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社會存在理念與哲學革新
時間:2022-12-08 09:26:00
導語:馬克思社會存在理念與哲學革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存在問題是古代哲學思考的根本性問題,作為第一哲學的形而上學是對存在之為存在和存在整體問題的探討。追問存在的本質,探尋終極存在,為人的生活提供理論支撐,是形而上學的旨趣。按照哈貝馬斯的概括,形而上學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同一性思想、唯心論、理論對實踐的優先地位。在馬克思以前的舊哲學中,雖然也包含著反形而上學的“逆流”,但是,由于囿于理論先于實踐的思維方式等,因此,馬克思以前的舊哲學未能沖破形而上學的堤岸。馬克思關于人的社會存在的理論,則揭示了人類生活的現實實踐基礎,使哲學向人的現實生活過程回歸,向生活實踐世界回歸,確立了實踐優先的思維方式,顛覆了傳統形而上學,實現了哲學的根本變革。
一、在古希臘,哲學家們把過沉思的理論生活作為人類自我拯救的途徑,以為通過求知把握終極存在,就可以對萬物的存在作出終極的解釋,為人類的生存提供安身立命之本。亞里士多德把知識按等級分為“實踐的、創制的和思辨的”三種類型,其中,思辨的理論知識高于其他兩種知識。在思辨的理論知識中,形而上學又是最高的知識、頭等智慧,它提供固定的、終極的知識,這種知識只有少數具有卓越智慧的人通過沉思冥想方可獲得。因此,“理論生活方式居于古代生活方式之首,高于政治家、教育家和醫生的實踐生活方式”,是“示范性的生活方式”。這種理論優越于實踐的思維方式,構成馬克思以前的整個西方哲學的傳統。
柏拉圖是古代形而上學的創立者,柏拉圖在繼承巴門尼德關于永恒、不動的“存在”的思想基礎上,把世界二分為經驗的世界和超驗的理念世界,把永恒的理念世界作為本質,作為凌駕于萬物之上的普遍的存在,而經驗世界則只是現象,只是“模仿”和“分有”理念世界。與柏拉圖不同,亞里士多德是從感覺經驗世界出發建構自己的形而上學理論的。他認為,“存在”有多種含義,而最基本的含義是“實體”。實體指的是“這個”,即個別的感性事物。感性事物是形式和質料的統一,形式不能在事物之外分離存在。在感性事物中,形式具有普遍性,是事物的“是其所是”,即事物的定義、本質,而質料則只是被動的潛能,因此,形式是第一實體。作為第一實體的形式有時可以先于質料而獨立存在,技術就具有這樣的特點?!坝捎诩夹g生成的東西,它們的形式都在靈魂中。”技術是“靈魂中的形式”,是“無質料的實體”。形式在技術制作活動開始以前可以預先單獨存在于思想之中,這表現出形式脫離質料而優先存在的特性。他進而將由技術生成的事物形式的單獨存在,去比附自然生成的事物,提出離開質料的純形式——神的存在,把它作為終極存在,作為世界上一切事物存在和統一的根據。
由上可見,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研究形而上學的思維進路是不同的。柏拉圖是由上而下、由超驗到經驗的研究路向,亞里士多德則是由下而上、由經驗到超驗的研究進路。柏拉圖的理念論是理念世界主宰和決定感性經驗世界的唯心主義,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雖然最終也導致了唯心主義,但就其以感性具體事物為基礎而言,則具有唯物主義的傾向。由于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從經驗世界起步,反對柏拉圖的先驗理路,對柏拉圖的超驗形而上學具有一定的削弱作用,因而,是不同于柏拉圖的形而上學的另一條線索。
形而上學經過中世紀經院哲學神學本體論的發展,在近代哲學中采取了認識論的表現形式。在近代,認識主體受到哲學家們的關注,哲學研究的重心由探討存在問題轉向主體能否認識存在的問題。但是,近代認識論依然沿襲理論優于實踐的研究理路,它把主體抽象化為沉思的頭腦,或感性直觀的個體,是與人的實踐性存在相脫離的認識論。近代認識論對思維與存在關系的探討,雖然表現出由傳統的實體性思維向關系性思維轉變的傾向,但是,這卻是以主體與客體的二元分立為前提的。近代自然科學的巨大發展及其在生產實踐中的廣泛運用,使知識成為實用化的知識,成為人們謀取利益的有效工具。這對理論知識神圣性的傳統觀念具有重要的沖擊作用。但是,科學的迅速發展以及科學運用于生產所產生的巨大效應,又使得哲學家們崇拜科學知識,以自然科學為范型建構認識論體系。
