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論文

時間:2022-08-24 11:31:00

導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論文

[摘要]科學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關鍵是搞清楚“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各自的涵義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以堅持馬克思主義為前提,促進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形式向中國條件下具體形式的轉化。當前重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于解決中國面臨的新的歷史任務,主要糾正理論上的片面性。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同時,應當著力進行理論體系的創新,并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理論體系創新的重要任務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運動和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提出來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中央提出要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繼續推向前進,意義非同一般。對此我們必須搞清楚:什么叫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什么是要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央重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意義是什么,如何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理論體系的創新?

一、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涵義需要再認識

現在,理論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已經取得初步成果,但是不少學者對“馬克思主義”本身沒有給出明確界定,對“化”的涵義沒有作出確切解釋,對“中國化”的涵義有不同的理解。因此,需要再認識。

1.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同理解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1938年10月在六屆六中全會的報告中提出來的。不過,在此之后很少再次使用,而且,在收入《選集》時,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改為“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所說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環境,和中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具有中國的民族形式,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如果簡單概括,就是在中國的“民族形式”中實現“具體化”。因此,按照的原意理解,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化”。

目前,理論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解和詮釋,大都是從和當時其他中央領導同志的有關論述出發的,但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具有代表性的見解如下:(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或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實踐化。(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以中國為“枝葉”。(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等)。(4)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本土化)、具體化。(5)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現代化)。(6)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根據中國特點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7)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使中國馬克思主義化。

上述對“中國化”涵義的理解,可以大體概括為“六個化”:實踐化、民族化(或本土化)、具體化、枝葉化、時代化(或現代化)、靈活化等等。與此相聯系,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與本原的馬克思主義相互關系的理解包括: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一般和特殊的關系、抽象和具體的關系、根本與枝葉的關系、誕生地與現住地的關系、過去與當代的關系、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關系等等。

2.應當繼續深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

應當肯定,上述理解都從不同角度解釋了“中國化”的涵義,應當看作是階段性的研究成果。但是,至少在下述三個方面需要深入研究:

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的“馬克思主義”是什么?在不少人的論著中,更多的是解釋“中國化”的涵義,以及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與本原的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至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哪些內容可以中國化,則很少涉及。而這兩者都是不能撇開的。我們必須回答:究竟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是否應當理解為通常所說的“三個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馬列主義中國化”有什么異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思想等等是什么關系?國外其他自稱“馬克思主義者”的思想算不算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以及其他經典作家的所有理論思想是否都可以和應當中國化?

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的“化”字作何解釋?人們雖然解釋了“中國化”的涵義,但忽略了對“化”字本身涵義的說明,以至于對“中國化”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實,上述有些理解并不符合“化”的概念。舉例來說: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必然包含著“化”,但不能把“結合”和“化”等同起來。即使馬克思主義直接運用于英國(馬克思的《資本論》就是以英國為典型的),同樣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民族化或本土化固然很貼近中國化,但是,民族化不過是在民族形式上的具體化,況且,單純的民族化,不能解釋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在民族化、本土化上的重大區別。根本和枝葉的關系,是同一肌體在發育成長過程中不同組成部分的關系,不涉及化不化的問題。時代化和現代化所表明的,是馬克思主義本身與時俱進,也不屬于化不化的問題。對任何原理和原則都應當靈活運用,但靈活運用和“化”的涵義有所不同。最確切的涵義應當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化”,這也正是的本意。

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理論體系的創新是什么關系?在不少人看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中國共產黨基本理論思想發展的三個里程碑——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但是,他們沒有進一步說明,作為三個里程碑的理論思想,是完全從馬克思主義“化”出來的,還是屬于理論體系的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理論體系創新之間是否可以劃等號?

