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馬克思文藝論下的當代中國文藝學特點

時間:2022-01-20 08:55:00

導語:探求馬克思文藝論下的當代中國文藝學特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求馬克思文藝論下的當代中國文藝學特點

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是人類文藝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全新的概念。它所概括的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基本觀念及其結構體系發展到現時代所呈現出的一種新的形態,是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主導的當代中國文藝學,區別于其它歷史形態、社會形態的文藝理論結構體系的根本標志。它的產生既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馬克思主義者致力于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基本觀念及其理論體系的歷史和邏輯的必然結果,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新的歷史時代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自從提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互相結合”的原理以來,包括文藝理論在內的中國新文化格局的形成和發展,就始終與如何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即如何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當代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綜合運動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問題息息相關。特別是新時期以來,當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歷史命運問題突出地擺在了人們面前的時候,提出建設以有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主導的當代中國文藝學整體結構體系的目標,就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了。

一、文藝具有什么本質特性,這是文藝研究最核心、最基礎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考察文藝,規定文藝屬于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是經濟基礎的反映。也就是說,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意識形態的決定與被決定、作用和反作用的關系,規定著文藝的意識形態的地位和作用。黨的三代領導核心、鄧小平和對文學藝術的考察,也都是從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學說入手來揭示文藝的本質特性的,但他們對文藝意識形態性的揭示又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所不同。而且,由于時代所提供的理論條件的差異,他們的文藝思想也表現出各自理論形態上的特殊性,從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歷史條件下,賦予了馬克思主義文藝意識形態理論以新的內涵。

二、文藝與經濟基礎的關系問題,在那里被具體化、現實化為文藝與社會生活、文藝工作者與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工農兵群眾的關系問題。

這里的“社會生活”,是對“經濟基礎”這一概念的更具體化、更易于讓人接受的表述。認為文藝反映和作用于經濟基礎,實際上就是反映以人民為主體的社會生活實踐,文藝為經濟基礎服務,說到底就是為人民服務。他因此而提出了著名的“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這一事關中國文藝發展方向的重要命題,并以此為核心貫穿和解決其它一切文藝問題,確立了“文藝為人民”這一以人民為本位的文藝觀。這是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一個創舉,也是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一個創新。沿著側重從意識形態的建構實踐方面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路線,鄧小平把文藝與生活的關系問題進一步深化為文藝與人民的關系問題,把創造生活的人民大眾放在了核心和主導的地位,這時的文藝與經濟、政治的關系也就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說,文藝反映和作用于經濟和政治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文藝為誰服務這一現實的中介來完成和實現的,這恰恰是文藝不同于其它意識形態的特點。因為經濟和政治的內容在文學藝術中并不以赤裸裸的形態出現,而是滲透和融匯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當中,是政治和經濟的人學內容。鄧小平所提出的“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的著名論斷,是把文藝意識形態理論從自在的社會客體結構向自為的人與人的主體結構的擴展和延伸,是對文藝主客體關系的更加明確和全面的規定。這里的“人民需要藝術”,是從文藝表現的對象方面講文學藝術為什么要為人民服務的問題;這里的“藝術更需要人民”,則是從文藝主體方面講文學藝術家應該站在什么立場上,以什么樣的世界觀來對待人民群眾,來反映現實生活的問題,并把這一點作為文藝與人民關系的主導方面。面對相同或相近的客觀現實生活,由于文學藝術家的立場不同,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同,他所把握和反映的內容也就不同,所形成的文藝意識形態觀念也就不同,只有那些與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關的文學藝術家才能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揭示歷史發展的本質和規律。鄧小平從強調文學藝術主體的自由創造和歷史選擇的角度來揭示文學意識形態的本質,這可以說是一種嶄新的閃爍著入學思想的藝術本質理論,只是它不同于抽象的人本主義和人性論的文藝觀,而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以人民為本位的文藝觀。

