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內涵形成與發展再分析

時間:2022-04-06 02:34:00

導語:思想內涵形成與發展再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內涵形成與發展再分析

【關鍵詞】思想/內涵/形成/發展/分析

MaozedongThoughts/Connotation/formation/development/analysis

【正文】

[中圖法分類號]D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072(2000)01—0036—03

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它的主要創立者是,我們黨把它稱之為思想”。思想作為一種成熟的理論形態,其科學性是題中應有之義;作為一種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已經作為指導方針寫入黨章。為準確把握的涵義,本文擬從形成的歷史軌跡中來予以分析和探討。

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我黨許多卓越領導人對它的形成和發展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同志的科學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思想從萌芽、產生、發展等都與從事的中國革命息息相關,透過同志各個歷史階段的革命活動,我們可以看到思想形成的歷史軌跡。

同志在中國革命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他的共產主義革命活動可分為三個時期,即前期、中期和后期。從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到1927年7月大革命失敗以前,是思想的萌芽時期。這時,已有了關于中國革命要經過以實現人民統治為目的的民主主義革命才能達到社會主義革命的思想。從1927年到1931年,即土地革命時期,是思想開始形成時期。這一時期,關于建黨建軍思想,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關于爭取多數、反對少數的社會政策;關于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和走群眾路線的領導工作方法,這些富有獨創性的理論,是思想形成的標志。從1935年到1957年,這是在實踐和理論上對中國革命作出輝煌貢獻的時期,特別是從1935年到1945年這十年,思想得到了系統總結和多方面展開而日趨成熟。在1945年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了思想這個概念,并寫入黨章。從這以后,思想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和國際形勢等方面繼續發展。雖然發生了“”和“”的重大錯誤,但是經過后繼者們的糾正、發展和完善,最終形成了一整套理論體系。

在同志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建設,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關于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與革命學說,關于正確處理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中的人民內部矛盾,關于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民族戰爭的戰略戰術,關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國情,關于革命統一戰線和對敵斗爭的政策和策略,關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關于國際形勢和外交戰略,關于黨的建設等許多方面,都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而思想中活的靈魂就是貫穿上述各個組成部分之中的立場、觀點、方法。

思想體系是龐大的、豐富的。的偉大理論貢獻主要是把馬列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找到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這就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經過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革命的勝利達到社會主義道路,以及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初步探索、國勢估計和“三個世界”的劃分,這都是寶貴的精神遺產,值得我們繼承和完善。

同志正是以其超人的智慧和膽略,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和教訓,提高認識,最終形成了一整套符合中國國情的理論——思想。這一理論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和豐富的哲學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思想是以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理論體系作為指導思想的,中國革命豐富多樣的實踐是思想的主要載體,許多深刻的理論就是從實踐中獲得材料,概括總結抽象出來的。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是思想的指導法則,許多立場、觀點、方法的產生都是以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為出發點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帶有人民性,即民主性和科學性的成分,是思想的重要來源。我們說思想是馬列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這里的“中國實際”應理解為中國的全部國情,也包括在中國革命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豐富的獨創性經驗,還應包括中國的優秀歷史傳統文化。

第二,思想是同錯誤思想、路線、觀點的不斷斗爭中逐漸發展壯大的,體現了事物發展的規律。早期的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導致大革命的失敗,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土地革命時期同李立三路線的斗爭;十年內戰時期同以王明為首的左傾冒險主義和盲動主義作斗爭,以及同企圖另立中央的行徑作斗爭,抗日戰爭時期,同以為首的國民黨在對待抗日的不同態度作斗爭,在這一期間,思想達到輝煌,他的哲學思想、建黨思想等在思想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著有《實踐論》、《矛盾論》、《論聯合政府》、《論人民民主專政》等,建國后,針對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舊模式等做法,獨創性地應用了“和平贖買”的方式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在建設社會主義實行“兩參一改三結合”等都行之有效。但在后期所犯的錯誤是背離了他原來正確的思想,鄧小平曾說:“在他晚年有些不健康的因素,不健康的思想逐漸露頭,主要是一些‘左’的思想。有相當部分違反了他原來的思想,違背了他原來十分好的正確主張,包括他的工作作風。”[1]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第三,思想是一個政治概念,它不同于學術思想史上以個人名字命名的這個主義、那個主義,這是因為思想是“以同志為主要代表”,“同志的科學著作是思想的集中概括”。思想也不同于的思想、的理論,因為前者是一個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代表了那個特定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思想的最高理論水平,而后者是一生中思想理論的匯集,僅僅是個人的思想和理論,這其中包括同志后期有“”和“”的錯誤思想和理論。

第四,思想作為一個概念,有其深刻的內涵和外延。概念的內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事物的本質屬性,外延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其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事物范圍。對于思想的內涵,前面已作過論述,對于思想的外延,不僅包括本人的著作,還應包括的戰友如、、劉少奇等著作和言論,也應包括的繼承者、學生的思想,他們發展和完善了思想,他們的思想、觀點、方法應屬于思想這一要領的。

第五,思想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是兩者的有機統一。思想的主要載體是其著作,這些著作反映了等人對當時社會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同時又是方法論,他們的這些看法和觀點指導中國人民進行了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并取得了勝利,并在黨的七大上正式確定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恩格斯曾說過:“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2]

第六,思想既是體系的、又是開放的。馬列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理論體系,它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而非封閉的。作為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思想,理所當然地既是體系,又是開放的。

第七,思想既是歷史的、又是現實的。思想作為提示中國革命發展客觀規律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會隨著中國革命的結束而成為歷史的,相反,它的若干理論,尤其是被稱之為活的靈魂的三個基本點,仍具現實指導性,正因為如此,鄧小平一再強調:“馬列主義、思想的基本原則,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3]鄧小平理論中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是從思想活的靈魂的基本點中發展而來的,并成為我們一切工作的指導思想。

思想的萌芽、產生、發展和完善都深深根植于中國的具體實踐,達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它是不斷發展的,涵義是極其豐富的。思想不僅在中國的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革命中發揮重大的作用,而且還將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再鑄輝煌。

[收稿日期]1999—05—18

【責任編輯】饒咬成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8—34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3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06.

[3]鄧小平文選(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4.