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辯證法對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時間:2022-04-05 03:39:00
導語:的辯證法對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辯證法是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它來源三個方面,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理論;革命實踐和生活的樸素辯證法;《老子》、《莊子》、《孫子兵法》等中國傳統文化中豐富的辯證法。在掌握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理論之前,就對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了解。又在長期革命斗爭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以說,是以中國革命實踐作基礎,以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作文化背景來學習、理解、把握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并應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理論來消化、規范、吸納實踐辯證法和傳統辯證法。所以辯證法思想,即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又蘊藏了豐富的實踐辯證法,還鮮明顯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從而建構起三位一體的富有特色的辯證法思想。本文著重論述對《老子》辯證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青年時期就很愛讀《老子》的書,在他的《講堂錄》中記錄大量的老子辯證法思想的摘錄。建國后,還經常讀《老子》的書,并關注哲學界對《老子》的研究。對《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主要是在以下三個問題上:即相反相成的矛盾統一論、反者道之動的矛盾轉化論和柔弱勝強的發展規律論。
一、相反相成的矛盾統一論
在他的辯證法的代表作《矛盾論》一開始就指出:“形而上學,亦稱玄學。這種思想,無論在中國,在歐洲,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間內,是屬于唯心論的宇宙觀。”在這里指出了這種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形而上學思想。另一方面,他又指出同形而上學相對立的,“辯證法的宇宙觀,不論在中國,在歐洲,在古代就產生了。”實事也是這樣,中國最早提出矛盾概念的是《易經》。它用八卦形式推測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發展規律。老子積前人的思想資料和他本人對社會實踐的觀察,提出了諸如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后、美丑、損益、剛柔、強弱、福禍、榮辱、智愚、巧拙、大小、生死、勝敗、攻守、進退、靜躁、雌雄、輕重等一系列對立統一的概念。《老子》通過這些客觀存在的對立現象,提出矛盾的普遍性,認識到這些對立面的相互作用,推動了事物的變化,即所謂:“反者道之動”。正是這些對立面的相互作用,才推動了道,推動了萬事萬物生生滅滅運動變化。老子提出的矛盾動力論,顯然比前人更進了一步。
《老子》還提出了對立雙方的互相依賴、互有同一性的思想。《老子》指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準確地說明了矛盾雙方對立的統一,一方以另一方為存在條件。
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這一思想,他在《矛盾論》中直接采用“相反相成”這一命題來說明矛盾的本質屬性。他說:“‘相反相承’就是說相反的東西有同一性。這句話是辯證法的,是違反形而上學的。‘相反’就是說兩個矛盾方面的相互排斥,或互相斗爭。‘相成’就是說在一定條件之下兩個矛盾方面互相聯結起來,獲得了同一性。”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相反相成。
老子的辯證法,不是簡單地猜測和比喻,而是進入理性的說明論證。第一、他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鐵板一塊。而是普遍存在著對立的,存在著一個肯定,必然存在著一個否定。在中國哲學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對立存在普遍性,從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第二,進而提出世界萬事萬物是動的,是運動變化的,何以會動呢?因為事物內部存在對立面,對立面的作用促進了事物的運動,“反者道之動”,準確地說明了相反兩個方面的斗爭或相反的兩種作用,是事物存在和運動的根據。第三,矛盾的兩個方面是否絕對對立呢?老子進而揭示了對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滲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論思想,“萬物負陰而抱陽”肯定事物的內在矛盾。
應該承認,老子的“矛盾”思想對是有很大影響的,論證的矛盾的普遍性,實際上是對老子“反者道之動”命題的展開。他在《矛盾論》指出:“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賴和相互斗爭,決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動一切事物的發展。沒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還列舉了很多例子,說明矛盾的普遍存在;如數學中的正和負,微分和積分;力學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物理學中的陽電和陽電;化學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戰爭中的攻守、進退、勝負等矛盾著的現象。在這里,這些思想主要來自馬列主義辯證法,但他的論證和闡述明顯帶有老子辯證法的印記。
