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視野中消費社會

時間:2022-12-04 04:31:00

導語:馬克思主義視野中消費社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視野中消費社會

近年來在西方社會理論有關現代社會特征的探討中,“消費”范疇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成為一種中心性話語,并與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解釋體系產生了尖銳的沖突,以至有學者稱其“宣布了馬克思生產方式的歷史性幻滅”。同西方一樣,中國的社會理論研究也存在著諸多流派,但與之不同的是,在諸多流派中,馬克思主義有著其他流派所不可能具有的特殊地位,它的發展狀況對于中國社會生活也就有著其他流派不可能具有的影響,因而需要我們予以特別的關注。立足于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問題視域,在厘清馬克思思想遺產的基礎上反思消費社會理論,進而評判其理論地位就成為本文的研究課題。

一恩格斯將唯物史觀譽為馬克思一生之中的兩大理論“發現”之一,他在1883年和1888年分別為《共產黨宣言》德文版與英文版撰寫的序言中,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核心命題作了堪稱經典的概括:“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與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并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這一歷史才能得到說明?!睙o疑,物質生產活動在馬克思的整個社會理論體系中具有首要的和基本的地位。在馬克思看來,生產的基礎性制約作用表現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由于人的生理結構,造成必須先能維持生命機能,方能從事其他活動,所以生產具有優先性。當然,馬克思對生產概念的理解事實上也存在著變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青年馬克思把勞動比作藝術家的創造性生產”的“審美性生產”;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已經確立起對生產勞動之“生命維持”功能之首要性的肯定。可以說,生產范疇在馬克思那里,不僅具有一般社會理論的含義,更有審美意蘊。需要說明,本文中對生產的概念性研究僅限于社會理論層面,并不涉及美學問題。

“消費”范疇正是隨著馬克思對“生產”的關注而進入研究的視野。在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研究計劃中,雖然消費僅只是整個經濟過程四個環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中的一個,但卻是整個經濟過程的目的或者歸宿,并且由于其與生產的關系最為密切,因此獲得格外重要的地位。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指出,就一個主體來說,生產和消費表現為一個行為的兩個要素,生產和消費具有某種“同一性”。

首先,表現出直接的同一性。生產直接是消費,不但要有生產者體力的消費,還要有生產資料的消費。消費直接是生產,人在消費時也是生產其自身,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是一種“物化”,一種物的價值轉移到另一種物上;在人自身的生產中則是一種“人化”,物轉化為人的勞動能力。

其次,生產和消費每一方都以對方為手段與媒介。生產作為消費的媒介,它創造出消費的材料,沒有生產,消費就沒有對象;同時,消費也是生產的媒介,因為正是在消費中生產才得到最后完成。一條鐵路,如果沒有通車、不被磨損、不被消費,它只是可能性的鐵路,不是現實的鐵路。

再次,生產和消費每一方都創造著對方。一方面是生產創造消費。一是由于生產為消費創造材料,二是由于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三是由于生產通過它起初當作對象生產出來的產品在消費者身上引起需要??梢哉f,生產創造著消費的對象、消費的方式、消費的動力。另一方面是消費創造生產。一是產品在消費中才成為現實的產品,二是消費創造出生產的動機。

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馬克思指出生產和消費的“同一性”。這種認識表明了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也即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似乎在馬克思那里生產和消費是并列的,或者說是同等重要的。其實不然,我們必須要清楚,馬克思這里的討論僅是一種邏輯上的討論,也即生產和消費的“同一性”只是邏輯上的相互制約關系,與經濟運行的實際過程并不完全一致。在馬克思所謂邏輯與歷史的統一中,抽象的思維過程必定要符合歷史進程,無疑歷史具有先于邏輯的優先陸,“哪怕是最抽象的范疇,雖然正是由于它們的抽象而適用于一切時代,但是就這個抽象的規定性本身來說,同樣是歷史關系的產物,而且只有對于這些關系并在這些關系之內才具有充分的意義”??梢哉f,邏輯是對歷史的反映,需要與歷史事實的內容一致,歷史規定著邏輯抽象的限度,理論上的應然與現實中的實然是發展趨勢上的統一,現實是理論的依據,歷史事實確立起邏輯最終的合法性來源。正是由于歷史先于邏輯,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馬克思的觀念系統中生產相對于消費具有當然的優先性,因為社會生活領域的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就是,就任何一個具體的生產過程而言,必定先有生產,后有消費。正是在這種意義上,馬克思才說:“無論我們把生產和消費看作一個主體的活動或者許多個人的活動,它們總是表現為一個過程的兩個要素,在這個過程中,生產是實際的起點,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消費,作為必需,作為需要,本身就是生產活動的一個內在要素,但是,生產活動是實現的起點,因而也是實現的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是整個過程借以重新進行的行為。個人生產出一個對象和通過消費這個對象返回自身,然而,他是作為生產的個人和自我再生產的個人。所以,消費表現為生產的要素?!?/p>

