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新成果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07 04:29:00

導語: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新成果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新成果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生態文明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可持續發展和諧社會

論文摘要: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工業文明造成的生態危機反思的結果,是我黨在馬克思生態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社會主義建設實際形成的旨在扼制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的最新成果,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自20世紀6O年代以來,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對自然的過度索取,導致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嚴峻,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如何走出生存環境危機已成為人類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生態文明的提出則是解決這一重大問題的時代性召喚。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倡導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和建設和諧社會的根本保障,而生態文明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的新的起點。

一、生態文明產生的背景

人類社會經過大約四百萬年的發展,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三個時期。

就人和自然的關系而言,原始文明是“自然中心主義”的文明。在那個時期,自然界與人既是直接同一的,又作為一種異己的力量與人相對立。人類對自然界基本上處于依賴、順從、恐懼、神化的狀況,只是為了生存而被動的適應自然,因此不會對自然生態系統做出大的破壞。農業文明被稱作“亞人類中心主義”的文明,在此期間,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發明,使人類有了一定的支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表現出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從根本上改變了完全依賴自然的狀況。雖然在其發展過程中也造成了一些局部地區的環境破壞,但是,由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并沒有造成整個生態環境的惡化,農業文明仍屬于綠色文明。工業文明是人類利用科學技術來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時代,人們憑借知識的力量,以自然的主人自居,自然淪為機械的被征服和掠奪的對象,因此這一時期被學者們稱作“人類中心主義”時期。工業文明雖然創造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極大的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但是,由于人類因眼前的利益對自然肆無忌憚地掠取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導致自然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使人類的發展陷入困境,連基本生存都岌岌可危。2O世紀60年代卡遜的《寂靜的春天》、7O年代初羅馬俱樂部的《增長的極限》等文章相繼引發了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新思考和對環境保護的重視。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研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1992年提出了全球性可持續發展戰略,都是人類為解決工業文明造成的生態危機所產生的積極成果。然而,工業文明是以“控制自然、自然是為人而存在”為核心思想的“人類中心主義”,因此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人類開始有意識地尋求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和文明范式。

二、生態文明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

生態文明是21世紀人類對工業文明時代所造成的生態危機從思想觀念、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反思而產生的一種新型的文明形態。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既是馬克思生態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生態文明的核心內容。

從存在論的角度來闡述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自然界先于人類存在,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本身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沒有自然界就沒有人類。“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牢固平穩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人”,“自然界就它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來生活。”同時,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以及人類自身的生產和再生產都要以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為前提條件,勞動只是人與自然進行交換的中介,是一種自然力的表現。說明人不能離開自然而存在,受自然的約束,破壞自然就是破壞人類的“無機的身體”,因此要尊重、愛護自然,與其共生共榮,協調發展。

以實踐為中介來說明人、自然、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實踐是人與自然聯系的中介,通過實踐來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勞動過程……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是人類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條件。”實踐,是人類生存的基本形式,只有通過實踐,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能量、信息的變換才有可能發生。也只有在實踐活動中人才能把自身之外的自然變成了自己活動的對象,變成自己的客體,自然才有以人類生活為判斷尺度的為人的存在意義,同時,“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實踐是連接人、自然與社會的橋梁,環境對人類的制約性以及人類對自然的主動性通過實踐達到統一。然而,在工業文明中,人們在實踐中把“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相互關系”片面的理解成“控制自然”,過分張揚人的主體能動性,造成人與自然的分離。濫用科技,資本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生產和消費方式不合理,造成社會內部利益對立,反映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就是人類自然力的濫用以及自然資源的浪費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沒有按制自然規律和人類需要相結合的原則來調整、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導致其扭曲斷裂,從而造成對生態環境無法彌補的破壞。生態文明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也強調人類的活動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要超越自然生態系統自動調節的閾值范圍,與自然為伴,共同發展。

馬克思關于人、自然、社會之間的矛盾的最終解答。馬克思在《資本論》提到,“從一個較高級的社會經濟形態的角度來看……他們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們必須像好家長那樣,把土地改良后傳給后代。強調土地的使用者要善待土地,以便子孫后代的永續利用,生態文明中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由此而來。馬克思同時提出,要想實現這種可持續發展,必須進行社會制度的變革。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的,因此,要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首先要解決人類社會中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而共產主義社會會使“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本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本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歷史之迷的解答……”我們現在雖然沒有實現共產主義,但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卻給我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指南,而生態文明建設則為實現共產主義儲備了條件。三、生態文明的內涵及特征

我國中央領導集體針對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以及我國現代化建設面臨的資源和環境的巨大壓力,把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與中國現代化建設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在“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同時,保持對自然—社會一經濟之間關系的清醒認識,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程度地發展了馬克思的生態思想,最終形成了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基本內容,以重建新型的天人和諧為目標的理論創新。

生態文明,“一般而言,是指人類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過程中為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著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進步狀態。”它是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系統相互關系的理念、態度及生活方式,是對應于工業文明并以其為總結基礎的時代性揚棄,是人類最終走出“人類中心主義”、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的文明發展里程。”在理念上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生態文明,一般限于經濟方面,即要求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與發展;而廣義的生態文明,則囊括了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這不僅要求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而且也要求實現人與人的和諧,是全方位的和諧,尤其追求社會公正。在內涵上,生態文明既包含人類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安全的意識、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維護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技術、組織機構和實際行動。

“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生態文明的基本理念,體現在可持續發展、公平和整體原則上。在十四屆五中全會中明確指出:“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改變傳統的發展思維和模式,樹立新的發展觀,實現經濟持續發展、資源永續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協調統一。可持續發展為我們新時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從而使人類能夠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一個良性循環的生存環境,實現代際之間的持續和公平。生態文明的公平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公平、當代人之間的公平以及代際之間的公平,其中代際公平是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整體原則,生態文明不僅強調人、自然、社會一體,而且認為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和非生命都是同一個大家庭的成員,彼此之間構成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人類的命運與其它生物的命運戚戚相關,因此,我們要尊重、愛惜和我們生存在同一地球上的其它生物。同時要求地球上所有的國家,放棄“小我”,以人類共同的利益為重改變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變革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共同解決環境危機問題,為人類創造“詩意”的生存環境。

四、由斗爭轉向和解:生態文明對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人與自然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體。工業文明時期主張向“自然開戰”、“控制自然”,斗爭性占主導,急功近利,只知道向自然索取,不懂得尊重、補償和保護自然,結果出現勞動自然和人的本質的“異化”,導致自然對人類報復一出現全球性的生態危機,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舉步維艱。生態文明則是同一性占主導,人與自然走向和解。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資源增殖的基礎上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經濟,是一種“自然一經濟一社會”的整體生態經濟價值觀。當然,強調同一性并不是否認對立,生態文明觀認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的主體能動性的增強,以同一性為導向,改變人的思維方式、觀念,改革不合理的政治經濟制度,調整不利于人類生存發展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在量變中達到質變,使人類與自然生態系統朝著和諧健康、持續發展和價值最大化的方向發展。

我國目前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唯GDP論和高消費的生活方式造成部分地區環境惡化、資源短缺,阻礙了和諧社會的建設。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法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十七大把“生態文明”寫進黨的政治報告充分說明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和構建生態文明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性。因此,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建構有利于人和生態環境共存共榮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時刻關注著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而社會發展又會為理論的發展創造物質力量,在實踐中檢驗和豐富著馬克思主義理論。21世紀是生態文明的世紀,生態文明是人類自我拯救的需要,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我們要以這一理論為指導,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之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最終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