在近代,唯理論繼承了柏拉圖主義的傳統,把超驗的理性作為知識的來源,從自認為牢靠的邏輯起點出發,通過邏輯推論追求終極知識、絕對真理。然而,作為“我思”的認識主體是有限的個體,難以獲得無限的絕對知識。因此,唯理論往往求助于上帝實體的幫助,求助于人的直覺。直覺是少數思想家才具有的能力,因而,這是一種“貴族式的認識論”,仍然帶有古代哲學的遺風??档聦π味蠈W獨斷論進行了堅決的批判,認為人不能超驗地運用知性范疇把握絕對的知識。但是,康德并不主張廢棄形而上學,而是力圖建立未來合理的形而上學。黑格爾對形而上學的知性同一性思維方式進行了抨擊,提出了辯證法的思維方法。但他在反對形而上學的同時,卻又建構了龐大的形而上學的哲學體系。首先,他顛倒了現實世界和觀念的關系,認為思想觀念的產生,規定和支配著現實世界,而現實世界則必須遷就和順應思想、觀念。其次,他是按知性同一性思維方式構造哲學體系的。黑格爾的“邏輯學”是從空虛的“存在”向展開的、充實的、豐富的“存在”的運動,作為終點的絕對觀念,不過是完成了的、豐富化的“存在”,終點和起點是同一的。由于他在知性思維的哲學框架內闡述概念的辯證發展,因而這種辯證法受到形而上學體系的歪曲。第三,他的哲學是“預成論”的,在其理論前提中就預先蘊涵了后面的內容。正如阿多爾諾指出的:“黑格爾的體系本身不是一種真正的生成,它其中的每一規定都已經不明朗地被預先設想了”第四,他把人抽象化為“絕對的人格”、客觀觀念,而“人不過是觀念或永恒理性為了自身的發展而使用的工具”。在黑格爾看來,作為實體的絕對觀念同時又是從事能動創造活動的主體,每當它推出一個新觀念,就是創造了一種新的存在。邏輯推移的各個規定是絕對觀念的生命的各個環節,是絕對觀念的自我生命活動的具體表現。馬克思批判道:“這種辦法,用思辨的話來說,就是把實體了解為主體,了解為內部的過程,了解為絕對的人格。這種了解方式就是黑格爾方法的基本特征”。
近代英國經驗論和法國唯物論繼承了古代哲學重視感覺經驗的傳統,是一種世俗化的、接近常人的思維。它們用感覺經驗反對超驗形而上學,用觀察、實驗、分析、歸納等方法貶抑抽象演繹。它們認為,形而上學所設置的超出感性形體之外的普遍存在物、實體世界只是幻影,是虛構的想像的產物。但受機械物質觀的影響,培根以后的唯物主義變得“敵視人”了。休謨對感覺之外的任何實體的存在提出懷疑,認為超出感覺經驗追求終極知識、絕對真理是形而上學的獨斷論。但是,這些理論只是把形而上學的“沉思”變成了“靜觀”,并未突破理論優于實踐的思維方式。費爾巴哈把“敵視人”的唯物主義變為以人為本的唯物主義,沖破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揭露了神學的彼岸天國世界的世俗基礎。“但是,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對象’,而不是‘感性活動’,因為他在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論的領域內,沒有從人們現有的社會聯系,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生活條件來觀察人們”。因此,他對形而上學的批判是半途而廢的。
總之,在哲學史上,形而上學雖然受到唯物論、經驗論、懷疑論和唯心辯證法等多方面的討伐,但是,受理論優于實踐的思維方式等的束縛,在馬克思之前,形而上學在哲學中一直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二、馬克思對傳統哲學理論優于實踐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徹底的批判。馬克思認為,人類最基本的活動是物質生產實踐活動,人們只有通過實踐滿足自身生存需要的前提下,才談得上從事理論、藝術等其他活動。因此,是實踐決定理論而不是相反。實踐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人的存在區別于其他存在物的特點就在于,人是通過改變其他存在而存在的,是通過實踐而存在的。實踐是社會性的活動,是人的現實社會生活,人的存在從本質上說是社會存在。哲學要探討的不是現成的、既定的實體性存在,也不是外在于思維主體存在,而是人的社會存在。這樣,傳統哲學的存在論、思維認識存在論就被人的社會存在論所代替。
馬克思的社會存在理論首先是針對意識決定論的唯心主義觀點的。馬克思指出,不是意識決定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瘪R克思把社會存在理解為人們的現實生活過程,用社會存在說明意識,這表明,馬克思是“把人類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作為中心問題”的。在馬克思看來,人的社會存在是人的各種現實生活過程,是人類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在人的社會存在中,最基本的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社會生產方式,這是人類存在的物質基礎。意識不是脫離社會存在之外的特殊王國,而是作為社會存在的要素包含在社會存在的總體之中。意識是對人的社會存在的意識,是對人的實踐活動、生活條件和關系的意識,是社會意識。意識固然有自身的特點,有相對獨立的發展趨向,但它不可能脫離社會存在的世俗基礎而獨立存在和發展。思想、觀念是植根于現實社會生活過程的,是現實社會生活過程的理論表現和表達。