總而言之,馬克思對生產與消費關系的探討是十分充分的,達到了在當時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時代所能實現的深度與廣度,其研究成果已經成為爾后任何學者進行相關研究無論如何都無法規避的事實,以至成為一種現代經濟學與社會理論的“常識”。但消費在馬克思的經典理論中尚處于生產的“遮蔽”之下,只是鑒于其與生產的密切關系才被賦予一種重要地位。馬克思這一“生產一消費”的分析“座架”奠定了后世理論家展開消費理論研究的基礎,不論他們是否同意馬克思的實際結論,都要從這一理論前提出發。

二早在20世紀40年代,大衛,里斯曼就把“由生產時代向消費時代過渡”稱為是繼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以來的第二次社會革命,認為發達國家由此進入到了消費社會。巴特以符號學作為解釋大眾文化的方法,可以視為把符號學引入消費主義文化研究的先驅;列菲伏爾改變了現代日常生活批判的研究思路,從物質生產一經濟領域轉向消費一符碼領域;德波認為以意象與幻覺占統治地位的“景觀社會”取代了馬克思時代以生產為核心的“商品社會”。巴特、列菲伏爾、德波雖然在具體的理論上各有側重,但共同意識到了隨著消費社會的來臨所引發的社會主導性力量的變化,也即由生產性社會轉向了以符號為中介的消費社會。在這些有關消費社會的討論中,最具影響力的是后馬克思思潮的代表人物鮑德里亞。在他看來,隨著消費社會的出現,消費已經取代了生產的地位,成為支配著整個社會結構的“存在之光”;在消費社會中,我們消費的并不是物的有用性,而是通過消費顯示自己的社會地位與身份,因而被賦予符號學意義??梢哉f,鮑德里亞正是在馬克思的基礎上來研究“消費”,并將其置于解讀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生活的核心地位。

在早期鮑德里亞的三部代表作《物體系》、《消費社會》、《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中,他發現馬克思的生產方式理論已經不再能夠充分解釋以商品的增值為主要特征的現代消費社會的發展,只有借助于符號學理論才能解釋消費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物品的消費已不再因其物質特性,而是因為它是一種符號,是人與物品之間的關系結構本身,這種關系已延伸到歷史、傳播與文化關系的各個層面,而且最后所有的關系理念都化為消費品。

當然,消費社會的形成緣于資本主義社會生活的結構性變遷,除我們通常所注重的作為物質因素的經濟基礎之外,還有某種精神因素的作用。例如,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對資本主義發展歷史中精神因素的考察表明了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之間存在著某種親和性,他發現歷史上很多地區都曾出現過大量的“資本”,但并沒有由此發展出現代資本主義,所以“近代資本主義擴張的原動力”,“不在[供資本主義使用的]資本額從何而來,最重要的,在于資本主義精神的發展”。近代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征就是“理性的行為與企業組織”,新教倫理實際上是將宗教的精神氛圍導人經濟領域,可以說新教倫理是造成經濟生活合理化的重要原因,經濟生活合理化又有助于創造出所謂的“資本主義精神”。應該說,在機器大工業時代,制約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問題是生產規模的擴大,由此需要資本積累、節儉禁欲;而進入20世紀,在現代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主義的危機在于無限的生產能力與有限的產品銷路,凱恩斯就將資本主義的矛盾歸結為有效需求不足,1929年的“大蕭條”便是最好的例證。于是,消費就凸顯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邏輯,他說:“19世紀發生在生產領域中的那個生產力合理化進程在20世紀的消費領域中得到完成?!?/p>