總之,我們必須對馬克思主義本身作出明確界定,必須對“化”的涵義作出確切解釋,必須說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理論體系創新的關系。

二、什么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科學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涵義,關鍵是搞清楚“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各自的涵義,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這里暫時撇開什么是馬克思主義。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前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一個默認的前提,這就是:確認馬克思主義本身是科學的、正確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論,我們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黨章一直申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同等重要;但如果離開堅持馬克思主義這個前提,就談不到“中國化”,如果這個默認的前提不存在,或者出了問題,就不屬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了。

至少在下述三種情況下,不屬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第一,修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或者把不屬于馬克思的理論思想強加于馬克思,不屬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如果“化”的結果把馬克思的思想“化”沒了,甚至變成對他的思想的否定,那就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了,而是修改馬克思主義了(無論這種修改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例如:如果把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解釋成物化勞動也創造價值,資本(從而作為人格化資本的資本家的勞動)也創造價值,商品價值與勞動生產力成正比,那決不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而是修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如: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將消除商品生產(這既是這種生產方式的結果,也是消滅階級的條件,因而是共產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如果有人從中國現階段的實踐得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商品生產”的結論,這顯然不是馬克思的思想,如果將這種認識說成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看作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不正確的,這是強加于馬克思。但是,換成另一種說法是正確的: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然存在商品生產。這種認識完全符合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如果未來的實踐證明,商品生產永遠不能消除,那么,馬克思的基本理論就有問題了,就必然被新的理論所代替,但不能叫做“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再如: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經之點,是不能跨越的。如果有人認為“落后國家可以跨越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這絕不是馬克思的觀點,也不屬于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但是,如果講,在特殊歷史條件下,中國可以走一條社會主義道路,則是正確的,同樣符合唯物主義歷史觀。這里的問題在于,我們沒有把馬克思所說的社會主義和后發展國家社會主義區別開來,沒有把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區別開來,沒有把人類社會第二階段兩條不同的發展道路區別開來,沒有把社會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制度區別開來。

第二,搬弄馬克思主義教條,把馬克思主義當作套語和標簽,或者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用于不適用的經濟條件,不屬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自從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不少人自稱“馬克思主義者”,聲稱贊同唯物史觀。但是有些人只是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標簽,把唯物史觀當作套話,當作不研究歷史的借口。19世紀70年代,馬克思曾針對法國的所謂“馬克思主義者”說,“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其意在于和他們劃清界限。恩格斯也以馬克思的這句話奉勸德國的青年著作家。[1]如果有人只是用馬克思主義裝門面,貼標簽,拉大旗做虎皮,用來嚇唬人,那么他絕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更談不到“中國化”。在共產主義運動中,在以往的社會主義各國,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有些人自覺或者不自覺地背離了馬克思主義;有些人的所謂“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實際上是歪曲和篡改馬克思主義。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中國,絕不能看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明確指出:共產主義革命理論,當時只適合于歐美主要發達國家,而直接的革命形式只是在英國才有可能。如果不講經濟條件,簡單照搬照抄馬克思主義,認為中國這樣的窮國搞社會主義更容易,把“民粹派社會主義”或者“國家社會主義”當作科學社會主義,那就根本不屬于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也不屬于真正的理論創新。

第三,創新馬克思主義所沒有的基本原理,形成新的理論體系,至少不完全屬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特殊規律。但是,這只是現代工人階級科學認識客觀規律的開始,而不是這一認識的終結。已經形成的規律性的認識,只是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并沒有窮盡真理。事實正是如此,在馬克思之后,俄國出現了列寧主義,中國出現了思想等等。在他們的理論成果中,就某些方面來看,是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豐富、補充和發展,而就另一些方面來看,則屬于理論創新(新的主義、新的思想、新的基本原理),并形成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當我們把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主義并列起來的時候,不僅表明它們和本原的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的關系,而且表明它們具有獨立理論體系的地位。這就如同《孟子》繼承了《孔子》,但《孟子》已經取得相對獨立的地位一樣。作為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已經不應當納入本原的馬克思主義之中了。例如,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和落后的俄國可以率先單獨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論等等,就是獨立的理論體系。的新民主主義理論和聯合政府思想,也是獨立的理論體系。鄧小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無論是相對于馬克思主義,還是相對于思想,都是典型的理論體系創新。這種理論創新還將繼續下去。這種理論體系的創新總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開端,總是或多或少包含著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但它是在特殊條件下獨立創造出來的,因而不應當完全看作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我們應當在理論上把理論體系的創新同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以及一般的豐富、補充和發展)區別開來。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一般形式向中國條件下具體形式的轉變