即使神秘的意識,也能從現實生活實踐中找到其存在的根源。意識的相對獨立化的表現形式使得哲學家們陷入幻覺,好像理論、觀念的基礎不在現實生活世界之中,不在社會存在之中,而是有自己內在的、自生的基礎,并把它作為現實生活世界的基礎它想用觀念世界“來拯救他們所謂在自己的固定思想的威力下呻吟的人類”,這是本末倒置的幻想。意識的相對獨立性雖然使得意識能夠超出當下生活實踐的現狀,把握其變化發展的趨勢,因而具有一定的創造性、目的性、理想性,能夠成為人們現實生活發展的先導,成為改變既定的社會存在的先導,但是,意識的這種能動性是有現實基礎的,是對人的實踐發展可能性的預示,是對人的實踐發展的內在要求的反映和表達。此外,終極的、永恒的意識、觀念也是不存在的。人的社會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是不斷擴大的,因為人的需要是不斷發展的,滿足需要的生產力是不斷提高的,社會交往關系是歷史地變化的。與之相適應,人們的意識也要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馬克思說:“這些觀念、范疇也同它們所表現的關系一樣,不是永恒的。它們是歷史的、暫時的產物”。
馬克思在批判地借鑒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基礎上,特別是在批判地借鑒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感性存在思想的基礎上,從可經驗地觀察到的現實的個人出發,闡釋人的社會存在。馬克思認為,現實的個人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下從事改造自然的感性實踐活動的人。物質實踐活動首先是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活動,是人對感性物質材料進行實際的“綜合”、賦予其以符合人的需要的新形式的活動。經過人改造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是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無機的身體,是人的社會存在的組成部分。馬克思認為,與人的活動無關的自然界對人并無現實意義,它不是現實的存在,而只是潛在的存在、自在的自然。盡管如此,馬克思肯定,這種自然界的優先地位仍然保持著。承認這一點,不僅是堅持一般唯物主義立場的需要,而且是馬克思社會存在理論的重要前提。因為人的存在是蘊涵著各種發展潛能的存在,是具有無限的發展可能性的存在,實踐是人不斷地將人自身的潛能變為現實能力的活動,是把可能的、潛在的自然變為現實的、屬人的自然的活動。這是同一實踐活動在人和自然兩個方面的不同表現,這體現著人的社會存在的內在統一性。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實踐的創造性決定了人是向外部世界開放著的存在,人可以通過實踐把與人無關的、自在的自然變為人工的自然,把可能的、潛在的自然存在變為人的現實社會存在的組成部分。人賴以生活的人化自然界是不斷拓展的,“人比動物越有普遍性,人賴以生活的無機界的范圍就越廣闊。”這表現出人的社會存在的普遍的、開放的特性。也正是在不斷拓展人的社會存在的過程中,人才了解到自在自然界的優先存在。
人在改變外部自然的同時,也改變著自身的自然。人與動物一樣,也有肉體器官和組織,有生理上的欲望和需求。但是,人的自然存在不同于動物的自然存在,人的自然存不同于動物的自然存在,人的自然存在是被實踐的社會歷史進程所改變的存在,是社會化了的存在。人的五官感覺、人的生理屬性和機能等都是社會實踐長期改造的結果。正如馬克思指出的:社會的人的感覺不同于動物的感覺,不同于原始人的感覺。“五官感覺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歷史的產物?!薄俺?、喝、性行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機能。但是,如果使這些機能脫離了人的其他活動,并使它們成為最后的和唯一的終極目的,那么,在這種抽象中,它們就是動物的機能。”人的自然存在的社會化程度越高,人的文明程度就越高。
人對自然的改造是在人們的一定社會交往關系下進行的,人們之間只有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才能實現對自然的有效支配和改造,才能求得人的生存和發展。因此,人的社會存在是社會交往關系中的存在。人們的社會交往關系是什么樣的,存在于社會交往關系中的個人就是什么樣的。在物質生活資料相對匱乏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人們的社會關系主要表現為利益關系。協調各種利益關系,解決各種利益矛盾,改造社會交往關系,這成為社會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