老子研究了矛盾的同一性問題,為我們留下極為可貴的思想遺產。繼承并發揮了老子哲學思想,他說:“原來矛盾著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沒有和它作對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這一方就失去存在條件。試想一切矛盾著的事物或人們心中矛盾著的概念,任何一方面能夠獨立地存在嗎?沒有生,死就不見;沒有死,生也不見。沒有上,無所謂下;沒有下,也無所謂上。沒有禍,無所謂福;沒有福,也無所謂禍。沒有順利,無所謂困難;沒有困難,也無所謂順利。”他還說:“一切對立的成分都是這樣,因一定的條件,一面互相對立,一面又互相聯結、互相貫通、互相滲透、互相依賴,這種性質,叫做同一性。”這段關于同一性的論述與老子的敘述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
《老子》強調對立面的轉化,是把矛盾轉化與矛盾對立面區別開來的,比較傾向把對立面轉化的原因歸到矛盾的同一性、互相滲透性。也很重視轉化,用很多篇幅講這個問題,他明確地把轉化歸結為同一性的一種表現,而且是一種更為重要的表現。這與老子思想基本一樣,只是更明確更強調這種思想罷了。這一思想主要來自老子,因為馬列辯證法都沒有把轉化歸結為同一性。
但是又發展了老子哲學。第一、根據列寧的思想提出了同一性的相對性和斗爭性的絕對性,這對于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是極為重要的;而老子傾向于強調同一性的無條件性、絕對性。老子的矛盾觀偏重于同一性,而則偏重于斗爭性。第二、具體論證了矛盾是如何推動事物發展的,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矛盾動力論理論體系:1、區分內部矛盾與外部矛盾,提出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2、矛盾的斗爭性與同一性的相互結合,決定事物的生命,推動事物的發展;3、提出主要矛盾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本質。這是老子哲學所望塵莫及的。第三,老子哲學只是提出命題,缺乏科學實踐的基礎和嚴密的邏輯論證,而的矛盾辯證法總結中國革命實踐經驗,以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作指導,形成了嚴密的邏輯體系。
二、“反者道之動”的矛盾轉化論
的《矛盾論》關于矛盾轉化的思想是對老子辯證法的批判、繼承和發展。《老子》不但反復說明事物的矛盾雙方存在著互相對立、互相依賴的關系,并指出矛盾雙方總是向著對立面的地位轉化而去。《老子》書中舉出“物壯則老”、“正復為奇,善復為始”、“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曲則全,枉同直,洼則盈,敝則新,多則得,少則惑”等例證,說明了強弱、禍福、曲直、洼盈等對立的事物現象,都向它的對立面轉化。老子發現了事物向對立面轉化是一個規律的現象,并揭示事物向對立面轉化的原因,事物為什么會向對立面轉化呢?老子回答:“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反者道之動”,事物發展到極端(大),就會遠離它的本質,向它的反面轉化去。矛盾著的事物之所以向對立面轉化,是因為對立雙方互相作用的結果,各自走到相反的地位上去,這是事物內部矛盾決定的。
老子對辯證法達到如此認識程度,對影響是極深的。他把老子對立面轉化的思想吸收過來,他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強調指出:“我們必須學會全面地看問題,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的條件下,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的東西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老子在二千年前就說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日本打到中國,日本人叫勝利。中國大片土地被侵占,中國人叫失敗。但是在中國的失敗里面包含著勝利,在日本的勝利里面包含著失敗。歷史難道不是這樣證明了嗎?”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在實際斗爭中,經常運用老子關于對立面轉化的辯證思想指導工作。在他寫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指出:要改變敵我強弱力量的對比,使之發生于我有利的變化,要實行必要的戰略退卻,暫時放棄一些土地和城池。他引用了《老子》第36章中關于“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予之”的策略來加以說明。他說:“關于喪失土地的問題,常有這樣的情形,就是只有喪失才能不喪失,這是‘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原則。如果我們喪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戰勝敵人,加恢復土地,再加擴大土地,這就是賺錢生意。”運用生活中通俗的事例來說明這一道理:如做生意,買者如果不喪失金錢,就不能取得貨物,賣者如不喪失貨物,又何得到金錢?在日常生活中,睡眠和休息雖然喪失了時間,卻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
關于矛盾轉化的思想不是簡單重復“老子”哲學思想,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其表現如下:
第一、在老子那里,向對立面轉化是個普遍的現象,但老子認為這個規律性現象是自然而然產生的,“萬物并作,吾以觀復”,這就必然走向消極的宿命論和循環論。既然禍福、好壞、強弱、美丑是不可避免的,要向對立面轉化,我們何必為某種目標而爭呢?用不著主體奮斗,安于現狀,聽天由命,這是老子思想的消極因素。吸收其合理成分,摒棄其哲學中消極的宿命論,挖掘出矛盾轉化中“推陳出新”的思想內涵,他說“新陳代謝是宇宙間普遍的永遠不可抵抗的規律。依事物本身的性質和條件,經過不同的飛躍形式,一事物轉化為他事物,就是新陳代謝的過程。”對老子思想的這一改造的意義在于說明:只有把矛盾轉化歸結為事物前進發展的必然環節,這種轉化觀才是辯證法的。因為辯證法是承認事物發展變化必須通過矛盾雙方的互相轉化。當然這種轉化不是對立雙方無休止地轉過來又轉過去,而是代表新生事物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矛盾的一方最終會消滅與其對立的另一方,新事物戰勝舊事物。