鮑德里亞對現代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特征的認定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社會生活中的一切都成為了消費品,以至在今天,但凡不能成為消費對象的東西,人們一般都不會認定其有存在的價值。第二,消費品的普遍存在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提供著合法性依據。第三,消費的“個性化”使人們罹患消費“強迫癥”,只有將自己的一切都置于消費之中,人們才獲得安寧感與實在感。當消費之光彌散到整個社會生活領域中,鮑德里亞就需要對消費社會展開批判性研究,這種研究遵循著雙重邏輯線索——馬克思的以生產為核心的資本主義批判與巴特、列菲伏爾、德波的符號學理論。

一方面,鮑德里亞借鑒了馬克思用以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座架”,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產體系決定著消費體系。馬克思揭示出“商品形式的奧秘”在于“人們自己的一定的社會關系”“在人們面前采取了物與物的關系的虛幻形式”也即通常所說的“物化”。其“深刻”之處在于將商品僅僅視為一種現代性的“現象”,因而是暫時的;更主要的是由于他洞悉了生產活動在人及其生活本質中的優先地位,使得《資本論》“既說明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運行方式和社會結構,又說明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馬克思說:“如果現象形態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而為一,一切科學就成為多余的了?!睜陨a活動為核心來透視資本主義經濟形態的顛倒和物化現象。鮑德里亞繼承了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生產體系決定著消費體系的基本看法,“在這里,我們會合了馬克思所分析的商品形式邏輯:就好像需要、感情、文化、知識、人自身所有的力量,都在生產體制中被整合為商品,也被物質化為生產力,以便出售,同樣的,今天所有的欲望、計劃、要求,所有的激情和所有的關系,都抽象化(或物質化)為符號和商品,以便被購買和消費”。只是與馬克思面臨不同的時代境遇,鮑德里亞將消費本身視為生產體系的替代性體系,認為消費在今天已經成為主導性邏輯。就這一層面而言,鮑德里亞是對克思分析思路的一種延伸。

另一方面,鮑德里亞采用了符號學的解讀策略。雖然他在主導思路上延續著馬克思以生產活動為核心展開的資本主義批判,但在現代資本主義條件下,消費本身已經構成了一個具有文化意義的自組織領域,一切物品在其中都變成了具有文化符號意義的物品,也即物品的原始功能性層面讓位于物品的符號文化層面。他認為,“物品在其客觀功能領域以及其外延領域之中是占有不可替代地位的,然而在內涵領域里,它便只有符號價值,就變成可以多多少少被隨心所欲地替換的了?!毕M社會中的消費就是一種被符號的意指系統所吸收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以大眾主動地被吸收為基礎,這才是消費社會中符號意義邏輯的運轉過程。消費被符號所操控,符號操控消費的目的在于“社會區分原則”。即通過對符號——物的占有和消費,個體凸顯出自己的文化身份,而這種轉換在他看來決不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只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

早期鮑德里亞雖然是從雙重邏輯出發展開理論建構,但明顯傾向于從符號學視角展開的社會批判理論,他力圖將符號學融入馬克思以生產為核心的資本主義批判框架之中,一方面固然拓展了馬克思的“異化”一“物化”批判話語,另一方面由于雙重邏輯模式的存在。必然會導致生產邏輯與符號學的深層次沖突,因而其后期在《生產之鏡》和《象征交換與死亡》中全面批判馬克思的“生產哲學”實屬必然,以至在《生產之鏡》中提出:“馬克思主義沒能徹底同資本主義的生產主義決裂,它所希望的僅是一種更為有效且公正的生產組織,而不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價值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睘榇耍谩吧a之鏡”來界定歷史唯物主義的本質,將馬克思的總體邏輯視為生產。事實上,自20世紀40年代西方社會轉型導致消費獲得主導性地位,消費社會一切都以符號編碼為中介,所以在他看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不是傳統的物質生產占主導,而是符號編碼占主導,馬克思的生產邏輯本身就處于符碼統治之中,淪為一種資本主義社會意識形態。