現在需要正面回答: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字面來說,所謂“化”,就是事物自身隨著條件環境的改變而發生的形式上的轉變、轉化和適應。這里所說的“化”,是理論的本原形式向發展形式、一般形式向特殊形式、抽象形式向具體形式的轉化。“化”絕不是抽掉基本內涵,替換成不屬于馬克思主義的東西,但也不是僅僅換上中國包裝。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本原形式和一般形式,向中國條件下的發展形式和具體形式的轉化。馬克思主義一旦中國化,也就成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仍然是馬克思主義,而不是其他的主義,但它已經是以具體的中國形式出現的馬克思主義。如果說馬克思主義揭示的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那么,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則是這種一般規律的歷史的具體的實現形式。

在理解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問題上,應當明確這樣幾點:

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應當把馬克思主義本身作為研究中國問題的出發點、指南和方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一個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什么來“化”的問題,也是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恩格斯指出:“我們的歷史觀首先是進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爾學派的方式構造體系的訣竅。”[2]“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3]這里所說的方法,是作為思維規律的方法,屬于哲學范疇。在以往的社會主義運動中,特別是在落后國家,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不是把馬克思主義當作規律性的認識,當作行動的理論指南,當作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當作僵死的教條、教門的戒律、施工的圖紙、抓藥的處方。如果這個問題不從根本上解決,要么根本“化”不了,變成無的放矢,也給狹隘的經驗主義大開方便之門,要么越“化”越離譜,變成“左”傾化、教條化。

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求以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揭示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規律,認識和解決中國面對的經濟社會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一個“化”什么和為什么而“化”的問題。從根本上說,所“化”的應當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揭示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規律,而不是個別的具體的觀點和經驗。越是具體的東西,越是具有特定針對性的東西,越不存在“化”的問題。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著眼于解決中國面對的重大經濟社會問題,而不是為“化”而“化”。

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轉化成同中國特殊條件相適應的具體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一個“化”成什么的問題。是“化”成具體原理,還是“化”成具體操作方法?當然是“化”成具體原理。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轉化成同中國特殊條件相適應的具體原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條件下的具體實現形式,是馬克思所揭示的一般規律的歷史存在形式。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其靈魂和精髓仍然是馬克思主義,但已經不完全等同于本原的馬克思主義自身。

既然馬克思主義可以中國化,那么,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以在世界的其他國家“化”,例如,可以俄國化、英國化、美國化、印度化、越南化、古巴化等等。同樣,既然馬克思主義可以中國化,那么,其他理論家、革命家的符合客觀規律的理論思想,也可以中國化。例如,列寧主義的中國化就是突出的一例。

三、什么是要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所有內容都要中國化?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又必須首先回答什么是馬克思主義。

1.馬克思主義首先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理論思想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抓住根本。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什么是馬克思主義者?人們會有各種不同的答案。一般認為,除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以外,所有具有重要影響的無產階級理論家和革命家的理論思想,所有處于領導地位的共產黨(或以其他名義出現的共產黨)領袖人物的理論思想,都屬于馬克思主義。但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理論思想和其他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思想相比,畢竟有區別,甚至有很大區別。如果我們不加區分,統統作為“中國化”的對象,既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

我們首先應當把馬克思主義區分為狹義的馬克思主義和廣義的馬克思主義、本原的馬克思主義和經過其他人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

所謂狹義的馬克思主義或本原的馬克思主義,只屬于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而就基本原理來說,只屬于馬克思。“馬克思主義”之所以用馬克思的名字命名,就是因為基本理論思想是屬于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從黑格爾學派的解體過程中還產生了另一個學派,唯一的真正結出果實的派別。這個派別主要是同馬克思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絕大部分基本指導思想的最后的明確的表述,都是屬于馬克思的。……馬克思比我們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遠些,觀察得多些和快些。馬克思是天才,我們至多是能手。沒有馬克思,我們的理論遠遠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所以,這個理論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當然的。”[4]

