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論文

時間:2022-03-15 03:30:05

導語: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論文

摘要: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既要做好理論建設,又要踏踏實實工作,做到“頂天立地”。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有內部與外部、理論與組織、上與下及客觀建設與主觀建設等兩個方面,應當系統思維,同時用力,實現協同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既有自信,又有憂慮,要推進建設和發展,發揮引領作用,辦法是踏踏實實工作。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兩個方面;協同

2015年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設立第十個年頭,成績顯著,不足也明顯存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應有新十年的奮斗目標,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協同,踏踏實實工作,努力實現從“起航”到“領航”的跨越。[1]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理論抽象,是關乎人類、國家、人民生活發展的理論,又來自于生動的現實生活。由此,馬克思主義理論必然“頂天立地”。前者是“頂天”問題,后者是“立地”問題,兩類問題盡管處在不同社會層級,但有相同的品質,有內在的聯系,“天地”都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關注。針對問題,應踏踏實實工作,踏踏實實工作就是實踐。馬克思主義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應針對問題,將問題作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對象,這本身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人民群眾需要二者內在地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處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問題之多,令人憂慮;現象之多,必然令人關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應針對問題,關心問題,體現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生活的聯系。其實,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領域也存在著很多問題,令人憂慮。教育部有關負責人指出:“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新任務,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比如有些高校還未建立獨立的二級機構、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教學管理還有待規范,教學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針對性實效性還沒有得到有效改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還存在學科點多而不夠強,學科研究面廣而不夠精的現象,有的學科點與思政課教學機構仍存在相分離的現象,學科研究專業屬性還不夠強、學科隊伍建設仍缺乏后勁、學科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學科學術影響力相對較弱。”[2]還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缺乏學術屬性,沿用行政方式建構封閉式的組織結構。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類研究會,名義上是群眾性學術組織,實際上是領導者的組合,缺乏學術屬性,也不能正常開展學術研究活動,不能發揮學術組織的功能。這些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類、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類學術團體的常態。在計劃與市場、政治與學術、行政領導與學術管理等分化的現代社會,這類學術組織封閉式組織結構已不能適應社會現實,不僅不能發揮學術團體的功能,而且成為系統性風險的重要因素。對此,黨政領導者、學術掌門等還沒有自覺。我們應當在現代社會及現代科學發展環境中創建新型學術組織結構,提高學術領導能力,進而提高學術產出,使學科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宣傳)實踐的有力支撐。這樣,如果說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天”,那些存在是“地”,那么,馬克思主義理論這個“天”要面對社會存在這個“地”,而且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內部也存在“天地”。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無論內外——面對自身,還是面對社會外部,都需要同時“頂天”即研究理論問題,踏踏實實工作做好理論建設;針對具體存在,要“立地”,踐行馬克思主義(理論)。貫徹中央去年年初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有許多事要做,要改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不能只講理論,還要踏踏實實做事。踏踏實實做事,并不是只指向社會,說社會上這個不好,那個不對,在“指點江山”的時候,更要做好自己的事。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是多方面的整體,包括內部與外部、學術與組織、上與下、客觀與主觀等“兩個方面”的建設,這反映了社會轉型和思想政治教育轉型的總趨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應運用系統思維,立足“學科”的基礎建設和基地建設,兩個方面結合,協同推進,為學科的第二個十年做出新貢獻。第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分內部與外部兩個方面。外部而言,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承擔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的使命,要為堅持和實現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功能發揮作用。然而,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內部建設,就不可能有組織基礎,不可能有戰斗力。從內部與外部的關系而言,只有自己內部有力量,才能面向外部有力量。打鐵要靠自身硬。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要為社會作貢獻,要有社會影響力,內部建設不可缺少。在當下,黨和國家支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內部建設必須跟上,必須配套,否則,不可能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作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既要研究外部理論,也要研究內部理論。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理論,應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的課題,開展“內部化研究”,探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理論。第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分學術與組織兩個方面建設。“學科的本質是學術和學理,沒有學術和學理的學科,終究不是完整、完善的學科。”[3]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們,擅長于理論討論,而組織建設往往跟不上,即很難把分散的力量組織起來。現在人們總是說,當下人們遇到現代性的挑戰,存在現代性的隱憂。其實,在組織化課題上已不是隱憂,而是現實難題。且不只是今天,而是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難題。孫中山先生提出組織民眾團結的課題,國民黨的最大難題亦是組織黨國團結,而中國共產黨的優勢是組織,首先把自己組織起來,形成團結的力量,然后把分散的力量組織起來,把“散沙”式的民眾動員起來。今天,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首先需要把學科力量組織起來,探索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的組織化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是學術性的群眾組織,它不應是行政化的組織,也不應是純粹的學術平臺。