第二、老子認為對立在面轉化是沒有條件的。老子把轉化看作不是人所能決定的。這種離開條件講轉化,就會滑到相對主義的詭辯論。莊子的相對主義就是從老子開的這個口子滑過去的。認為對立面轉化,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一定的必要的條件具備了,事物發展的過程就發生一定的矛盾,而且這種或這些矛盾互相依存,又互相轉化,否則一切都不可能。”雞蛋轉化成小雞必須要有一定的溫度;資本主義轉化成社會主義,需要無產階級領導人民進行斗爭,推翻資本主義社會。所以,實踐主體的任務就是根據事物發展規律,去創造一定的條件,使矛盾運動朝著有利于自己的目標轉化。
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動”命題,雖然提出矛盾作用促使向對立面轉化,但并未具體研究對立面轉化的原因,而找出事物轉化的原因,他認為對立的兩個事物所以互相轉化,是因為對立的兩個方面具有同一性,他舉了被統治的無產階級與統治階級資產階級的地位的轉化,戰爭與和平的轉化,雞蛋向雞的轉化,都是因為具有同一性才能轉化。“為什么雞蛋能夠轉化為雞子,而石頭不能夠轉化為雞子呢?為什么戰爭與和平有同一性,而戰爭與石頭卻沒有同一性呢?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東西呢?沒有別的,就是因為矛盾的同一生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條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條件,就沒有任何的同一性”在此,從同一性中找矛盾轉化的根據,這不僅對老子辯證法的重大發展,也是對馬列唯物辯證法的深化和豐富。
三、“柔弱勝剛強”的發展規律論
老子的“柔弱勝剛強”這個命題包含了以弱勝強的戰略發展觀和“以柔克剛”的戰術策略觀。老子說:“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最深刻最聰明的人才懂得柔弱勝剛強。老子舉了例子說明:“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為什么“柔弱”能勝剛強呢?因為“堅強處下,柔弱處上”這是辯證法思想。老子從人類和草木生存現象中,歸納出一條普遍原理:成長的東西都是柔弱的,但有生命力,因為最終會強大起來,是“處上”的。“弱者道之用”,符合“道”的弱者就會戰勝強者。接近死亡的東西是堅強的,但失去生命力,而實際上是脆弱的,是“處下”的。在這里,柔弱與堅強,“生之徒”與“死之徒”,都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在因素在起作用。堅強的東西,生機正逐漸失去,所以居于下降地位;柔弱的東西,正在生長發展,所以居于上升的地位。這是老子對生命發展的深刻認識,是對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矛盾斗爭發展過程和結果的一種規律性總結,是一種世界觀、戰略觀。同時也表明老子在社會生活中,處理矛盾斗爭的一種策略的考慮:對待強大的敵人,不要硬碰硬,而要采取“以柔克剛”。老子以水為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天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是最柔弱的,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鑿巖石,能夠在最堅強的東西里穿來穿去,滴水穿石,天長日久,水可以沖垮攔阻它的河庫堤壩。這是老子舉出的柔弱勝剛強的最典型的例子。
老子并不是說任何的柔弱、任何時候都能勝“堅強”的,他以“生之徒”與“死之徒”以水穿越堅硬石壁為例,只是這個弱者是符合規律,有生命力的,就是符合“道”。新生兒是有生命力的所以戰勝了老朽的“死之徒”。水的力量在于它無爭而順著自然規律,從高處往低處流,柔弱的水才能穿越障礙,形成奔騰之勢。如果水要爭向高處流,違背了了規律(道),這個柔弱的水就不會有任何力量。老子認為只要符合“道”的合規律的弱小力量,才能有生命力,才能戰勝剛強。同時,老子認為柔弱勝剛強是有過程的。弱水穿石要有個漫長的過程,沒有韌性和堅持精神是不可能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物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量變到質變的積累過程。
《老子》的這些思想對具有很大的影響。在的《講堂錄》寫道:“《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勝)”。老子的這一思想對一生都是起作用的。在領導人民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斗爭中長期是在弱勢一方,但他堅信,代表人民利益是正義的,正義的事業是能夠勝利的。因此,柔弱勝剛強就成了與中國共產黨遵循的政治哲學原則。
與老子的不同在于:老子的柔弱勝剛強不是通過矛盾斗爭實現的,而是通過矛盾的消解,弱勢一方的忍讓、“守柔曰強”不爭而勝。他認為水的力量,并不是因為它爭,而是因為他順勢而下,合乎道,做了利于萬物生長的善事。因此“萬物莫之能勝”。老子主張忍,主張自然而然,不作主觀努力。揚棄了老子哲學這一消極思想,主張即使弱方是代表歷史前進的方向,也必須經過各種形式的斗爭,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他堅持斗爭哲學,他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艱苦的斗爭,才取得人民革命事業的偉大勝利。
總之,以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理論為武器,對老子哲學思想采取批判、改造和繼承、發揚的立場,吸收了老子哲學思想的精華,并根據實踐的需要,發展了老子哲學思想。可以說的辯證法是以實踐為基礎,把中國傳統辯證法與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是辯證法最鮮明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