所謂廣義的馬克思主義,除了本原的馬克思主義之外,還包括當時或后來其他無產階級理論家、革命家(特別是那些領袖人物)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補充和發展,以及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基礎上的創新。在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列寧主義、思想等等都可以歸入廣義的馬克思主義之中。不過,如果發現了新的規律,創造了新的基本原理,以至于形成獨立的理論體系,那么,這種理論體系的創新就不完全屬于廣義的馬克思主義了,而且應當以他們自己的名字來命名。例如,列寧主義、思想(這里是就他們個人的理論思想而言,而不是就“領導集體”的理論思想而言)就是如此。這二者都包含理論體系的創新,也都包含一些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一致的東西。因此,把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合并起來稱為“馬列主義”未必妥當。我們不僅應當把狹義的馬克思主義和廣義的馬克思主義區別開來,而且應當把理論體系的創新和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補充和發展區別開來。至于那些以馬克思主義的名義出現、自稱來源于馬克思主義、而或多或少又違背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理論思想,不管是什么人提出來的,都不能歸入廣義的馬克思主義之中。例如,以列寧、斯大林為代表的后發展國家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理論,以為代表的貧窮落后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理論(以及繼續革命理論),就是如此。

一般地說,要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首先和主要是狹義的馬克思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理論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在這個前提下,其他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思想也可以中國化,但前提是,必須是對馬克思主義本身的豐富、補充和發展,必須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否則就不能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例如,列寧主義等等的中國化,至少不能完全叫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可以叫列寧主義中國化。

2.要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應當是反映基本規律的普遍性原理

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抓住重點和關鍵。要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不僅首先和主要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理論思想,而且應當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所謂基本原理,就是對經濟社會基本規律的認識。個別思想和個別觀點并不一定不重要,但不屬于對基本規律的認識。基本原理是最高層次的馬克思主義,是“綱”,更具有普遍意義,更可以體現“放之四海而皆準”,只有基本原理才更多地存在“化”的問題,才有“化”的必要。基本原理也區分為不同的層次。有的是揭示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基本原理,有的則是揭示現代社會(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主體)經濟運動和社會發展特殊規律的基本原理(就這個階段來說,這些特殊規律同樣具有一般性)。

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理是什么?列寧曾經把馬克思主義概括為“三個組成部分”,即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的經濟理論、階級斗爭的學說。此后不久,他又概括為“四個方面”,即馬克思的學說(哲學唯物主義、辯證法、唯物主義歷史觀、階級斗爭)、馬克思的經濟學說、社會主義、無產階級斗爭的策略。我國的理論界幾乎都接受了列寧關于“三個組成部分”概括,只不過,“階級斗爭的學說”以“科學社會主義”代替。這種概括的實質是把馬克思主義概括為三大社會科學學科,并不具有充分的合理性。[5]

恩格斯把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理論貢獻概括為“兩個偉大發現”。他指出,“這兩個偉大的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和通過剩余價值揭開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都應當歸功于馬克思。由于這些發現,社會主義變成了科學……”[6]。“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作為基礎決定政治上層建筑,而不是相反——引者注)……”“不僅如此,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由于剩余價值的發現,這里就豁然開朗了,而先前無論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者社會主義批評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一生中能有這樣兩個發現,該是很夠了。”[7]根據恩格斯的論述,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一方面歸結為歷史觀的變革和弄清資本與勞動的關系,即唯物主義歷史觀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秘密(剩余價值理論);另一方面又歸結為“兩大規律”,即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特殊運動規律。恩格斯把馬克思主義概括為這樣兩點,不僅具有無可比擬的權威性,而且更加科學合理。

要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其重點和關鍵是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