應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組織建設的道路,改革創新,建設有活力的學術團體。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立十年來,應當肯定成績,但就組織建設而言,缺乏領導、管理、組織等“力量顯示”。應當堅持黨的領導力,體現國家(有關政府)的領導力,改變令出不行及某些地方、高校、個人自行其是,增強學術的活力和團體的管理權威。應將政治領導、學術團體與社會組織三者結合,將“高校等級”、學術貢獻及能力、老中青等結合起來,建設一個堅持黨政領導與開放辦學科有機結合的新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團體。第三,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分上與下兩個方面,具體有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個總體性概念,它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這是系統總體的概念,屬于宏觀總括層次。國家意識形態是文化的核心,但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基礎。思想政治教育有意識形態的職能,但總體上以思想為對象,以人的思想為目標,人需要理論指導,但人的基礎在生活,在存在。生活世界才是意識形態的基礎。中觀維度的理論、思想、知識、概念、話語構成各種各樣的文化空間,成為承上啟下的中間環節,將上層意識形態理論與基層思想觀念基礎聯結起來,進而有宏觀、中觀和微觀的系統整體。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不僅要研究宏觀的理論,關注意識形態安全,但基礎還在民眾,在基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馬克思主義有多個維度“。可以從不同維度認識和運用馬克思主義,有意識形態維度的馬克思主義、學術維度的馬克思主義和文化維度的馬克思主義。”[4(]P16-17)作為意識形態話語和形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屬于宏觀,在國家層面;而基礎在社會基層,在民眾(干部群眾),更多地表現為文化的維度;此外,還體現為各地各單位的中觀層面的社會組織思想及行為之中。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要研究與建設各個層次的馬克思主義,不能只停留于宏觀一個層次,脫離民眾的生存場域及話語“高談”馬克思主義。對組織力而言,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既要有黨的堅強領導,又要牢牢依靠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從業人員,做到上下結合,全面協同,形成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強大力量。第四,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分客觀建設與主觀建設兩個方面。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學科建設成為有世界話語權有活力的客觀存在。然而,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學科的客觀建設是為了人,也需要人的參與,因此包括主觀建設。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5](P502)改造世界,當然包括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兩個世界都要改造,兩個世界需要協同推進。早在《實踐論》中就指出,“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爭,包括實現下述任務:改造客觀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6](P296)改造客觀世界包括對人的改造,但改造主觀世界主要是對人性的改造,這是人類與動物相區別的關鍵,也是共產黨人真正有力量的根本所在。這方面的改造在社會主義運動史,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發揮了巨大的威力。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真諦。然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當下不斷出現各種令人憂慮的事件,即使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陣營,也存在著各種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相違背的現象和行為,究其實質是缺乏主觀世界的改造。教育者首先要教育自己,做到言行一致,才有力量說服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同樣存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交替,需要不斷培養優秀人才,需要加強隊伍的主觀世界改造,即隊伍思想建設。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未來十年,“要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引領作用,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領航計劃,改革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評價方式,重點建設好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創新基地,編寫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生核心教材,培養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帶頭人,造就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家,重點建設一批有示范影響的馬克思主義學院。”[7]筆者建議在重點引領下全面建設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所涉領域(高校),使之成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堅強陣地。筆者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有信心,充滿“學科自信”,但也有相當的憂慮。自信來自規律和宏觀,相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生命力,相信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必然將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建設和發展,而憂慮來自于具體和當下,以及具體、當下與市場經濟、“輕文化”[8(]P90,186)、互聯網的交織,筆者接觸了一些一線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教師,他們中有許多人缺乏信心,這么優越的政治制度及政策條件,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建設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社會及民眾中的影響力和作用卻并不如人所意。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領航計劃”,非常艱難,要突出“理論”、“聯系”、“實際”。這個理論聯系實際,即“頂天立地”,防止“天地”疏離。需要踏踏實實工作,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學院及隊伍的建設。要提倡全社會踏踏實實工作,誰都不應有例外。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嚴格管理,著力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聲譽,應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新十年的奮斗目標。

作者:孫其昂 單位: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3]顧海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從“起航”到領航[N].光明日報,2015-07-23(16).

[2]王斯敏.堅持立德樹人辦好馬克思主義學院[N].光明日報,2014-12-22(11).

[4]孫其昂,黃世虎.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原理[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15.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EB/OL].人民網,2015-01-20.

[8][英]齊格蒙特•鮑曼.流動的現代性[M].歐陽景根,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