三、同、鄧小平的文藝思想一脈相承,也是以文藝與社會生活的關系為主線來揭示文藝的本質特征的。

從以“三個代表”思想為核心的思想理論體系與他的文藝論述的邏輯關系看,是通過文藝意識形態的客體結構與主體結構、文藝的客觀性與主體性的辯證統一來把握文藝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并規定文藝的本質特性的。在文藝主客體關系的客體結構方面,突出強調了社會主義文藝所反映的經濟、政治關系的實質是“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這三者所融合和滲透的新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其集中體現的社會主義時代的基本精神。這是面對新的文藝現實,站在嶄新的時代高度,從社會主義文藝所反映的內容方面,對文學藝術為什么人的問題所給予的具體規定;在文藝的主體結構方面,進一步強調了文學藝術家的歷史選擇和自由創造,提出文藝的主體性建構的實質是如何堅持“唱響社會主義的主旋律,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正是在這種文藝主客體的關系結構中,揭示了文藝與社會生活關系的本質是文藝與人民的關系,并把文藝應當為誰服務統一于如何服務的論述之中,這體現了把他的思想重心始終放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一點上。他因此而提出了文學藝術要以人民群眾的社會心理為中介反映現實生活,發揮其認識社會和道德教育作用的關于文藝意識形態功能特性的理論,強調文學藝術家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最根本的是與他們情感的溝通和心理的交融。當然,文學藝術以人民群眾的社會心理為中介反映社會存在,并不是去對群眾的自發心理做照相式的描繪,甚至去迎合某些不良的心理傾向。要求文學藝術家和理論工作者們要站在社會主義審美理想的高度,站在進步的和人民的立場上,對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進行提煉、加工和改造,使之上升為既有深刻的理性內容又符合群眾審美習慣的審美意識,從而使群眾的心理和行動更加自覺,更能發揮創造歷史的主動性。wWw.gWyoO

從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歷史和邏輯發展進程的簡要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以人民為本位的基本觀念及其結構體系,并不是一種抽象的理論規定的結果,而是具體產生和存在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是通過它所發揮的為人民服務的獨特功能和作用而得到確認,通過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和藝術實踐活動得以體現并受到檢驗的。以人民為本位的文藝觀的科學性和獨創性,就在于它把文藝意識形態學說深化為文藝為人民服務的理論與實踐,從而對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學說做出了既符合歷史唯物主義,也符合文藝自身規律,又符合中國特殊國情的獨特闡釋。今天,重新倡導以人民為本位的文藝觀,確立有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當代中國文藝學整體結構體系中的基礎和核心地位,進而全面把握由不同理論形態、理論要素所共同構成的這個體系的整體結構特性,這是建設當代中國文藝學、繁榮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學術之根本和歷史之必然。任何社會的觀念的上層建筑,都是一定的社會經濟形態及由它所決定的政治制度的反映,它不僅反映著社會統治階級的利益,而且也反映著與統治階級利益相一致的作為社會主體序列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確立和發展,使它成為了反映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形態及其所決定的政治制度,并體現由中國共產黨人所代表的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觀念上層建筑,并因此而形成了一個能夠包容中華民族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整體思想文化結構體系和總體思想文化格局。顯然,有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當代中國文藝學的發展是一個辯證統一的整體,這決定了當代中國文藝學總體格局的多樣統一性。從一個方面看,當代中國文藝學的基本性質和發展方向,只能由作為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來決定,當代中國文藝學研究必須堅持有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基本觀念的指導,這是其統一性的一面。從另一個方面看,有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作為一種具體理論形態和一般思想文化傳統的擔承者,又內在地要求自己時刻關注世界文化與藝術總體格局的發展,不斷增強自己對現代人類文化和藝術精神的包容性和開拓性。使以其為主導的當代中國文藝學的發展,既要在與其它歷史形態、社會形態文藝理論的共存中保持自己的品格,又要善于汲取人類各種文化與藝術及其理論發展新成果的滋養,這又體現了其開放性和豐富多樣的特點??梢?,那種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排除于文藝學發展的總體格局和結構體系之外,試圖找到一種“純文藝學”的觀點和做法,以及那種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來替代文藝學的總體格局和結構體系,試圖找到一種“純無產階級文藝學”的觀點和做法,都背離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當代中國文藝學發展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它們留給歷史的教訓,值得我們今天在建設當代中國文藝學的進程中認真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