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原理可簡要概括如下: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是人類歷史的基本前提。勞動的社會生產力決定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作為生產關系總和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隨著物質生產資料和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一定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一定的具有獨特特征的社會形態。一定社會生產方式中的弊病是不需要當事者個人負責的,社會中的人只是經濟范疇的人格化,是一定階級關系和利益的承擔者。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是有規律的,而且每個質上有區別的發展階段都有它自己的規律。任何一種社會形態的產生和滅亡都取決于物質條件,在條件基本上還不具備的時候,既不能使舊的形式滅亡,也不能使新的形式產生。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史的過程,自然的發展階段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取消的,在社會發展和變革中,人類只能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到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任何新社會的因素都是在先前的舊社會內部自然而然地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經歷各種對抗的社會形式和發展階段,因而個人乃至整個階級都要作出犧牲,但同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類本身發展的利益是一致的。當原來的生產關系成為生產力的桎梏時,革命必然要發生,但革命的性質和新的經濟制度的性質是由經濟狀況決定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已經不再是哲學了,哲學已經被揚棄了,現代唯物主義本質上都是辯證的,不再需要任何凌駕于其他學科之上的哲學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重要的一般規律,例如:人類社會形態的發展過程是否定之否定的過程,社會總勞動按比例分配的規律,農業的一定的勞動生產率是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等等。

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規律可簡要概括如下:商品生產(以及價值形式和貨幣交換)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前提和基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是商品生產普遍化的結果。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直接前提是勞動和所有權的分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建立在對小生產者的剝奪和資本原始積累的基礎之上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有兩個基本特征:第一,商品生產普遍化,勞動力成為商品,生產資料采取資本的形式,勞動采取雇傭勞動的形式,社會生產由盲目的自然規律即價值規律調節,人和物的關系是顛倒的。第二,生產的決定動機和直接目的是剩余價值。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勞動的生產力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只有生產剩余價值從而生產資本的勞動,才是生產勞動。勞動實際上隸屬于資本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一開始就建立在大機器工業的基礎上,改變了小生產方式和孤立封閉的狀態,生產和消費社會化了,對于生產力的發展起了非常巨大的革命作用,共產主義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都是在這種生產方式中創造出來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經之點,是不能跨越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存在一系列重要規律:價值規律(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規律,其轉化形式為生產價格規律),剩余價值規律(資本主義生產的絕對規律),商品生產所有權規律和資本主義占有規律,資本循環、周轉和再生產規律,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資本積累規律,資本集聚和集中的規律,社會總資本按比例分配規律,生產相對過剩和周期性痙攣的規律,服務階級的數量隨著社會收入增加而增加的規律,資本主義人口規律,工人階級(絕對或者相對的)貧困化規律,剩余價值分配規律(按生產要素所有權分配的規律),平均利潤率規律,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資本主義地租規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然為共產主義生產方式所代替的歷史趨勢,等等。

唯物主義歷史觀揭示的是人類社會的一般規律,對于任何社會形態都是適用的。而我們過去所犯的錯誤,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沒有很好地堅持唯物主義歷史觀。因此,在我國現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首要之點是,必須始終以唯物主義歷史觀為指導。

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規律,雖然是馬克思在一個多世紀以前揭示出來的,但并沒有過時;雖然是以當年英國為典型的,但適合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處于支配地位的任何國家,適合于處于人類社會第二階段——人的依賴關系——的所有國家。馬克思指出:“問題本身并不在于資本主義生產的自然規律所引起的社會對抗的發展程度的高低。問題在于這些規律本身,在于這些以鐵的必然性發生作用并且正在實現的趨勢。工業較發達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后者未來的景象。”[8]

