不能發現社會歷史的客觀規律。相反,異化勞動學說卻已開始把對社會歷史問題的研究轉向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生產勞動,找到了理解全部人類發展中的決定作用,從本質上揭示了人與動物的獨特差別;并用這種觀點說明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發現人類歷史所以會發展到私有制社會,是勞動自身性質發展的結果。

(二)異化勞動理論通過解剖生產勞動接近了唯物史觀的核心——生產關系思想。實際上,異化勞動的規定已經接觸到了生產過程中人與人、階級與階級之間的關系問題。因為人們的社會關系恰恰是在勞動中體現的;從主體方面看,生產關系就是主體發揮其生產能力時的內部結構。因此,“通過異化勞動,人不僅生產出他同作為異己的、敵對力量的生產對象和生產行為的關系,而且生產出其他人同他的生產和他的產品關系,以及他同這些人的關系”[1](P53)。這樣,私有財產關系、工人與資本家階級的對立不過是異化勞動的物質的、概括的表現。因此,可以說異化勞動理論是對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和階級對抗關系的初步概括。

基于上述幾方面的分析,筆者認為,無論“唯物史觀的創立是對早期異化理論的否定”,還是“異化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顛峰之作”的觀點都是沒有道理的。第一種觀點忽略了一個歷史事實,即恩格斯在1884年所寫的一段著名的話。恩格斯說:“摩爾根在美國,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發現了40年前馬克思所發現的唯物主義歷史觀。”[2](P120)“四十年前”正是馬克思寫成《手稿》那一年。因此,有充分的論據表明,異化勞動理論既是標志馬克思從《萊茵報》時期開始的兩個根本轉變的最后完成,也是馬克思創立包括多個組成部分在內的科學體系的開端與誕生地。它不僅直接為《神圣家族》《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做了理論準備,而且也在某種意義上為《資本論》開辟了道路,提供了指導線索和方法。異化勞動理論及其所蘊涵的強烈的人類意識是使馬克思最終得以闡釋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完成其根本任務——科學地解答歷史之謎的鑰匙。但由于馬克思當時所處的復雜的理論背景和對國民經濟學的研究剛剛起步,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這一理論固有的不成熟性、過渡性和人本色彩。所以,異化勞動理論也決不是馬克思的顛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