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是交互作用的:人與人的關系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社會條件和前提,而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又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紐帶。馬克思說:“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說來才是人與人聯系的紐帶,才是他為別人的存在和別人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現實的生活要素”。人與人的社會交往關系是人們之間關于自然對象及其產品的相互關系,為了有效地生產和消費自然物品,人們之間就必然會采取分工、交換等方式,發展起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在這里,“實物是為人的存在,是人的實物存在,同時也就是人為他人的定在,是他對他人的人的關系,是人對人的社會關系”。這樣,馬克思的哲學思維方式就真正實現了由實體性思維向關系性思維的根本轉變。在這種新的思維框架下,人是處于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關系中的人,是與自然、與他人“共在”的人,這種“共在”就構成人的社會存在。所以,考察人的社會存在,也就是要考察人的這些關系。這些關系都有意識的參與,都是被意識到的關系。馬克思說:“凡是有某種關系存在的地方,這種關系都是為我而存在的;動物不對什么東西發生‘關系’,而且根本沒有‘關系’;對于動物來說,它對他物的關系不是作為關系存在的”。
既然人的存在是關系中的存在,人就必然要受到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關系的制約,受到自己所處的現實生活條件的制約。馬克思在講到物質生產時說:“生產實際上有它的條件和前提,這些條件和前提構成生產的要素。這些要素最初可能表現為自然發生的東西。通過生產過程本身,它們就從自然發生的東西變成歷史的東西”人既受到現實社會生活條件的制約,又通過實踐不斷改變這些條件,并通過改變條件而改變自身的存在。因此,人的社會存在是歷史變化著的存在,社會歷史就是人的社會存在方式發展變化的歷史,就是人在既定生活條件制約下能動地改變生活條件的歷史。這體現了人的社會存在的客觀制約性和能動創造性的統一。
三、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條件下,人們的社會存在以商品、貨幣等物化形式表現出來。這即使人的存在方式打破了血緣、地緣關系的束縛,提高了人的社會化程度,又使人受到物化的社會關系的支配。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貨幣等是物化形態的資本,它使人們的實踐、勞動成為異化的活動。研究物化社會關系下人的存在狀況,特別是研究從事異化勞動的無產階級的存在狀況,是馬克思社會存在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可以說,馬克思關于人的社會存在的一般理論論述,是為無產階級改變自己的存在方式、實現自由解放奠定理論基礎的。關注無產階級的命運和前途,探索無產階級徹底改變異化生存狀況的途徑,是馬克思社會存在理論的旨歸。這也是馬克思的社會存在理論不同于存在主義等現代西方哲學的一個顯著特點。
馬克思所面對的資本主義的現實是,勞動者的勞動具有異化的性質。被勞動者所改造的對象世界與勞動者相“異在”,作為異己的力量反過來奴役人。勞動者創造的對象世界越廣闊,對象世界的異己性就越強大。這是因為對象世界不僅是人的勞動能力的物化,而且是人們的社會關系的物化,是物化形態的資本。資本以異己的物化力量的形式支配人、奴役人。勞動者在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這表明,資本主義的社會存在是異化的存在、矛盾的存在。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通過分析人的活動的時間結構,揭露了資本剝削的秘密。馬克思認為,人的存在是時間中的存在,人能夠對時間加以自覺的支配和利用,把自然時間變為社會時間,從而顯示出人的社會存在是積極能動的存在。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的時間卻不由勞動者自己支配,而是受資本的支配。馬克思把工人的勞動時間區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從而揭露了資本侵占工人的剩余時間進行剝削的秘密,創立了剩余價值理論。