那么,上述規律是否基本上適合于我國現階段呢?肯定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不少人認為,馬克思揭示的資本主義的經濟規律,如果舍棄其資本主義社會屬性,也同樣適合于中國。實踐證明,這些規律基本上“適合于中國”的結論無疑是正確的。但是,把“舍棄資本主義屬性”作為前提,則是不正確和不可能的。經濟規律是歷史的,上述經濟規律都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同這種特定的經濟關系結合在一起的,是只同這個經濟階段相適應。除了為數很少的體現“生產一般”的規律(例如:進行生產必須有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社會勞動必須按比例分配,等等)以外,其他經濟規律都是歷史的,把上述規律稱之為“社會化大生產的一般規律”是不正確的。如果舍棄資本主義的屬性,這些規律就不存在了。即使是作為商品生產基本規律的價值規律,也只有在商品生產普遍化、價值形式充分發展的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中,才真正表現為規律。

事實上,馬克思所揭示的經濟規律之所以也適合于我國現階段,并不是因為它們是社會化大生產的一般規律,而是因為我國現階段同樣存在這些規律發生作用的經濟基礎。按照唯物主義歷史觀,把馬克思揭示的經濟規律運用于現階段的中國并沒有困難,困難的是長期以來我們沒有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根據唯物主義歷史觀和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以及鄧小平理論和十三大報告,我國的社會主義屬于后發展國家社會主義,它的初級階段和資本主義國家同處于人類社會第二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過是實現這個階段歷史任務的另一種形式。這個階段只是表明中國已經走上了一條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但社會主義在質的方面還不夠格。因此,和其他非社會主義國家相比,在所有制關系、生產方式、分配關系、經濟形式、階級關系等方面,固然有一定質的區別,但確有不少相似性和共同點。最大的共同點是,在市場經濟所及的范圍內(撇開小生產方式和自然經濟),勞動和所有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分離,生產資料采取資本的形式,勞動采取雇傭勞動的形式(我國稱為合同勞動)。即使是國有企業,經過改革以后,勞動和所有權也是分離的,勞動也表現為雇傭勞動。正是因為存在這樣的共同點,馬克思所揭示的經濟規律才適合于我國現階段。

四、當前中央重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意義是什么

自本世紀初以來,中央領導同志多次重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近,同志再次提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繼續推向前進”。黨中央為什么重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其主要針對性和重大意義是什么,如何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是需要搞清楚的問題。

1.重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于解決中國面臨的新的歷史任務

開始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背景是:中國處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既要堅持統一戰線,又須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在為戰勝日本帝國主義而奮斗的同時,又必須準備建設新中國。要實現這樣的歷史任務,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行,不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不行。60年后的今天,黨中央重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其歷史背景已不同于當年。

我國面臨的新的歷史任務主要是:以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三步走”的戰略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按照國際規則發展現代市場經濟;逐步把中國提升到對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世界強國地位;在新的歷史條件和國際環境下加強共產黨的建設和鞏固執政黨的地位。實現這樣的歷史任務,既不能指望從馬克思主義的著作中找到直接具體的答案,又絕對不能放棄和背離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

從基本理論方面看,當前理論認識方面的突出問題是:我國現階段社會形態、基本經濟制度、經濟形式的定位,以及與此相適應的政治上層建筑、意識形態的定位,還有不少模糊不清的地方(這從中央黨校歷屆學員“兩帶來”的問題中可以看出來)。在理論和實踐之間、概念(范疇)和內容之間,還存在許多不一致和矛盾,因而,既不能圓滿解釋現實的經濟社會現象,也不能在理論界統一認識和說服廣大群眾。理論界的“大論戰”就是明顯的表現。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從理論上把兩種不同歷史形態的社會主義、兩種不同意義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一發展階段兩條不同的發展道路、社會主義制度本身和社會主義道路區別開來。