三鮑德里亞正是由于對馬克思生產范式的徹底否定而轉向后馬克思思潮。鮑德里亞敏銳地意識到消費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這種重要性在從大工業到后工業的時代轉型中獲得異乎尋常的強化,以至他將馬克思對生產一技術的重視也視為一種與資本主義的“共謀”??梢哉f,他繼承的是馬克思的批判精神,反對的卻是物質生產活動在馬克思的整個社會理論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因而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成為后馬克思思潮的代表人物??v觀整個后馬克思思潮是由一批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在“五月風暴”之后,離開馬克思主義轉向一種更加激進的并且是在后現代思潮中直接表現出來的后馬克思批判理論。他們雖然不贊成馬克思主義,但自認為承襲了馬克思的某種批判性的遺產;他們本身就是后現代思潮的理論主流,但不同于后現代右派的政治立場;他們從一個斷面激烈地批判當代資本主義,又小心地與馬克思主義保持一定的距離。如果按照盧卡奇對“正統馬克思主義”的界定的話,我們會發現即便是“新的研究完全駁倒了馬克思的每一個個別的論點”,“每個嚴肅的‘正統’馬克思主義者仍然可以毫無保留地接受所有這種新結論,放棄馬克思所有全部論點,而無需片刻放棄他的馬克思主義正統”。因為“正統馬克思主義并不意味著無批判地接受馬克思研究的結果”,“馬克思主義問題中的正統僅僅是指方法”,“只能按其創始人奠定的方向發展、擴大和深化”。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我們認為無論鮑德里亞是否與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性研究的結論保持一致。都可以視為馬克思現代性批判工作的一種延續,更確切地說是馬克思開創的現代性批判的理論效應,這也是德里達所說的,馬克思作為一個歷史不在場的幽靈而發生的作用。

鮑德里亞關于消費社會的研究雖然提出一個現代社會中值得關注的問題,但并不能因此而顛覆馬克思的生產邏輯,非但如此,事實上他尚未突破馬克思“生產一消費”的討論架構。鮑德里亞用符號編碼取代物質生產,以此指責馬克思的生產邏輯不能洞悉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生活,但就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而言,符號生產只能以物質生產為前提,因此符號生產相對于物質生產只能算作“表象”。更為重要的是的德里亞沒有意識到馬克思賦予生產一技術的批判性含義。雖然馬克思本人沒有發展出一套系統化的技術批判理論,但并不能因此就認定他對生產一技術持完全肯定的態度。他的分工理論除在社會關系層面上造成私有制的形成這一生產關系層面上的變革之外,在一定程度上也涉及到生產的技術方式層面上的人的生存狀況的異化,甚至他在機器大生產萌發之初就已敏銳地意識到分工造成個人活動領域的局限化、片面化、抽象化。我們只能說生產邏輯在馬克思的哲學經濟學思考中,并不僅僅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客觀描述,更是要通過生產邏輯揭示出資本運行機制,因此生產邏輯具有對資本主義批判的意蘊。以馬克思的生產邏輯來看,鮑德里亞對現代消費社會的符號編碼分析,仍然不過是資本運行的一種當代形式,確切說是一種高級形式,并且符號運行的現實基礎仍然存在于資本的生產方式之中。所以,鮑德里亞在以符號編碼反對馬克思的生產方式時,非但沒有超越馬克思的資本批判框架,并且一旦深入到符號系統的發生學分析,又將重新回歸馬克思的生產過程研究。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凱爾納指出:“我們仍然生活在生產方式支配著我們的文化與社會生活的時代。”

更為重要的是,鮑德里亞的消費理論沒有超出當代馬克思主義的視野,馬克思哲學作為一種現代實踐哲學能夠涵蓋鮑德里亞的視域。無論是馬克思的生產邏輯還是的德里亞的符號邏輯,都是從某種特定的視角出發,都是基于對資本主義“本質”這一“阿基米德點”的不同透視。既然任何試圖同時從兩個視點出發的透視都是不可能的,那么二者的沖突似乎成為必然。其實這一問題涉及到對馬克思哲學的一般本質的理解。作為一種現代實踐哲學,馬克思將現實的生活實踐作為哲學的立足點,將理論活動本身也理解為一種實踐活動,更確切地說視為實踐的一種特殊樣態;正是由于這一立場的確立,其選擇的視角便不可能是一個“阿基米德點”,而是一個“看”世界的相對的“視點”,此“視點”并不排斥彼“視點”的存在,而只有在其他“視點”存在的情況下,才能產生對話和互補,形成一種全面的認識,從而獲得對生活實踐具體的理解。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對這一問題的理解不能僅僅局限在具體問題的層面,究竟是選取生產之鏡或是選取符號之鏡并不重要,必須上升到“哲學之一般”的高度,發現社會生活實踐的根本性地位,這樣才能認識到馬克思哲學作為一種現代實踐哲學能夠涵蓋鮑德里亞消費社會研究的視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