在馬克思看來,無產階級要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況,消除異化勞動,就必須變革自身的生活條件,變革現存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無產階級在變革自身的生存條件的同時,也會改造自身,拋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陳舊的骯臟東西,成為社會的新基礎。馬克思把自己的這一理論稱作“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的理論,它同直觀唯物主義是根本對立的。
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直觀唯物主義進行了尖銳的批判。費爾巴哈以感性直觀的方式看待世界,對感性世界采取直接接受和認同的態度,缺乏反思批判的向度,不懂得現實社會矛盾及其克服的途徑。在費爾巴哈看來,某物或某人的存在同時也就是某物或某人的本質;一個動物或一個人的一定生存條件、生活方式和活動,就是使這個動物或這個人的本質感到滿意的東西。馬克思批判道:實際上,千百萬無產者根本不滿意他們的生活條件,他們的存在同他們的本質完全不符合。費爾巴哈在說明存在和本質同一的思想時,總是求助于外部自然界,但他所說的自然界是沒有人干預的自然界。實際上,隨著工業的進步,不斷有新的地盤從這個領域劃出去,而能用來說明費爾巴哈這類論點的事例借以產生的基地,也就越來越小了。譬如,按照費爾巴哈的理解,“魚的‘本質’是它的‘存在’,即水。河魚的‘本質’是河水。但是,一旦這條河歸工業支配,一旦它被染料和其他廢料污染,河里有輪船行駛,一旦河水被引入只要簡單地把水排出去就能使魚失去生存環境的水渠,這條河的水就不再是魚的‘本質’了,對魚來說它將不再是適合生存的環境了”。由于費爾巴哈不能對人的生存條件進行反思批判,不懂得“改造工業和社會結構的必要性和條件”,他最終陷入歷史唯心主義。
誠然,在黑格爾哲學中,包含著反思批判的精神,包含著否定性的辯證法思想,但是,由于黑格爾在現實生活世界之外構筑超驗的觀念世界,因此,他所說的否定和批判活動只是觀念王國中的“騷動”,不會對現實世界有任何觸動。這是通過把批判停留于觀念領域而維護現存社會,具有維護不合理的現實社會制度的意識形態的功能,這依然是解釋世界、認同世界的思維方式,與馬克思“改造世界”的新哲學是根本對立的。
在馬克思看來,人沒有先定的本質,沒有預定的宿命,人的生活是人在既定社會條件所提供的可能性空間中自主創造的。沒有超人的救世主,也不能希冀理論沉思來拯救人自己。無產階級的命運和前途掌握在無產階級自己手中,無產階級改變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實踐,是使自身獲得自由解放的根本途徑。馬克思把他自己的哲學作為“這個解放的頭腦”,而“它的心臟是無產階級”,它們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作為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頭腦”,馬克思的哲學既是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產物,又是這一運動在觀念上的表達和理論先導。它通過掌握群眾而付諸實踐。
在當代,隨著西方后工業社會的來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雖然階級構成、階級關系和階級力量對比等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特點,但是,資本的剝削本性并未改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依然存在。因此,馬克思的上述思想在當代依然具有重要價值。結合當代世界的新格局和新特點,深入理解馬克思的社會存在理論,對于增強我們社會活動的自覺性,對于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上述考察表明,馬克思的社會存在理論對傳統形而上學具有解構的作用。它用實踐的眼光反思人的世界、人的關系、人的生存和發展方式,指導人的生活實踐,體現著哲學的根本變革,標志著哲學向后形而上學的轉變。作為無產階級獲得自由解放的途徑的學說,馬克思的哲學也包含超越的、理想的維度,但是,它是植根于現實生活實踐世界的,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這同傳統形而上學具有本質的區別。
- 上一篇:網頁設計師述職述廉報告
- 下一篇:區鎮黨委副支書掛職鍛煉年終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