從社會實踐方面看,我國現代化建設中面臨許多矛盾、問題和困難,主要是:科學發展觀沒有從根本上樹立起來,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發展模式沒有根本扭轉,社會經濟運行尚未處于良性循環狀態;社會資源分配過分向工業和城市傾斜,城鄉之間發展嚴重不平衡,城鄉二元結構十分突出;經濟上的分化十分明顯,收入分配很不合理,貧富差距已經過大,階級關系已經顯現出來;國有經濟和政府職能在市場經濟中的定位處于兩難境地(國有經濟過度壟斷和過多進入競爭性市場,政府機構過度干預資源配置,可以增加社會因素和控制力,但會降低效率和提高成本——各方面的成本)。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優勢和顯著弊端,都來自同一個體制,我們必須從中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而不能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如果把視野放寬,從世界范圍和歷史高度看問題,至少有三大問題迫切需要繼續研究:一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命力。資本主義的喪鐘為什么遲遲沒有敲響,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是不是導致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基本矛盾,發達國家轉變為共產主義的基本經濟條件應當是怎樣的?二是后發展國家社會主義的定位和性質。以中國為典型的后發展國家社會主義,和馬克思所說的科學社會主義是什么關系,和當代資本主義又是什么關系,“初級階段”質的規定性是什么,未來的發展階段和發展趨勢會是怎樣的,蘇聯和東歐國家所發生的道路轉折說明了什么,是合乎規律的還是偶然的?三是后發展國家的一般發展道路。什么樣的發展道路最適合于當代落后國家(最具有普遍性),是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資本主義道路,還是其他(第三條)道路,落后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需要什么樣的條件?要搞清楚這些問題,不僅需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中國化,而且需要理論創新,形成新的理論體系。

2.重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理論上具有明顯的針對性

開始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候,理論上存在的主要問題不是否定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而是空談馬克思主義。因此,所針對的主要是黨內相當盛行的“洋八股”、“抽象空洞的調頭”、“教條主義”。實際上,當時迫切需要的,不僅僅要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且要創立新的理論體系。新民主主義理論和聯合政府的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理論創新相結合的產物。60年后的今天,黨中央重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其具體的針對性和重大意義。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理論界(以經濟理論界最為典型)的認識“兩極分化”,并形成三種主要觀點:第一種觀點(一個極端)鮮明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但對我國現階段的經濟條件顧及不夠。他們力求把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于社會主義的幾個抽象的形式規定(公有制、按勞分配等等),在我國現階段付諸實踐。他們也擁護改革開放,但改革必須嚴格限制在這些形式規定之中。他們對于市場經濟只是作為“方法”來利用,而不是作為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關系。在他們看來,我國的改革開放已經出現了原則性的偏差。實際上,這是過去傳統認識(這里所說的“傳統”不是馬克思主義本身,而是我們自己長期形成的理論認識)的延續和發展。這種觀點的實質仍然是照抄照搬和超階段。第二種觀點(另一個極端)主張放棄(甚至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社會主義道路和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在他們看來,我們過去所發生的一切偏差和錯誤,都是由此產生的。他們所主張的所謂改革,不僅是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而且要從社會主義道路轉向資本主義道路。這種觀點和西方國家理論界的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人數不會很多。在兩個極端的觀點之間,還存在第三種觀點,他們是改革開放的積極推動者和實踐者,但他們忽略了我國所走的社會主義道路的特殊性。在他們那里,似乎“效率優先”就是利潤優先、GDP優先,而“兼顧公平”則成了裝飾品。他們仍然表示堅持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道路和共產黨的領導,但對其內涵作了似是而非或面目全非的解釋,并稱之為“發展”和“創新”。這種觀點對于推進市場化改革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但在改革的思路上和第二種是類似的,而理論上則包含了不少庸俗成分。爭論主要是在第二種和第三種觀點之間進行的,他們分別抓住鄧小平理論和黨的文獻中的一些話作依據來責難對方。

現在中央重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理論上具有明顯的針對性,既反對淡化和貶低馬克思主義的傾向,也反對教條主義和僵化的傾向。

3.把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殊規律結合起來

我們的基本任務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如前所說,要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首先和主要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基本理論,即“兩個偉大發現”。

首先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中國化。長期以來,我們在理論研究上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缺乏“科學上的誠實”精神,堅持唯物主義歷史觀不夠徹底。最主要的就是,把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關系沒有完全擺正,甚至顛倒了。把唯物主義歷史觀中國化,關鍵是從理論上搞清楚我國現階段社會形態、經濟制度、經濟形式在歷史發展中的定位,以及國有經濟和政府職能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的定位(即“五個定位”)。我國現階段的社會形態,是后發展國家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而不是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的初級階段;它屬于人類社會第二階段,而不是第三階段;它和資本主義國家并存,而不是高于資本主義國家。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主義,是國家形態和國家主導的社會主義,是共產黨作為政治形式并長期獨立執政的社會主義,是充滿競爭和存在經濟分化的社會主義。(在馬克思那里,科學社會主義等于共產主義;在列寧那里,社會主義等于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在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不等于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而是它的預備階段。)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不同于完成形態的“社會主義制度”。它應當是公私并存、社資兼有的復合經濟制度;既必須使公有資產占優勢,又必須使私有制經濟成為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現階段的經濟形式,是一方面同社會主義道路相容、一方面同國際社會接軌的現代市場經濟。我國現階段的國家所有制和政府職能,一方面必須同國有經濟發揮控制力、有效調節經濟運行相適應,另一方面又必須同現代市場經濟的一般要求相適應。我們必須在社會主義道路和市場經濟形式之間找到共同點,在勞動和資本之間找到平衡點。我們不僅必須確定同現階段生產力相適應的經濟制度和經濟形式,而且必須確定與此相適應的社會形式和政治形式。

其次是馬克思揭示的現代社會經濟運動規律的中國化。把馬克思揭示的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規律運用于我國的現階段,是比唯物主義歷史觀的中國化更加具體、更加貼近現實的,因此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五個定位”解決好了,我們就應當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而后發展國家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和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同處于人類社會第二階段,因而在所有制關系、經濟形式等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共同點,二者既存在非此即彼(道路差異所致),也存在亦此亦彼(同處一個階段所致)。這是一種特殊的然而又是獨立的社會形態。它包含著許多社會主義因素,并有可能以“直通車”的方式最終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但也長期包含著不少非社會主義的因素。因此,馬克思當年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經濟的運動規律,以不同形式和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于我國現階段,是毫不奇怪的。我們不是僅僅在“利用”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生產、管理經濟的“方法”,而是那些在資本主義國家起作用的經濟規律同樣存在于我國現階段。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或一個層次,但絕不是問題的全部。我們在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同時,必須大膽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運動和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并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緊密結合起來。這種探索就是理論創新,不僅僅要有個別方面的和枝枝節節的創新,而且要有理論體系的創新,即形成新的“主義”和“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而且是新的“主義”和“思想”。創新的主題應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或“后發展國家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重點內容應當是:(1)社會主義道路的制度建設。例如: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主要特征,它們的共同點和質的區別;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主要條件和關鍵因素;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好處和代價;社會主義道路的階段性及其特征,特別是初級階段的特征;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形式和意識形態等等。(2)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模式。例如:如何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市場經濟的行政化、官僚化問題;如何解決頑固的粗放發展問題;如何解決宏觀經濟運行不正常的問題;如何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如何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如何解決貧富懸殊的問題等等。(3)社會主義道路的國際關系。重點認識和解決國際社會以資本主義道路為主體、社會主義道路為特例的情況下,如何協調兩條道路、兩種世界觀、兩種價值觀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如何處理我國作為后發展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如何解決資源利用方面的矛盾和沖突等等。要系統創新,就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科學上的誠實”精神,形成活躍的探索氣氛和寬松的探索環境。對此,我們必須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和緊迫感。

注釋:

[1][2][3][4]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C].(4):692,692,742,242,

[5]陳文通.對“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的再思考[J].理論前沿,2005(13).

[6][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C].(3):366,776.

[8]馬克思.資本論[M].(1):8.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M].(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C].(3-4).

[3]鄧小平文選[C].(3).

[4]在中共中央舉行學習《文選》報告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06-8-15.

[5]秋石.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J].求是,2001(4).

[6]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當代化問題——訪龔育之[N].人民日報,2005-4-4.

[7]常紹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四重含義[N].中國青年報,2006-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